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夢+李嘉璐
【摘 要】文章通過介紹一名回避型人格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個案,對形成此類回避型人格障礙傾向的原因從生物學因素、心理學因素、家庭環(huán)境、成長經歷四方面進行分析。針對該學生的不良行為,及時做出干預,采取及時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尋求各方力量的支持等應對方案,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為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起到了借鑒參考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偏執(zhí)型人格;心理輔導;積極關注
一、案例簡介
張某(化名,后文簡稱小Z),男,該生性格非常內向,不善言辭,不愿與同學共同就餐、學習,經常獨來獨往,與室友及其他同學的關系都比較疏遠。與任課教師溝通后了解到,該生上課時沉默寡言,極少回答問題,被點到名字時顯得非常驚慌,不敢與任課教師對視。在學習過程中,該生表述一旦遇到近期有考試或比賽,就會整夜失眠,心里非常不安與害怕,總是感覺自己會失敗,遭到他人的嘲笑與諷刺,以至于就算報名了比賽,比賽當日也會裝病不去參加。該生由于體型較胖,近半學期以來都在擔心自己的體育考試會掛科,從而影響到自己轉專業(yè),所以內心非常痛苦。
二、案例分析
結合工作實踐中積累的一些經驗,運用相關的心理學知識,這種學生類型稱為有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學生,又稱焦慮型人格障礙、逃避型人格障礙、自我封閉型人格障礙。根據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中對回避型人格的分析可知該生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
通過查閱相關書籍,分析已有的同類型案例,可以總結出這種人格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1.生物學因素。
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出生時就表現了難以撫慰的脾氣或人格特征;對社會中的負面情感刺激高度敏感的兒童易于患上這種障礙。
2.心理學因素。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時期,由于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長期的自卑心理最終會導致形成此類型的人格障礙。
3.家庭環(huán)境。
回避型人格產生的家庭因素主要是幼年時家庭父母關懷的缺失和隊孩子反應的漠視。通過與小Z父母的溝通,筆者了解到,該生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導致該生從小就與祖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從來只關心Z的成績,故Z形成了消極的自我意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也不相信會真正得到他人的愛。
三、應對處理過程
為了幫助小Z恢復對自己的信心,借助以往的工作經驗,我決定通過“改變認知”、“改進評價”和“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三個途徑改善小Z的回避型人格障礙問題。
1.面對面談心,尋求科學解決方法。
談心談話是高校輔導員的工作重點,是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途徑。結合心理學專業(yè)背景,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始終保持與學院心理聯絡員的密切聯系,兩人合作對小Z進行談心談話工作、在與小Z談心談話的過程中,運用傾聽、共情等心理咨詢技術引導他宣泄情緒,找到自卑感的來源;運用一些方法讓陳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情感,例如接納法、歸因法、合理情緒療法等;談心談話后,我給小Z布置心理作業(yè),如睡前練習腹式呼吸法緩解考前焦慮,每天記錄睡眠日記克服睡眠障礙。
2.建立同輩聯盟,幫助學生互助成長。
朋輩心理互助是一種實施方便、推廣性強、效果顯著的學校心理健康的新形式,它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恰當地運用朋輩心理互助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的情感、人際關系、學業(yè)發(fā)展等心理問題。在引導小Z克服自卑心理的過程中,我讓小Z的室友和班級班委共同成立朋輩互助組,和他們提前做好溝通,教會他們向小Z提供積極的信息反饋,給予正面的個人評價,讓Z同學可以從他人的眼里看見最好的自己。
3.與家長溝通,切斷自卑的問題根源。
根據前文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家庭因素,所以要從父母出發(fā),切斷問題的根源。為了促使小Z的身心健康得以持續(xù)且健康的發(fā)展,家長教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個輔導過程。在與其父母的溝通中,我強調了家庭教育中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同時告訴家長有關期待效應的原理,使其明白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會影響她們對自己的定位。最終,小Z父母承諾今后會及時和Z溝通,會不斷的鼓勵和肯定他的點滴進步。
4.創(chuàng)設外部條件,助其重拾自信心。
改善外部環(huán)境是德育視野下提高高職生自信心的重要渠道。創(chuàng)設改善自信心的外部環(huán)境,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高自尊,改進學生的自我評價。根據小Z的情況,我陪同他一起進行跑步等鍛煉,鼓勵他堅持下去,提高身體素質;同時,鼓勵他作為班級負責人,幫助我來處理班級事務,促使陳某重獲價值感和責任感;此外,鼓勵他報名參加各項技能比賽,并且肯定他的表現等。
四、處理效果
經過不斷的努力,小Z成功地通過了轉專業(yè)的筆試、面試,開始學習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yè)。某天晚上,我收到了來自小Z的短信:“老師,謝謝您,是您讓我變得如此自信,我能看到未來豐富多彩的生活在向我招手,從此以后,我會勇敢的表達自己,讓別人看到美好的我。”
在進入新集體后,小Z成功競選了班級班干,與班級同學也打成了一片;現在的他不再失眠,不再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否定自己,我看到了他發(fā)自內心的自信。
五、案例反思
近年來,由于升學壓力的持續(xù)增大,家庭關愛的不足,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后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如果不及時干預,很容易發(fā)展成為回避型人格障礙,這一問題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阻礙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分析解決本案例的過程中,我嘗試總結了若干適用于解決回避型人格障礙類型學生問題的工作方法。
1.輔導員個人能力有限,需向集體求助。特殊學生出現問題,影響面極大,容易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僅靠輔導員的一己之力很難做到面面俱到。處理此類事件必須結合家庭、專業(yè)指導老師等力量,群力群策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關心學生學習生活為切入點,展開思想、心理教育工作。對此類型學生,充分考慮學生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通過深入走訪宿舍和教室,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況,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以此為切入點,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便于展開教育工作。
3.給每一個學生證明自己的機會。
為了讓學生不在自卑,證明自己可以,輔導員可以提供班級負責人的工作,鼓勵學生參與班委競選,參加學校各類比賽活動,并及時肯定他們每一次的進步和成功,讓他們漸漸地重建自信。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泵總€學生都是獨特個體,總有一天,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而輔導員,就是他們前行的指明燈,讓孩子們在路途中不會迷失方向,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林捷,林敏. 思想引導與心理輔導合力幫助學生脫離網癮——輔導員工作案例[J]. 赤子(上中旬),2017,(04):95-96. [2017-09-14].
[2]柳海萍. 輔導員工作案例總結與創(chuàng)新[J]. 河南農業(yè),2016,(24):12-13. [2017-09-14]. DOI:10.15904/j.cnki.hnny.2016.24.004
[3]陳功興,胡瑩瑩. 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案例與創(chuàng)新思考——基于心理學視角[J]. 教育現代化,2016,3(08):37-39. [2017-09-14]. 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6.08.016
[4]劉飛. 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案例研究基本原則及現實意義[J]. 才智,2015,(22):219. [2017-09-14].
[5]吳荊平,尹育專. 輔導員工作案例分析——關于大學生心理危機[J]. 現代交際,2015,(02):168. [2017-09-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