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仁標 王麗麗
議論性散文是散文的一種,它的思想內涵是理,但又不像一般議論文那樣強調理性和邏輯,而是側重形象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fā),它是形象性、哲理性和抒情性的有機統(tǒng)一。它在給讀者提供廣闊的思考和聯(lián)想空間的同時,更能彰顯出作者的文化底蘊。
議論性散文最重要的特點,一是說理時力圖讓讀者通過文字的表面含義去領悟其精神內涵,因而常常更具韻味;二是伴隨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鮮明的個性色彩。它在以“理”服人的同時注重以“情”感人,因而具有更為生動形象的特點。
如何才能寫好議論性散文?
魯迅說過:“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的一部書?!钡拇_,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深入地思考生活,才能寫出有意義有個性的文章。議論性散文因其內涵的豐富性、多樣性與語言表達的難度更需如此。為此,需要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首先要學會從眾多的材料中選擇自己最受啟發(fā)和感動的內容,這樣才能感染他人。其次要結合自己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合理而科學的聯(lián)想,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發(fā)現(xiàn)其普遍意義。再次要把握好選材角度:一要角度小,這樣才能貼近生活,寫得具體,小中見大;二要角度新,不呆板教條,不人云亦云,或推陳出新另辟蹊徑,做到不落俗套。
議論性散文因散文化的特點,不少人寫著寫著,一不留心就偏離了主旨。要做到形散神聚,收放自如,就要在細挖內蘊的同時注意時時扣緊主旨。對與主旨相關的材料要嚴格篩選,沒有關系的要堅決刪去,毫不可惜。這樣,寫作時才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同時議論性散文有比較明確的主題,而主題是文章的靈魂。要努力做到主題深刻、立意鮮明。細細挖掘事物本質的過程就是認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把握住事物的特征,主題就會顯得“準”;抓住事物的本質,主題就會顯得“深”。
議論性散文既講究思維的深度,又講究內容的廣度,這在寫法上就需要較好地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點上求“深”,面上求“廣”,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加之立意的高度,“三度”齊全,一篇佳作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其次,要善于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或描述、議論、抒情有機結合,或多種修辭綜合運用,按需隨用,各盡其妙。再則,要特別注重錘煉語言。一要選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詞語,以求準確地傳情達意;二要選用能恰當抒發(fā)情感的句子,讓內容的表達與情感的抒發(fā)保持一致,以求生動流暢,形象而有韻味。只有這樣,才能使內涵豐富,“文采”飛揚,行文富有哲理和情趣。
推開家門
林之文
【升格前】
家,是最溫暖的。當我們受挫時,它是個安全的避風港;在我們泄氣時,它是個用不壞的充氣機,不停地給我們支持與鼓勵。(比喻開頭,生動形象。第二句用語稍欠精準。)
縱使如此,家畢竟是個有限的空間,在其中,獲得的知識也是有限的,以致不足供給所需,這時,就要踏出家門了。(語言直白僵硬了些,反映在思維上缺少應有的彈性,內容上缺乏應有的張力。)
