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新時代,我國的國情發(fā)生重大變化.網絡媒體發(fā)展迅速,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的個體認知、情緒和行為習慣的形成越來越受到網絡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同時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較差、自我意識張揚與個體孤島心理并存現(xiàn)象較為普遍,導致大學生思想不穩(wěn)定因素日益增加、心理障礙問題頻發(fā),甚至惡性事件時有發(fā)生.[1]如何構建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以進一步科學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培養(yǎng)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者的共同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對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資格、工作方法和督導培訓有著極高的專業(yè)化要求.從實踐層面看,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主要由高校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員來進行,專職心理咨詢師人數(shù)較少且行政事務繁多,限制了專職心理咨詢師的職業(yè)深造和能力提升;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人員主要由輔導員構成.由于編制等人事制度的限制,目前大量存在人事代理和非在編輔導員,且對于輔導員也并沒有取得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的強制性規(guī)定,兼職教師專業(yè)能力提升培訓和專業(yè)督導并未形成常態(tài)化制度,也限制了其專業(yè)能力的提升,直接制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水平和效果.
目前各高校主要通過開設新生入學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和部分選修課作為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忽略了不同年級不同心理發(fā)展狀況的繼續(xù)性教育教學需要,課堂教學設計往往脫離新時代大學生的生活體驗[2],也沒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課程和網絡課程的開發(fā)建設,缺乏創(chuàng)新性.此外,在心理健康活動方面,僅僅局限于校園心理社團和班團組織的互助作用,沒有關注到校外心理健康實踐基地和社會實踐活動在心理健康“自助-助人-互助”的積極作用,校外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導的效用發(fā)揮成為空白.
當前的心理咨詢與服務主要在學校心理咨詢室和院系心理輔導室進行.實踐中,由于師資隊伍、經費資金和辦公場地的限制,并非所有高校都建立了完備的校院兩級心理咨詢服務機構,更遑論心理咨詢名師工作室、心理工作坊等特色化咨詢機構的建設.此外,咨詢服務機構的軟硬件設施已經逐漸滯后于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需要,缺乏最新的科學的測量工具、統(tǒng)計分析軟件和輔導設施,缺乏心理咨詢服務網站、微信微博公眾號以及APP等網絡新媒體的建設和維護,難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的現(xiàn)實需要.
高校主要通過新生入學心理普測進行早期心理危機預防.高校心理普測通用的心理健康狀況測量工具(如UPI,SCL-90,EPQ,投射測驗等)主要以借鑒國外的心理健康量表條目為主,通過中國被試的數(shù)據(jù),修訂建立常模后加以使用.[3]然而,當前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國國情以及新時代大學生的情緒、認知和行為等都發(fā)生了諸多變化,被試數(shù)據(jù)及常模已經不適應新時代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實際狀況,如果繼續(xù)沿用當前的測量量表進行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有可能產生評價偏差.此外,部分高校也尚未建立起與醫(yī)療部門以及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及時有效的危機干預與轉介機制,缺乏日常的工作交流與互動,導致心理危機干預滯后于心理危機事件發(fā)生,干預和轉介時效性較差.
近年來,以《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教思政廳〔2011〕1號)文件為執(zhí)行標準,全國的各大高?;窘⒘藢<娼Y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師資隊伍.但是該文件并未明確專職教師與學生的配備比具體為多少,僅提出了不少于2名專職教師的數(shù)量最低限.在實踐中,高校的辦學層次不同,學生人數(shù)差別較大.在嚴格的教師管理體制下,沒有具體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的師生配備比為依據(jù),各高校難以根據(jù)實際需要招錄足額的專職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導致現(xiàn)實中專職心理健康教師人員不足的現(xiàn)象極為普遍,大量專業(yè)的心理測量、個別約談、心理輔導等工作難以廣泛、全面、深入的開展.此外,目前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教師主要依托院系輔導員擔任.然而輔導員工作內容繁雜,所帶學生人數(shù)幾乎都在1:200左右,很多高校輔導員還身兼院系黨委團委工作,除了新生心理約談外,難以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動態(tài)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狀況變化缺乏緊密的連續(xù)性關注.同時,文件并未提出兼職教師的培訓督導的規(guī)范化要求.兼職教師缺乏專業(yè)技能培訓,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質量和水平普遍停留在感性認知層面,教育服務效果大打折扣.
