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興
(東莞市大嶺山鎮(zhèn)第二小學,廣東 東莞 523820)
俗話說:“智力不高出次品,品德不高出危險品,情商不高出淘汰品。”縱觀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但凡在情商方面高的人,其所取得的成就更大。智商指向于智力因素,為人獲得文化知識厚實根基;情商指向于情感因素,對人在社會中如何為人處世、修煉自我、生活幸福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相關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智商作用只占20%,情商作用則占80%。情商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一個人成功的高度。可見,情商培塑尤為重要。實際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要積極引導小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這就是培塑小學生情商的體現(xiàn)。當然,對于小學生的情商教育,理論性教育存在無力感,唯有通過體驗活動注入,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體悟、體會,才能凸顯教學效果。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討《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設計相應的情商體驗活動,打造體驗式教學模式,為小學生提高情商,助推其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夯實基礎。
生活是一本鮮活的教科書,情商來源于生活,人的各種品質的形成都與生活密切相關。培塑小學生的情商,生活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讓學生關注生活、融入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預習體驗的重要指向,才能在激活學生情商的同時,促進其智商的提升。對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要做好、做細、做實課前預習工作,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價值取向,通過生活實踐,強化生活體驗,使其提升認知能力,提升情感品質,在情商因素內化的過程中,實現(xiàn)為人處世良好行為的外化。筆者以“生活處處有情商資源”為教學出發(fā)點,注重課前預習對小學生情商涵養(yǎng)的作用,布置情商“家庭作業(yè)”,比如:與父母一同完成生活中的事情(種花、栽草、購物等等),讓學生體驗生活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力、意志力和耐受力,慢慢增強其情商水平。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自我認知能力、調控情緒能力、自我激勵能力、認知他人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情商培育的“主陣地”。那么,如何能實現(xiàn)小學生這些能力的培塑呢?教學方法至關重要。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提高小學生的情商水平,必須要建構與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筆者提煉出“活動體驗式教學模式”,效果顯著。具體的做法是:第一、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寬松平等氛圍。環(huán)境對人成長成才的作用是顯著的,對小學生而言,要增強教學效果,寬松、自由的教學情境架設尤為重要,筆者主要通過現(xiàn)代化教學媒介來營造教學情境,包括音樂、視頻等,打開情商熏陶之門。第二、小組合作,培養(yǎng)自我認識能力。學生情商的高低,主要通過做來顯現(xiàn),在教學中,筆者會布置小組活動,讓學生一同來完成任務,并在完成任務之后與大家分享,讓學生學會敘說、學會傾聽、學會尊重、獲得自信。第三、多元評價,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小學生具有注重他者評價的心理,活動評價是體驗式教學的必備環(huán)節(jié),教學評價堅持肯定性、鼓勵性評價為主,引導學生樹立自信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這種好的情緒體驗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
感恩作為一種高貴的品質,屬于學生情商發(fā)展的范疇。培塑學生的感恩品質,家庭教育是重要的基礎。事實上,家庭教育是學生情商培育的“催化劑”,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對于小學生的情商培塑,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存在。對此,家長必須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對于學生情商塑造的價值和功能,轉變傳統(tǒng)把孩子扔給教師的觀點,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情商教練”,在家庭生活中積極引導孩子學會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感恩父母,建立和諧穩(wěn)定的親子關系。為了更好地培塑學生的情商,筆者布置了課后情商作業(yè),比如:讓家長與學生一起栽種樹,共同記錄樹兒的成長,分享各自的心路歷程。通過這一實踐,筆者相信,對于學生的情商培育是極有幫助的。
總之,情商對于小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情商教育更多是一種內化而非說教。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建立體驗式教學模式,就是通過課前、課中、課后教學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感悟,在潛意識中把良好情感、情緒內化為自我的品質,并在今后的行動中實現(xiàn)外化,得到升華,最終形成一種良好的情感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