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在法律規(guī)范市民行為的同時,普及宣傳基礎知識同樣重要,雙管齊下才能提高市民的環(huán)保意識,讓市民意識到“垃圾處理,人人有責”。
你會給垃圾分類嗎?即使在我國較為發(fā)達的一線城市,相信很多人還沒有給垃圾分類的意識和基礎知識。
垃圾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同行進,自有人類開始,就有了垃圾。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各種各樣的垃圾越來越多,其中很多難以用簡單的方式處理掉。據《經濟學人》雜志估計,世界上的城市每年制造約13億噸的生活垃圾,平均每個市民每天產生垃圾1.2公斤,制造垃圾總量較多的是發(fā)達國家。世界銀行預測,到2025年,生活垃圾總量將上升至22億噸,也就是說,每人每天產生垃圾1.4公斤。
這么多的垃圾該如何處理,已經不再是個人或者某個家庭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問題。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垃圾處理的主要方法是填埋,把垃圾收集到一起埋起來,稱之為掩耳盜鈴最為貼切。然而看不見不等于沒有污染,很快人們發(fā)現(xiàn)垃圾填埋廠污染嚴重,這種處理垃圾的方法并不能持久。隨后,除了填埋之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處理垃圾,比如焚燒、回收、堆肥等。而這些方式都提出了一個要求,垃圾必須按照種類分開才能繼續(xù)處理?;诖?,垃圾分類走入大眾的生活中。
早在1782年,法國政府就曾規(guī)定,各家各戶要把“陶瓷片、玻璃碎片、廢紙”這類垃圾與其他垃圾和泥土分開,運到路邊等待處理。此種垃圾分類的主要目的可能是回收而非治污。我國也曾有與此類似的做法,1957年10月12日的《北京日報》刊載了這樣一則報道:本市城區(qū)將全面實行垃圾分類收集辦法:破布頭、爛銅鐵、玻璃和書報全部回收再生;煤渣、破碗盆用來制磚鋪路;菜根菜葉、雞腸魚肚、蛋殼雞毛及落葉雜草漚成了成本低、肥效高的好肥料。這也是為了再利用而進行的垃圾分類。
逐漸地,垃圾增速加快,大量的垃圾給環(huán)境帶來了危害,垃圾處理從錦上添花變成了雪中送炭。于是,各國為了讓垃圾的危害減到最小,開始推進垃圾深度處理,并積極開展垃圾分類。
日本從1980年就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回收,如今已經成為世界上垃圾分類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每年的12月,日本的家庭會收到一張由政府派發(fā)的特殊的“年歷”,為了讓居民更清楚不同垃圾的丟棄時間,日期上用黃、綠等不同顏色進行了標注。比如廚房垃圾只有在每周三和周五才能扔。另外,在日本,居民如果不能嚴格按照規(guī)定對垃圾進行分類、不按規(guī)定時間將規(guī)定的垃圾種類投到指定的地點,將會面臨巨額罰款。
瑞典把對群眾的垃圾分類教育從孩子抓起,把概念引入學校,從小灌輸孩子們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再由孩子們反饋給大人加深理解。瑞典政府在1994年提出了“生產者責任制”,即法律規(guī)定生產者應在其產品上詳細說明產品被消費后的回收方式,消費者則有義務按照此說明對廢棄產品進行分類,并送到指定的回收處。
瑞士的每個家庭都有5個垃圾袋,分別裝廚余垃圾、廢紙、玻璃瓶、塑料瓶和金屬。如果哪個家庭沒有按要求給垃圾分類,不僅自己要交高額的罰款,政府還會停收這個小區(qū)的垃圾,這個家庭就成了社區(qū)里不受歡迎的一家。
在2004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垃圾產生國。根據世界銀行2012年發(fā)布的報告,2011年,全球產生城市固體垃圾約13億噸,而亞太地區(qū)約產生2.7億噸,其中中國占了70%。中國垃圾分類的推廣進度顯然沒有跟上垃圾增長的速度。
在中國,垃圾桶通常只有可循環(huán)使用和不可循環(huán)使用兩種,而且,家家扔垃圾的時候大多是把所有垃圾放在一個垃圾袋中,然后隨意丟棄進某個垃圾桶。
其實,政府早已察覺到治理垃圾的重要性,早在2000年,建設部下發(fā)《關于公布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通知》,確定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廈門、桂林8個城市作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
2001年,國家環(huán)保局發(fā)布了《2001年-2005年全國環(huán)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提出“綠色社區(qū)”概念,而“綠色社區(qū)”的主要標志之一便是“有完備的垃圾分類回收系統(tǒng)”。
2004年7月《全國“綠色社區(qū)”創(chuàng)建指南(試行)》發(fā)布,在固體廢物的處理和處置方面提出:“做好固體廢物的分類投放和分類清運與處理處置。目前還不能進行分類清運與處理處置的地方,應該實行垃圾袋裝,定時定點投放,并及時清運?!?/p>
2010年4月,住建部發(fā)布《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指南》,在基本要求中指出,“應盡可能從源頭避免和減少生活垃圾產生,對產生的生活垃圾應盡可能分類回收,實現(xiàn)源頭減量。”