新時代,網絡與新科技迅猛發(fā)展,網絡依賴已成為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課堂教學和團輔活動模式已經遠遠滯后于新時代大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特點,導致教學與活動枯燥乏味,流于形式,脫離大學生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課程與網絡教學小程序等軟件的開發(fā)與運用十分匱乏,難以滿足大學生課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需要;心理健康活動的開展在時間維度局限于5月心理健康月,在空間維度局限于線下實地活動,缺乏持續(xù)性、實時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心理活動應用,心理健康教學與活動常常出現(xiàn)“創(chuàng)新不足、互動不夠、支持不力”的局面,極大制約了心理健康教學與活動的實效性和廣泛性.此外,心理咨詢量表的被試數(shù)據(jù)和常模已不能準確反映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且心理咨詢與輔導機構的硬件設備較為陳舊,缺乏新科技新儀器的啟用,嚴重影響了對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評估和干預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主體劃分,目前我國主要實行“校家醫(yī)”三維聯(lián)動機制.即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活動、心理咨詢服務以及心理危機干預以高校為先導,以家庭(法定監(jiān)護人)為協(xié)助,以醫(yī)療機構為保障,三方協(xié)同,相互協(xié)作,共同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但現(xiàn)行的工作模式忽視了社區(qū)、社會心理健康服務機構以及社會工作者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以及危機善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校家社醫(yī)”四維聯(lián)動機制尚未建立.社會工作服務平臺作為運用專業(yè)知識與方法協(xié)助服務對象舒緩心理壓力、提升發(fā)展能力、增強社會功能、建立支持網絡、改善生活境況的專業(yè)性社會服務活動,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從長遠來看,引入社區(qū)、社會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參與大學生心里危機處理是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必然趨勢,此處的空白亟待加以填充.
梅耶(D.J.Mayer)曾指出,學校、教師在學生的情緒智力培養(yǎng)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潛移默化的榜樣作用.[4]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師資隊伍建設,是基礎性、前提性的工作要求,應當從以下方面著力.
(1)配備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專職教師.針對當前專職教師嚴重不足的現(xiàn)實狀況,筆者建議由教育主管部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主管部門聯(lián)合牽頭制定具體實施意見,參照《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衛(wèi)疾控發(fā)〔2016〕77號)第12條之規(guī)定,按每所高等院校師生比不少于1:4000的比例配備從事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專職教師.同時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引進高層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專業(yè)人才,并給予項目及資金等優(yōu)惠待遇,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專職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專業(yè)水平.
(2)明確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兼職教師的人員范圍及工作職責.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應當整體推進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等隊伍建設.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兼職教師不應當僅局限于輔導員,還應當做如下明確:第一,確定黨團干部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由黨團干部主抓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的宏觀指導;第二,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教師,以課堂(包括網絡課堂)為載體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基本認知及拓展知識的傳授;第三,建立輔導員、班主任、研究生導師和心理咨詢師首問負責制.輔導員、班主任和研究生導師應當在日常工作中開展常態(tài)化心理健康宣傳與教育,并與高校心理咨詢師協(xié)同及早識別、科學研判、及時干預心理危機學生.同時實行首問負責制,對心理危機學生進行動態(tài)關注,與其他部門協(xié)同及時轉介、診治和康復.
(3)加強專兼職教師專業(yè)培訓和專業(yè)督導.在進一步規(guī)范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年度培訓和專業(yè)督導機制的同時,著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兼職教師專業(yè)培訓和督導.應保證黨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研究生導師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專題培訓.每年安排至少一次從事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兼職教師接受專業(yè)督導,并支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兼職教師結合實際工作開展科學研究并給予經費支持.
