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愛舒
習慣猶如一把雙刃劍,良好的習慣使人終生獲益,不好的習慣則會成為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聲樂學習亦是如此,良好的演唱習慣、學習習慣對于聲樂學習者而言,猶如一對隱形的翅膀,在不知不覺中幫助他們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好的習慣則導致事倍功半。
學生小雨(化名)演唱時總是往前伸脖子,通常這個問題是由于氣息沒有用上,脖子、喉嚨不當用力引起的,如果把呼吸調(diào)整對了,讓脖子、肩頸、喉嚨都放松了,就能解決。但是小雨的毛病比較頑固,常常氣息已經(jīng)對了,他還是會習慣性地往前伸脖子,一伸脖子,好的氣息狀態(tài)又被破壞了。
小雨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之前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導致的。時間一久,他已經(jīng)適應了以這種錯誤姿勢來演唱,當以正確姿勢演唱時,他反而不習慣了。后來,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小雨的這個壞習慣才得以扭轉(zhuǎn)??梢?,習慣一旦養(yǎng)成,其力量是強大的。
我們常說“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能成自然,不好的習慣也會成“自然”。所以,從一開始學習就要注重姿勢的正確,如站姿應挺拔而松弛。對于歪著脖子、身體亂晃、手扶臉頰,抑或是沒有章法地手舞足蹈等動作,一旦出現(xiàn),指導教師就要果斷制止,不要讓這些苗頭發(fā)展成習慣。
對于聲樂學習者而言,需要培養(yǎng)的良好習慣是多方面的,不僅要形成良好的演唱習慣,而且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作品的習慣、課堂學習習慣與課下練習習慣。
曉曉(化名)是一位高中生,她第一次來上課,唱的是《陽關三疊》,這是唐代詩人王維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一首惜別詩,原名就叫《送元二使安西》。由于詩中有“渭城”“陽關”的地名,也叫“渭城曲”或“陽關曲”。我們現(xiàn)在普遍演唱的版本是夏一峰傳譜,楊蔭瀏記譜的版本。
曉曉演唱的時候不僅情感表面化,而且作品中的音和節(jié)奏也出現(xiàn)了錯誤,如歌曲分為三個樂段,后面兩個樂段的開頭都是第一個樂段的變化重復,因此三個樂段的第一句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她沒有發(fā)現(xiàn)。
我問她:“這首曲子是誰寫的詞?原名叫什么?唱的是什么內(nèi)容?”
她支支吾吾地都答不上來。
通過交談,我發(fā)現(xiàn)了她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根源:她不是通過學習曲譜來學唱新作品的,而是在脫離曲譜的情況下聽范唱“聽”會的,而對于作品的背景、內(nèi)容、演唱情緒則更是無從談起。
對于學習聲樂的人而言,想要唱好一首歌,就必須以曲譜為首要依據(jù),對作品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認識,理解作品的主旨、內(nèi)容、含義、結構等??偟膩碇v,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包括詞曲作家的時期(朝代)、國家(地區(qū))、影響力、代表作、音樂風格特點等。不論是歌劇選段、古曲、藝術歌曲、民歌或者創(chuàng)作歌曲,一定要查清背景,這樣演唱時才能設身處地、有感而發(fā)。
第二,一定不要一上來就和著旋律唱,而是先反復朗讀歌詞,從會到熟,再到有語感(重音),遇到不理解的詞一定要查閱資料,明確所指。中國歌曲要注意歸韻的問題,十三轍要準確。如果涉及外國作品,要按照字對字翻譯,理解每個詞的意思,了解樂句的結構。要從會到熟,再到有語感,然后再按照譜面上的節(jié)奏來讀詞,直到讀得流利、熟練了為止,對歌詞要達到爛熟于心的程度。
