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蘭英
摘要:江蘇省老年群體文化消費水平目前存在偏低且質量不佳的現象,面對這一困局,基于文化資本的視角,本文提出了三個應對之策,以期提升老年人群體的文化消費水平。首先,通過教育和補貼等政策提高老年群體在其年輕文化資本的初始存量,形成老年群體文化消費的偏好,提高老年群體文化消費意愿,是提升江蘇省老年群體文化消費水平的前提;其次,提高文化產品供給數量和質量,提高老年群體文化資本的增量,提高老年群體的文化消費技術,是提升江蘇老年群體文化消費水平的核心;最后,通過價格和稅收政策提升年輕時期文化消費數量,提高老年群體的文化消費技術,從而提高老年群體文化消費能力,提升江蘇省老年群體文化消費水平的重點。這三個層面從初始存量、文化資本增量、文化消費技術等方面來提出建議。
關鍵詞:文化資本;老年群體;文化消費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25-0479-02
文化資本一詞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由社會學家布迪厄在其《文化再制與社會再制》中提到,布迪厄把資本為成三種不同的類型: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關于文化資本的內涵,他認為知識的類型、技能、教育、任何一種個人可以讓他自己在社會上獲得較高地位的優(yōu)勢,包括他人對自己高度的期許。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文化資本包含了可以賦予權利和地位的累積文化知識的一種社會關系。
江蘇省老年群體文化資本的積累和增加是一種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的賦能,并以此來提高老年人群體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一、提高年輕文化資本的初始存量
初始存量是培養(yǎng)形成老年人群體文化消費偏好和格調的重要基礎,提高老年群體文化消費意愿意,是提升江蘇省老年群體文化消費水平的前提。
老年群體在其年輕文化資本的初始存量和老年時期的文化資本的增量是從生命周期的角度來劃分,兩者之間有著因果之邏輯關系,前者的積累會給后者的增量打下牢固基礎,這是由文化的特性所以決定的,文化天然地具有傳承和內化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的這種存量所發(fā)揮的作用也逐漸顯現。
文化資本的初始存量的提高需要通過教育和補貼等政策來實現,這是因為教育需要教化人和傳播知識文化的作用,但受限于不同的經濟水平和差異,同時也需要政府補貼來完成不同層次文化水平和經濟水平的人的需求。
教育層面的引導包括教育的種類和教育的途徑。教育的種類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同類型的教育去給予文化資本積累的應用之義,教育的途徑有學校、也有社區(qū)通過組織居民定期組織一些文化娛樂活動來增強感知和理解。
補貼層面主要著眼于經濟和收入分配不均的地區(qū)或者個人,政府應當通過對一些收入水平低的人在文化接受過程中給予一些的補貼,讓他們能更有精力和能力去增強自己的文化資本存量,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文化消費偏好,并最終提升江蘇省老年群體消費水平。
二、提高老年群體文化資本的增量
提高老年群體文化資本的增量,是提升江蘇老年群體文化消費水平的核心。提高老年群體文化資本的增量有兩個路徑:提高供給端和消費技術升級。
在國家大力提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從供給端解決物質性產品和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來促進經濟社會的結構性轉型,從而提升經濟增長的內生力和含金量。文化產品在特性和功能上區(qū)別于特質生產品,其在教育、娛樂、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應當從供給端加大文化產品的數量和質量。
目前,江蘇省可以供老年人消費的文化產品因為其消費能力的相對低下在數量上偏少,這是客觀現實,也是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但是整個社會的動轉不能完全是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來支配,也需要政府的引導。所以政府應當引導社會從不同渠道、以不同的形式生產適合新時代發(fā)展需要的、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在數量上保證滿足江蘇老年人的需求。
除了在數量上有所提升之外,還需要在供給端把好文化產品的質量關,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那么高質量的文化產品的內核就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結合。老年人的成長經歷更多的是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所以這些文化基因是他們的集體回憶,就像馮小剛拍攝的《芳華》,一些老人攜手走進電影院潸然淚下就是情感和回憶的共振,所以積極挖掘屬于他們時代和集體記憶的文化產品,從情感上吸引他們,才能提升江蘇老年群體文化消費水平。也時需要按著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更賦予文化產品江蘇的本土化文化特性,從而更好地吸引江蘇老年人。現代文明的內核需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在文化產品中賦予更多新時代的精神、新時代的風貌和價值觀,讓老年人緊跟時代的發(fā)展要爾。只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結合的文化產品才是高質量的,才是這個時代,也是老年人群體真正需要的。
