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歐亞??
摘要:比較是通過對比得出異同的研究方法。比較閱讀法是從內容或形式角度對不同讀物加以比較的閱讀方法,在語文教學中,多用比較閱讀法可以促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閱讀面,不斷提升閱讀水平。教師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比較閱讀訓練,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獲得個性化閱讀的快感并領悟閱讀的真諦。
關鍵詞:語文教學;比較閱讀;發(fā)散思維
語文的學習是以文明道,因道悟文的過程,教師的責任在于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薄敖處煈訌妼W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那么,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個性化的閱讀,眾位老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筆者經過多年的一線教學經歷,發(fā)現(xiàn)比較閱讀不失為一種良好的閱讀方法。
一、 比較和比較閱讀的界定
比較是通過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的對比來加深、擴大和驗證認知的一種研究方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比較閱讀法,即把內容或形式上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讀物加以對比,有分析地進行閱讀,它是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和體味文章表達之妙的方法。新課標提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學生運用比較閱讀法,可以提高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升和深化對主題思想的認識和把握,誘發(fā)認知沖突,在閱讀中享受探究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進一步豐富自身的內在體驗。教師應在精研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比較閱讀訓練,同一文體不同單元之間的比較,同一單元同一文體不同題材的比較,同一題材不同立意的比較等等,不一而足。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能確定比較點的異同,而且還能深入地理解這種異同。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辨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遷移思維能力就能得到相應的提高和發(fā)展。
有比較就有鑒別,教師示意學生可進行比較的點,供學生思考比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形式的觀感相對深入。學會了比較,學生能將所學內容多方聯(lián)系,多方比較,使得所學知識點有效結合并串聯(lián)起來,使得日常所學知識“網(wǎng)絡化”,成為立體的活的知識,進而有選擇地運用于寫作中,做到真正的“活學活用”。
二、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法的意義
(一) 比較閱讀法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新課標提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yǎng)成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筆者曾對初一初二兩個年級一百多人做過閱讀方面的調查,據(jù)調查結果顯示,55%的學生承認他們的語文老師經常在講解課文時會進行課外閱讀拓展遷移,34%的學生承認他們的語文老師有時會進行拓展遷移,應該說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文的同時會進行課外閱讀遷移,而不是單純的局限于課內閱讀,在遷移中加以比較,積累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定能有比較開闊的閱讀視域。但如果要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自覺的閱讀遷移,在遷移中運用比較閱讀法,經常為之,形成習慣,則由此及彼的鏈條會越來越長,知識不再平面化,而逐漸呈現(xiàn)網(wǎng)狀的立體化,知識結構不再紛繁雜亂,而是不斷集約化。宋學孟在《柳葉兒》這篇文章中回憶了那一段苦中作樂的搶柳葉充饑活命的日子,事實上那段歷史曾經在許多人的記憶中烙下深刻的印記,許多作家也曾流著淚深情回憶過救過他們命的草樹,像劉紹棠的《榆錢樹》,張潔的《挖薺菜》,都是此類作品,引導學生作這樣的擴展閱讀,并比較之間的異同,對于學生閱讀面的拓展是極有好處的。
(二) 比較閱讀法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的認知更鮮明、具體和生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若能將已學得的知識運用于解決新知識學習中的困難,將解決問題的鑰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分析和傳授,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陡生。文言文中的虛詞往往有幾種固定用法,學生在第一次接觸后,留有印象,再接觸到相類似的句子結構,一般能夠根據(jù)已學得的知識來加以推測,比如,“也”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收錄以下義項:①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②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③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稅凵徴f》“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中“也”表示判斷,學生對下面的兩個一樣的句式“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就能立刻判斷出其中的“也”同樣表示判斷。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生能夠舉一隅以三隅反,不僅學生自身提高了學習的興趣,教師也能寓教于樂?!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在快樂的心情中學習,當然學得更為輕松。
(三) 比較閱讀法可以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等方法,發(fā)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發(fā)展思維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發(fā)展思維不應當是消極被動的,而應當是積極主動的,自覺的。比較閱讀法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較最基本的要求是有聯(lián)系,聯(lián)系就是一種思考的過程,以一篇課文為圓心,從文體、選材、中心、寫作手法等多個角度輻射開去加以聯(lián)系,那么這種聯(lián)系就是一種發(fā)散性思維。以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從風格上可以和收錄在《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相比較,從內容上可以和同單元的《三個太陽》進行比較,就文章自身也可以將百草園的生活和三味書屋的生活相比較。如此長久的訓練,定能不斷增強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發(fā)散性。
