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慶
【摘 要】思維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錢學森說:“思維科學以及心理學和教育學才是智力開發(fā)的基礎?!备呤炕f:“思維的科學是培養(yǎng)人才的科學?!睌祵W思維在思維科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以,筆者在教育過程中重視數學問題的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本文筆者就從自己對數學思維的理解出發(fā),試著解析當前初中生面對數學學習時思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幾點自己認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建設性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 思維能力 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6-0148-01
一、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性
俗話說:“知識無窮無盡”,尤其是數學,題海無涯,而且課堂教學又總是受時間與范圍等因素的限制。當下,學生學習知識不是圍著書本和教師轉,就是陷入題海之中,不能自拔,不能多思考和多方面去靈活解題;或滿足于一知半解,對概念不求甚解,做練習是依葫蘆畫瓢,不去領會解題方法的實質,或不善于把所學的內容歸納整理。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造成學生思維封閉、惰性、僵化、凌亂、保守。為此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思維訓練是很重要的。
二、初中生數學思維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維不嚴謹和敏感
初中生的思維較為靈活,但其心志不健全,缺乏經驗,因此常出現表達不嚴謹、無規(guī)律、散亂等問題。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聽懂教學內容,對數學問題的解題思路也很清楚,但表達過程中卻不能夠完全按照規(guī)范的要求執(zhí)行,而是以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解題,這就造成了思維混亂,解題中出現各種問題。而出現問題時,學生往往會把錯誤歸咎為粗心大意,并未看清問題的本質。實際上,這是學生對數學思維的運用不當,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去看待數學問題,只重視結果而忽略了解題過程。
(二)思維不夠發(fā)散和創(chuàng)新
與上述問題相反,一些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完全聽從教師的指導,嚴格的按照數學的解題步驟和規(guī)律進行,表面上看,這些學生非常服從老師的教導,但實則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懂得變通,過于死板的表現。這些學生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通常比較單一,學習和解題的過程追求整齊劃一的格式,嚴格套用固定模式進行,根據教師提供的解題步驟來解題,從不越雷池半步。然而當他們習以為常的條件和情況出現變化后,他們便會不知所措,無從下手。這些過于完美化的數學思維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但是如果拘泥于這種思維模式中,不僅會增加解題的時間,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對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也不利,過于死板的思維顯然是不能解決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的。
三、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模式的方法
(一)建立思維轉化的網絡結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謹度
要想使初中生數學思維得到充分培養(yǎng),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首先,教師應理清數學知識網絡,尋找出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把握同一思想方法在各章節(jié)中的分布,對思想方法有一個綜合的了解;其次,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明確需要重點學習的思想方法。認真仔細地分析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分析在例題的解答過程中所體現的思想方法,從而在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思想方法的教學要求,對思想方法滲透做出合理的教學設計。
(二)設計開放型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
在培養(yǎng)學生求同思維能力的同時,不要忽視培養(yǎng)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求異思維,就是不墨守陳規(guī)、尋求變異,從多角度多方位尋找答案的一種思維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敢于設想、大膽創(chuàng)造、標新立異,隨時注意多方位思考,變換角度思維,使他們思路開闊,處于主動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活躍的思維達到求異、求佳、求新。具體做法:除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的練習與實際應用,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型問題,通過尋求問題的結論、條件或某種規(guī)律,發(fā)展求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三)設計程度型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敏捷思維能力
思維敏捷性是思考問題的主體能夠對客觀事物作出敏銳快速的反應。學生的思維是否敏捷,一個主要因素就是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問題是否適度,就是指設計要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認識水平,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能力水準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如果教師在每堂課中都能設計出適度的問題,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思維的積極性也就會自然產生。
如:講“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時,如果安排在讓學生求出方程x? -2x-3=0的兩根為-1、3后,就問大家能不能找到根與系數的關系?這樣,學生很難想到計算兩根的和與積,激發(fā)不了學生思維,但若作如下安排:先出示兩組方程:二次項系數為1和不為1的兩組,要求學生計算出方程的根,然后教師問:“觀察笫一組(二次項系數為1),它們的根與一次項系數、常數項之間有什么共同規(guī)律?”出示方程ax?+bx+c=0,讓學生用式子表示兩根之和、之積;再讓學生觀察第二組方程,提問:“能否得出相似的結論?”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出一般結論。這樣的設計問題照顧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回答踴躍、思維敏捷。
(四)改進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應試教育體制下,為了讓學生取得較高的考試分數,大多數初中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方式,通常只關注題型的歸納和解題技巧的傳授。而考慮當前形勢,如果還是采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無法滿足義務教育改革對初中數學的改革要求,也無法滿足社會對新型創(chuàng)新人才的要求。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當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比如,教師可以提倡一題多解。初中數學體系中包含許多類別的知識,各個類別的知識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提倡一題多解也有助于打破慣性思維的局限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教師在《全等三角形》的定理與證明內容時,可以鼓勵學生使用不同的證明方法,不只是局限于證明三角形的三條邊相等,也可以用兩邊和夾角對應相等來證明,甚至可以先證明它是等腰三角形,再證明它是更加特殊的等邊三角形。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謹記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多方面解讀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學會創(chuàng)新。
四、結語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全面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核心目標,也是讓學生的數學水平得以提升的最直接途徑。無論是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分析能力,還是對于幾何問題的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具體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學生思維能力的直接體現,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王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2(5):88-89.
[2]都躍林.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經濟年鑒#科學教育家.2011(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