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權
( 湖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在今天是社會廣泛知曉的一個專用名詞,但在十多年前,在我國卻是一個少有人知道的文化概念。早在 1950年,日本頒布的《文化財產保護法》中首次提出“有形文化財”的概念,而延伸出“無形文化財”的概念。198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民間創(chuàng)作建議案》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中指出:“根據(jù)《保護民間創(chuàng)作建議案》,‘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的定義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qū)的全部創(chuàng)作,這些創(chuàng)作以傳統(tǒng)為依據(jù)、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qū)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藝術’?!?001年5月18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單。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定義與全面的詮釋。之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從學術層面逐漸為政府和社會所接受。2003年,中國政府在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時,沿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并引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的解釋。2005年,國務院下發(fā)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方針、措施等,基本確立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框架,并出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lián)席會議制度》。隨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建立四級名錄體系,評選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建立文化生態(tài)保護試驗區(qū)等。201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政策層面上升到法律高度。
在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學界一直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理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撐。在全國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潮中,武陵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也形成了一些成果,如《武陵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獻集成》《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土家族非物質文化的教育保護與傳承研究》《烏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重慶民族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著作,以及數(shù)十篇研究論文和學位論文。這些研究成果無疑豐富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內容,同時也為武陵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持。
本期三篇文稿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既有對已有研究成果的綜述,也有針對老問題的新視角、新問題的新啟示,在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余繼平教授的文章是一篇綜合性較強的學術綜述,從宏觀層面對武陵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然后圍繞武陵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價值、生存空間、開發(fā)利用、傳承人、保護機制、保護措施等進行歸納和評說。文章歸納較為全面,選擇的觀點具有代表性,能夠從中大致了解武陵地區(qū)這些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情況。與此同時,余繼平教授并未就此停筆。在歸納的基礎上,他對武陵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比如對武陵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挖掘不夠、活態(tài)保護和多樣性保護不夠、保護措施不夠具體得力等等。這些現(xiàn)象都是今后研究中需要加強的領域。當然,作為綜述性文章還可以進一步拓寬,比如有關武陵地區(qū)著作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和學位論文、調研報告等沒有涉及,對綜述的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有所影響。
本人和李季鴿的文章既受到他人研究成果的啟發(fā),也有深入調研的感悟,還是對這些年保護實踐的分析和總結。就武陵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既有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性,但由于武陵山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多民族的分布等原因,其特殊性也十分明顯,以往學界關注較少。我們從積淀深厚、類型多樣、多民族共有、地域性與民族性交融、價值獨特、存量不平衡等幾方面歸納其特性。這種歸納不一定十分準確,只是想讓讀者掌握武陵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特征。對其現(xiàn)狀的考察,用消失、瀕危、衰退、變異、復興幾個關鍵詞進行分析,比較容易把握武陵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狀況,對了解全國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狀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文化變遷動因的分析,既是理論研究的體會,也是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總結。文化保護不單是文化本身的問題,而是與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層面的變遷都有密切聯(lián)系,既有客觀背景,也有主觀原因。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會性的系統(tǒng)工程。
張亦嘉的文章探討的是在現(xiàn)代網絡技術、現(xiàn)代傳媒影響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問題,研究視角比較新穎。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影響到武陵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新媒體對文化傳播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的。新媒體利用其快速的傳播速度、無障礙的傳播通道、觀賞不受場域限制等優(yōu)勢,可以無限擴大傳播范圍,提高傳播的速度;新媒體還可憑借其雙向傳播的特性,受眾接受信息的同時可做出反饋和評價,非遺傳播吸收大眾的反饋后做出調整,以滿足觀眾的需求;新媒體還可以促使文化資源轉變?yōu)榻洕鷥?yōu)勢,讓工藝類非物質文化產品在網上銷售,為傳承人帶來經濟收益,反過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xiàn)代傳媒下,非遺傳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傳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xiàn)異化和同質化現(xiàn)象;一些人打著非遺的稱號,在網上兜售所謂的手工藝品;等等。因此,要用新媒體豐富非遺的傳播形式與內容,整合非遺的相關資源,規(guī)范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傳播秩序,從而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媒體時代有序傳承和傳播。
當歷史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新征程的時候,對文化的研究也需要緊跟新時代,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敝腥A民族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新的歷史時期,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去研究和審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創(chuàng)造性保護、創(chuàng)新型發(fā)展的文章,確保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永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