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鶯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文本所傳遞的信息對學生而言沒有難度,常常淪為知識訓練的材料,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常常無所適從。課堂上,教師主要圍繞幾個靜態(tài)的語文知識點提問,引導學生從文章中不斷提取“已知”信息,證明“已知”的語文基礎知識;或者是用“已知”的語文基礎知識來解釋文本中“已知”的信息。表面上一節(jié)課熱熱鬧鬧,實際上割裂了文本,學生對靜態(tài)知識的理解也并不透徹,無法真正提升閱讀能力。語文基礎知識到底要不要參與課堂,又能夠以怎樣的形式參與課堂?這是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將自己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體會提煉出以下幾個觀點。
以《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為例,這是一篇充滿憂患意識的文化散文。文中不僅敘述了羅布泊消逝的過程,而且對羅布泊消逝過程中“人”的因素進行了思考,并且充滿憂思地想到了“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大聲疾呼“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被谏鲜龅恼J識,課堂教學可以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展開。
其一,《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個文章題目后可以加哪些標點?
學生很快就可以回答,此處宜用句號。句號可以表示陳述,敘述一種現象?!皬那暗牧_布泊不是沙漠。在遙遠的過去,那里卻是牛馬成群、綠林環(huán)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辈⑶宜姆比A是有史料記載可以佐證的?!傲_布泊的消亡與塔里木河有著直接的關系?!薄?925年到1927年間,國民黨政府一聲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匯入羅布泊,導致塔里木下游干旱缺水……耕地廢棄,沙漠擴展?!薄敖夥藕蟮?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輪臺大壩,又將塔里木河河道改了過來?!彼锬竞酉掠我蛏鷳B(tài)得以好轉而變成了牧場。然而,“近30多年,人們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終于將塔里木河抽干了”“斷了水的羅布泊成了一個死湖、干湖?!庇谑?,“羅布泊消失了?!?/p>
不過,在梳理羅布泊由生命綠洲到消失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發(fā)現,作者在向我們描述這個事實的過程中是充滿感情的。如果在這句話后面加上感嘆號也可以,并且別有味道。羅布泊的“‘泊’字左邊是三點水?。 边@個簡單的感嘆句獨立成段,表達的是作者對羅布泊消逝的深深惋惜之情。還有,“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抽水”中四個“盲目”連用,表達了作者對抽干塔里木河的強烈譴責。作者站在羅布泊的邊緣時的所見所感,也無不體現對“人的介入”而消逝的羅布泊的痛心疾首。
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發(fā)現,省略號用在這里也沒有問題。因為用省略號更能凸顯作者的意圖。作者所注意到的,除了羅布泊之外的其他地方,還有人為破壞的現象,提醒人們注意,還有青海湖,還有月牙泉,還有一切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
其二,給這些標點排序,順序是怎樣的?
在通過給題目點標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清、讀透文本所傳遞的內容。再深入一層,要求學生給作者的三個層次的感情排排順序。通過引導,學生就能夠認識到,首先應該是句號,因為作者首先要把羅布泊從生命綠洲到荒漠的過程交代清楚。其次,在交代的過程中,無不體現著作者對羅布泊消逝的惋惜,對人的介入、人的盲目而致使羅布泊消逝的譴責,應該為感嘆號。第三,面對羅布泊的消逝,我們要警醒,對正在因為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足夠的思考,這才能表現一代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所以用省略號,省略號可以表現出作者深深的憂慮,引人深思,體現出意猶未盡的表達效果。
標點符號如何運用,是最基本的語文基礎知識。一般的標點符號運用技能訓練僅僅限于厘清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很少讓標點符號的訓練與文本的解讀結合起來。如今,兩者的結合成為一個高效的抓手,促進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通過標點的替換,既能理解標點本身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又能提升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以《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為例。首先,要注意兼語句的功能?!班u忌諷齊王納諫”是一個典型的兼語句,“齊王”不僅是前一個句子“鄒忌諷齊王”的賓語,又是后一個句子“齊王納諫”的主語。課堂上可以不出現“兼語句”這個靜態(tài)的概念,但完全可以讓學生試著拆分這個句子,如果學生能拆成“鄒忌諷齊王”和“齊王納諫”這兩個句子的話,那么他們就會欣喜地發(fā)現這兩句話就是這篇文章前后兩個部分的內容概括。
其次,要注意同一句式可能包含的不同意義與情感。鄒忌“暮寢而思之”,終于想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這三個句子形式相同,所要表達的意義卻很不相同,寫出三人對鄒忌的不同心理。當鄒忌問妻子“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時,他的妻子毫不猶豫地先肯定“君美甚”,而且用一個倒裝的形式加強語氣,不容質疑;再進一步反問“徐公何能及君也?”其中的“私”情可見一斑?!俺潜毙旃?,齊國之美麗者也”,這是共識。所以他很不自信,又向自己的妾求證“吾孰與徐公美”。妾不明白鄒忌發(fā)問的目的,所以遲疑地說出“徐公何能及君也?”話語中帶著畏懼。最后,當鄒忌就同一問題向“客”提問時,門客只給了一個表示否定的陳述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言辭中,有遮掩不住的尷尬。