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特別是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層出不窮的傳播形態(tài)、技術形態(tài)讓老年人在文化資本的增量過程中有障礙,他們面對新的技術所表現出來的困惑和恐懼限制了他們的文化消費的能力和興趣,這意味著他們在文化資本上和年輕人的落差表現出權力的弱勢,權利關系的扭轉在互聯網時代是有可能發(fā)生的,但這依賴于社區(qū)、居委會甚至年輕人來幫助老年人來接受學習新的文化消費技術,比如手機購物、建立興趣社群等,來構建自身的身份認同和群體歸屬感,群體內部的互動會反過來加強老年人群體的文化消費能力。隨著微信等新媒體的普及,一些老年人也受到影響,在和年輕人、同類人群進行交流時使用微信,這不僅有利于信息的傳播,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社交圈,社交圈是社會資本的一部分,但是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是不密不可分的,在社會資本的積累過程中,文化資本也在不斷增量,最終促進整個群體的文化消費能力。
所以,從供給端和技術升級兩個層面來提高江蘇省老年人群體的文化資本的增量,既有政策和時代上的呼應,也有應對新技術革新的需要。
三、財政政策提升年輕時期文化消費數量和技術
通過價格和稅收等財政政策來提升老年人年輕時期文化消費數量,提高老年群體的文化消費技術,從而提高老年群體文化消費能力,提升江蘇省老年群體文化消費水平的重點。
戴蒙德模型認為人的生命分為兩期:年輕時期和老年時期,年輕人具有生產能力,而老年人并沒有生產能力。他認為,一個產品是由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共同生產。對于老年人群體只有在年輕時期在文化消費中積累大量的文化資本要素才能在其老年時期有文化消費的能力和技術。
因為老年群體在接受新鮮事物的容易程度、可接近性等方面會遠遜于年輕群體,所以在文化資本的初始積累就顯得相當重要和迫切,在老年人年輕時期增加文化消費的數量是提高老年群體文化消費能力的重點。在具體實施的路徑上最重要的是政府通過財政政策等手段加大供應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府只有通過降低減稅等經濟手段宏觀調控來增加人們的興趣度,才能讓他們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文化產品的滋養(yǎng),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資本量級,而這個量級就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這個上文化資本的量級也才能在老年時期發(fā)揮作用反過來作用于經濟發(fā)展,也就是文化消費的能力提高。所以說充分利用馬克思經濟學中的理論結合中國的社會實踐,把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兩者的相互作用緊密結合,通過戴蒙德模型的運用來提高江蘇老年人群體的文化消費能力是合情合理的。
降低文化產品的價格、加大文化產品的補貼、減少文化產品的稅收,真正做到“回饋于民”,這樣才能保證政府和老年群體的良性循環(huán)和有效互動。比如在電影觀看、博物館展覽、書籍閱讀等文娛活動上給予大量的優(yōu)惠,調動他們文化消費的積極性,積累年輕時期的文化資本的增量,不斷提升老年群體的文化消費能力。
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讓我們的時代進入到一個信息社會,工作、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都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如果想適應信息社會的不斷變化的需要,那么就應當掌握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技術。老年人群體在時代的洪流中被動前進,為了更好地生存,為了提高文化產品消費能力,他們需要不斷提高個人的文化消費技術。否則只能在文化資本的權利關系中和年輕人越來越處于弱勢。所以政府相關部門也應當通過購置電腦、電子產品等相關設備時給予他們一定的補貼,提高他們參與技術升級實踐的積極性,進一步為提高老年人群體文化消費能力做準備和鋪墊。同時,社區(qū)、學校,公益組織也應當定期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的技術學習的課程來提高老年人群體的文化消費技術水平,從而在技術形態(tài)更新時有更好的技術優(yōu)勢和保證,也更好地滿足他們的文化消費體驗。
四、結語
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各處社會現象和文化熱點走馬觀花式的呈現,文化消費日漸成為中國消費升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不落后于時代的主流文化,如何緊跟社會的節(jié)奏,是江蘇老年人群體首先需要面對的棘手問題,縮小與年輕群體文化權利落差也是他們需要正視的現實困境,而提高文化資本的初始存量、文化資本的增量,提升文化消費的技術是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