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腦血栓是我國中老年人的高發(fā)病,患者發(fā)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導致出現一定的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異常。有效的康復鍛煉和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幫助患者恢復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1]。近年來,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模式逐漸完善,臨床應用效果良好,為進一步探明其應用于腦血栓患者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本院收治的65例腦血栓患者,總結分析了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5例腦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33例)。兩組患者均為首發(fā)的腦血栓患者,已排除急性發(fā)作期患者、嚴重意識障礙者、合并重型精神疾病者、重要臟器嚴重功能異常者。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4.49±13.52歲,其中17例為左側偏癱,16例為右側。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3.12±13.03歲,其中16例為左側偏癱,15例為右側。兩組患者在偏癱部位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采取西醫(yī)康復護理,術后早期幫助患者定時翻身,保持正確體位,并開展肢體功能鍛煉,從被動運動逐漸增加至主動運動,同時訓練患者自理能力。觀察組采用中醫(yī)藥結合康復護理,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醫(yī)護理措施,如下:
1.2.1 情志護理:腦血栓患者存在心火暴盛,血菀于上等證候,因而暢通情志是康復護理的關鍵。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近期情緒狀態(tài),并分析患者“心火暴盛”、“大怒”的原因,積極開導患者,疏解患者心中郁結,采用勝情法,以喜勝憂,轉化患者抑郁的情緒;同時,指導患者學習呼吸減壓法,舒緩患者心中怒氣,使其主動保持良好的情緒。
1.2.2 穴位按摩:根據患者癱瘓情況,選取不同的穴位,采用捶拍法、拿捏法相結合,以按摩局部,以酸脹消失、皮膚微紅/熱為宜,基本的按摩穴位為大椎、太沖、脾俞、腎俞,在此基礎上再增加針對性穴位:面部偏癱者,取下關、太陽、地倉;上肢偏癱患者,取手三里、肩貞、肩井;下肢偏癱者,取風市、環(huán)跳、絕骨;按摩手法應由輕到重,逐漸增加按摩力度和時間,每穴位按摩3~5分鐘為宜,按摩時間以30~60分鐘/次為宜。
1.2.2 飲食調理:腦血栓患者多存在痰阻清竅或痰濁較盛癥狀,不宜食用肥膩食物,應以清淡飲食為主,患者恢復期及日后生活,都應盡量保持清淡飲食的習慣。每日食物中應以蔬菜、水果、豆制品和粗糧谷物為主,并嚴格控制食鹽攝入量;痰濁熱盛者,石菖蒲、郁金、赤豆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便秘者,大黃6~9g,泡水服用;同時,叮囑患者盡量禁煙、禁酒。
1.3 觀察指標
1.3.1 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采用Barthel指數[2]評估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兩組患者均在入院時(干預前)、干預1個月和3個月后進行相關評估,Barthel指數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3.2 運動功能評估:采用卒中患者運動功能評估量表(MAS量表)[3]評估兩組患者運動能力,量表共計9大條目,總分48分,評分與受試者運動功能呈正相關性。入院時(干預前)、干預1個月和3個月后進行運動功能評估。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估 入院時,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1個月和3個月后,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運動功能比較 入院時,觀察組運動功能評分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1個月和3個月后,觀察組運動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運動功能比較
受人口老齡化影響,我國腦血栓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而腦血栓患者的康復護理工作也愈加艱巨,迫切需要提高患者康復護理效果[4]。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是我國中醫(yī)學與西醫(yī)護理相結合的科學化護理模式,臨床文獻研究報道顯示,其應用于腦血栓發(fā)病后1~6個月效果良好,有助于患者運動功能和自理能力的康復[5,6]。
為此,本院總結中醫(yī)護理精髓和腦血栓臨床護理經驗,總結分析了一套針對腦血栓的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模式,臨床應用實踐顯示,干預1個月和3個月后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76.38±10.24分、88.63±12.14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69.25±9.68分、75.13±10.28分),且觀察組干預1個月和3個月后運動功能評分(28.69±5.13分、38.67±5.32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20.04±3.37分、29.34±4.25分),可知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有效提升了患者康復治療效果,改善了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對于患者肢體功能及社會能力的康復較為有利。
綜上所述,腦血栓患者恢復期積極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運動能力,并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康復效果。
1 黃萍,丁玲.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恢復期康復效果評價[J].中醫(yī)藥導報,2014,20(3):120-122.
2 楊玉梅,辜麗江,尹艷紅,等.腦卒中康復患者中西醫(yī)臨床護理路徑的構建及評價性研究1)[J].全科護理,2014,12(18):1656-1657.
3 卲飛,李桂敏.中西醫(yī)綜合康復護理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4(11):36-37,38.
4 李紅哲,李艷紅.中西醫(yī)結合臨床路徑在腦卒中患者連續(xù)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5):128-129.
5 胡祎,邸英蓮,顧顰頡.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恢復期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技術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6,14(29):3041-3044.
6 姜淑芳.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在腦血栓患者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2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