三、 比較閱讀法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 從體裁角度來講
1. 單元之間
以蘇教版七下課文為例,三四兩個單元都是說明文,但以題材來區(qū)別,前者有關“建筑藝術”,后者有關“動物世界”。雖然說明對象不同,但同樣作為說明文體,都要求用精準簡明而不失生動的語言說出被說明對象的特點,以此為第一要務,或者圍繞被說明對象的特點進行選材和謀篇布局。第三單元的《巍巍中山陵》圍繞中山陵“巍巍”的特點,作者按照由南到北,由外而內的方位順序逐步展示中山陵全貌,從中山陵的外部環(huán)境到內部設置,始終緊扣“巍巍”二字。第四單元中的《松鼠》圍繞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從外形到習性,依次把松鼠這種動物的各個方面介紹清楚。但鑒于說明對象的不同,前者是靜態(tài)的物,后者是活動的物,在寫作中,無論是選材還是表現(xiàn)都有該文章的個性所在,對于建筑的介紹,大多采用相對靜態(tài)的筆法,或以作者的游覽順序為序(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于園》),或以建筑自身東南西北方位為序(如《凡爾賽宮》),中間穿插建筑掌故、人物故事、歷史逸聞,以增加建筑的厚重度和知名度。而對于動物,大多由外在形態(tài)介紹到內在習性,從婚姻到繁殖,從生到死,多用擬人化筆法,賦予動物人的心性,以人的心思來揣摩動物的心理,可愛至極,寫來形象風趣。endprint
由此,在比較中學生不僅可以牢記說明文這一文體的基本特征,對文中的被說明對象印象深刻,再見到此物,聯(lián)系文中所寫,也是一大樂趣。此外,還能在練筆中運用到其中的寫法。
2. 篇目之間
同在一個單元,同一種文體,不同篇目之間亦有若干可用作比較的點。七下新聞單元同為消息的兩篇課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和《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消息是以簡要的文字迅速報道新聞信息的一種新聞體裁,出于事件本身的特點和新聞的價值及信息公示程度等要求,兩則新聞在文字的繁簡上大不同,比較標題,相同在于兩者都概述了主要事件,但前者簡潔,后者更具體嚴謹;比較導語,相同在于都概括了事件的中心內容,不同在于前者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報道渡江的情況,主要事件敘述清楚,后者篇幅較長,除概括了中心事件外,還寫了該事件的意義所在;比較主體,相同在于都以時間為序,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都以敘述為主,穿插了議論,不同在前者還按事件本身的特點安排結構順序,中路軍首先渡江成功,其次西路軍,最后東路軍,所以在報道中就以此為序進行。由此,學生不僅了解了兩則新聞在寫作上的不同以及這種不同的原因所在,并在練筆中自覺地以前者為范文,學會用簡練的文字報道校園乃至社會新近發(fā)生的事件,達到以讀促寫的教學目的。
3. 段落之間
從微觀角度來講,能通過比較的方法將一個段落在某一個點上諭令一個段落相聯(lián)系并找出其異同及異同背后的原因所在,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無疑更上了一層樓。七下六單元中《木蘭詩》里有一段木蘭凱旋于自己閨房回歸女身后的妝扮,“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前兩句體現(xiàn)樂府民歌鋪排的特點,真正寫其妝扮的僅四句“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著力表現(xiàn)木蘭回歸女身的歡快。《孔雀東南飛》里面也有一段劉蘭芝妝扮的細節(jié)描寫,“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當,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兩段文字相較下前略后詳,一則與文章整體風格相關,二則與文章主旨有關。在這樣的拓展比較中,學生可以不斷接觸到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使得他們的閱讀面與閱讀量不斷向前發(fā)展。
(二) 從題材角度來講
1. 文體不同
選材完全相同,但用不同的文體來表現(xiàn),其中趣味紛呈。七下“荷”專題有詩歌、散文、說明文、議論文等諸多樣式,每一種文體所致力于表現(xiàn)荷的旨趣皆不同,各有各的特點,有的賦物寫形,有的暗示象征,包孕著豐富的內涵,呈現(xiàn)出各異的形象,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背景下表現(xiàn)荷的不同取向。但又都能夠表現(xiàn)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
2. 立意不同
選材相同,文體相同,可以對立意加以比較。比如在教授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時就可以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拿來加以比較,毛澤東詠梅詞是反陸游詠梅詞意而填,立意的不同導致二梅的形象品格都不同。相同點在于都寫出梅不畏嚴寒的特點,都表現(xiàn)了梅不與群芳爭春的特點;都以梅自比,贊頌梅花的高潔品格;都運用了襯托和擬人的手法。不同首先在于形象的不同,陸梅是寂寞凄涼、飽受摧殘的形象,象征屢受排擠的主戰(zhàn)派,毛梅是傲寒俊俏,積極樂觀的形象,象征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的共產黨人及其堅貞不屈的斗爭精神;其次在于感情基調的不同,陸梅低沉孤高,毛梅積極樂觀、充滿自信。
3. 表現(xiàn)手法不同
同一種文體相類似的選材,但運用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比如七下第一單元“人物風采”,同樣是記人的散文,《一面》是通過對人物的肖像、動作、語言等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面貌,《童年的朋友》通過幾個場景來表現(xiàn)外祖母的內在品質,《我的老師》則主要通過幾件事情的敘述來表現(xiàn)蔡云芝老師的性格特征。
應該說可以比較的知識點很多,即使是一篇文章內部的前后文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值得比較的點。不管是從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比較,一定要根據(jù)具體文章的個性找準具有典型意義的點進行比較,如此才能有助于知識的掌握與消化,否則反受其亂。當然比較不必面面俱到,古人云“多則惑,少則得”,抓住最具可比性的方面進行比較即可。在比較閱讀的整個過程中,應根據(jù)個人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并用表格的形式做好筆記。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部分,閱讀很重要,正確的閱讀方法更重要,今天,老師們要教授學生的不僅僅是閱讀“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由“一維目標”轉變?yōu)椤叭S目標”,比較閱讀正是變“一維目標”為“三維目標”的有效途徑,使學生的閱讀變得立體可感。
參考文獻:
[1]張中原,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140:143.
[2]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S].蘇大出版社,2007.136.
[3]莫琴琴.語文比較閱讀教學策略[J/OL].基礎教育研究,2001.33:34.
[4]王力.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比較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J/OL]2006.80:81.
作者簡介:
馬歐亞,江蘇省蘇州市立達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