第三,學習旋律,核對歌詞。為了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要多找?guī)讉€版本的曲譜核對,外國作品盡量找原版曲譜,要保證曲譜正確無誤。核對完歌詞進行視唱時要注意,如果遇到音區(qū)比較高的作品要降低音區(qū)來練習,不用反復以原調(diào)練唱新作品,否則很容易導致嗓音的過度疲勞。
第四,嚴格按照譜面要求視唱旋律、節(jié)奏。所有的速度記號、表情記號都要明確,遇到不明白的要及時查《音樂術語詞典》,并在譜子上標注清楚。視唱作品之后,要分析作品結構、層次,對作品演唱進行初步設計,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在合乎音樂規(guī)律和情感抒發(fā)的基礎上嘗試不同的處理方式,等熟悉了作品之后還要關注細節(jié)的處理。中國作品要注意裝飾音的處理(上滑音、下滑音要有據(jù)可依,不能想當然),要研究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哪怕是一首小歌,也要唱得有情趣。
第五,有選擇地聽范唱。演唱者對作品背景、曲譜內(nèi)容都熟悉之后,可以在有經(jīng)驗的教師指導下聽范唱。聆聽范唱,既可以對比自己的演唱在音樂處理、唱法等方面與優(yōu)秀范唱的區(qū)別,也可以通過聆聽不同的范唱對比優(yōu)缺點,吸收優(yōu)點,為我所用。而像上面曉曉學歌的例子,依賴范唱學新歌,卻不仔細讀譜,這是很不規(guī)范的學習方式,專業(yè)學習者都應避免。
小芊(化名)是一位高中生,回課時沒有背熟歌詞,所以演唱時“顧前不顧后”,要么是忽略了教師的要求,要么是唱著唱著就因為忘詞中斷了。就這樣磕磕絆絆地上了一節(jié)課,教師無奈,學生很累,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聲樂演唱本身就是一個“一心多用”的過程,學生在訓練過程中一邊要搭建好人聲樂器并保持其穩(wěn)定性,一邊還要“演奏”人聲樂器。從演唱技術上來講,既要做到打開喉嚨又要兼顧松弛,既要關注起音的位置又要兼顧呼吸的深度與積極性,還要顧及語言的清晰度。因此,想要協(xié)調(diào)好本身就不易,而演唱者如果不能對作品熟記在心,就不得不分散一部分注意力到歌詞、旋律、節(jié)奏上,這樣就進一步加大了聲樂學習的難度,必然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學生必須養(yǎng)成背譜演唱的習慣。
此外,雖然是背譜演唱,但學生應該帶兩份譜子,一份給教師,一份譜子給自己核對時用。如果有藝術指導進課堂就要準備三份譜子,保證演唱時,教師和學生都能人手一份,方便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也方便自己在譜子上做記號,課后練習時還能提醒自己去糾正。
很多聲樂教師都會要求學生在上課時錄音,以方便學生課后練習時能“有據(jù)可循”。錄音的作用主要有兩個:首先,有利于演唱者客觀地聽辨自己的聲音。很多學生在演唱的時候聽自己的聲音,唱完后聽錄音一對比,會發(fā)現(xiàn)和自己之前認為的聲音相差甚遠。這主要是因為演唱時,聲音是由演唱者的聲帶發(fā)出并經(jīng)過身體、骨骼傳導的,也就是人的內(nèi)耳聽到的聲音,和經(jīng)過空氣傳播并反射回來的一部分聲音混合在一起,這種音響效果對演唱者而言都是主觀的,并不是真實、客觀的聲音。而錄音能夠幫助聲樂學習者客觀地聽到自己的聲音。所以,有時課堂上沒有意識到的問題,課后一聽錄音就發(fā)現(xiàn)了,課堂上沒有理解的內(nèi)容,聽錄音的時候可能就明白了。其次,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教師所講的要點。很多學生在課堂上經(jīng)過教師的引導逐漸找到了較好的演唱狀態(tài),但是課下自己練習的時候往往就找不到感覺了,這令很多學習者困擾。實際上,如果學生養(yǎng)成了錄音的習慣,課堂錄音就相當于課后練習的陪練或“第二任教師”。聽著錄音繼續(xù)自己的練習,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師的要求,反復思考教師提出的要點和感覺,也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考、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
