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教育科研是學校發(fā)展的第一生產(chǎn)力。近年來邳州市運平路小學秉承“發(fā)展學校優(yōu)先發(fā)展教師”的理念,扎實推進教科研工作,用教科研引領教師成長,打造精良的師資隊伍,促進學校內(nèi)涵發(fā)展,提升學校品質,助推學校發(fā)展駛入快車道。
在教育的叢林中行走,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前輩的引領和指導。發(fā)揮名師的引領示范作用,可以讓教師更快更好地發(fā)展。
發(fā)掘身邊的優(yōu)秀資源,讓引領落地生根。特級教師、江蘇名師、徐州市青年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是學校寶貴的人才資源。每學期學校都會開展“名師示范課”、名師教學講座,實施“青藍工程”活動,讓優(yōu)秀教師帶領剛入職、有潛力的教師迅速進入教學的最佳狀態(tài),加快成長步伐。
把名師請進來,讓引領更具前瞻性。依托“特級教師后備高研班”“骨干教師培訓班”這些平臺,邀請知名教師來校講學、上示范課,和教師近距離接觸。名師的到來為教師帶來了更具前瞻性的理念,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教師的心田。
走出去,讓教育視界更開闊。讓教師走出去,走到更廣闊的教育空間中,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去學習,這樣才能有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動力。近幾年,學校鼓勵和支持教師外出學習,和更多的優(yōu)秀學校和優(yōu)秀教師交流互動,聆聽李希貴、魏書生等大家的報告,學習慕課、翻轉課堂等先進的教學方式。當教師自己眼界開闊,把這些帶回學校,帶到自己課堂上的時候,學生的眼界也會變得開闊起來。
周國平先生說:由于生存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神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教師在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都是有激情、有夢想的。然而,日漸繁瑣的教育教學工作很容易讓他們也“只剩下一個忙碌不止的身軀”。避免教師陷入這種困境的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引領教師讀書,讓他們不斷充實自我。
每學期初,學校都會給教師分發(fā)精致的讀書筆記,提供必讀的教育教學書目,為大家訂閱多種報刊。教師閱覽室定期開放,同時,各個辦公室都有獨立的閱讀書柜,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隨性地進行閱讀。學校還會舉行讀書沙龍活動,讓教師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升華行為。通過閱讀,教師和更廣闊的世界對話,和更優(yōu)秀的人對話,就很容易滋生夢想,而有夢想就不會停下前行的腳步。
學校的教研工作離不開對課堂教學的研究,集體研備實際上就是一種如何完善課堂教學的“行動研究”,它所解決的是教學中最直接、最實際、最有效的問題。提高集體研備的實效性,是集體備課的首要任務。學校在總結以往集體備課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實行了“級組負責集體研備”制度,對原來的集體備課形式進行優(yōu)化升級,從大范圍的研討改為級組研討,同時把級組研討的結果向整個學科組進行展示。首先,在備課組長的指導下,級組同學科教師依照“教材解讀——說課、演課——課堂教學——課堂評價”四個環(huán)節(jié),各自準備,然后同組教師共同研究,發(fā)揮級組的智慧和力量,在基本完善的基礎上,級組教師以“沙龍”的形式向學科組展示。在研備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領航和貢獻的機會與可能,每個人都擁有成長和發(fā)展的空間,每個人在困難的時候都會獲得幫助和支持,每個人都能在不同位置上展示個人風采。這樣的研備方式更具針對性,更能解決課堂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既減輕了以往大組研備的負擔,又使研備的成果得以充分展示,而每一次研備展示都能給教師帶來啟發(fā)和引導。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痹谛nI導的精心策劃下,受“百家講壇”的啟發(fā),“運平論壇”應運而生,成為教師論道的舞臺。每月針對特定的話題,以級組為單位,進行“個人準備——組內(nèi)交流——達成共識——論壇展示”的過程研討交流,讓教學理念在交流中不斷豐盈。迄今為止,“運平論壇”已經(jīng)成功舉辦了22期,期期都有精彩,人人都有交流的舞臺。一本20多萬字的“運平論壇”資料匯編《杏壇花開》凝聚了老師們的智慧,更鼓舞了大家參與交流的熱情和信心?!斑\平論壇”將會越來越精彩,越來越成熟,每一位有追求的運平人都將會走得更遠。
校本文化是具有學校個性和特色的學校文化。它是一種內(nèi)隱的、深層的但又彌漫在學校全部生活時空中的無形的力量,這種力量推動著學校的改革和發(fā)展。經(jīng)過思考和探究,學校領導提出打造以“善”為根本的榜樣文化,用榜樣的力量,引領教師的成長,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形成個性的校本文化,打造滋養(yǎng)心靈的凈土。
濃郁的榜樣文化氛圍。走進運平路小學的大門,你立刻就能感受到榜樣文化的氣息。在中心路道的宣傳欄中,定期展示的是來自各個班級最優(yōu)秀的孩子,他們是學生的榜樣;迎面看到的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畫像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至理名言,那是教師的榜樣;主教學樓上的“心向榜樣”和培根的名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禮物送給一代又一代孩子,造就他們完美的人格”,體現(xiàn)著學校的價值追求;校園的墻壁上、教室的走廊里,都展示著古今中外、各行各業(yè)的榜樣。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學生耳濡目染,了解榜樣事跡,聆聽諄諄教誨,明白的是做人的道理。這美麗如畫的校園,處處都蘊藏著榜樣文化的因子,每一簇繁花茂草,每一塊石頭和雕塑,每一塊碑牌匾額,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精致的榜樣文化課程。為使榜樣力量融入學生的血液,成為影響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深層次的推動力,學校組織教師遴選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從“善良”“勤奮”“志向”等十幾個方面來分類整理,匯編成校本教材《心向榜樣》,用榜樣的故事熏陶、感染、教育學生,讓榜樣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多彩的榜樣文化活動。學校多次舉行“心向榜樣——學習榜樣——成為榜樣”的師生演講、評選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讓榜樣的力量得以最大化彰顯,向高品質的學校不斷邁進。
課題研究是學校教科研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針對課題研究“大、假、空”的怪象,學校在引領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時,提出了“小、真、實”的理念。
課題研究切口要“小”。課題研究是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的,因此要多進行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的“小研究”。這樣的研究針對性強,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形成經(jīng)驗的時間短,能更加快捷地指導教學。學校積極參與徐州市個人課題的申報和研究,幾年來,不少教師的個人課題順利結題。同時,相關的心得體會、經(jīng)驗介紹等在各級各類報刊發(fā)表,“小”課題真正發(fā)揮了“大”作用。
課題研究過程要“真”。學校努力打破“書齋式”課題研究的樊籠,讓課題研究走進課堂,進行“真”研究。校省教育學會課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科教學典型模式研究”和徐州市規(guī)劃課題“兒童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研究,在課題負責人王曉力副校長的帶領下,真正走入課堂,走近學生,在上個學年度兩個課題均順利結題,研究的真實性得到了專家領導的肯定。同時,在研究的過程,王曉力副校長的專著《構建和諧對話語文課堂》出版并在省教學成果評選中獲獎。
課題研究的過程要“實”。課題研究要想起到很好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做“實”研究過程尤為重要。課題的規(guī)劃和實施,過程的管理和修正,經(jīng)驗的總結和提升,都要經(jīng)過細致周密的整理歸納。在課題研究中培養(yǎng)教師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這種品質也影響著教師平時的課堂教學,促使教師的教學更加科學化、規(guī)范化。
教師參與多種形式的研究能有效增強其自尊、自信和自立能力。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育科研已經(jīng)成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也為學校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