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繼衛(wèi) 黃白艷 吳 艷 宋亞佩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骨質變得比較疏松,輕微的外傷都容易發(fā)生骨折,關節(jié)活動受限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質量。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等患者來說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otalhipreplacement,THP)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能夠解除老年患者的疼痛、行走不便,恢復關節(jié)的活動與原有的功能。由于老年患者年齡大,合并癥多,再加上手術的創(chuàng)傷,心理生理受到疾病的影響,手術后出現并發(fā)癥的概率增加[1]。因此,我們重點關注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切口良好愈合、功能恢復、并發(fā)癥較少等指標。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采取護理干預方式模式對45例老年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進行對照研究,臨床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詳細內容報告如下。
1.1 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9例(其中股骨頸骨折52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30例、類風濕性髖關節(jié)炎7例)進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老年患者,按照護理方式分組為A組(常規(guī)護理組)44例與B組(護理干預組)45例。A組中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8.3±5.2歲;摔傷21例,車禍傷18例,類風濕性髖關節(jié)炎3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2例;合并癥: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壓8例,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壓病2例,慢性支氣管炎2例,慢性腎功能不全2例。B組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8.2±5.5歲;摔傷23例,車禍傷15例,類風濕性髖關節(jié)炎4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3例;合并癥:合并糖尿病14例,高血壓病10例,慢性支氣管炎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受傷原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組常規(guī)護理:按照骨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落實手術的相關準備工作,手術后進行病情觀察,常規(guī)進行護理與宣教。
1.2.2 B組在A組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護理干預:①心理干預:老年人的心理對于身體遭受的意外創(chuàng)傷、手術創(chuàng)傷承受能力較差,恐懼、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不利于身體及術后的康復,為使患者能調整良好的心態(tài),制定合理的心理輔導方案,評估心理耐受能力,講解我院臨床治愈的成功案例,功能恢復可像正常人一樣行走,注意力轉移,如觀察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音樂療法等,激勵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提高手術治療的積極性、依從性。②健康宣教干預:向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發(fā)放健康宣教手冊,播放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視頻,讓患者了解手術,根據患者的地域不同、受教育理解程度針對性的開展通俗易懂,便于掌握的健康宣教。③術前干預:術前皮膚準備,用肥皂清洗皮膚,若有行動不便的責任護士協(xié)助完成皮膚清洗工作,手術野毛發(fā)當日剪毛備皮,做好皮膚準備[2]。協(xié)助主管醫(yī)師,有效控制基礎疾病,伴有高血壓的患者定時進行血壓監(jiān)測,糖尿病患者定時監(jiān)測血糖[4]等,完善各項檢查。指導患者練習咳嗽及床上大小便,避免手術后出現便秘和尿潴留。④術后康復訓練護理干預:責任護士每日必到病床旁探視評估患者[5],了解當前身體恢復狀況,給予患者精神激勵和關懷。手術后第1天患者疼痛比較敏感鼓勵患者長收縮股四頭肌和伸屈踝關節(jié)訓練;第2天至第3天疼痛逐漸消失開始訓練髖關節(jié),患者躺在床上,繃緊大腿和臀部、放松,每天分組練習,每組練習次數以患者耐受為準,鼓勵患者多作練習[8];同時可在責任護士和家人的幫助下練習髖關節(jié)的外展、屈曲,但屈髖度逐漸增加而不要超過90度。第3天至第7天可以在床上進行直腿抬高訓練,足尖保持向前,防止髖內收、內旋,可將膝部用枕頭墊高,反復用力伸直小腿。7天后練習髖關節(jié)屈曲,范圍由小到大。術后第2周,練習主動用力抬高患肢,健側臥位外展患肢、趴在床上用力后伸患肢,可進行坐位到立位的訓練。2周后可扶雙拐或步行器下床行走練習,方法是:患者雙手拉住床上支架,使整個人移至健側床邊,重心在健側,健腿先著地,隨即患肢觸地,雙手扶拐,用健腿和雙手的支撐力挺髖站立,耐受后扶拐患肢不負重行走,健腿跟進,拐杖隨后。術后6周內不能內收患肢(交叉肢體),不能患側臥位,同樣應避免低凳子坐位。術后1個月后,開始逐漸棄拐行走。至少要在術后3個月以后,練習下蹲[11]。⑤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與干預:術后為避免切口感染,將患者安置于單間病房管理,動態(tài)空氣消毒每日空氣消毒2次,每次1小時,擦拭布與地巾專床專用,每床床單被服及患者服保持清潔。合理應用抗生素預防治療,定時協(xié)助患者有效的翻身,觀察手術切口情況,若有滲血及時給予對癥處理。應用氣壓治療每日2次,早期督促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運動練習,防止發(fā)生下肢靜脈栓塞。對人工髖關節(jié)脫位的預防,患者手術后應平臥于床,避免內旋、外旋、盤腿,身體坐或站立時髖關節(jié)不能超過90°的屈曲,如若發(fā)生脫位應及時讓醫(yī)師進行復位[12]。
1.3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切口愈合情況、早期下床活動時間,比較住院時間、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指標,統(tǒng)計各組圍手術期間發(fā)生感染等并發(fā)癥的患者例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經χ2檢驗,P<0.01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并發(fā)癥分析 B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2.22%顯著低于A組的20.4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 其他指標分析 見表1,B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顯著比A組縮短,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的對比分析表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人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來說,其自身體機功能下降使其在接受手術治療時更易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切口愈合不良,早期下床活動時間延長,住院時間延長,疼痛耐受能力下降等情況,而在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圍手術期加以針對性較高的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研究證明可以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促進切口良好的愈合,明顯縮短住院日,更有利于患肢機體功能康復,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1 劉潔珍.高齡患者髖部骨折圍手術期護理探討[J].實用護理雜志,1999(6):15-16.
2 周莉,高薇,孫亮.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前皮膚準備對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18):2503-2505.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5.18.021.
3 黃麗暉.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中醫(yī)護理[J].全科護理,2011,9(29):2648-2649.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1.29.010.
4 楊敏娟,伍霞菊,徐瑞生.老年糖尿病患者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46-47.DOI:10.3969/j.issn.1002-6975.2010.01.021.
5 李宏斌,朱振安,陳雪榮,等.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下肢不等長的預防[J].臨床骨科雜志,2011,14(5):499-501.DOI:10.3969/j.issn.1008-0287.2011.05.011.
6 廖前德,黃建軍,李人杰,等.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觀察[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0,27(2):297-299.DOI:10.3969/j.issn.1671-7171.2010.02.039.
7 馬廷建.48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12,9:46-47.
8 古永恒,王思茹,鄭慶元.髖關節(jié)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及康復指導[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2):1108-1110.DOI:10.3969/j.issn.1002-6975.2010.12.019.
9 朱凌雁.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連續(xù)性護理模式的構建及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9):1980-1982.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3.09.041.
10 趙媛,王燕,廉軍孝,等.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在老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8):952-956.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4.08.015.
11 陶妍志.髖關節(jié)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及康復護理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4):1280-1282.
12 劉成,陳德玉,賈連順.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脫位原因和處理[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8(8):771-773.DOI:10.3969/j.issn.1005-8478.2001.08.011.
13 申凱.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和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4(33):117-118,119.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4.3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