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娜,紀會娟,郄 娜,孔紅肖,韓彩娜,賈 品
(1.河北省兒童醫(yī)院兒科,石家莊 050000;2.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心外科,石家莊 050000;3.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科,石家莊 050000)
兒科是一個特殊的科室,兒科護理質量的影響因素較多,因而決定了護理工作的高難度和高風險性。以往單一的護理模式對提高兒科治療的效果有限[1],有相關研究報道,心理社會因素在兒科相關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2-3]。多形式的心理干預是各類心理護理措施的集合,其在我國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在兒科的應用較少。其中放松式心理干預是“生物-心理-社會”的醫(yī)學模式,其對兒科負性情緒的改善效果較好;引導式心理干預主要是一種對患者心理情緒進行積極引導的措施,以羅伊(ROY)適應模式作為指導,干預效果較好[4-5];激勵式心理干預可通過激勵患兒建立正面的自我暗示而達到配合治療或護理的目的。本研究在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工作基礎上予以患兒多形式心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河北省兒童醫(yī)院兒科2013-2015年收治的患兒110例。納入標準[6]:(1)年齡為4~13歲;(2)所有患兒均無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史;(3)患兒本人和家長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重癥患兒和父母語言交流障礙或不能用普通話交流,不愿配合調查的患兒和家屬。將所有的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觀察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5~12歲、平均(7.12±0.59)歲,肺炎24例、腎病綜合征22例、手足口病9例;對照組男27例、女28例,年齡5~10歲、平均(6.22±0.54)歲,肺炎22例、腎病綜合征23例、手足口病10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和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兒均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予以對照組患兒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多形式心理干預措施,方法如下:(1)放松式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先進行一對一示范,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按摩,按摩分3個步驟,第1步為按摩患兒的頭、面、頸、肩部,第2步為按摩手、雙臂、胸部,第3步為按摩小腿部位、腳掌、后背,每次按摩的時間定于患兒睡前20 min,幫助患兒的身體獲得舒適感;在患兒接受治療時,護理人員可以在病房內播放患兒喜愛的音樂或者電視節(jié)目,以此轉移患兒對治療的關注和恐懼感;同時指導患兒和其家長在患兒生理或者心理不適時,可以輔以深吸氣和深呼氣的方式,訓練20~30 min;此外,加入玩具導入法、游戲導入法、漫畫導入法等受患兒喜愛的活動作為放松訓練的手段,使之以放松和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療。(2)引導式心理干預。該干預措施主要引導患兒自我情緒的控制和積極認知的態(tài)度,主要方法以ROY適應模式中的“人-健康-環(huán)境-護理”理念為指引,使患兒在生理、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賴性方面有效適應。以合作型患兒作為示范,告知患兒自我情緒的控制可以減輕其父母的壓力,并可以提高治療效果,盡早出院。在引導過程中應多親近、輕拍和撫觸患兒,減輕其恐懼感。同時,護理人員以健康宣教的方式指導患兒矯正不正確的認知,改變不良行為,還應指導患兒通過辨別生理信號和發(fā)作有關的危險信號,及時報告家長和醫(yī)護人員,鼓勵患兒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促進身心健康的耐受力。(3)激勵式心理干預。對患兒進行治療前,護理人員可采用滲透的方式循循誘導,有意與患兒拉近關系,激勵患兒應具有不畏困難、勇于戰(zhàn)勝疾病的精神,以模擬英雄事跡的口吻向其講述其他患兒面對疾病的勇敢,以此激勵患兒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建立有效的獎勵制度,按患兒的喜好,以小紅花的形式對主動配合的患兒進行褒獎,并開展病房內患兒間的小紅花評比,對患兒的細微進步當眾表揚,進一步激發(fā)患兒的積極性。
1.3觀察指標 分別采用兒童焦慮障礙自評量表(SCARED)和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DSRSC)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客觀評定和比較,同時對患兒干預后的護理依從性以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其中護理依從性以本院自擬的依從性評價量表進行比較,此量表包含治療行為、檢查配合、護理配合、活動量、睡眠及飲食6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值10分,分值越高表示護理依從性也越好。護理滿意度以自擬滿意度評價量表進行測評,此量表包含10個題目,每個題目10分,總分100分。總分值>89分記為非常滿意,>79~89分記為滿意,60~79分記為一般,<60分記為不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兩組患兒SCARED和DSRSC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兒的SCARED和DSRSC評分均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兒的SCARED和DSRSC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SCARED和DSRSC評分比較分)
