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梅 李建軍 王旭 陳元 王鵬 張磊博 豆浪浪 朱德鵬
摘要:指出了兩當縣寺合金礦處于秦嶺褶皺系之禮縣 柞水 北淮陽華力西褶皺帶,為構造控制的中低溫熱液石英脈型金礦。闡述了該礦區(qū)地質背景及特征、礦體地質特征、礦床成因及控礦因素,對礦區(qū)深部和區(qū)域找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兩當縣寺合金礦;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
中圖分類號:P618.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4-0222-03
1 區(qū)域地質背景
區(qū)域出露地層主要為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層,基本呈東西向展布,地層間以斷層接觸為主。區(qū)域地質構造復雜,深部和淺部的構造比較協(xié)調一致,為一復雜的緯向構造體系,又被其它方向的構造尤其是北東向、近南北向構造復雜化,形成以近東西向構造為主,并與北東向、南北向交織的格子狀構造,復雜的格子狀構造控制著區(qū)內的地質發(fā)展和有關礦產(chǎn)的生成與分布。主要構造:褶皺及隆起構造有白龍江復背斜、摩天嶺和吳家山隆起;深大斷裂有武山 唐藏丹鳳商南深斷裂、夏河臨潭岷縣宕昌西和鳳鎮(zhèn)深大斷裂,深大斷裂起控制構造單元作用,常作為一、二、三級構造單元的邊界斷裂,多數(shù)深斷裂在時間上具多階段、多旋回長期活動性,其性質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拉張與擠壓反復出現(xiàn),控制著本區(qū)侵入巖體的分布,深大斷裂與巖金礦帶有著不可分離的空間關系。巖漿活動顯示多旋回性特點,從元古代新生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巖漿活動,其中以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最為強烈,也是本區(qū)主要成礦期。巖漿侵入以中酸性巖漿為主,其分布上有重迭性特點,對多次成礦創(chuàng)造了條件,金礦成礦與泥盆系 三疊紀中酸性巖體,尤其是小巖株、巖脈關系密切。該區(qū)地球化學異常的分布受區(qū)域構造、地層、巖漿巖的嚴格控制,均集中呈帶狀分布,與金礦(點)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1/20萬綜合化探異常表明,該區(qū)As、Sb、Hg元素異常與Au、Pb、Zn、Ag、Cu元素異常一般套合較好且呈與異常群同步分布。
2 礦區(qū)地質特征
2.1 地層
出露地層為中泥盆統(tǒng)(D2)、上泥盆統(tǒng)(D3),二者之間為斷層接觸(太陽寺 東喻溝斷層)關系,地層走向總體呈東西向展布。中泥盆統(tǒng)地層主要分布于該區(qū)以南,巖性以薄層灰?guī)r為主,為淺海相碳酸鹽沉積,其傾向170°左右,傾角變化較大;上泥盆統(tǒng)分布于該區(qū)以北,以變質砂巖、變質砂巖夾薄層灰?guī)r為主、巖層傾向170°左右,傾角50°~60°,為該區(qū)主要的賦礦巖層,目前發(fā)現(xiàn)的金礦體、礦化體絕大部分均賦存于該地層中。
2.2 構造
該區(qū)處在夏河 臨潭 岷縣 宕昌 西和 成縣深大斷裂帶上,礦區(qū)主構造為東喻溝 太陽寺楊家坪斷裂,該斷裂呈近東西向貫穿礦區(qū),寬20~50 m,糜棱巖化及斷層角礫發(fā)育,為逆斷層,其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不明。另外,沿主斷層北側次級斷層發(fā)育,走向北東,傾向145°~160°,傾角50°左右,斷層面寬一般不超過Im,主要由石英、絹英巖組成,目前發(fā)現(xiàn)的礦體、礦化體絕大部分賦存于該組次級斷層中;另外發(fā)育一組北東向斷層,傾向330°,傾角70°,斷距一般不超過0.5m,該組斷層為成礦后形成,對礦體有破壞作用。