《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指南》提出的“源頭分類”指的就是從家庭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對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按照現(xiàn)行的國家《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我國將城市生活垃圾分為6類: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可堆肥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2016年6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住建部發(fā)布《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建立城鎮(zhèn)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提出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到2020年底,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從2000年建設部下發(fā)《關于公布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通知》,到2016年下發(fā)《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16年間,我國的垃圾分類發(fā)展進程緩慢至極。究其原因,其一,垃圾分類宣傳教育不到位,普通人只能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分類;其二,沒有嚴格、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監(jiān)督;其三,垃圾回收設施過于簡單?;旧?,我國的垃圾分類狀況屬于,配套設施沒有跟上,政府要求但是不監(jiān)督和懲治,老百姓缺乏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知識。
現(xiàn)在我國城市街道上的垃圾桶,大多分為2個桶箱,分別放置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也有的垃圾桶有3個桶箱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放置不同內容的垃圾桶顏色不同,或者加之標識和文字區(qū)分。標識非常簡單,比如,可回收物垃圾桶的標識是由箭頭組成的三角形,象征循環(huán);放置其他垃圾的垃圾桶的標識是底邊有向下豁口的三角形。endprint
從標識的確可以清楚地區(qū)分,哪個放置可回收物,哪個放置其他垃圾,但問題是,老百姓對于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由于缺少相應的分類基礎知識和基本的引導,許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投放垃圾,不知道哪些可以回收,哪些不可以回收。
在被問到什么樣的垃圾是可回收物時,某大學本科畢業(yè),有10年工作經驗的曹女士回答,“塑料瓶、飲料瓶、廢紙這些是可回收的吧?!碑敱粏柤笆裁词怯泻ξ飼r,曹女士只回答出電池。
根據我國的垃圾分類辦法,可回收物包括紙類、金屬、塑料、玻璃、織物等,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節(jié)省資源。而有害物也遠遠不止電池,還包括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處理。
這其中有一處比較難以理解,曹女士也提出了疑問,“廢日光燈管大部分是玻璃,但是玻璃卻包含在可回收物中啊。”
一名有大學學歷并且有10年社會工作經驗的人尚且對垃圾分類了解甚少,可見我國的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普及做得遠遠不夠。
從政府層面看,對于生活垃圾分類出臺了多項政策、法規(guī),但是在監(jiān)管上卻基本尚未開始,約束力不強,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我國先后頒布的《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條例》等法規(guī)條例,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垃圾的清掃、收集、運輸、處置及相關管理方面,對于源頭分類規(guī)定較少。
著名環(huán)保人士黃小山曾發(fā)文分析我國垃圾分類的問題:首先,法治精神的缺失;其次,普世文化的缺失;再次,垃圾管理邏輯的缺失;最后,教育的缺失。
政策法規(guī)上的約束力可以提升居民個人意識,而在法律規(guī)范市民行為的同時,普及宣傳基礎知識同樣重要,雙管齊下才能提高市民的環(huán)保意識,讓市民意識到“垃圾處理,人人有責”。
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是實現(xiàn)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有效措施,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作為垃圾產量最多的國家,我國的垃圾處理體系亟待完善,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推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專家視角
