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凱 許光中 王桐生 劉 晨 朱 斌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yī)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038)
腹股溝疝是常見外科疾病,手術是目前有效的治療方式,雖然經典疝修補手術逐漸規(guī)范,無張力疝修補術得到普及,術后復發(fā)率明顯下降,但仍有小部分患者術后疝復發(fā),原有解剖層次的破壞加大了再次手術的難度和風險,目前尚無規(guī)范化的復發(fā)疝手術操作規(guī)范和指南[1]。李金斯坦(Lichtenstein)手術是無張力疝修補術常用術式,也常用于復發(fā)性腹股溝疝的治療;開放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otal extraperitioneal hernoirrhaphy,TEP)用于復發(fā)腹股溝疝治療的研究不多,有關比較這兩種術式治療復發(fā)腹股溝疝的研究很少。本文通過回顧性研究,比較兩種術式治療復發(fā)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擬為復發(fā)腹股溝疝的治療提供一些依據(jù)。
本研究病例來自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yī)院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診患者,原手術均為腹股溝疝行Bassini及李金斯坦等未破壞腹膜前間隙的開放手術。腹股溝疝的分型參考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分會疝和腹壁學組2004年制定的《成人腹股溝疝、股疝手術治療方案(修訂稿)》[2]的分型標準,均是Ⅳ型。完成手術并配合隨訪者共48例,分為A(開放TEP)、B(李金斯坦術式)兩組,其中A 組 25 例,B組23例。
1.2.1 材料
A、B兩組術式所使用的材料為聚丙烯材質的預裁式平片,根據(jù)手術需要選擇8 cm×12 cm或者4.5 cm×10 cm型號,邊緣進行適當裁剪,A組補片剪為橢圓形,B組補片在一側剪成圓弧形,另一側剪成上下兩頁。
1.2.2 圍術期綜合處理
對伴有各種內科疾病的患者,術前均正規(guī)治療,爭取術前達到相對好或穩(wěn)定的狀態(tài),如血壓、血糖的穩(wěn)定等。必要時口服治療前列腺增生的藥物,減少排尿障礙發(fā)生。手術前一天常規(guī)給予小量導瀉藥物,促進排便1~2次。對高齡、合并糖尿病者,術前給予預防性抗生素一次;必要時置導尿管。手術選用持續(xù)硬膜外或者蛛網(wǎng)膜下腔麻醉。術后平臥休息,切口處沙袋壓迫6~12 h,術后第一天常規(guī)給予開塞露等藥物促進排氣,手術后1周拆除縫線。整個圍術期注意醫(yī)患溝通,減輕患者壓力。
1.2.3 術式
參加手術醫(yī)師均為同組人員,以盡可能保障手術質量一致性。
A組:取下腹部正中切口,下緣到恥骨聯(lián)合上2cm,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腹白線,然后牽開腹直肌及腹橫筋膜,并鈍性分離顯露恥骨結節(jié)、髂恥束、恥骨梳韌帶、腹壁下血管及精索,暴露腹膜前間隙。游離精索后分離疝囊,當疝囊較小易分離時,游離疝囊并將其內翻縫合納入腹腔,當疝囊較大時,橫斷疝囊,近端結扎,遠端曠置,將精索腹壁化,使其和下方緊貼之腹膜分開,然后將補片置于腹膜前間隙,充分覆蓋恥骨肌孔,將展平補片,在恥骨梳韌帶及腹直肌外緣縫合固定,逐層關閉切口。
B組:沿原手術切口或取腹股溝管切口,常規(guī)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充分游離腹外斜肌腱膜和精索,分離疝囊,游離較小的疝囊并將其內翻縫合納入腹腔,當疝囊較大或粘連嚴重時,橫斷疝囊,近端結扎,遠端曠置;原手術如放置補片則盡量取出,重新置補片,內側和恥骨結節(jié)相重合1.5cm,下緣和腹股溝韌帶連續(xù)縫合,上緣間斷縫合于腹直肌鞘及腹內斜肌腱膜,外側剪成上下兩頁可使精索穿行,兩頁部分重疊縫至腹股溝韌帶,逐層關閉切口。
術中根據(jù)原手術補片不同情況進行處置,鋪放平整而且不影響二次手術者可以不予清除,出現(xiàn)攣縮、扭曲、移位等情況時予以清除或部分清除,以不影響二次放置補片為原則。
采用電話、郵件及門診等方式隨訪,時間24個月以上。
觀察指標:手術中指標(手術時間、出血量)、手術后近期指標(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合并癥(尿潴留、切口感染、切口感覺異?;蛱弁?、血清腫或陰囊水腫)、手術后遠期指標(隨訪期疝復發(fā))等。出血量根據(jù)手術記錄中的出血量進行統(tǒng)計,術中采用稱血紗布質量法估計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是鼓勵術后早期活動情況下以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為節(jié)點測算;疼痛采用患者主訴簡易分級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評估;通過定期隨診判斷患者腹股溝疝是否復發(fā),未隨診者通過電話和郵件咨詢,如患者有相關的不適主訴,則建議來院復診,以確認是否復發(fā)。
A、B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 BMI)、疝分型、原手術方式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中出血量A組為(8.2±2.3)mL,B組為(23.8±5.5)mL,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合并癥發(fā)生率A組為8%,B組為39.1%,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均無嚴重合并癥。其中切口感覺異常和疼痛類合并癥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A、B二組患者在隨訪期內均無疝復發(fā)。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demographic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ParametersGroupA(n=25)GroupB(n=23)PIntraoperativeparameters Durationoftheoperation/min52.7±8.861.8±6.90.356 Intraoperativebloodloss/mL8.2±2.323.8±5.50.000Postoperativeshort-termparameters Postoperativeambulationtime/d1.1±0.51.6±0.40.785 Lengthofhospitalstay/d4.8±0.25.7±0.30.667 GroupA:totalextraperitionealhernoirrhaphy(TEP);GroupB:Lichtenstein.
