遷志林
雞傳染性喉支氣管炎是由傳染性喉支氣管炎病毒引起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上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癥狀主要為呼吸不暢、咳嗽并伴有血樣滲出物。剖檢時可見喉部和氣管部位粘膜腫脹、出血和糜爛。本病傳播速度快,發(fā)病率高,一旦發(fā)生必會給養(yǎng)雞業(yè)造成很大的經(jīng)濟損失。本文重點介紹了雞傳染性喉支氣管炎病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和病理變化,并提供了診斷方法和防制措施。
1病原學
該病毒屬皰疹病毒I型的雙股NA病毒,其粒子為二十面立體對稱形成的球形。雞傳染性喉支氣管炎病毒有多種毒株型,相互之間致病性和抗原性不一致,但目前認為僅有一種血清型。該病毒對熱環(huán)境的抵抗力不強,37℃條件下可存活22~24小時,55℃條件下存活10~15分鐘,煮沸則立即死亡;而病毒對干燥環(huán)境和低溫環(huán)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如在-20℃~-60℃干燥環(huán)境下能長期保存其毒力。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和常用的消毒藥均敏感,如3%來蘇爾、1%氫氧化鈉或5%石炭酸溶液均能在很短的時間將其殺死。
2流行病學
該病毒主要感染雞,任何品種、性別、年齡的雞均易感染,但感染后以成年雞癥狀最為明顯。該病的傳染源主要為患病雞、康復后的帶毒雞和隱性感染的雞,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進行感染,而被污染的墊草、飼料、飲水及使用工具等也能成為傳播媒介。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尤以秋末和冬季等寒冷季節(jié)多發(fā)。飼養(yǎng)密度大,通風不良,飼養(yǎng)管理不好,缺乏維生素,寄生蟲感染等不利條件都能促進該病的發(fā)生和傳播。本病一旦傳入雞群,則迅速擴散,感染率比較高,但死亡率不高。
3臨床癥狀
該病的潛伏期自然感染為6~12天,人工氣管內接種為2-4天。臨床上以喘氣和咳嗽為特征,常呈伏臥勢。發(fā)病初期,僅少量雞突然死亡,患病雞早期流出半透明狀鼻液,流淚,并伴有結膜炎,隨后可見到典型的呼吸道癥狀,如濕性羅音,咳嗽,有喘鳴音,張口呼吸等。發(fā)病嚴重則呈現(xiàn)極度的呼吸不暢,劇烈咳嗽,部分患病雞因分泌物不能及時咳出導致窒息死亡。
4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雞和患病雞可見特征病變在氣管和喉部,喉部和氣管黏膜腫脹、充血和出血。氣管腔內有帶血的黏液,部分有酪狀滲出物在氣管和喉頭形成管套,且比較容易剝離。發(fā)病初期黏膜充血、腫脹,潮紅,有黏液滲出,進一步發(fā)展導致黏膜變性、出血和壞死,氣管內可見帶血黏液或血凝塊,管腔變窄。嚴重病例支氣管、肺和氣囊等部可見到炎癥。
5診斷
5.1根據(jù)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結合實驗室診斷進行。
5.2檢測本病的實驗室方法有很多,如熒光抗體法、瓊脂擴散試驗、中和試驗、核酸探針、PCR、ELISA、間接血凝等。實驗室檢測應特別注意病料的采集,處理不當會影響檢測結果,具體方法如下:從患病活雞采集病料時,最好用氣管拭子,將拭子放入含抗生素的生理鹽水或PBS液中保存。從病死雞采集病料時,可采集整個病死雞的頭頸部,也可僅取氣管和喉頭送檢。用于病毒分離時,應將病料置含抗生素的培養(yǎng)液內;而用于電鏡觀察的材料,則應將病料用濕的包裝紙包扎后送檢;若長期保存,應置-60℃保存,盡量避免反復凍溶。
6綜合防制
6.1加強管理
加強雞群的日常飼養(yǎng)管理,飼料中適當補充維生素,盡量避免雞群擁擠,平時做好雞舍的通風工作,定期打掃衛(wèi)生、消毒雞舍和飼養(yǎng)管理用具。發(fā)現(xiàn)患病雞應立即撲殺淘汰,并連同糞便一起無害化處理。雞場進雞時,要至少隔離觀察2周,確認健康后方可混群飼養(yǎng)。耐過雞不可和易感雞混群飼養(yǎng),因其在一定時間內會帶毒和排毒,所以要嚴格控制易感雞與耐過雞接觸,最好將耐過雞淘汰。
6.2藥物治療
該病目前暫未發(fā)現(xiàn)特異的治療藥物,給被感染的雞群使用抗菌藥物,可以很好的防止繼發(fā)感染的發(fā)生。對發(fā)病雞給予對癥治療,如喂食牛黃解毒丸,或者別的清熱解毒利咽喉的中藥,可以減少雞群的感染死亡。
6.3疫苗免疫
在有本病流行的地區(qū),可考慮接種疫苗,但應注意接種疫苗的雞與沒接種疫苗的雞要嚴格分開飼養(yǎng),因傳染性喉支氣管疫苗多為活疫苗,以防未接種疫苗的雞感染發(fā)病。可考慮接種雞傳染性喉支氣管炎弱毒疫苗,市場反應較好,接種時按疫苗說明書按滴鼻、點眼等方法進行。
(作者單位:474669河南省南召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