新時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當緊跟時代發(fā)展趨勢,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應當充分利用課堂作為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宣傳的前沿陣地,不僅針對新生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還應當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現(xiàn)實需要開設必修及選修課程.如情感教育、責任教育、自我探索、壓力應對、情商提升、人際交往技巧、社會情緒學習等呼應學生成長需求的課程.此外,還應當集合優(yōu)質師資,開設一批特色課程和精品課程并上傳網絡供學生在校外隨時觀看學習.
在心理健康活動方面,應當著力建設校內校外雙向實踐活動機制.在校內,支持學生成立心理協(xié)會或社團定期開展心理知識競賽、心靈分享會、同伴讀書會及“5.25”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動等學生互助活動,同時也應當借助社區(qū)、社會衛(wèi)生服務機構及公益組織的力量(如紅十字會、社會福利機構)積極幫助支持學生聯(lián)絡建立校外心理健康服務和實踐基地,利用校外廣闊的實踐平臺,幫助學生重新建構或完善自我認知,加強自我教育和管理,在拓展實踐中鍛煉提升,實現(xiàn)自我成長.
我國已進入“互聯(lián)網+”新時代,一方面應當進一步提高心理咨詢室及輔導室軟硬件設施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引入最新的心理測量工具、統(tǒng)計分析軟件以及生物反饋儀、眼動儀等新技術新設備,科學測量分析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5];另一方面,應當充分利用新時代高新技術網絡的隱私保護、高效便捷、不受時空限制的優(yōu)勢建設網絡心理教育專題網站(網頁),開通網絡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健康問卷、網絡心理測驗等,探索網絡心理輔導,落實網絡心理治療,建立網絡心理檔案.[6]此外,還應當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矩陣作用,利用新時代互聯(lián)網全民參與的特點,開發(fā)微信、微博公眾號以及心靈之窗APP、心理健康網絡BBS等,搭建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的多維網絡體系,通過學生易學易用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咨詢及心理輔導活動.
(1)編制本土化心理測量評價工具.建議加快編制符合新時代中國國情和復合中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本土化心理健康評價工具,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提供更科學、更準確的評價依據(jù).事實上,目前國內一些著名心理學專家學者正在積極投入這項工作,顯然,編制一套權威的、標準化的、有中國常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是目前擺在我國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務.
(2)健全“校家社醫(yī)”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聯(lián)動機制.暢通高校、家庭、社會工作服務平臺和醫(yī)療機構四大主體之間的信息溝通,建立健全工作聯(lián)動機制.通過建立“定期交流機制”,提高家庭、社會工作服務平臺和醫(yī)療機構在大學生日常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心理危機預防工作的參與頻次和反應能力,即每周固定一個工作日安排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社會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當?shù)鼐襻t(yī)療機構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的工作人員互派交流,通過親臨現(xiàn)場、模擬演練、案例研討等形式互通有無、相互學習,切實做到工作及時有效的溝通以及心理危機學生的科學診治和及時轉介.此外,國家和政府部門應當著力培育有資質的社區(qū)社會工作者、心理服務志愿者等人員在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方面的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道德,充分利用其在婚姻家庭、親子關系、社區(qū)矯治、社會幫扶等方面的工作經驗及優(yōu)勢,積極引導心理危機大學生在康復過程中以及危機事件后參與社區(qū)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在服務社區(qū)的同時進行自我教育,重構自我認知,不斷提升心理調適能力,培育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健康心理素質的大學生.參考文獻:
[1]沈克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安徽日報,2017-06-19(007).
[2]李海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31):49-52.
[3]俞國良,侯瑞鶴.論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及其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5,36(8):125-132.
[4]李巧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取向與實證研究—基于人文精神視閾[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57.
[5]張巍巍,石巖,張靈聰.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建構——以某高校為例[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4,30(6):21-24.
[6]孫江潔,張利萍,解方舟.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5):3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