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梅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17-02
吳昌碩,晚清民國時期著名的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他善于寫意,在書法以及篆刻方面也有著頗高的造詣,吳昌碩一生喜愛菊花,他居住的地方以及他的家鄉(xiāng)種的都是菊花,所以菊花是他經(jīng)常使用的題材。在吳昌碩先生作畫的時候,喜歡用巖石與菊花相伴,善于用大片墨色渲染菊花葉子的生命力,濃淡相互呼應,層次十分清楚,作畫之時,經(jīng)常以黃色菊花和紅色菊花相間,顏色都鮮艷明亮,有一種水潤豐澤之美。
一、吳昌碩寫意菊花的構(gòu)圖特點
構(gòu)圖,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章法,構(gòu)圖是整幅畫的中心,通過合理的安排控制畫面的協(xié)調(diào)性。在吳昌碩的寫意菊花中,大部分都是采用縱向軸,其中《秋菊圖》采用了對角趨勢,菊花從下而上,左下角與右上角的菊花十分密集,菊花有大有小,菊葉有實有虛,在錯亂中交叉生長,菊的茂密與石頭的厚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強了整幅畫面的協(xié)調(diào)性,同時也很好的把蓬勃的生命力展現(xiàn)出來。1914年,吳昌碩所作《菊花壽石》布局也是采用對角斜勢,但與上幅畫不同,菊花在圖中的右下角,且畫面中有溪水,有樹枝,和巨石相伴,巨石如山高,且畫的是未經(jīng)雕飾的巨石,有角有棱,有平有陡,淙淙的溪水緩慢地流著,有高有低,一派和諧的氣象,圖中的菊花用焦墨而畫,筆筆穩(wěn)實,菊枝也雄渾有力,左邊有一枝來回交錯的樹枝,用筆蒼勁,又加上吳昌碩一氣呵成的提款,此畫雖然看似只用簡單的水墨畫成,但在大體將要完成之時,吳昌碩經(jīng)常思考很久而不下筆,他對局部的收拾,對大局的考慮,都是來回掂量斟酌,煞費心血。由于構(gòu)圖不墨守陳規(guī),巧于整體的布局變化,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便使其擁有了豐富的形態(tài)特點。
在1915年吳昌碩所作的《菊石圖》中,大體觀看,將圖中的菊花連接起來可以看到一個反S型,圖中菊花分布在上中下的位置,其中也是斜對角趨勢,在左下角有大簇的菊花,中間的菊花比較疏稀,在右上角雖只有兩朵菊花,卻開放的十分有生氣,圖中的巨石又巧妙地與這三處菊花相連貫,而且巨石與菊花相連是彎曲且光滑的一面,這樣觀看,局部十分耐看,整體配合的細致,一眼縱觀全局,便感受到整體的協(xié)調(diào)感。
二、吳昌碩寫意菊花的用筆用墨技法
1.用筆技法。
在中國畫中,畫畫須構(gòu)圖,構(gòu)圖須用筆,用筆構(gòu)圖便有很多方法。吳昌碩在早年的時候,接觸的第一位啟蒙教師便是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是一位篆刻家,所以從小吳昌碩便接觸了篆刻,但他練習書法要比篆刻還要早一步。雖然在他三十多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畫畫,但是因為他在書法這條路上有著極厚的功底,加上他擁有著獨樹一格的性格,即使他的繪畫別開生面,但是他卻能融合各家所長,最終成就了自己的繪畫特點。當時任伯年看到他畫的畫時,便夸贊他畫的很不錯,都超過自己了,而且還告訴畫畫不用畫出來,因為他有著極為深厚的寫作和篆刻的功底,所以讓他嘗試使用書法的直接作用,以篆書寫畫花卉,用草書的筆法畫枝干,“變化貫通,不難其奧訣也”所以久而久之他將書法融入到了自己的畫中,風格也就獨樹一幟。吳昌碩曾經(jīng)說過:“我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所以當他作畫的時候,深刻的記憶并探索運用“寫與畫”的結(jié)合。他通常用“草篆書”來畫,線條的基本功非常扎實,雖然從畫的表面來看,他的線條并沒有那么豐富,狀物不求實,但是他的線條十分具有生命力,這恰恰抓住了“寫意”的特點,有一種形不似意似的表達效果,形成了影響近現(xiàn)代中國畫的“大寫意”的筆墨形式。一直以來都說“書畫相通”,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畫的藝術(shù)就是線條的藝術(shù),吳昌碩直接從書寫轉(zhuǎn)入畫畫之中,用筆多用中鋒運筆,筆墨相互結(jié)合,使線條蒼勁有力,意蘊豐富,力求達到一種飽滿圓渾的境界。如《秋實圖》,這幅畫看起來狂野不羈,但雜而不亂,藤蔓趨勢向下,上密下疏,著重于整體氣勢,從枝干,葉脈等都可以看出他是寫出來的,吳昌碩用篆刻書法來寫藤蔓,簡單幾筆,卻讓人覺得有上百條藤蔓,而藤蔓纏繞卻又顯得碩果累累,這正凸顯出畫家筆墨的功底。藤葉的脈用線條勾畫的十分具有力量感,整幅畫看似裝滿全紙,已無空隙,但無形中又在下方留了提款的地方,整體相輔相成,十分和諧。
