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開宇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汪原教授曾在《建筑現(xiàn)象學》一書中將建筑學定義為“人類對于建筑與建造過程的一種的反思”。類型學同樣起源于人的反思,但是更多包含有目的的分析與歸納。對于空間這種難以描述的物質(zhì),類型學是對這種物質(zhì)的經(jīng)驗上,基于特征的歸納與綜合。 利用歸納和綜合的方法來讀解建筑直白而強大,但也有矛盾敏感的地方—如果這樣來理解,似乎任何學科都可以歸類為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與勞動實踐過程的反思。 “空間”一詞則是這種反思的一種結果,矛盾在于,如果空間用來指代某種人類難以直觀理解的物質(zhì),那辨析物理空間和建筑學空間是不可逃避的任務。此文中,空間主要指建筑學約定俗成的概念。
日常生活的理論多基于社會學的調(diào)研,認為日常是一種時間與時間客觀的集合;反義是表演性,表演是片段,而日常是集合。但王澍認為真正日常的建筑超越理論而成為某種默示的信物;專業(yè)的建筑學不屑與日常為伍,但生活的本身超越設計而直指建筑學的內(nèi)核;生活也許反對建筑本身,反對形式與功能讀解,但來自生活的建筑卻有著某種難以言說的超越風格爭論的藝術質(zhì)量;生活也許反對建筑過于文學的敘事,但卻天生帶有某種難以辨別的文學氣質(zhì)。日常的建筑似乎很少秉承批判的使命,甚至以嘲諷與自嘲的口氣消解“批判者”的戾氣,但其實它始終將批判的矛頭指向自己。日常的房子似乎包含著某種永遠平行但不互相解釋的線索,而類型學則是從難以解釋處介入,實現(xiàn)在回溯建造過程里某種建筑學“原型”的東西。
在柯布西耶的阿爾及爾住宅的透視圖中,我們恍惚間可以看見華中科技大學東九教學樓的影子,均是均質(zhì)而干凈的立面,完全依靠窗戶和必要的結構構件來勾勒出形體。很顯然,華中科技大學的東九教學樓時代相差將近一個世紀,且功能完全相反。其一是服務于平民的普通公寓住宅;其二,這是高等學校用于教學的公共建筑。通過這種比對,暗示著功能不再是類型學核心,形式的過程才是類型學可以關注的重點。
類型學在當代建筑學中地位顯赫的原因在于,形式是類型學重要的探討內(nèi)容。然而在建筑學界提出了“裝飾即罪惡”的論斷后,功能主義開始居于統(tǒng)治地位,形式則成為一個被邊緣化的詞語。但是隨著時間歷史的發(fā)展,功能主義的建筑很難再滿足人民生活的日常需求,人們對形式的要求也日漸提高,故而針對形式的分析與操作的類型學也就應運而生了。
日常生活空間中類型學運用屢見不鮮,尤其是需要大批量建造與設計的建物,比如學生公寓,住宅,商場一類。這里試圖用海杜克的九宮格法則來讀解公寓的邏輯生成。圖底關系向我們闡明的除了各塊面積的大小的之外,人某種潛意識的活動也被無意包含在內(nèi)。無法說我們的公寓是否一脈相襲了柯布西耶阿爾及爾住宅或House X,至少表面上無法發(fā)覺。若從生成邏輯來考量,我們可以認為建筑師在思考時也許或多或者少的參考了柯布西耶、埃森曼的思考邏輯,才有公寓現(xiàn)有的形式。更加直白一點的說,絕大部分公寓形式的導出是先在的,是形式引發(fā)的功能,而非功能決定的形式。
美國建筑師路易斯康則告訴我們,功能和形式不是誰決定誰的問題。這二者猶如一枚硬幣的正反面,相互依存而互不可缺少。功能誠然可以決定形式,但是形式,也可以出乎意料的引發(fā)功能。類型學則希望通過對形式的透徹研究,基于形式操作導出空間。而被導出的空間在宏觀功能上是早已被確定,但不同于基于功能的設計,這里人的主觀隨意性被基于原型的研究取代。關于城市中空間類型學的呈現(xiàn),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類型學并不因為空間與尺度的大小而減損。有時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公寓亦是一座微型城市,濃縮到極致的城市,有著城市的五臟六腑。在這個尺度上我們豁然開朗的發(fā)現(xiàn)剖面上公寓單調(diào)但有趣的規(guī)律,如同屈米在曼哈頓手稿里描述的那場謀殺案一樣。每間房子都發(fā)生不同的事件,但它們彼此通過空間連接,事件本身即占用著空間。
但這里要指出的是,雖然類型學為分析日常生活空間和城市現(xiàn)象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另一方面也減少了生活的多樣式,從而使人的行為也被“模式化”??臻g和建筑可以尋找范式和模式,但是我們依然要在設計中盡可能的突破這些范式和模式,突破類型,提供活動的可能性與多樣性。歸根結底類型學更多的是一種分析空間的方法。
類型學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shù)時候是被“無意識”使用的。比如我們下意識的評價一個建筑像什么,或者下意識對公寓、商場一類空間存在先在的想象,都證明我們會對形式和功能對日常生活空間進行歸類。如果一個公寓不符合我們基于類型的想象,我們在新奇之余自然也會感到擔憂。故而類型學,在這個角度上,天生帶有“日?!钡膶傩裕⒎歉吒咴谏系?。
用類型學的方法分析生活空間可以歸納為日用即道,這幾個字處在現(xiàn)象學與類型學的邊界。如果說生活日用即蘊含著現(xiàn)象學第一原理的話,那么“道”可能暗示一種類型學的歸納與分析。雖然這里的類型學一定程度上偏重形式與邏輯的分析,但我們?nèi)匀粦搱孕湃粘I畹慕ㄖ臻g有著建筑學最深刻與寶貴的東西。唯一讓我們感到些許懊惱的可能是,當我們以一個觀察者的姿態(tài)再介入到我們平日里熟悉的那些場所時,仿佛建筑與空間的世界從未向我們真正展開過,我們眼前的是一片未知的迷園。
[1]筑解學社.剖面計劃—建筑的遺傳與變異[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19-20
[2]汪原.邊緣空間—當代建筑學與哲學話語[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101-102
[3]埃森曼.建筑經(jīng)典1950-2000[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