小伊(化名)是一位女高音,但是每次到小字二組的a就開始往上“夠”,氣息就頂了。有一次唱維吾爾族民歌《思戀》,越往上越吃力,到高音就提喉了,我讓她放下來,她做不到。
“老師,我就是放不下來。”小伊垂頭喪氣地看著我。
“因為你一開始就往上‘夠’,所以高音的時候氣息支持就不夠了,你試一試往下嘆氣唱!”我引導她,因為觀察到她不是做不到,而是沒有完全按照我的要求做。她嘗試了一下往下嘆,但是“嘆”的時候卻是先往上找了一下,這一瞬間喉器已經(jīng)高了,脖子上的力量也已經(jīng)撤不掉了,所以,后面往下嘆的時候就嘆不下來了。
“你雖然表面上看是很積極地配合,在往下嘆著唱,但是潛意識里嗓子里一直‘保護著’,不敢真的放下。因為你覺得完全放下來唱就要破,對嗎?”我分析她的問題。她連連點頭,有點兒驚訝我說中了她的想法。
“這樣,我們做一個實驗,大膽放松地往下唱,如果唱破了就讓它破,沒什么大不了的。敢不敢試一下?”我問她?!昂玫?!”她愿意試一試。
結果,我們從小字二組的降e開始上行練習。這個過程中,她每唱一句,我都要提醒她嘗試放松并往下嘆,就這樣,一直唱到High D。她不僅沒有破音,而且都沒有感覺自己唱了那么高,當我告訴她已經(jīng)唱到High D時,她很驚訝。
“總結一下,剛才是怎么做到的?”我希望她能自己梳理并記住這種好的感覺。“吸開以后,這兒(喉嚨)要松松的、不能使勁,嘆著唱,要干脆,不能猶豫……”她一邊回想一邊總結。
小伊能用自己的語言將歌唱的感覺總結出來,說明她通過嘗試,捕捉到了正確的感覺。
聲樂演唱跟我們的想象和認知常常存在相悖的現(xiàn)象。比如,很多人覺得唱高音時就應該往上找,這時喉嚨、脖子、肩頸就想使勁,結果越往上找、越使勁,高音越唱不好,而松弛、放下來,反而能把高音唱好。再比如,有的人為了讓聲音傳得更遠而用了很多喉嚨上的力量來“找音量”,結果導致聲音不集中、位置低,難以傳遞給遠處的觀眾,而不去“找音量”,關注喉嚨的松弛度和聲音的集中度,反而容易獲得良好的泛音,將好聽的音色傳遞出去。但是,聲樂教師在課堂上遇到這種潛意識里堅持己見的學生是很常見的。他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唱,很多時候恰恰就是這種“想當然”束縛了前進的腳步,而學生自己卻沒有意識到。因此,聲樂教師一定要善于觀察,多與學生交流,通過觀察、交流及早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中存在的誤區(qū),從而及時“撥亂反正”。而學生則要注意力集中、用心聆聽,用心理解教師的話,跟著教師的思路積極配合、敢于嘗試。抓住教師肯定的、對的聲音狀態(tài),并將這種狀態(tài)銘記于心。此外,遇到迷惑時一定要及時提問,要敢于跟教師交流,這樣不僅有助于及時解決問題,也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誤區(qū)。
剛剛開始專業(yè)訓練的學生,對于聲樂學習尚未形成正確的認識,容易跟著感覺走,沒有章法地學習,還容易心浮氣躁、急于求成,這些因素往往會影響他們聲樂學習的效率。聲樂教師如果能有針對性地加以科學、合理地引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方法、有步驟地學習,就可以讓學生少走彎路,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獲得更高的效率。
露露(化名)是一位女高音,來上課時,狀態(tài)不好,嗓子比較疲勞,身體、情緒都不興奮。經(jīng)了解,才知道她從上節(jié)課下課之后一直沒有練,等到今天要上課了,昨天才開始臨時抱佛腳,整整唱了一個下午,直到身體疲憊、嗓子力不從心了,才停止練習。
學習要通過堅持和點點滴滴的積累來進步,對于專業(yè)學習者來說,聲帶就是“第二生命”,它很嬌嫩,只有薄薄的兩片,如果長時間發(fā)聲不科學會對聲帶造成傷害,甚至會引起一些不可逆轉(zhuǎn)的嗓音病變。因此,要樹立起“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意識。像露露這種要么好幾天不練,要么一練一整天的間斷性的“暴飲暴食”式學習,不僅效果不好,而且很容易對嗓音造成傷害。尤其是初學者,對自己聲音的認識基本上都是不客觀的,所謂的好與壞,都不準確,更要遵守“少食多餐”的原則,每天練習的次數(shù)可以多一些,但是每次練習時持續(xù)演唱的時間不要太長,以免導致嗓音疲勞或形成頑固的毛病。
