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西山中學 張 榮
寫作,可使學生對生活、學習、社會有更新的感悟,也能夠沉淀初中學生浮躁、驕縱的性格,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以及往后的學習生活均有著重要的意義[1]。但在現(xiàn)階段,初中學生均抱怨作文題目過于深奧,不知如何下手,這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寫作思路單一有關。為了使學生能夠有科學的寫作步驟與較高的寫作能力,為其打開思路與收集寫作素材是現(xiàn)代教師需要做的。層遞式教學是指,通過有步驟、有層次、有節(jié)奏地對學生展開階段性的訓練,使其在寫作時思維能夠清晰通暢,而不是思緒混亂無法找到寫作的突破口。本文將以層遞式教學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意義、作文教學中落實層遞式教學的具體措施為主要探討內容,以便為教育教學提供科學有效的策略。詳細內容如下:
以學生的角度來進行探討,層遞式的語文作文教學更有利于學生抒散真實的內心情感[2]。從以往的作文教學經驗中可知,大部分初中學生在進行寫作時,均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矯揉造作、內容牽強的情況較多,更有甚者會出現(xiàn)“父母車禍”“自己病重”等啼笑皆非的內容。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主要與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有關,在傳統(tǒng)教育中要求學生寫作內容要豐富且情節(jié)要跌宕起伏,并沒有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小事進行觀察,忽略了真實情感的表達,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在作文中喜歡胡編亂造的習慣。展開層遞式教學可使學生跳出“無中生有”的寫作怪圈,培養(yǎng)其真實寫作、融入真情實感的正確寫作方式。在接到作文題目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將作文題目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進而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的習慣,并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選擇合理、有效的內容進行書寫,寫作的同時加入自己的真實看法與情感,使學生的寫作能力擁有質的提高。雖然脫離了情節(jié)“精彩”的作文內容,但樸素、真實、簡單的作文內容,似乎更吸引人,更讓人有思考與探究的欲望。而這種樸素、真實、簡單也是現(xiàn)代初中學生所需要具備的性格品質。
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通常是教師站在講臺上告訴學生要怎么寫才能拿到高分,各類寫作技巧與作文范文“鋪天蓋地”地將學生“淹沒”,而學生也只能被動接受,很少主動進行有效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創(chuàng)作素材更是沒有系統(tǒng)性的去積累,當需要進行寫作時,學生的腦海里自然空白一片,只會想起教師所灌輸?shù)淖魑姆段暮蛯懽骷记?,七拼八湊而來的作文,水準與質量當然不高,甚至會助長學生對寫作的消極情緒,認為作文學習是一項艱難的“苦差事”[3]。在層遞式教學的幫助下,教師便可拋棄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方法,由“填鴨式”轉變?yōu)椤皢l(fā)式”,將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而教師僅僅發(fā)揮引導的作用。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需要對寫作技巧進行審核與研究,看看本次的寫作主題適合什么樣的寫作技巧,而哪種寫作技巧能夠幫助自己將事件敘述完整,主動去收集自己認為有用且有趣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層遞式教學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全面的發(fā)揮,創(chuàng)作興趣與創(chuàng)作熱情也顯著提高[4]。
一篇好的文章不可能一次就完成,而是需要反復的修改、加工,進而使文章的質量得到完善。在傳統(tǒng)教學中,均由教師幫助學生進行作文的修改,這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查缺補漏的好習慣。開展層遞式教學,可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讓其在寫作的同時降低低級錯誤的發(fā)生率,如:錯別字、語序錯誤、詞語搭配錯誤等。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夠得到較好的提升,無論是對語文科目的學習還是對其他科目的學習均有著較好的促進作用。
