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鳳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在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深入,通過對現(xiàn)代幼兒園語言教學模式的觀察,教育專家和幼兒教師逐漸意識到教學模式的落后,應該將信息技術融入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去,讓幼兒園的小朋友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幼兒教育;語言教學;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使教學形式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小朋友大多會對五顏六色的東西敏感,教師可以將拼音發(fā)音改成當下流行的動畫片人物的聲音,這樣一來,小朋友們學習的興趣被激發(fā),幼兒園教學會更加方便,幼兒園小朋友學習起來也比較容易。
一、傳統(tǒng)幼兒園教學的缺點
(一)幼兒園教師太功利性
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幼兒園興起,一些有名氣的幼兒園不懼怕這些,而一些興起不久的幼兒園就會有些害怕,這樣一來,幼兒園教師就會更加要求小朋友們學會更多的東西,要求自己教的小朋友要比別家幼兒園的小朋友會得多,這樣的想法無疑是將小朋友困在了學習的牢籠里,忽視發(fā)掘小朋友的智力和興趣,讓小朋友小小的年紀就失去了童真,更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
(二)幼兒園教學方式老套
記得自己上幼兒園時,那時的幼兒園叫幼兒班,當時的教師一上來就是教如何寫字、讀字、算數(shù),都是第一天有新鮮感,慢慢地就不愿意那樣學,轉(zhuǎn)眼十五六年了,現(xiàn)在好多幼兒園也是這樣從幼兒開始就學習讀書寫字,這樣就把小朋友的天資扼殺在搖籃里了。
(三)家長認知的失誤
現(xiàn)在越來越流行胎教,有的家長對胎兒進行胎教是出于對胎兒的喜歡,而有些家長是出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讓小朋友背誦古詩,計算1+1等于幾,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幼兒園費盡周折,甚至還走后門,這些行為也正在漸漸地把小朋友的興趣抹殺掉。
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改變幼兒園語言教學模式的策略
(一)改變幼兒園教師的陳舊觀念
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幼兒園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陳舊觀念,把幼兒園教學中的語言教學緊密地與多媒體結合,讓小朋友在自己喜歡的環(huán)境下多說多唱,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愛好,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要把舞蹈、音樂以及畫畫穿插到小朋友們的日常學習中去,這樣可以廣泛地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幼兒園教材畫圖時,讓孩子自己憑感覺畫出自己腦海中圖畫的樣子,然后再用印紙畫一遍,教師可以在網(wǎng)上找相應的素材,讓孩子自己看,讓孩子自己感受,讓學生慢慢地表達自己看到的事物,雖然在成年人看來,孩子的言語比較幼稚,但是,這樣卻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培訓教師運用信息技術
改變傳統(tǒng)幼兒教育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掌握能力,但是,這也正是現(xiàn)在幼兒園教師所缺乏的,音樂、舞蹈、畫畫等種種興趣類科目,大部分幼兒園只會請一些在這方面略有建樹的幼師,而這些幼師只會教自己會的,不愿意在課上讓學生看相關的視頻,使自己學生的水平停滯不前,所以,需要幼兒園舉辦相應的培訓。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幼兒園音樂教材時,教師應該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利用信息技術,利用相關視頻資料讓學生學習更多的初級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善于觀察學生的愛好,也可以與學生進行交談,讓他們說出自己喜歡做的項目,然后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這樣一來,學生在幼兒園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雖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數(shù)學語文知識,這種知識也是學生一生中的可貴收獲。
(三)改變家長的思想
在孩子入園之前,家長都會聯(lián)系相關的園領導,通常會說,孩子交到咱們學校,作為家長放心,對于孩子的學習一定要嚴加管教。家長應該慢慢改變自己的思想,多與孩子交談,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有自己的思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僅信息技術發(fā)展飛快,孩子的情商也不在大人之下,所以,應該更關注孩子的興趣發(fā)展,而不是只關注學習。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幼兒園拼音時,家長應該觀察學生的狀態(tài),也可以去幼兒園旁聽,在旁聽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缺點,還要善于與教師溝通交流,家長可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信息技術,這樣一來,拼音教學,可以與當下孩子喜歡看的動畫片融合,這樣的教學方式比傳統(tǒng)教學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幼兒園語言教學模式需要改變是大勢所趨,這種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還有就是家長教育觀念的改變,在慢慢改變過程中教師應該提高信息技術掌握程度,家長也應該在家中讓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學習知識,可以用手機、平板、電視等讓學生觀看相應的教學視頻,這樣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激情就會被激發(fā)。
參考文獻:
[1]程秀蘭,牟智佳.媒體技術在幼兒教育中應用的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3(10).
[2]馬佳麗,盧清.幼兒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的研究述評[J].教育文化論壇,2016(3).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