2.3 巖漿巖
中生代巖漿活動以三疊紀最為強烈,三疊紀巖漿活動以中酸性巖漿侵入為主,多形成巨大巖基,主要分布于秦嶺地軸南緣深斷裂兩側,受深大斷裂控制,和分布于北秦嶺上古地背斜核部的侵入巖一起構成了鳳縣夏河的近東西向構造巖漿巖帶。該區(qū)三疊紀巖漿活動強烈,且廣泛分布,礦區(qū)以南3 km處分布太白花崗巖巖體,以西分布尖山子閃長巖體及尖山子花崗巖體,從成礦條件上講,該區(qū)巖漿活動、分布與成礦關系密切。
2.4 變質作用
區(qū)內分布的巖石多為淺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砂巖、板巖為主,局部地段分布中變質作用形成的片麻巖。蝕變主要為硅化、絹云母化,次為綠泥石化和高嶺土化,各種蝕變在礦區(qū)內較普遍;金屬礦化以黃鐵礦化、方鉛礦化為主,其次為閃鋅礦化,蝕變礦化與該區(qū)成礦作用密切,在蝕變越強烈部位,越有利于金的富集。
2.5 地球化學異常
礦區(qū)北有天山子、尖山子2個1/20萬水系沉積物異常(Au),分帶清晰,濃集中心明顯。在該礦區(qū)布設地化綜合剖面多元素分析結果表明,Zn、Cu在該區(qū)無規(guī)律性,而Pb、As、Sb與Au密切相關,Pb、As、Sb可作為該區(qū)的間接找礦元素。
3 礦體地質特征
3.1 礦體特征
金礦體主要產(chǎn)于上泥盆統(tǒng)變質砂巖或中泥盆統(tǒng)薄層灰?guī)r中,礦體主要受北東向斷層控制,呈近雁列式排列,脈狀分布,礦體走向延伸、延深均較穩(wěn)定。
1號礦體:產(chǎn)于變質砂巖中,呈脈狀分布,傾向145°~150°,傾角45°~55°;長300 m,厚0.3~1.0 m,平均厚0.67 m,金品位(1.68~43.2)×10-6,平均品位13.54×10-6。礦體主要由絹英巖化蝕變巖和多金屬石英脈組成。金屬礦化以黃鐵礦化、方鉛礦化為主,次為弱閃鋅礦化、磁黃鐵礦化,黃鐵礦、方鉛礦多呈細脈狀、團塊狀分布于石英脈中。
2號礦體:產(chǎn)于變質砂巖中,呈脈狀分布,傾向150°~155,傾角40°~60°,長510 m,厚0.4~1.2 m,平均厚0.76 m,金品位(1.28~13.86)×10-6,平均品位6.85×10-6。礦體主要由石英脈、絹英巖組成,金屬礦化以黃鐵礦化、方鉛礦化為主,其次為閃鋅礦化、磁黃鐵礦化。黃鐵礦、方鉛礦呈細脈狀、網(wǎng)狀、團塊狀分布于石英脈中,閃鋅礦、磁黃鐵礦呈星點狀分布于石英裂隙中。
3號礦體:產(chǎn)于變質砂巖中,呈脈狀分布,傾向155°~160°,傾角60°~65°,長130 m,厚0.3~1.0 m,平均厚0.66 m,金品位(3.85 -10.2)×10-6,平均品位5.37×10-6。礦體主要由石英脈、絹英巖組成,金屬礦化主要為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次為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黃鐵礦呈團塊狀、細脈狀分布于石英脈中,褐鐵礦呈蜂窩狀、團塊狀分布于石英裂隙中。
3.2 礦石質量
礦石礦物成分: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方鉛礦,其次為閃鋅礦、黃銅礦、毒砂、褐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絹云母、綠泥石、方解石等。黃鐵礦含量10%~50%左右,呈它形 半自形中 細粒晶,呈團塊狀、細脈狀分布于石英脈裂隙中,近地表礦石中褐鐵礦呈蜂窩狀分布,含量較高,一般15%左右。