小琪(化名)是一位新來的學生(女高音),第一次上課,我就發(fā)現(xiàn)她嗓子很疲勞,聽聲音可以推斷是聲帶充血導致的閉合不良。我問她:“是不是唱多了?”她點點頭,我就終止了課堂,讓她好好休息,等嗓子恢復了再來上課。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上課,我發(fā)現(xiàn)她不僅對課堂上我提出的要點掌握不好,而且常常出現(xiàn)嗓子疲勞的現(xiàn)象,上課力不從心。我猜測可能和她課下練習方式不對有關系,于是就讓她把自己課下練習的過程跟我講一遍。
“我自己在琴房練習的時候,少的時候會練兩個小時,多的時候會練四個小時。”她跟我說。
“如果只算演唱時間,你這兩個小時中能唱多少分鐘?”我問道。
“至少有一個半小時吧?!彼卮?。
“那你不跟著錄音練嗎?”我又追問。
“我先把錄音聽一遍,然后就自己練了。”她并不覺得這樣做有什么不好。
“那這樣練習,你能找到好的狀態(tài)嗎?”我繼續(xù)問。
“有時候能找到好的狀態(tài),有時候找不到?!彼卮?。
“找不到的時候怎么辦?是不是就一遍一遍地反復唱?直到嗓子疲勞了才肯罷休,卻不會想到先停下來聽課堂錄音?”我繼續(xù)追問。
她不好意思地點點頭。
小琪的這種練習方式就類似于我所指的無效練習,很多學習聲樂的人都容易犯這個毛病,自己練習的時候往往追求唱得過癮,在意練習了多長時間,卻不在意練習是否正確;甚至有時候狀態(tài)不好還要盲目練習,直到嗓子疲勞了才肯罷休。這樣的練習不僅不能進步,還會起反作用,是非常不明智甚至危險的行為。
再有,就是要避免盲目地唱高音、低音,或者說逞強地唱一些自己能力達不到的聲音。這個現(xiàn)象不只初學者會犯,在一些年齡大的學生身上,甚至職業(yè)演員或者青年教師的身上也會出現(xiàn)。他們年輕力壯、好勝心強,希望去嘗試突破自己。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這是好的。但是強行唱一些超出能力的聲音,有的時候會對自己的聲音造成永久的傷害,比如聲帶撕裂、聲帶水腫等。一次強烈的刺激,可能就會發(fā)生悲劇,到時悔之晚矣!
小燁(化名)是一位癡迷于專業(yè)的男中音,他常常將我在課堂上強調(diào)的要點消化得很好,多數(shù)情況下回課效果很好,還常常會帶著問題在課上跟我交流。每次從他回課,都能清楚感受到他是按照我的要求在練習,所以每個學期都會有明顯的進步。有一次,我讓他跟其他學生分享一下他課后學習的心得。
他說:“每次上完聲樂課,我就在回去的車上聽上課錄音,對比老師說的對的聲音與不對的聲音的區(qū)別。到學校以后,我就再聽一遍錄音,把老師說的要點用筆記下來。在琴房練習時,我一邊聽錄音,一邊想老師的話。當老師說某個聲音好,我就會倒回去聽,聽聽老師說了些什么,就能知道課堂上自己好的聲音是怎么唱出來的,然后就停在這里,嘗試著唱一兩聲,感受這種狀態(tài)。”
“你每天在琴房練習多長時間?”我問他。
“沒有課的時候,我經(jīng)常會待個半天。但是唱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在聽錄音,一堂課的錄音常常會翻來覆去聽很多遍?!彼卮稹?/p>
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追求質(zhì)量的有效練習。一堂聲樂課,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一個小時,而課下的練習時間是大量的,這個練習的質(zhì)量決定了進步的幅度和速度。這就要求我們在課下練習時,要能靜下心來,聽自己上課時的錄音,仔細思考教師的話,就像牛、羊反芻一樣,將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nèi)容反復地琢磨、咀嚼、再消化。
有個成語叫胸有成竹,是指無論是寫詩還是作畫,落筆之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聲樂演唱也是一樣的道理,要讓思想走在聲音的前頭,在開口演唱之前,自己頭腦中一定要“先現(xiàn)”聲音。練習時也要做到“輕易不出聲,想好了才唱”,努力讓每次練習都有質(zhì)量。
其實“最慢的速度就是最快的速度”,比起囫圇吞棗式的學習,一點點地思考、消化課堂內(nèi)容,看似慢,卻是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前進。所以,一定不要著急,要養(yǎng)成多想少唱的習慣,充分利用錄音設備“第二任教師”的指導作用,盡量在保證正確的前提下去練習。其實,任何一個藝術門類的學習,都是在方向正確的前提下,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