天天關在家里,不出去看看繽紛的世界,不與個性不盡相同的人接觸、交流,就有如井底之蛙一般——學識淺薄,卻又自以為是,好似無所不知,這種人是得不到別人的好感的。相對的,推開家門,迎向繽紛的世界,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多結交益友,見見世面,這類人就好比藍天中的飛鳥,俯視天地,游覽各處,學識豐盈,卻又不住地增廣見聞,實惹人敬仰。(得不到好感的原因不夠充分,宜適當展開?!坝腥纭币辉~有誤,“惹人”一詞也可更精準些。)
清朝末年,只因清朝皇帝的一聲令下,斷絕與他國交往。這道詔令,不但使清朝畫地自限,更為其后恥辱種下惡因。就在清朝自我閉關的同時,各國的科技突飛猛進,發(fā)明了許多現(xiàn)代化的武器,而我只具刀劍及火藥,不知他國早走進科學的世界,唯知自我滿足,又怎能相比呢?(從“個人”一下寫到“清朝”,跨度過大,有突兀之感。此段不是上文內容的自然衍化,因而用在這里會使表意游離題意而導致主旨稀釋。同時,語句中的“各國”宜改成“西方,“現(xiàn)代化武器”等表述,也顯示出思路沒有較好地打開。)
自古至今,中國總是分分合合,但每一次的融合,都能帶來輝煌的盛世?,F(xiàn)今,雖尚未統(tǒng)一,但兩岸的交流制度愈來愈開放了,畢竟同是炎黃子孫,同流著中華民族的熱血,就讓我們一起推開家門,迎接對岸的同胞,攜手共創(chuàng)絢爛的成果!(結尾以“推開家門”為喻,抒“迎接對岸的同胞”之情,內容合理。但因前面鋪墊不夠,情感上的協(xié)調性就欠缺了。)
[總評]
本文以“推開家門”設喻,正反對比,闡述囿于“家門”的后果和走向外面世界的必要性,進而聯(lián)想到臺海一家親,呼喚“一起推開家門,迎接對岸的同胞,攜手共創(chuàng)絢爛的成果”。但文章在圍繞主旨選材上不夠嚴謹,思路較狹窄,情感與內容的一致性還有欠缺,語句錘煉還不夠,這些都有待進一步升格。
【升格后】
推開家門
林之文
家,是最溫暖的。當我們在外受挫時,它是心靈的避風港;在我們泄氣時,它是個用不壞的充氣機,不停地給我們支持與鼓勵。(修改后表達更準確。)
父母護家,兒女戀家,游子想家??v使如此,家畢竟是有限的空間。身在其中,你只能看到鼻尖底下一小塊地方,獲得的知識也是有限的,以致不足供給所需,這時,就要踏出一步,去看看門外精彩的世界。(排比開頭,豐富內容,上下銜接,過渡自然。添加的句子使行文增加了形象性。)
天天關在家里,不出去看看繽紛的世界,不與個性不盡相同的人接觸、交流,夜郎自大,那就猶如井底之蛙一般——學識淺薄,胸襟狹窄,好似無所不能,自以為是,這種人是得不到別人的好感的。相對的,推開家門,迎向繽紛的世界,沖破閉關自守的陳俗觀念,不斷地用新鮮的知識充實自己,多結交益友,見見世面,這類人就好比藍天中的飛鳥,俯視天地,游覽各處,學識豐盈,卻又不住地增廣見聞,實令人敬仰。(加入“夜郎自大”與“胸襟狹窄”的內容,使得不到好感的原因更充分,更具說服力。下文“沖破閉關自守的陳俗觀念”,突出解放思想之重要,與內容更契合。)
出門走走,無論門外是灑滿陽光的大道,還是長著荊棘的小徑。從遠處看,詩仙李太白暢游天下、廣交詩友,所賦詩作大多豪放、灑脫;地理學家徐霞客踏勘山水,所著文字不僅有熟悉的鄉(xiāng)土風情,還有罕見的地理地貌。從近處說,推開家門,與人交往,給他人以微笑,便也收獲了微笑。那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式生活,即使是田園軟歌,也是孤芳自賞而已,怎談得上“家”的溫馨?(此處自然過渡,宕開一筆,由“己”及“人”并及社會,拓展有序。比喻形象,內容全面、辯證,事例典型、精煉。正反對比,更顯“推開家門”之必要,語言具有文學味。)
推開家門,才能從鄰家的贊美中讀到自家的幸福。當然,家難免會磕磕碰碰,一堵無形的“墻”,常常隔開一家人。這時,更需要推開小“家”的門,以大“家”為重,求大同存小異,一家人就又團圓了,而且“破鏡重圓”的“家”使人更懂得珍惜,也更興旺。(收放自如,乃行文之道。由“小家”到“大家”,并進一步談和解、和諧之道——“求大同存小異“,思維打開了,思想有了新高度。思想的高度往往決定文章的深度。比喻自然、貼切。)
自古至今,中國總是分分合合,但每一次的融合,都能帶來輝煌的盛世?,F(xiàn)今,雖尚未統(tǒng)一,但兩岸的交流制度愈來愈開放了,畢竟同是炎黃子孫,同流著中華民族的熱血,就讓我們一起推開家門,迎接對岸的同胞,攜手共創(chuàng)絢爛的成果!(由歷史到現(xiàn)實到展望未來,因前面文字的恰當鋪設,此處自然水到渠成。)
推開家門,擁抱你的是同胞真誠的微笑。
推開家門,家才是完整的、溫馨的、永遠充滿活力的。(畫龍點睛,恰當抒情,升華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