礦石組構:結構主要為它形粒狀結構、碎斑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微晶結構;構造以條帶狀為主,其次為稠密浸染狀、網(wǎng)脈狀、團塊狀,地表為蜂窩狀。
礦石類型:礦石以原生礦為主,灰白色,礦石多含黃鐵礦、方鉛礦,其中黃鐵礦為主要的載金礦物。而方鉛礦與金礦物關系密切,鏡下所見的金礦物均勻分布于其周圍。礦石金品位與黃鐵礦含量呈正相關,最高為43.2×10-6。近地表氧化程度高,礦石呈紅褐色,為氧化石英脈型,氧化深度10~15 m,深部原生礦主要為石英脈型。
圍巖蝕變:主要有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等。
4 礦床成因及控礦因素
4.1 礦床成因
該區(qū)域金礦的形成明顯受地層巖性控制,表現(xiàn)在金礦產(chǎn)于特定的巖石或巖石組合中,中、上泥盆統(tǒng)地層是該區(qū)重要的含礦層位,因為這些地層巖石含有豐富的成礦金元素,由于區(qū)域變質、混合巖化作用及各時代的花崗巖及其他脈巖的侵入和火山活動,經(jīng)歷多次熱事件和構造活動,使地層中的金元素及其它成礦元素活化、遷移,在構造的有利部位沉淀富集,形成金礦體。金礦的形成、分布和富集與構造密切相關,區(qū)域一、二級構造單元及其邊界深大斷裂及區(qū)域性大斷裂控制著金礦床的分布。金礦產(chǎn)于大斷裂帶平行或斜交大斷裂帶的次級斷裂及裂隙中,斷裂派生或伴生的不同級別、不同序次的劈理、裂隙和因巖石破碎而提高了巖石的有效孔隙度,均為金礦床提供了有利場所,使其含金量與有效孔隙度成正相關關系。礦體的形態(tài)、產(chǎn)狀、規(guī)模大多亦依賴于容礦空間的位置、形態(tài)、規(guī)模。金礦與印支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酸性花崗巖類巖體有著很密切的空間關系,在有花崗巖體分布的地區(qū)和構造有利部位都有可能成礦,一般產(chǎn)于花崗巖巖體的內外接觸帶上及其附近的構造中,金礦化在空間分布上與侵入脈巖基本一致,表明在時間上,礦體與巖體的生成基本一致,反映出印支期及燕山期的花崗巖類巖體,不僅是某些金礦的熱源體,還為金成礦提供成礦熱液和部分成礦物質,說明金礦的形成和分布受印支期、燕山期花崗巖類的制約。初步認為該金礦類型為構造控制的中低溫熱液石英脈型金礦。
4.2 找礦標志
(1)上泥盆統(tǒng)變質砂巖或中泥盆統(tǒng)薄層灰?guī)r是重要的含金地層。
(2)黃鐵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等越強烈的部位金品位越高。
(3) Pb、As、Sb與Au密切相關,Pb、As、Sb可作為該區(qū)的間接找礦元素。
(4)小型褶皺核部、斷裂及破碎帶、層間破碎帶、泥理化帶、裂隙化帶、脆韌性、韌性剪切帶是金礦富集的有利部位。5結論
該金礦受區(qū)域深大斷裂控制,礦體走向延伸與深部延深均較穩(wěn)定,金品位較高,在該區(qū)域和深部找礦有較大的潛力。
參考文獻:
[1]甘肅省地礦局.甘肅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2]陜西省地礦局,陜西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3]崔龍.激電中梯測量在西秦嶺馬塢金礦找礦中的應用[J].陜西地質,2016(12).
[4]陜西地礦第三地質隊,陜西鳳縣馬蹄溝金礦西段普查工作總結[R].寶雞:陜西地礦第三地質隊,2017.
[5]陜西地礦第三地質隊,陜西太白縣雙王金礦外圍預查工作總結[R].寶雞:陜西地礦第三地質隊,2017.
[6]陜西地礦第三地質隊.陜西鳳縣龐家河東廟溝金礦詳查工作總結[R].寶雞:陜西地礦第三地質隊,2017.
[7]陜西地礦第三地質隊.陜西鳳縣龐家河東廟溝金礦成礦地質條件與礦化富集規(guī)律研究[R].寶雞:陜西地礦第三地質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