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判性思維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是每一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本文試圖把批判性閱讀方法融入大學英語的閱讀課程中,希望通過批判性閱讀達到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 閱讀教學 大學英語
引言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是每一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閱讀是其主要的學習方式。然而,各類大學英語教材都分別在語言層面、文化層面、交際層面進行了強化,在批判性思維方面卻涉及甚少。許多高校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知識傳遞和能力培養(yǎng)為教學目標,甚至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無從下手。因此,本文試圖探索怎樣在大學英語的閱讀教學中融入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以達到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一、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最早是由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于1910年在《我們怎樣思考》一書中提出的。在隨后的40年里,美國進步教育協(xié)會一直致力于推動批判性思維。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人對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大量爆發(fā)。根據(jù)美國哲學協(xié)會作出的定義,“批判性思維是有目的的,自我調節(jié)的判斷。這種判斷表現(xiàn)為解釋、分析、評估、推論以及說明該判斷賴以生存的論據(jù)、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彼ń忉?、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校對六項認知技能。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和科學思維,它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尤其重要。
近年來,國內外的學者對批判性思維研究成果頗豐,西方學者,特別是美國學者,主要圍繞批判性思維的定義、特征、如何評價及如何培養(yǎng)進行了研究。國內學者如何云峰、洪淑媛、羅清旭、文秋芳等人對批判性思維進行了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大致從思辨能力的分項能力、構建思辨能力的量具、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及其有效性進行探索。但問題是這些研究成果能否真正地讓廣大教師、學生進行具體操作?這些成果如何能夠廣泛有效、實質性地改善學生“思辨缺席”的頑疾?這些問題有待思考。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本文試圖提出在大英閱讀教學中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教學策略。
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方式
批判性思維與智力、知識、邏輯思維不同,需要通過有意識的訓練才能獲得和提升。關于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羅清旭認為,主要有三種途徑:1.設置批判性思維課程;2.把批判性思維與學科教學相結合,通過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3.設置隱性課程,使學生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非常適合用于設置成隱性課程,因為大學英語學時長達兩年,適合做長期的培養(yǎng)。并且讀寫教程教材內容豐富、主題多樣,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可供批判性思考的閱讀材料和待討論的問題。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利用批判性閱讀策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最好的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要尤其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主要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jié)。只有讓學生認識到了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他們才會有更強大的動機去在這方面進行訓練,只有讓他們了解了批判性思維所包括的技能和評價標準的時候,他們才能在思考的過程監(jiān)控自己的思考,評價自己是否真正提升了批判性思維能力。朱新秤指出元認知能力對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具有自我意識、計劃、組織和監(jiān)控作用。學生應該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如何思考并對此加以監(jiān)控。所以,在課堂上進行批判性閱讀之前,老師一定得先向學生講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特征、批判性思維的評價手段、如何真正開展批判性思維等。讓學生能真正激活調動自己的思維工具,做到不僅能夠透徹閱讀文章、利用閱讀和思考的過程訓練自己的批判性思維、還能利用元認知能力監(jiān)視和控制自己的批判性思維過程,以達到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大英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方法
在英語閱讀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最佳途徑是進行批判性閱讀,批判性閱讀是指對文本的深層次閱讀,包括對文章進行釋義、分析和評價,這個過程可以使讀者分辨出重要和非重要信息,區(qū)分開事實和觀點,明晰文章的展開思路和分布結構,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語氣。然后,通過推論推導出作者的言外之意,通過客觀分析,評價文章的可信度,摒棄作者的偏見,最后形成自己的觀點。下面是進行批判性閱讀的具體步驟:
第一,要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旨在了解作者“說”了些什么。這個過程主要由學生單獨完成,教師只做長難句的分析和講解??梢酝ㄟ^“任務法”或者“合作法”讓學生自行查清生詞,辨析長難句子,獲得文章的字面意思,能夠回答針對文章內容的提問。在閱讀技巧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采取預覽、略讀、查讀和評注等方式構建文章意義。這個階段的閱讀目的在于讓他們認識篇章大意,學習語言表達。
第二,要分析文章的深層內涵,旨在弄明白作者為什么要說這些話。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學生以問答或者討論的形式分析文章的語言、結構和內容。這個階段,我們不僅要正確理解文中的詞語、句子和篇章的表層意義,還要試圖挖掘其深層意義,通過分析文本,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首先,我們要分析文章的語言。通過釋義的方式把晦澀的句子簡單化,探索句子中的隱含意義;或者是通過解釋把比喻性語言或者指代性語言的具體表達找出來;分析文章的遣詞造句技巧,洞悉語言的修辭方法和手段。然后,分析文章的內容。分析文章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分析總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區(qū)分事實和觀點,分析細節(jié)和觀點之間的支撐關系,分析其謀篇布局的技巧。其次、分析文章的結構。通過尋找主題句、寫提綱和小總結的方式,我們可以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間、句子和段落之間、段落和段落之間以及段落與篇章之間的結構關系。最后,通過推論,試圖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在分析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一步一步啟發(fā)學生,激活學生的大腦,使學生的閱讀過程變成一個思考的過程、分析的過程。endprint
第三,要評價文章的可信性和作者的偏見,旨在弄清楚這篇文章的價值在哪兒。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用“探索式”教學法,鼓勵學生站在更高處欣賞和評價文章。評價文章的目的是否達到,評價文章中論據(jù)的可信性、評價文章作者寫作過程中是否有邏輯漏洞、是否帶個人主觀偏見。最后評價文章的語言是否得體、銜接是否得當、結構是否合理、內容是否充實可信。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從全方位評價和評估文章,評估文章中優(yōu)秀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讓學生在評價文章的過程中,不僅鍛煉其評價事物的能力,也能夠提升其欣賞文章的能力,也能提醒學生自己在以后的寫作中盡量避免他所看到的不足的地方。
第四,要擴展和引申文章的思想,旨在使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在評價完文章之后,讓學生針對文章的話題進行頭腦風暴,發(fā)散思維,形成多種多樣的觀點。然后讓他們梳理各自的想法,借鑒文章的寫作技巧,論證他們的觀點,以書面的形式寫出來。觀點寫完之后,同學之間形成小組,相互評閱,及時給對方反饋。學生在批閱文章的時候,讓他們注意論證的嚴密性、論據(jù)的可靠性、語言的歧義性和結論的合理性。通過寫作的環(huán)節(jié),一方面,能使得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清晰的展現(xiàn)。通過批閱作文的環(huán)節(jié),他們還能對自己批判性思維的結果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校對。最后,教師在下課后收取學生小組的成果,評閱他們的文章。在這一階段,學生不僅完成了文章的閱讀,還針對文章所討論的話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觀點,這也是學生閱讀的最終目的,他們所進行的獨立思考是批判性思維最終的產物。
經(jīng)過上面四個步驟的閱讀過程,學生有望達到“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的境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鍛煉其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中的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校對各項認知技能也在閱讀過程中得到了有效充分的訓練。
批判性閱讀的過程和閱讀策略可以用以下圖形來表示:
四、結論
通過批判性閱讀的練習,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特別是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能力能夠得到大幅訓練和提升。不過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展開批判性閱讀,教師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采用“合作法”“任務式”、“討論式”和“探究式”教學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課堂活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3.創(chuàng)造平等、互動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并愿意分享各自的觀點。運用以上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并配合使用批判性閱讀策略,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必將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董元興,李慷,劉芳.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評估與培養(yǎng)[J].外語電化教學,2010,(9):33-38.
[2]劉偉,郭海云.批判性閱讀教學模式實驗研究[J].外語界,2006, (3):15-23.
[3]羅清旭.批判性思維的結構、培養(yǎng)模式和存在的問題[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1,(3):215-218.
[4]沈金婷,袁平華.基于CNKI 近十年國內英語學習者批判性思維能力研究綜述[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4,(2): 100-103.
[5]文秋芳,劉艷萍,王海妹,王建卿,趙彩然.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訂與信效度檢驗研究[J].外語界,2010(4).
[6]朱新秤.論思維特質的培養(yǎng)與教學變革[J].課程·教材·教法, 2006(1).
作者簡介:樊亞杰(1990-),河南洛陽人,河南工業(yè)大學外語學院,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