注:與組內干預前相比,*P<0.05
2.2兩組患兒干預后的護理依從性比較 干預后患兒的護理依從性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后的護理依從性比較分)
2.3兩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家屬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0.9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3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51,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兒科患兒接受治療時,疾病產生的沖動不僅受無害刺激激活的上行系統(tǒng)調節(jié),還會受到心理因素激活的中樞下行疼痛抑制系統(tǒng)調節(jié),形成“閘門控制”系統(tǒng)[7-8]。因而,患兒對治療和疼痛的感受不僅與疾病的程度、性質、年齡和發(fā)育等客觀因素相關,亦與患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tài)等主觀因素關聯(lián)。而有限的認知水平和不良心理狀態(tài)會刺激患兒產生強烈的不良情緒,影響正常社會適應,使之處于心境劣勢狀態(tài),進而增加疾病易感性[9]。同時,引起的負性情緒亦會干擾患兒的下丘腦-腎上腺皮質軸調節(jié),使下視丘神經分泌細胞受到抑制,進而減少了可以抑制變態(tài)反應的糖皮質激素。這一系列的反應不利于疾病的恢復,甚至還會加重疾病的進程。
國際上多數(shù)心理學家認為,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緩解兒童的心身疾病。多形式心理干預是在常規(guī)的心理干預上加以開展多樣化和系統(tǒng)化措施,將多種心理干預措施有效整合,針對性地提供精神和情感支持。本研究顯示,兒科患者經多形式心理干預后,SCARED和DSRSC評分明顯下降,比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更為明顯,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得到了有效提高。這可能與觀察組給予的多形式心理干預措施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有關。具體而言,對患兒進行按摩放松,能夠改善患兒的全身肌肉緊張,并可加強其與父母間的感情交流,提升心理安全感?;赗OY適應模式的指引,可對患兒產生行為引導,提升了住院適應性;分散注意力可以起到抑制和減輕患兒生理、心理不良狀態(tài)的作用。而激勵與鼓勵模式可讓患兒排除煩惱,并樹立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進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并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工作。這與陳立蓉等[10]的研究報道相似。
患兒的疾病影響家長的身心健康,而家長心理狀態(tài)的好壞與否,又會直接影響到患兒的治療過程[11-12]。本次研究的多形式心理措施雖未直接對患兒家長進行干預,但間接性地通過指導其對患兒進行放松式按摩,可以使家長獲得分擔的感受,減輕其內疚感,更加積極地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同時,護理人員的有效引導、認知行為干預以及放松訓練在幫助患兒的身心狀態(tài)得以改善時,亦改善了家長的心理應激,進而提升了家長的配合度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兒科患兒實施多形式心理護理干預,不單單只是灌輸臨床治療相關的知識,還應對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有效評估,予以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使患兒和家長認識到心理狀態(tài)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促進患兒身心健康有效恢復。
[1]王春梅.兒科護理的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9):130-131.
[2]伍心蓮,喬玉香,楊佳紅,等.優(yōu)質護理服務在兒科護理安全文化中的重要價值[J].西部醫(yī)學,2014,26(7):952-954.
[3]徐連青,曾遵英.兒科護理糾紛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s2):1286-1287.
[4]趙海玲,王春立.兒科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的原因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6):61-63.
[5]王楠,陳龍,李霞,等.人性化管理在兒科護理持續(xù)質量改進中的應用[J].重慶醫(yī)學,2013,42(33):4102-4104.
[6]汪曉珍,盧賢秀,柳炎珍,等.肢體語言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8(21):54-55.
[7]高秀珍,尹維寧,閆春明,等.兒科護理風險管理現(xiàn)狀及防范的研究進展[J].河北醫(yī)藥,2013,35(17):2660-2662.
[8]楊玉芳,張舒梅,黃凌雁,等.兒科危重癥患兒心理護理探討[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20):2928-2930.
[9]翟巧玲.基于心理療法的綜合干預措施與中醫(yī)針灸治療兒童單純性肥胖療效對比研究[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13):1022-1024.
[10]陳立蓉,陳啟容,劉揚,等.循證護理在兒科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2):218-219.
[11]楊錦.心理護理對腦癱患兒家長心理健康水平及患兒康復積極性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4):919-921.
[12]高瓊,莊淇.高熱驚厥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