表3 兩組患者合并癥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目前現(xiàn)有手術治療腹股溝疝均仍有復發(fā)可能,復發(fā)率在1%~3%。有文獻[1]報道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復發(fā)率仍達7%~13%。復發(fā)疝再手術尚無公認的“黃金術式”[3],總的原則是盡量避開前次手術造成的解剖困難[1],如前次手術是常規(guī)開放手術,再手術時應盡可能采用后入路或者腹腔鏡手術。通常,李金斯坦術式是無張力疝修補的標準術式。1993年Mckernan等[4]完成了腹腔鏡TEP,開放TEP即由此發(fā)展而來。雖然,腹腔鏡疝修補術用于復發(fā)疝有很多優(yōu)點[5-6],但腹腔鏡技術學習曲線較開放手術長[7];需在全身麻醉和氣腹的條件下完成,對一些老年患者更要注重手術風險評估。本研究所用兩種術式的手術路徑及治療原理是不同的,李金斯坦屬前入路術式,是在腹橫筋膜前的腹股溝管后壁放置補片,針對腹股溝管后壁缺損進行修補,未破壞腹膜前間隙;而開放TEP手術路徑與傳統(tǒng)前入路術式不同,屬后入路術式,是在腹橫筋膜后的腹膜前間隙放置補片,修補范圍更加廣泛全面,覆蓋整個恥骨肌孔[7]。兩種術式均適用于各類腹股溝疝及復發(fā)腹股溝疝的治療,李金斯坦術式操作簡單[8-9];從解剖及理論上講,開放TEP更適用于修補復發(fā)腹股溝疝。目前有關比較這兩種術式治療復發(fā)腹股溝疝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的新意在于比較這兩種術式治療復發(fā)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了解開放TEP治療復發(fā)腹股溝疝效果是否優(yōu)于李金斯坦術式。
腹股溝疝合并癥包括慢性疼痛及復發(fā)等[10]。復發(fā)疝再次手術更易出現(xiàn)合并癥[11-13]。本研究兩種術式均獲得較好治療效果,但在術中出血量、術后總合并癥發(fā)生率方面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開放TEP較李金斯坦術式有優(yōu)勢。合并癥進一步分析顯示,切口感覺異常和疼痛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李金斯坦術式組中這類合并癥占總合并癥的55.6%,由此推理,采用傳統(tǒng)前入路李金斯坦術式治療復發(fā)疝時,即使以前手術可能已經造成局部解剖結構破壞,也應重視手術區(qū)域神經的保護。在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出院時間等方面比較,開放TEP組較李金斯坦術式組有縮短趨勢,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梢婇_放TEP和李金斯坦術式因手術路徑不同,對患者機體的影響和主觀體驗還是有所差異[14-15]。通過治療復發(fā)腹股溝疝的臨床實踐,筆者有以下體會:
1)全面分析疝復發(fā)原因并處理是復發(fā)疝手術治療及防止再復發(fā)的前提:疝復發(fā)的原因很多[16-17],包括患者自身和醫(yī)源性兩方面,因此,在復發(fā)疝患者手術治療前要進行充分評估,認真分析復發(fā)原因并及時治療,把握好手術時機。糾正凝血機制障礙及術后局部加壓等有助于減少血清腫等。存在引起腹內壓增高因素者,術前要給予積極的處理以獲得癥狀緩解和改善,創(chuàng)造手術時機。必要時術前行CT等檢查,協(xié)助判斷復發(fā)疝的情況,以便合理選擇手術方式,制定術中可能出現(xiàn)不同情況的應對方案。為減少感染等合并癥的發(fā)生,對高齡、肥胖、糖尿病、消瘦、多次復發(fā)疝、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治療后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狀況等高?;颊撸瑧A防性使用抗生素[8],以減少再復發(fā)及其他合并癥的發(fā)生。
2)術中精細解剖及操作是減少再復發(fā)等合并癥的關鍵:復發(fā)疝行李金斯坦術式按原入路進行,手術難度增加。切開腹外斜肌筋膜時應盡量推開其深面的組織,避免損傷髂腹下神經及髂腹股溝神經。游離精索時注意避免損傷精索及生殖股神經分支。固定補片時,盡量避免縫合神經且遠離精索,必要時可行預防性神經部分切除及結扎殘端,可使術后慢性疼痛、局部感覺異常等減少[18]。精細解剖及徹底止血可以減少術后血清腫等。開放TEP游離腹膜前間隙應仔細識別腹壁下血管及“死亡三角”(恥骨梳韌帶、腹壁下動脈及閉孔動脈)等解剖標志;放置補片要完全覆蓋恥骨肌孔,超出薄弱區(qū)范圍2cm。熟練輕柔的手術動作,規(guī)范使用電刀等,均有助于減少切口感染。原手術補片并非必須全部清除,術中應該衡量為之增加的手術難度和為患者帶來益處之間的平衡。術中仔細探查,結合復發(fā)時間對復發(fā)疝的實質做出正確判斷,應根據(jù)有無真性復發(fā)疝、遺留疝、遺漏疝、新發(fā)疝、伴發(fā)股疝等分別制定手術策略,這也決定著手術治療的成敗。
3)圍術期綜合處理措施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復:圍術期綜合處理措施除伴發(fā)內科疾病的處理外,應對患者進行術前術后注意事項的告知及指導,如手術后不宜過早從事重體力活動等。復發(fā)疝患者在面臨二次或多次手術時,往往出現(xiàn)焦慮、抑郁、失望、恐懼等負面情緒,術前良好的醫(yī)患溝通是有效的緩解措施,能夠使患者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促進患者快速康復[19]。
總之,開放TEP和李金斯坦術式均可用于復發(fā)腹股溝疝的治療,李金斯坦術式操作簡單,但開放TEP術后合并癥更少,更有優(yōu)勢。本研究為回顧性、非隨機對照研究,患者例數(shù)偏少,結論有一定局限性,有必要進一步行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
