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李萬春
由于長期在一線從事化學教學工作,參加過很多教研活動,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重視求新求異,但對經典的教學素材卻不太關注。在新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處理好經典和現(xiàn)代的關系,值得每一位老師深思。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歷,談談如何對經典教學素材進行處理和利用。
1.活用經典教具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的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源非常多。很多老師熱衷于多媒體輔助教學,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網上收集各種教學資源,制作精美的動畫、視頻、課件,對于經典的模型、掛圖等教具則不屑一顧。多媒體輔助教學集多種效果于一體,很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雖然經典的教學手段不像多媒體輔助教學那樣“有聲有色”,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其過人之處。如果我們能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挖掘經典教具在教學中的使用方法,也能讓經典教具為教學增光添彩。
例如,化學鍵的概念比較抽象,利用同學們玩過的樂高就可以很好地突破難點。通過不同顏色樂高的組合、拆分演示化學鍵的形成和斷裂,可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上課時學生邊玩邊學,操作簡單,興趣盎然。
再如,高一必修教材安排的有機化學知識點多,內容雜,教學時間短。雖然要求不高,但學生剛接觸有機化學內容,在學習習慣和方法上一時難以改變,普遍感覺到學習困難。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在學完甲烷、烷烴和乙烯部分的知識后,筆者安排了一節(jié)復習課。這節(jié)課有甲基、乙基、烴基、常見有機物的分子結構和性質、同分異構現(xiàn)象、簡單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等眾多知識點。在設計這節(jié)課的教案時,筆者反復閱讀教材,仔細梳理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歸類總結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所犯的錯誤,反復比較,最后確定把甲烷的球棍模型作為本節(jié)課的切入點,并在一節(jié)課中始終以球棍模型這一教具為核心,分析展開各個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在上課前,每兩個同學發(fā)一套微型球棍模型。在教案設計中,將教學過程分為8個主要步驟。
步驟1:師生共同演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根據模型復習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空間構型等概念,幫助學生理解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特征,并與氨分子的三角錐形結構進行對比,把握二者在結構上的本質差別。設計中選甲烷的球棍模型作為切入點,既可以對本節(jié)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復習,也可以在一開始就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在對模型的觀察上。
步驟2:從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上移去1個H原子,導出甲基(—CH3)的概念。移去的過程中配合電子式的書寫,揭示H原子被移去時是包含了它的電子。對著甲基的結構模型復習甲基的電子式、結構式。為了加深對甲烷分子結構和性質關系的理解,還可以引導學生回顧甲烷和氯氣發(fā)生取代反應的機理,用較大的綠球表示氯原子,演示取代反應的過程,揭示取代反應的特點和產物的結構特點。
步驟3:在甲基的球棍模型上連1個甲基,引出乙烷的分子結構。對著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復習乙烷的電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學生對照手中的模型,很容易能觀察到乙烷分子中的6個H原子是等同的,從而理解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種等問題。
步驟4:在乙烷分子球棍模型中移去1個H原子,讓學生思考有幾種移法。根據模型復習乙基(—CH2CH3)的概念,理解乙基沒有同分異構體的原因,并進一步推導出烷基和烴基的概念。
步驟5:在乙基的球棍模型上連接1個—CH3原子團,引出丙烷的分子結構。通過觀察模型,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出丙烷分子中的3個碳原子是不在一條直線上的,理解所寫結構簡式和實際空間結構的差別,為進一步理解烷烴分子中碳原子的鋸齒形排列特點做鋪墊。
康寧作為顯示科技市場的領軍企業(yè),不斷率先推出最新的大世代玻璃尺寸,并通過持續(xù)在華投資,將最新的顯示科技技術引入中國。隨著全球首個10.5代LCD玻璃基板工廠在合肥投產,康寧將繼續(xù)踐行其對中國戰(zhàn)略客戶的長期承諾,提供最先進的解決方案,并支持全球平板顯示行業(yè)日益增長的需求。
步驟6:在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上移去1個H原子,讓學生思考有幾種移法。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思索、討論和動手操作,可順利地推導出丙基和異丙基,從而強化同分異構的概念和形成原因。丙烷分子中有2種不同的H原子,它再引入1個甲基時就有2種不同的方式,即C4H10有2種不同的結構。
步驟7:對比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分析分子的結構特點,復習烷烴和同系物的概念、烷烴的通式,強化烷烴的特征反應是取代反應的原因。
步驟8:在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上各移去1個H原子,在碳原子中間再形成一對共用電子對,引出乙烯分子的結構,復習乙烯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和空間構型。再在乙烯的球棍模型上分別加上兩個氫原子或氯原子,復習不飽和烴和加成反應的概念。
就這樣,用一套球棍模型串起了一節(jié)課的所有知識點,復習時學生手腦并用,形象直觀地突破了難點,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挖掘經典實驗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化學實驗題,處處都有教材實驗的影子,這些實驗可以說均為立足于教材,源于教材中的學生實驗、演示實驗、有關某物質的制備或性質的理論知識轉變的實驗等。在實驗復習中,如果我們能關注教材中的經典實驗,掌握實驗的原理、裝置、操作方法和實驗要領等問題,則可以以一當十,提高實驗的復習效率。
中學化學中有幾個最基礎的實驗,它們包含了很多基本的實驗操作,由此衍生出的一些問題往往是高考的重要考點,我們應該對這些實驗進行深入分析。實驗室可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備氧氣,處理并重新利用這些學生實驗后的藥品很有意義,因此,分離二氧化錳和氯化鉀是一個經典實驗,在初中和高中都可以進行不同層次的考查。下面以此為例進行分析,談談如何挖掘經典的基礎實驗。
分離二氧化錳和氯化鉀的實驗原理是二者水溶性的差別。對于實驗原理,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分離混合物的常見方法有哪些?它們的適用對象是什么?