對寫作素材進行積累是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層遞式教學的第一步,沒有好的作文素材,學生就無法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的文章,也會因沒有思緒而抵觸作文創(chuàng)作的學習。為了幫助學生積累創(chuàng)作的素材,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善于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另一方面則需要督促學生涉獵語文學習內容以外的知識,如:航天知識、社會新聞等[5]。除此之外,還可讓家長為學生訂閱《讀者》《青年文摘》等具有高質量寫作水平的書籍,以便培養(yǎng)學生熱愛閱讀的好習慣。在課堂之上,每學習完一篇課文后,教師也可讓學生針對課文內容書寫課后感悟,以便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知和積累日常的寫作素材。例如,在學習沈從文的《端午日》這一篇課文時,在學習結束后,教師便可布置課后感悟的作業(yè),根據(jù)學生的家庭習慣以及特點來書寫過端午節(jié)時自己的家庭是怎么度過的,會做什么與別的家庭不同的事情嗎?若是端午節(jié)與父母分隔兩地,學生的心理特點又有怎樣的變化呢?通過對日常事件的描述可提高學生對日常生活的關注,也可提高學生對創(chuàng)作素材的積累。
初中作文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主要還是以“夾敘夾議”為主,也就是敘述和議論交互穿插的一種表現(xiàn)方法,也可將其叫作敘述性議論,這類寫作方式通常對寫作者的寫作技巧沒有太高的要求,自由性較高。運用“夾敘夾議”的創(chuàng)作手法,能夠達到事顯理明、平添情致的藝術效果,在記敘性文章和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但也正是因為寫作手法的自由性較大,使得大部分學生在進行寫作時,內容均呈現(xiàn)出枯燥、空洞、無趣的現(xiàn)象。為此,在進行層遞式教學時,幫助學生豐富文章內容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位學生的寫作方式和寫作思路均不相同,就如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即使方法與思路是一致的,在對詞語的處理上也會出現(xiàn)出細微的不同。因此,教師需針對學生的創(chuàng)作弊端,幫助其夯實創(chuàng)作基礎,在穩(wěn)定的寫作框架上增添上適合的內容從,從而使整篇文章看上去流暢、自然。例如,在進行《一件小事》這個作文題目的創(chuàng)作時,某一位學生在修辭技巧上較為欠缺(如:比喻手法、擬人手法、夸張手法等),那么教師就要有意識的提高這位學生對修辭手法的使用,若失誤較為重大,則可放棄修辭手法的使用,進而改為簡單、清晰、明朗的敘述,如一位學生在描寫一只貓時,其將這只貓比喻成另一只貓,在這樣的情境下使用比喻手法略顯生硬,倒不如拋棄修辭手法的使用,單純的進行描述;另一位學生則在創(chuàng)作的邏輯性上較為欠缺,教師則需要提高其語言文字的邏輯性,使整篇文章看上去更為通暢??偠灾龠M學生豐富文章內容,不是教導學生將有必要的、沒必要的事件統(tǒng)統(tǒng)都寫進文章里,而是要引導學生在一個科學、全面、有效、整齊的作文框架上增添內容。如此,才能使整篇文字看上去“神采奕奕”,充滿魅力[6]。
文章的構思與文章的完整性、布局性相關,若構思清楚、主體題明確,則不會使文章出現(xiàn)頭重腳輕根底淺和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現(xiàn)象。例如,在創(chuàng)作《一件令我高興的事》這個題目的文章時,教師則需要在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時引導其進行文章脈絡的設計,讓其確定好寫作的核心與主題,突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最好能夠確定每一段的小標題,循序漸進地完成寫作。例如一位學生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第一段作為鋪墊,第二段與第三段作為文章的中心,其中,第二段為事件的書寫,其包含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要素,第三段則是自己對這件事的想法與看法與事件背后的含義。這位學生通過文章整體的構思,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就顯得十分順暢,知道自己的每一步應該踏在哪里,而整篇文章的排版也十分整潔,讓閱讀人也感到十分愉悅。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開展層遞式教學,可顯著提高初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培養(yǎng)其高尚的文學素養(yǎng),對學生往后的學習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值得初中學校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