[1] 王明剛.腹腔鏡經腹腹膜前補片植入術治療復發(fā)性腹股溝疝技術探討[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11):1172-1173.
[2]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 成人腹股溝疝、股疝手術治療方案(修訂稿) [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4,19(2):126.
[3] 唐健雄.重視腹壁疝規(guī)范化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4,34(5): 381-383.
[4] McKernan J B,Laws H L.Laparoscopic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s using a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 approach[J]. Surg Endosc, 1993,7(1):26-28.
[5] 劉威,沈根海,高泉根,等.全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在女性腹股溝疝中的應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6,32(10):1672-1674.
[6] 沈根海,吳國良,王剛,等.腹腔鏡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367例[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31(10):1677-1679.
[7] Mathur S, Lin S Y. The learning curve for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a newly qualified surgeon perspective[J].J Surg Res,2016,205(1):246-251.
[8] 李建國,胡旭,鄭興斌,等.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Lichtenstein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23(10):1683-1689.
[9] Pisanu A, Podda M, Saba A,et al.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s comparing laparoscopic and Lichtenstein techniques in recurrent inguinal hernia repair[J].Hernia,2015,19(3):355-366.
[10]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4年版)[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4,34(6):484-486.
[11] K?ckerling F, Bittner R, Kuthe A, et al. Laparo-endoscopic versus open recurrent inguinal hernia repair: should we follow the guidelines[J].Surg Endosc, 2016,31(8):3168-3185.
[12] ?berg S, Andresen K, Rosenberg J. Surgical approach for recurrent inguinal hernia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Hernia, 2016,20(6):777-782.
[13] 盧天有,羅海軍,李英儒.開放完全腹膜外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復發(fā)疝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10(3):210-212.
[14] 尚培中, 李曉武,苗建軍.腹股溝疝相關解剖學標志與腹腔鏡手術規(guī)范化操作要點[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5,27(5):1-5.
[15] 劉厚生, 廖秋,趙勇.Lichtenstein術在治療腹股溝疝中的優(yōu)勢[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5(5):660-662.
[16] 周新紅,唐忠斌,曾長江,等.完全性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治療腹股溝復發(fā)疝臨床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8(2):149-151.
[17] Lee S R, Choi S B. The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intracorporeal linear suture technique as a strategy for reducing recurrences in pediatric inguinal hernia [J].Hernia,2017,21(3):425-433.
[18] Nikkolo C, Lepner U. Chronic pain after open inguinal hernia repair[J].Postgrad Med,2016,128(1):69-75.
[19] 蘇福增,王志,張成,等.嵌頓性腹股溝疝合并腎病綜合征病人的圍手術期處理[J].臨床外科雜志,2016,24(4):2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