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和良好的審美,是每一位優(yōu)秀歌唱家的必經(jīng)之路。有一個好的鑒賞和審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能力,對課堂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建立一個好的聲音概念,就像自己腦子里有盞指路的明燈一樣,可能腳下的路是曲折的,但是大方向不會出問題。
聽賞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習一首新作品時,需要聽范唱。雖然聽的是同一首作品,但是每個歌唱家的技術特點、處理方式都不一樣。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學習階段的特點、理解能力,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挑選范唱資料。有時候,學生喜歡模仿一些個性較強的演唱方式,但是模仿到學生的身上很有可能就是個缺點。所以,對于學習聲樂時間不長的學生,要多聽那些聲音比較松弛、通暢、音色比較柔和的歌唱家的演唱。
另一種是沒有目標,為了建立良好的演唱狀態(tài)的聽賞。屬于這種情況的,學習者聽范唱的時候,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因為這個時候,“先入為主”的聲音是很重要的,在學習者的耳朵沒有良好辨別能力的時候,要從最優(yōu)秀的歌唱家開始聽,這個時候要聽得少而精,有利于學習者先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審美標準。也可以找到一兩位適合自己的歌唱家,要自己聽得很舒服,模仿起來也很有感覺的歌唱家,認認真真地聽一段時間。
要盡量去聽歌唱家的現(xiàn)場演唱,因為現(xiàn)場演唱傳遞的信息量是不一樣的。首先,從聲音的真實度來講,唱片都是經(jīng)過電子設備錄制的,還是會有所失真(無論美化還是丑化)。而現(xiàn)場演唱,學習者可以觀察到歌唱家最真實的水平,有敏銳洞察力的人還能受演唱者歌唱狀態(tài)的啟發(fā),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其次,歌唱藝術或者說歌劇藝術,本身就是劇場藝術。一場音樂會是由演員和觀眾共同完成的—演員唱得好,觀眾受到感染,給予熱烈的掌聲;觀眾的反饋被演員感受到,演員信心滿滿,更加投入地進行歌唱。這樣,整個音樂會就是個良性的互動,演員和觀眾在音樂會之后都會戀戀不舍,對雙方來講都是一個美好的回憶??偟膩碇v,到劇場去看演出或聽音樂會,感受到的不只唱、看,還有整個劇場的氛圍。這種感覺,跟坐在電腦前看視頻資料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和對專業(yè)的熱情。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在聲樂學習的時候要樹立一個榜樣,這個榜樣要德藝雙馨?!八嚒保褪且梅浅:?,對我們的演唱要有示范性的指導?!暗隆保傅氖菍Ω璩穆殬I(yè)態(tài)度和操守。我們中國有句俗話“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從聲樂藝術上來講,就是“歌如其人”。了解歌唱家的成長歷程,對聲樂學習者而言將會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顏氏家訓》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教育如果能在最開始的時候抓住時機進行,效果最明顯,日后就不用大費周章地糾正不良的行為和習慣。所以,對于聲樂學習者,越是初期就越要注意好習慣的培養(yǎng),并持之以恒,不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對于學生今后能否成為優(yōu)秀的聲樂演唱者具有更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