第二步是過濾,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所需儀器是什么?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過濾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加快過濾的速度?有時需要趁熱過濾,為什么要趁熱過濾?趁熱過濾的方法有哪些?(①漏斗預熱:用少量熱蒸餾水通過過濾器;②帶加熱裝置的漏斗;③抽濾,抽濾可以加快過濾速度,得到較干燥的晶體)
對濾紙上的二氧化錳進行洗滌就可以得到純凈的二氧化錳。關于洗滌,通常涉及四個問題:為什么要洗滌?用什么洗滌?怎樣洗滌?怎樣證明已經洗滌干凈?對于為什么要洗滌,通??紤]以下四個目的:①除去晶體表面可溶性的雜質;②洗滌過濾所得到的殘渣,把有用的物質,如目標產物盡可能地洗出來,以提高產率;③洗去濾渣表面一些對環(huán)境有害的物質,如重金屬鹽等,防止污染環(huán)境。對于用什么洗滌,可以考慮以下洗滌劑:①蒸餾水;②冷水;③有機溶劑,如酒精、丙酮等;④該物質的飽和溶液。用酒精洗滌的好處:可以降低晶體因溶解而造成的損失,可以除去晶體表面的水分,酒精易揮發(fā),晶體易干燥。關于怎樣洗滌和怎樣證明已經洗滌干凈的問題,高考中曾經多次考查,但能用規(guī)范的語言將操作要領說清楚并不容易。
第三步是從濾液中析出氯化鉀晶體,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從溶液中析出晶體的方法有哪些?(蒸發(fā)溶劑、降溫結晶、加入有機溶劑以降低水的極性等)要得到干燥的晶體,干燥的方法有哪些?(①自然晾干;②濾紙吸干;③在干燥器中干燥;④烘干:適用于熱穩(wěn)定性較好的物質)
個人認為,在中學化學中,粗鹽的提純、硫酸亞鐵晶體的制備、乙酸乙酯的制備是三個最重要的基礎實驗,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和酸堿中和滴定是兩個最重要的定量實驗,這些實驗的要點通常是高考試題中問題的生長點,如果我們能像分析分離二氧化錳和氯化鉀的實驗一樣,對這些基礎實驗進行深入細致的剖析,則可以觸類旁通,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遠比盲目地做大量的實驗題要有意義得多。
3.講透經典方法
化學解題的方法很多,化學計算的方法有關系式法、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守恒法、極值法、估算法、圖象法、終態(tài)法等。這些方法中,有的技巧性強,有的只能在特定條件下使用。個人認為,守恒原理是化學變化中的基本原理,守恒法是化學計算的核心方法,應重點講解和訓練。所有的化學反應中都存在質量守恒,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存在電子轉移守恒,在離子反應中存在電荷守恒。講透守恒法,可以輻射到電化學中的電子轉移守恒、電解質溶液中的三大守恒(物料守恒、電荷守恒和質子守恒),還可以由此理解反應熱計算中的能量守恒。學生掌握了守恒法,就是掌握了化學計算的金鑰匙。
4.訓練經典試題
在高三復習階段,特別是進入復習的后期,學生要進行較多的練習和模擬考試,這時候,各種各樣的沖刺卷、模擬卷、押題卷、全真卷接踵而至,讓人應接不暇,無所適從。到這個時候,很多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成績停滯不前了,練與不練一個樣,做多做少一個樣,復習效率低下。有些老師因此也變得比較浮躁,覺得每套試卷都重要,每套試卷都想讓學生練習,甚至花大力氣去收集或編制所謂的原創(chuàng)題,以期與高考題“撞車”。關鍵時刻,只有老師沉著冷靜,學生才能臨危不亂。此時,老師不要盲從,不跟風,按部就班地做自己該做的事。
首先,我們要力求提高練習與模擬的針對性,任何形式的模擬題,都不如高考真題更具有參考價值。教師要把往年的高考真題整理出來,讓學生反復練習,訓練解題能力。高考真題的承載能力強,是最為典型的試題,尤其是當前的高考真題很多一部分都是歷年高考題創(chuàng)新改造的結果。
其次,教師應認真研究《考試說明》。教師不可能知道高考會考什么,但應該知道高考不考什么。研究《考試說明》及往年的高考試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高考從不回避熱點,也從不面面俱到。例如,化學知識紛繁復雜,但作為高考考點的主干知識只有26項;高考化學5個模塊共有21個專題,其中有些專題的內容高考從來不考,不考的內容,我們還有必要去研究嗎?撇開這些內容,我們的復習效率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