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汪梟梟
郭齊勇:“親親相隱”出自《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鬃釉唬何狳h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边@里的“隱”是指不言,不公開宣揚,包括微諫,和風細雨地批評。
《禮記·檀弓篇》講,服侍親人要“有隱而無犯”,注釋中講“隱”就是幾諫,幾諫就是輕微地批評。對于家庭內部,對于父母,要和顏悅色地幾諫,這就是隱。父子之間以恩德為主,撕破臉皮之后傷害了父子之間的恩親,很難彌補。
孔子認為,兒子遇到父親“順手牽羊”,不必當眾宣揚,也不必向官府告發(fā),而是私底下和風細雨地批評,和顏悅色地講道理,讓父親把不請自來的羊或者“順手牽羊”的羊,送還給羊的主人。這樣的“直”才是真情實感,才是真正的直。
郭齊勇:人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可能做到愛無差等。西方思想史上也存在“親親相隱”。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商榷了兩條法律條文,一條是:“偷盜者的妻子或者孩子如不去揭發(fā)丈夫或者父親的盜竊行為,就要降為奴隸。”孟德斯鳩認為這項法律違反人性,為了對盜竊這一罪惡的行為進行報復,法律竟然鼓勵了另一更加罪惡的行為。
另一法律條文是:“允許與人通奸的妻子的子女或者丈夫的子女來控告他們,并對家中的奴隸進行拷問。”孟德斯鳩評論:這真是一項罪惡的法律,它為了保存風紀而破壞了人性,而人性才是風紀的源泉。孟德斯鳩一針見血地指出,這貌似公正的法的條文,卻是對法理精神和人性的踐踏,這和我們儒家的“親親相隱”是非常相近的。
郭齊勇:中國古代的“親親相隱”在孔孟時代只是倫理學說,還未進入法律系統(tǒng)。后來隨著中華法系的建設,才逐漸進入法律系統(tǒng)。
《漢書·宣帝本紀》記載,從漢宣帝四年的詔書開始,中華法系正式明確保護父子之情、夫婦之道,即使父子之間、夫妻之間犯了罪,你隱匿了,也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這就是不主張在法堂上父子親人相互舉證,罪證要由公權力機關去調查,而不是拷打嫌疑人的親人逼取口供。
在東漢末年有一條法律規(guī)定:“士兵逃亡,可以拷打他的妻和子?!边@款條文被高柔等人反對,有人問曹操:“您是不是想要坐天下?。俊辈芄f:“當然想?!薄叭缛裟胍煜?,就要維護法的基礎——親情倫理,那就要廢除這條法令?!弊罱K曹操下令廢止了這條法令。唐代《唐律疏義》確立了同居相隱不為罪的原則,其相容隱的范圍較之漢朝進一步擴大。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到清代末年修法時,吸取的主要是德國和日本的刑法。德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二項規(guī)定“正犯或共犯之親屬,為使正犯或共犯免受處罰而予以庇護隱匿者不罰?!泵駠读ㄈ珪匪?guī)定的親屬匿罪、拒證特免權,都加入了新的時代精神,既重視培護親情,又把親情作為一種權利來加以保護,這是法律非常重要的一個繼承,也是一個改革。今天,在全世界的法律中,對親人互隱,都有相關的保護。
郭齊勇:儒家講長久、平穩(wěn)、和諧的大道。法家為了效率,為了實現(xiàn)國家利益、行政效率的最大化,而不顧民眾私人領域的保護。因而儒法之爭的過程中,儒家重視的是更長遠的價值,這是社會和諧、道德昌明的基礎,保護人權與私人空間,才是社會正義之所在。
公私、義利、情法,不能將其截然分開,簡單地對立起來。要注意天理、人性、人情、法律的關系,父母子女之真情是符合天理的,符合人性的,這是高層次的,絕不要因外在的政治、利益關系扭曲了人性、人情,屈己從人,破壞源于天性的人性、人情。天理、人性、人情是高層次的,法律是低層次的,法律不能有悖人性、人情,更不能違背天理。人情之中有天理,天理就在人情之中。
郭齊勇教授在貴陽孔學堂中華文化國際研修園數(shù)字圖書館查閱資料。(黃峰 / 攝)
郭齊勇:在民事糾紛的范圍內,不是大的問題就不宣揚、不舉證、不告發(fā)、不去傷害親情,這更符合族群、人類的長久利益;但在大的問題上,如事關公共安全的問題上,儒家又主張“大義滅親”。
“大義滅親”一般是在公共事務領域,是對國家公職人員的道德要求,卻不是對老百姓的要求。法律對老百姓的親情與私人領域要加以保護。法律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對親情的保護,是對社會公序良俗最根本的維護。因此,孔子的論述中“親親相隱”和“大義滅親”并不矛盾。
中國共產黨最早、最有權威的一位法律專家是謝覺哉,他說:“合情合理才是好法?!碑敺ê腿说恼斍楦邪l(fā)生沖突時,法要順應和保護人的正當情感,健康的文化不會盲目地鼓勵大義滅親,在私權和公權沖突時,法律在保護公權時應該充分考慮老百姓的私權。為了國家民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為了建設更加文明的社會主義文化,保護人權,特別是公民的緘默權、容隱權、家庭權、拒證權,是非常必要的。
郭齊勇:儒家的禮樂文化、法律系統(tǒng)有非常豐富的治理社會的智慧。儒家主張“親親相隱”,同時申張老百姓(包括社會弱者鰥寡孤獨)的生存權、財產權、教育權、參與政治權等,這些可以更長久地維系人性的根本,是大道之所在。
如果因為追求執(zhí)法效率而傷害了人性,就會造成冤假錯案?!坝H親相隱”的容忍原則看起來是降低了辦案效率,增加了司法成本,但是寧愿如此,也不要輕易去傷害親情。公平正義的基礎,要有文化、社會倫理、道德、信仰等多層面的背景,結合起來才可以形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由于時代限制,傳統(tǒng)儒家倫理中必然有一些過時的東西。學術界對于“親親相隱”和“大義滅親”已爭論了十幾年,我們不能為了爭鳴而爭鳴,而是為了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來觀照這些傳統(tǒng)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