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花
摘 要: 在教學中作者運用多種形式教學傳統(tǒng)文化,力圖彰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風采。寓言故事,趣味課堂,內化素養(yǎng);成語傳承,興趣課堂,啟迪智慧;瑯瑯對聯,豐富課堂,提升素養(yǎng);傳統(tǒng)經典,走進道德與法治,品味生活之美。
關鍵詞: 道德法治 傳統(tǒng)文化 法治教學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國粹,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財富。雖經歷幾千年風雨的洗禮和歷史的積淀,但是仍然具有無窮的魅力和教學價值。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老師,在時代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重溫經典,借力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行教學可以讓道法課堂熠熠生輝、大放異彩?!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新修訂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涉及的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方面的內容都可以在浩如煙海的傳統(tǒng)文化寶庫里尋覓到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學,努力彰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風采。
一、寓言故事,趣味課堂,內化素養(yǎng)
在《與誠信結伴同行》案例教學中,我運用第一個傳統(tǒng)寓言故事季布“一諾千金”進行教學,使學生從經典故事中挖掘出知識的內涵,從季布的不買病牛,承認自己是病牛得出:他忠誠老實,不講假話,是誠實;他答應條件好了以后,會還一頭好牛給人家,結果后來自己條件好了以后,真的還了人家一頭好牛,得出:季布講信用,重信譽,信守承諾,言而有信,說明他守信。這樣既發(fā)掘了文化內涵,又承傳了文化精神,使學生真正領略到了誠信的含義,了解到了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應該繼承和發(fā)揚。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體會到原來道德與法治課堂也很有意思,是有故事的課堂。脫離了單純說教,老師尷尬地泛泛而談的課堂氛圍,真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案例運用了三個誠信故事:季布“一諾千金”,商鞅的“立木為信”,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一個在導課時運用,一個在精講點撥時運用,另一個在踐行中作為收尾之作,都可謂畫龍點睛之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及新課程的深化改革,傳統(tǒng)寓言故事理應成為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材料之一。傳統(tǒng)寓言教學不僅對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提升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對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啟迪作用,有助于學生在平凡中尋找真理,加強學生思想教育。
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傳統(tǒng)寓言教學加強了學生的思想教育,有助于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形成,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有助于學生及時對生活進行思考和感悟,并不斷增加自己的生活閱歷,進而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寓言的教育意義。商鞅的“立木為信”的寓言故事讓學生懂得了誠信是為人之本、是立身之本,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要發(fā)揚與傳承,而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失信的寓言故事則告訴大家,不誠信有可能短期內會得到一點利益,但是假的就是假的,最后遭受損失的還是自己。兩個正反不同寓言故事的相互碰撞,就像兩段活生生的歷史擺在了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對經典的了解之中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真諦,在比較、撞擊中逐步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同時實現與賢哲進行精神的對話、心靈的溝通,從而內化為情感的升華。明確古今中外,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使學生情感達到內化,真正體驗誠信的重要性。
二、成語傳承,興趣課堂,啟迪智慧
在講述誠信的重要性時,我采用了新的形式,請學生四人一小組,列舉他們所知道的古往今來有關誠信的成語。于是就出現了如下成語:一言九鼎,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民;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成語是中華文明智慧的活化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遺傳,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更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合作列舉誠信有關的成語,不僅可以在玩中領略傳統(tǒng)文化之美,而且可以培養(yǎng)合作能力,更關鍵的是可以啟迪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性情。
三、朗朗對聯,豐富課堂,提升素養(yǎng)
在踐行誠信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采用對聯告訴同學們誠信是經商之道,比如:
上聯:誠誠誠招天下客,下聯:譽譽譽滿人間春,橫批:一諾千金。
優(yōu)秀的對聯朗朗上口,容易記憶,能潛移默化地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能提高其文化素質和審美情趣,使其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積極吸收熱愛它,同時能繼承中華這一傳統(tǒng)文化精粹,并繼續(xù)把它發(fā)揚光大。對聯的學習和使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對聯藝術熏陶,無形中會喚醒他們更強的求知欲望,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中國傳統(tǒng)精粹之對聯,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悟,實現學生與經典文化的互動聯系,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誠信做人的重要性,并進一步升華到具體行動與理念中,伴隨終生。
四、傳統(tǒng)經典,走進道德與法治,品味生活之美
我在誠信這一案例中所選的古代寓言故事、成語、對聯等作品,不僅積淀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還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備好課,深挖教材內容,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接受更深層次的人文教育、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在感受中華文化博大而精深的感慨中,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與自豪感,進而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傳統(tǒng)文化,從而自覺地接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領略了解,課堂上品味文化意蘊,品味豐富的人文內涵,領略誠實守信的傳統(tǒng)美德,這些素材無不洋溢著自然美、人性美,這取之于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積累。這些素材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生活信息,泛著人文素彩的光芒。當我們走近道德與法治課堂,撿起一個個古人的小故事、小經典,也就走進中國文化。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與歷史的對話,與傳統(tǒng)文化的碰撞,用心靈體驗每一個經典,從而發(fā)現美和欣賞美,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而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
在中國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如何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傳播傳統(tǒng)文化,如何在初中階段結合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對青少年進行中華優(yōu)秀文化教育、傳承、發(fā)展,是每一個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且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總之,道德與法治學課作為培養(yǎng)學生思想的主陣地,要充分發(fā)揮作用,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具有良好民族素養(yǎng),不忘初心,會講好中國故事的人,那就需要他們了解中華文化,學好中國文化,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因此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更有義務、有責任把傳承的任務擔當下來,但弘揚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相結合,不斷探索、研究,這樣才能永久地弘揚和傳承,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弘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任重而道遠。沐浴著新課改的春風,我們要不斷深厚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讓祖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個學生心中。到那時你會發(fā)現:它們的相遇是那樣的美。
參考文獻:
[1]張亞娟.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寓言教學[J].學園,2015(04):128.
[2]錢慧.借力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思想品德課堂大放異彩[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08):76+99.
[3]李克祥.閱讀教學應弘揚傳統(tǒng)文化[J].語文學刊,2014(14):96-97.
[4]趙云聽.淺議在閱讀教學中弘揚傳統(tǒng)文化[J].文學教育(中),2013(04):108-109.
[5]韓春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弘揚傳統(tǒng)文化[J].成功(教育),2012(24):123.
[6]萬平.在閱讀教學中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6):99+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