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小學教育而言,品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和思想建立,都會產生特別大的影響。為了能夠在將來的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成績,應該將小學品德教學與生活更好的融合。文章就此展開討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小學;品德;生活;融合
小學品德教學在與生活有效融合以后,能夠讓小學生在自身的學習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方面,積極接受較多的幫助,從而在整體上實現(xiàn)素質的提升,對一些不好的習慣作出糾正,讓小學生在自我鍛煉、自我挑戰(zhàn)上,實現(xiàn)更大的拓展。
一、 小學品德教學與生活融合的內容
(一) 教學目標與生活融合
在既往的小學品德教學當中,教學目標表現(xiàn)出的理論性較強,以至于很多小學生都是在表面上遵守,可實際上的效果卻遠遠沒有達到。例如,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小學生雖然在校內表現(xiàn)良好,在家庭中展現(xiàn)為“肆意妄為”的態(tài)度,根本不像別人眼中的好孩子那樣,性格上直接展現(xiàn)為兩面派的特點。這種情況普遍存在,從本質上分析,是一種思想上的錯誤,如果長期不加干預,很容易導致小學生的思想走向極端,對其未來的發(fā)展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將教學目標與生活有效融合,可促使小學品德教學更加的貼近實際。例如,在小學的日??颇繉W習當中,很多教師都指定了“一幫一”的輔助學習,讓學習較好的同學,幫助學習較差的同學,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輔導。為了能夠將這種教學落到實處,應該在課后要求兩名學生共同完成作業(yè),在家長當中互相聯(lián)系、溝通,讓學生之間的友誼更好地維持,在觀點上求同存異,大家是互相幫助的關系,不能存在思想上的歧視,尤其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需要徹底的杜絕。
(二) 教學內容與生活有效融合
小學品德教學當中,開始不斷地朝著生活化的角度來完成。從大環(huán)境來分析,現(xiàn)下的很多小學生,都是在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環(huán)境當中成長的,自身的勞動能力十分不足,再加上心理上的堅毅程度不夠,對家長的過分依賴,老一輩的過分寵溺等,都促使小學生的內在素質出現(xiàn)了嚴重的缺失,必要的生存技能不足。為了能夠在今后的小學品德教學當中,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必須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積極地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在北師大版的小學品德《蘿卜的故事》一課教學當中,僅僅通過課堂的描述,或者是視頻的播放,都不足以觸動小學生的內心,要帶領學生在真正意義上去體驗,才能加強生活的感悟??梢栽诮虒W開展之前,提前做出調查研究,觀察哪些地方存在符合的教育內容,包括農家樂等區(qū)域。要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共同進行蘿卜的采摘或者是種植。家長僅僅作為輔助,學生自己利用工具來操作,在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進行自我總結,教師則在下一堂課程中,對學生實施理論上的教育,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回味勞動的辛苦,要尊重勞動人民的成果,在自己的飲食上不浪費,珍惜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
(三) 教學過程與生活有效融合
與其他科目不同的是,小學品德教學不能追求短期的教學效果。部分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雖然在短期內的品德成績上表現(xiàn)理想,可是一旦失去了教師的監(jiān)督和家長的干預,就很容易下降到之前的水平,甚至是在學習表現(xiàn)上、生活表現(xiàn)上更加的不好。為此,我們想要讓小學品德教學與生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就必須讓教學過程與生活良好的融合,這樣才能在教育工作中,達到一種長效的教育。從主觀的角度來分析,小學生的自身心態(tài)并不穩(wěn)定,他們對于社會激烈殘酷的競爭以及生活上的眾多挑戰(zhàn),基本上處于完全不了解的狀態(tài),可是這是他們必須面對的東西。小學課程擁有六年的時間進行教育,品德方面的內容也是要不斷拓展的。首先,在低年級的教學當中,必須對小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徹底的糾正,這時的小學生比較乖巧,因此在積極的干預后,品德素質是能夠提升的,包括禮貌用語、積極學習的態(tài)度、適量的玩耍時間等等。其次,在中高年級的教學中,必須讓小學生充分的遠離各種壞習慣,包括吸煙、上課睡覺、作業(yè)不完成、頂撞老師、毆打同學等等,每一項內容都要在小學品德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不能總是通過懷柔政策來開展,必須觸及小學生的內心感受,讓他們知道這些事情是錯誤的。
二、 小學品德教學與生活有效融合的對策
(一) 跳出教材,實施人本化教學
我國在現(xiàn)代化的教育中,開始不斷的落實教育改革,希望由此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將來發(fā)展,對拓展其的進步空間作出提升。為了能夠在小學品德教學方面,與生活有效的融合,必須打破教材的框架,要按照“人本化教學”原則來實施。例如,在北師大版的小學品德教材當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課教學時,應該讓學生提前作出預習,了解到教師需要講解的內容。但是在課堂學習中,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聽從教師的講解。此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對“希望的田野”有一個開闊的見解,而不是一味的跟隨教材的思路和內容來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的向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學習和思考,既要對大自然的田野有所了解,又必須對人類社會的田野有所分析。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過去的時代、現(xiàn)在的時代、將來的時代都作出分析。讓學生感覺到,社會的變化和國家的建設,帶來了很多的希望,也為他們安心學習、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要對學生的愛國情懷作出積極的塑造,實現(xiàn)小學生個人觀念的正確培養(yǎng),特別是對待老人的態(tài)度,對待勞動人民的態(tài)度,都必須積極的改正。
(二) 挖掘生活資源,整合教學資源
對于小學品德教學而言,與生活的融合過程中,必須將生活的資源充分挖掘,由此來對教學資源作出一個良好的整合。在過往的教學中,很多生活資源并沒有得到高度的關注,以至于在小學品德教學當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不足,造成的不良影響較為突出。例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對好書和壞書產生的效果說一說、比一比;讓學生推薦書籍;說一說讀書的方法等。這樣的交流使教學更加開放,更能讓學生獲得實際的鍛煉,還讓品德學習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達到了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除此之外,在整合教學資源的過程中,絕對不可以忽視家庭教育資源的重要性,應該讓學生在作業(yè)練習中,積極與家長溝通,然后將小學品德教學的生活內容、家庭內容、校園內容、社會內容更好的融合,推動教育體系的健全。
(三) 解放學生,體驗生活
小學品德教學與生活融合過程中,除了要在上述的幾個方面努力,還必須對學生做出充分的解放,讓他們能夠去體驗不同的生活,在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上,將品德的內容更好學習。例如,在日常的上學、放學途中,必須對行乞人員做出正確的甄別,大部分行乞人員都是假冒的,不能抱有太大的仁慈之心,不助長這種不良風氣;在幫助父母購買東西的過程中,要將零錢盡數(shù)找回,不能私自花銷;在打掃衛(wèi)生的過程中,應該將垃圾丟棄到集中的區(qū)域,而不是隨意地在操場上亂扔。
三、 總結
本文對小學品德教學與生活的有效融合展開討論,現(xiàn)階段的教育有所改變,但整體上還是需要繼續(xù)努力,相信日后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汪春長.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7,(02):41.
[2]鐘尚銀.淺議信息技術與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的融合策略[J].亞太教育,2016,(10):23.
[3]陳艷.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銜接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5.
[4]顧衛(wèi)紅.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駱鏡泉,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從化區(qū)太平鎮(zhèn)高平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