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
張菊榮校長原來在蘇州市吳江區(qū)汾湖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擔任校長,帶領教師們把課程建設搞得風生水起。2017年,他履新主政吳江實驗小學,堅持把改進課堂教學作為推動學校進步的關鍵。這一戰(zhàn)略實施的路徑,則是構建專業(yè)的學習型團隊,借此有效地解決課程、教學問題,影響、引領整個教師群體的專業(yè)化提升。
作為一個專業(yè)的學習型團隊,靠什么凝聚人心?當然是愿景、價值觀。薩喬萬尼曾提出組織激勵的一條重要規(guī)則:“美好的東西使人去做。”他說,“這是一種要求組織因責任、義務、正義感、承諾感以及其他帶有道德意味的緣由而做出回應的規(guī)則?!睆埦諛s校長提出:“不為任何功利而成立的團隊擁有內生性基因?!薄皟壬浴痹谀睦铮恳环矫婢褪侨诵南蛏频幕九袛?,另一方面就是美好愿景、目標的召喚。張校長一直重視這個問題,他在汾湖實小曾組織教師們多次暢想學校愿景,后來提煉為“把學校發(fā)展成為擁有堅持品質、充滿成長氣息的學習樂園”。為了實現這樣的愿景,他們又提出將履行如下使命:構建適性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追求“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形成分布式課程領導的教師共同體;涵養(yǎng)以“成長”為核心價值的學校文化。有人說教師這個行當有四重境界:飯碗、工作、事業(yè)、使命。正是因為“美好的東西”讓人生成內驅力,所以工作有了使命感,其效能可以想見。張菊榮到了吳江實小,也把描繪愿景、激發(fā)內驅力作為專業(yè)團隊的靈魂。
薩喬萬尼把專業(yè)化理解為美德加能力,張菊榮校長明曉此理,他一直致力于教師的課程能力建設,而且形成了校本特色。一是整體視野。張菊榮團隊提出“課程三景”:學生在學校6年,應該成為怎樣的人?課程怎么落實培養(yǎng)目標?學校要有課程規(guī)劃。怎樣為一門課程做一學期的預算?因而要有學期課程綱要。怎樣保證一節(jié)課的質量?要考慮“去哪里”“怎么知道到哪里”“怎么去”,因而要有體現“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方案設計。“課程三景”其實構成了教師們新的課程圖式,使他們逐漸擁有相對寬闊的視野,認清自己課程行為的生態(tài)位置。二是技術規(guī)范。教學作為一種專業(yè)行為,應當有其規(guī)范性,而不是“跟著感覺走”。張菊榮校長著意讓教師的課堂行為成為一種專業(yè)實踐,很在意教學技術的科學規(guī)范,如敘寫教學目標對行為動詞的選擇,課堂觀察量表的要素設計,主題研究的方法、過程,等等,其要求都是“一絲不茍”的。這樣,教師的教學行為才不會走形,專業(yè)能力才體現出“確定性”。三是整體創(chuàng)新。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指出:“學習型組織中,組織成員能夠為了取得自己希望取得的成就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且組織成員都具有創(chuàng)新的、開拓的思維方式,集體的靈感釋放,人們不斷地探索互相學習的最佳途徑?!睆膫€體層面說,他們在團隊的深度對話的促動下,在反思中自我超越;從組織層面說,不同個體組成的復合主體內部新識迭現,意義分享,促進發(fā)展能量的積累,迎來超越性的不斷更新。如果我們認真讀一下《教了不等于學會了——學校如何發(fā)展課程》這本專著,就知道張菊榮們在集體創(chuàng)新方面取得了多么不凡的成就,甚至對課程教學的某些專業(yè)的知識,他們都有了生產的能力。我這里提及的,都是張菊榮在汾湖實小已經做的,在吳江實小正在做的。僅從這組文章看,陸麗萍老師對課堂本質的叩問,與她課程意識的形成緊相關聯;陳莉瓊老師課堂觀察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教學行為具有怎樣的技術含量;趙志英老師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為她深切地感受到在一個學習型的專業(yè)團隊中,個人和組織都在實現新超越。
要構建專業(yè)的學習型團隊,支持性的組織環(huán)境必不可少。從張菊榮校長的實踐來看,吳江實小團隊良好的組織環(huán)境有:1﹒民主的氛圍。趙志英老師在團隊啟航的儀式中,看到自己的粉紅色席位卡,“滿滿的存在感背后還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關愛和責任”。在這個團隊里,她感受到的是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這正是一個共同體文化的基礎。有了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在需要的時候獲得信任和支持;不同的個體才能為了共同的目標迸發(fā)創(chuàng)造的激情。2﹒實干的風氣。吳江實小課程研修團隊走的是“做中學”的路子。張校長把“做”概括為三部曲,一是“看”課程發(fā)生的現場;二是“研究”課程問題如何解決;三是“分享”心得與體驗。用張校長自己的話說:“課程就是我們每天的勞作”,正是踏踏實實、扎扎實實,使他們的生活每天都有了新的意蘊。3﹒激勵的文化。有專家對培養(yǎng)教師領導力進行研究,提出一些基本技能,其中之一就是“擁有豐富的激勵技巧,并對他人充滿信心”(利伯曼等)。張菊榮在汾湖實小,啟動“土書著述”工程,就是一個常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激勵案例。何為“土書”?就是把自己參與課程建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讓每位教師成為“探索者”“思考者”“寫作者”。8年時間,汾湖實小擁有10輯共444本“土書”,“土書”中的不少篇章也得以公開發(fā)表。在吳江實小這個團隊里,張菊榮“遷移”團隊建設的激勵文化,讓教師們自我激勵,互相激勵,用趙志英老師的話說,團隊的成員們在激勵中成長,并且“一起追求詩意和遠方”。在吳江實小聽教師們講述課程故事,其和諧、融洽,務實、求真,期許、鼓勵,都深深地感動了我。有了這樣令人愉悅、讓人充實、激人向上的組織環(huán)境,我相信,他們的遠方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