語言本身就是情感,選擇不同的語言形式和句型,表達了不同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課堂上如果僅僅是讓學生提取顯而易見的“私”“畏”“有求”這些信息,而忽略了鄒忌揣摩他人情感的依據和得出結論的過程,那么鄒忌有“自知之明”這一形象也會因此而削弱或因為“來路不明”而僅僅成為一個標簽。
其三,注意獨字成句的用法。這關乎鄒忌“諷得巧”和齊王“善納諫”。當鄒忌將自己的感悟推及齊王,也就是勸諫齊王的時候,齊王就報以一個字“善”。獨字成句,是對鄒忌的評價,表揚其“悟得透徹”“比得恰當”。由此,突出了鄒忌的形象,既有自知之明,又善于勸諫。更巧妙的是,齊王在道一聲“善”后,沒有多余的話,就付諸行動,進行“三賞”“三變”,進而達到“戰(zhàn)勝于朝廷”的最高治國境界。一個善于納諫的齊王形象也以一個“善”字而躍然紙上。
課堂上,可以圍繞這個“善”字做文章??梢宰寣W生解釋“善”字,可以讓學生補充“善”字前面的主語,也可以比較補充主語后和原文表達的區(qū)別,從而幫助學生體會“獨字成句”在表現人物情感也即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獨到之處。
筆者以《百合花開》一文為例:
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
終于在一個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吃驚,它們在私底下嘲笑著百合:“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p>
公開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p>
偶爾也會有飛過的蜂蝶鳥雀,它們也會勸百合不用那么努力開花:“在這斷崖邊上,縱然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會有人欣賞呀!”
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于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終于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
這時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首先,應該認識“即使”“縱然”等讓步假設背后層層深入的諷刺意味。在百合花終于“結出了第一個花苞”后,附近的雜草、蜂蝶、鳥雀都紛紛來嘲諷它,這個信息是學生自己就能感受和體驗的。但是,如果能抓住關聯詞語深究,學生對雜草、蜂蝶、鳥雀的諷刺會了解得更深入。
第一句:“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這是最淺層次的諷刺,即“否定”百合是花。
第二句:“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本渲杏昧恕凹词埂币辉~,讓步假設,即退一步講,姑且承認你頭上那個“是花”,然而價值不變。
第三句:“在這斷崖邊上,縱然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會有人欣賞呀!”一句中“縱然”一詞,還是讓步假設,即再退一步講,不僅承認頭上的是花,而且是“世界上最美的花”,但是仍然不可改變“無人欣賞”的事實。
通過抓住兩個表示讓步假設的關聯詞“即使”和“縱然”,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條件越是讓步,諷刺的力度就越深入。由此,讓雜草、蜂蝶、鳥雀對百合的諷刺不只是學生初讀文本就能感受到的內容,這樣的解讀,也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后文的內容,即百合的“堅定”和“堅守”。
除了關聯詞,文本中的修辭也是理解文本很好的切入點。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首先師生合作朗讀了這兩部分內容。
師:百合的心里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吃驚,它們在私底下嘲笑著百合:“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
生:公開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p>
師:偶爾也會有飛過的蜂蝶鳥雀,它們也會勸百合不用那么努力開花。
生: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于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就是這樣的朗讀,學生也能感受百合的堅強。但是,究竟什么樣的語言形式傳遞了這種堅強,學生不甚了了。
于是我們換一種形式進行朗讀:
師: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
生: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
師: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生: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
師:在這斷崖邊上,縱然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會有人欣賞呀!
生:我要開花,是由于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全體學生齊讀: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讀完文章后,讓學生體會,哪一種表達更好。學生很快能從朗讀中體會到,后一種“你一言我一語”的表達方式像吵架,像爭論,像辯論,而文章原來的表達顯得更加有氣勢——即當百合結出第一個花苞后,各種非議、冷嘲熱諷接踵而至、排山倒海而來的時候,百合花不但沒有被擊垮,反而在這種排山倒海的氣勢之下,用自己堅不可摧的信念回應和抵擋了一切世俗的眼光和爭議。
這樣,排比句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相比于純粹的訓練排比句的作用,讓基礎知識參與課堂設計和提問,學生獲得的學習體驗會更加深入,記憶會更加深刻,對學生形成學習經驗也有更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誠如數學課一定要涉及學生的運算能力一樣,語文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語文基礎知識。但是,語文課不是簡單的基礎知識訓練,語文教師必須首先發(fā)現文本中有教學價值的基礎知識,讓這些基礎知識參與課堂設計,變成有效切入點和抓手,借此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