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紅
摘 要: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緊緊圍繞并善于利用語文課豐富的德育資源,對學生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以及人生觀教育,應成為語文課堂貫穿始終的兩個德育目標。只有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時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出對社會真正有用的全面人才。
關鍵詞:初中語文;道德教育;語文教學
語言文字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我們應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來實施德育,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覺悟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作為任課教師應怎樣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筆者在初中語文教育戰(zhàn)線從教多年,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有幾方面的做法和體會,認為只有結合學科特點、內容有的放矢地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筆者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進行道德教育。
一、分析初中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
初中學生品德迅速發(fā)展,處于倫理形成時期。倫理道德是道德發(fā)展的最高階段,由于初中學生抽象思維快速發(fā)展,對道德概念理解的正確率逐步提高。這個階段學生對道德概念的掌握還受到具體環(huán)境的影響,集體的輿論、家長的是非觀念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在品德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學生更關注自我道德修養(yǎng),并努力提高。可以說中學生對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反省性和監(jiān)控性的提高,為產生自覺的道德行為提供了前提。
初中生道德品德的形成,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處于依從階段的態(tài)度與品德,其水平較低,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階段,是態(tài)度與品德建立的開端環(huán)節(jié)。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fā)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與依從相比,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wěn)定性等特點。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表現(xiàn)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時,穩(wěn)定的態(tài)度和品德形成了。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因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我們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我們的主要教育手段是滲透,而不是灌輸。我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更多采用榜樣示范和價值辨析法。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可以作為榜樣的人物,我們要讓學生在評詞析句中感受人物的正能量。在學生身邊和生活中也有許多榜樣人物,如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道德模范頒獎典禮,讓我們看到許多模范人物柔情似水心如鏡,他們舉起愛的大旗,以清澈照人的心境,純潔自己,感召他人。是他們用愛的陽光,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圓了多少人的夢,愛是一個圓,好人好報,圓總有回歸的時候,我們的社會終會團結圓滿。我們可以結合文本和生活的實例,讓學生進行正反兩方面的辨析,設計假定的與真實的兩難問題,讓學生辯論,從而明辨是非。
二、培養(yǎng)學生道德意識中的思辨精神
初中生正是思維的成型時期,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以往的教育方式表明,一味地單方面講述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意識。作為老師,應當經常在課堂中提出一些道德的兩難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思辨能力,還可以在交流當中吸取別人思想中的閃光點,最終形成自己獨立的是非觀和道德觀念。例如,在講述《放棄射門》這一課時,應當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福勒這么做是否值得。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對課文本身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不是僅停留在表層。答案沒有對錯,在思考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道德意識才是最重要的。
三、明確教育目標,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
中學教育屬于基礎教育,各學科都具有教書、育人雙重任務,語文學科又具有優(yōu)勢,因為教材中入選了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又蘊含豐富的教育因素。因為作家的文品飽含了作家豐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和高尚的情操,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素材,作為教育的載體。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愛國憂民思想,陳毅“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某绺吒锩?,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學生都會從中得到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的熏陶。
四、不失時機的滲透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教育
初中語文課本中,表達愛國、愛家鄉(xiāng)主題的作品很多,典型的如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字里行間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小弗朗士”,一個平日里不好好學習,調皮搗蛋的孩子尚且如此愛國,更何況其他的孩子呢!尤其要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tài)等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教學中可結合課文培養(yǎng)孩子的愛國主義情感。還有毛澤東主席的詞――《沁園春?雪》,既歌頌了偉大祖國河山的壯美,又抒發(fā)了作者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以愛國愛家鄉(xiāng)為主題的篇目還有很多,教師在進行諸如這些文章的教學時,一定要結合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把愛國愛家鄉(xiāng)的美好愿望轉化為自己好好學習,立志報國,建設家鄉(xiāng)的實際行動中來。
五、提高學生的積極參與性
德育不是強加的,要通過實踐引導學生自悟自得。師生應該進行情感溝通,情到深處,自然而發(fā),而不能用灌輸和說教的方式,更不能把成人的結論向學生“推銷”。教師要讓學生說話,陳述他們的觀點,要讓學生吐露真情。比如,老師可以組織一個辯論會,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要講真話。學生在討論中的領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所得,是自主形成的道德觀點??梢姡處煈僬f,讓學生自悟,這才是德育的佳境。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是其道德意識的成型階段。教師應當將道德教育融合到教學當中來,特別是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堂。語文教育不僅擔負著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任務,而且也承擔著學生道德素質提高的重任。教師應當努力提高初中語文教育中的道德實踐。
參考文獻:
[1]陳陽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道德教育內容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
[2]徐躍.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道德教育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