王維平(中國循環(huán)經濟專家、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固體廢棄物管理處調研員):其實垃圾分類發(fā)展到現(xiàn)在,人們已經意識到,分類不僅是要所有人把垃圾分開進行資源利用,更重要的是讓全民參與環(huán)保,因為每個人都在制造垃圾,所以每個人通過垃圾分類可以提醒自己要節(jié)省資源,要對環(huán)境負責,這才是垃圾分類的最終目的。
杜歡政(同濟大學循環(huán)經濟研究所教授):要消除垃圾圍城的隱患,首先要從改變公眾觀念做起,特別是要推進垃圾分類。
李京華(中華環(huán)?;饡魅危豪诸惞ぷ鞅仨氁哟笮麄鳎灰吕习傩罩滥壳袄幚矸矫娴膶嶋H情況,要如實告知公眾嚴峻的現(xiàn)實。很多老百姓還沒有意識到垃圾的嚴重危害性,而且以目前我國大眾的生活水平、習慣,垃圾分類無法硬性執(zhí)行,否則勢必會造成一定的社會矛盾。
徐海云(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很多人把垃圾分類當作垃圾減量的藥方,但從實際工作來看,依靠垃圾分類實現(xiàn)垃圾減量效果不明顯。大量可回收物在被運送到垃圾處理站前,就已被拾荒者撿走,或者被直接賣給廢品回收者?,F(xiàn)在垃圾減量工作應該盡可能從源頭做起,少產生垃圾,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采用清潔能源等。
蔣省三(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xié)會會長):要想垃圾分類這個問題真正得到解決,需要企業(yè)的參與、政府的管理、法律的落地、政策的制定,才能把它做好,才能使城市乃至鄉(xiāng)村的垃圾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最好的處理。
陸冬森(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環(huán)資司循環(huán)經濟處處長):隨著(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大量低端人口向外轉移,原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部分再生資源大量進入垃圾處理系統(tǒng)。形勢需要我們認真地銜接原來廢舊物資管理系統(tǒng)和垃圾分類系統(tǒng)。
張益(上海市環(huán)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院長):目前垃圾分類工作難以推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對于城市拾荒者或者零散的垃圾回收個體戶而言,進行垃圾回收幾乎不需要成本,相比之下,國家主導的工業(yè)化生產,成本大約是前者的10倍,而產出卻遠遠達不到相應的倍數(shù)。
劉建國(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huán)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垃圾分類是一項社會治理工作,涉及每個人的行為習慣、多個利益相關方和法律、經濟、文化、教育等多個層面的問題,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對此我們要有充分認識。垃圾分類的成效高低與進度快慢主要取決于我國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和全民參與的普遍程度。我國推行垃圾分類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循序漸進地推進。
藍蔚青(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目前垃圾分類制度不健全,降低了公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增加了垃圾挑揀環(huán)節(jié)的成本,也縮短了垃圾填埋場的壽命。除了樹立垃圾分類意識外,改變公眾觀念還應包括抵制過度包裝和過度裝修、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和延長生活用品使用壽命等方面。
程會強(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文件將來對我們引入社會資本來說也是一個利好,目前我們的社會資本很難有效進入傳統(tǒng)的環(huán)衛(wèi)市場,因為很多的環(huán)衛(wèi)集團都是國有企業(yè),它們當?shù)氐膶俚刎熑问堑谝晃坏模F(xiàn)在垃圾的問題已經跨越了地域,成為城市、區(qū)域之間共同的障礙,所以要想解決垃圾問題,必須打破傳統(tǒng)行業(yè)的界限,打破傳統(tǒng)地域的界限,實現(xiàn)從清運、處理到回收利用的聯(lián)網的有效銜接和融合。
王如松(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垃圾處理問題是當下我國城市普遍面臨的問題,但還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完全解決。我認為,垃圾處理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有大量的有機物和可回收成分,如果分類回收做得好,城市垃圾中有80%是可以資源化利用的,剩下的10%可以焚燒,10%可以填埋。endprint
中國新時代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