2.用墨技法。
寫意畫用墨一共五個特性:墨彩、墨階、墨質(zhì)、墨性和墨法。吳昌碩作畫的時候就很好的把握了這些特性,當他畫菊花的時候,墨法變化豐富,看似變化的隨意,但又遵循了道理,他喜歡使用焦墨作畫來體現(xiàn)出枝干的挺立,葉子純用水墨大筆潑畫,又趁著葉子未干的時候勾畫葉脈,暈染開來又恰到好處,筆筆相連,清晰明確,毫不含糊,顯得葉子體態(tài)飽滿,他掌握水分恰到好處,繪畫中并無臟亂之感。然后又用雙勾勾勒花瓣的形狀,待干以后,染上顏色,讓人感受到生機勃勃的氣息,而且能在這蒼勁之中,顯現(xiàn)出來菊花瓣的柔和之美。例如《菊石圖》,這幅畫是庭院秋景,盛開的菊花與巖石相伴。圖中菊花一共分為四組,每組菊花形態(tài)各異,顏色大不相同,離畫面近一些的一組菊花菊葉以焦墨為主,大片勾畫菊葉,焦墨畫莖,力道十分雄渾有勁,而隨著離畫面越來越遠,菊葉的顏色便用墨色來區(qū)分,葉子隨著墨色的變化逐漸變淡,整幅畫色澤有濃有淡,畫面感十分強烈。花瓣的顏色也隨著畫面的變化而變化,以水墨為五彩,所以色彩變化十分柔和,顯現(xiàn)的花瓣也非常柔美。巖石用淡墨勾勒,加以點染修飾,雖顏色較淡,但卻能讓人感受到十分有份量。這種有虛有實、虛實相映的畫法,吳昌碩把握的力度十分到位,整幅圖在空間處理上,前實而濃厚,后虛而淺淡,由于濃淡相互呼應,用墨變化豐富,用筆豪邁瀟灑,豪放自如,所以有著十分高雅的樂趣。
三、吳昌碩寫意菊花的用色特點
千百年來,古代文人總喜歡用水墨來作畫,覺得墨色入古,用彩色太過于俗氣。而吳昌碩作畫用色上和趙之謙相似,喜歡濃麗的顏色,他突破了一直被文人名士壟斷的傳統(tǒng)的藝術(shù)觀念,不守陳規(guī),獨辟蹊徑,喜大紅大彩作畫,用西洋紅畫花卉,用水墨為五彩,用重墨為重彩,金黃色的菊花,紅艷艷的菊花,甚至還用綠色作畫,用色奪目鮮艷而又精雅濃重,在雅俗之間把握的恰到好處,具有文人風骨的金石之趣。曾經(jīng)上海的大畫家蒲華多次告誡吳昌碩畫畫需要多用水墨,少用一些顏色,因為在那時評價畫的高雅就是用“顏色”來評判的,但是吳昌碩對藝術(shù)的追求、對作畫的探究十分執(zhí)著,他善用復色,用紅與黑相協(xié)調(diào),加上利用宣紙的白色相對應,在畫面中變化,在變化中得到統(tǒng)一,讓人感覺既沉穩(wěn)又豐富。吳昌碩用重色的絢麗斑斕與大氣磅礴的畫面相互協(xié)調(diào),用濃墨重彩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的畫畫風格。吳昌碩也經(jīng)常使用赭色,綠色作畫,所作之畫,墨色與彩色交輝相映,曾經(jīng)潘天壽夸他是大寫意花卉最善于用色的能手。
就如《菊石延年》圖,以篆書入畫,草書入葉,在用色上,吳昌碩突破了傳統(tǒng)觀念,他大膽地使用了前人在中國畫上不敢使用的西洋紅,圖中有著大片的紅色菊花,雙勾花瓣用的是焦墨,花蕊用的是重墨,花與花直接互相交錯,在填充顏色時,菊花密集,相互遮擋,所以較為完整的菊花顏色要重與其他菊花,但每朵菊花深的顏色都偏于外圍。菊葉并不是使用單純的水墨來畫,而是在水墨里加上了西洋紅或赭石的顏色,用色滋潤,在濃厚的葉子的襯托下,菊花也被映襯十分有生氣。在畫的頂部還有金黃色的菊花,菊花有大有小,顏色大抵相同,但每朵菊花深的顏色也都偏于外圍,而且菊葉也用了金黃色以此和菊花瓣相互映襯。白色的菊花又與金黃色的菊花葉巧妙地相伴在一起,白色的菊花瓣并無上色,但花蕊用了西洋紅和重墨協(xié)調(diào)點綴,顯得格外好看。而作為相伴的巨石的上色也不同于其他畫家,吳昌碩先用水墨方筆勾勒出巨石,加以修飾以后,在水墨中加一點花青淡淡地暈染在石頭的上部分,而紅色菊花挨著的部分則用了三綠輕輕染了一層。若不見畫,只聽別人議論,便會覺得此幅畫太過于絢麗,畢竟在當時的文人墨客眼中覺得“大紅大綠”是中國畫的大忌,但真正見了此畫,才明白什么叫做“雅俗共賞”。他沖破了重圍,達到了古人所達不到的那一步,即能擁有水墨之美,又能將色彩繽紛之美把握的十分到位。由于他的大膽嘗試創(chuàng)新,對當時繪畫的沖擊力極大,有著深遠的影響。
吳昌碩的畫在繼承創(chuàng)新之間把握的十分到位,推動了整個中國畫的進步,創(chuàng)造了中國畫新的審美意境,很多繪畫大家都是受了他的影響才成功。吳昌碩的出現(xiàn)提高了藝術(shù)的境界,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成為了我國近現(xiàn)代書畫藝術(shù)發(fā)展過渡時期的關(guān)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