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碧玉
吳承恩(約1500—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人(現(xiàn)淮安市淮安區(qū)人),中國明代杰出的小說家之一。他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頗得官府、名流和鄉(xiāng)紳的賞識。后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二十九年補(bǔ)貢生。由于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jìn),閉門著述。
《西游記》以“唐僧取經(jīng)”這一歷史事件為藍(lán)本,通過作者的藝術(shù)加工,深刻地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shí)。作品主要敘述了孫悟空出世后,與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一路降妖伏魔,在經(jīng)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后,終于到達(dá)西天見到如來佛祖,取得真經(jīng)的故事。
自《西游記》問世以來,就在民間廣為流傳,各種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的版本十三種。鴉片戰(zhàn)爭后,大量中國古典文學(xué)作品被譯為西文,《西游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
那座山正當(dāng)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nèi)育仙胞,一日迸裂,產(chǎn)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fēng)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學(xué)爬學(xué)走,拜了四方。目運(yùn)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云宮靈霄寶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順風(fēng)耳開南天門觀看。二將果奉旨出門外,看的真,聽的明。須臾回報(bào)道:“臣奉旨觀聽金光之處,乃東勝神洲海東傲來小國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產(chǎn)一卵,見風(fēng)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運(yùn)金光,射沖斗府。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庇竦鄞官n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p>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一朝天氣炎熱,與群猴避暑,都在松陰之下頑耍。你看他一個個:跳樹攀枝,采花覓果;跑沙窩,砌寶塔;參老天,拜菩薩;扯葛藤,編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壓的壓;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頑,綠水澗邊隨洗濯。
(節(jié)選自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題目為編者加)
賞讀感悟
作者以洗練的語言,神奇的想象,夸張的描述,帶我們來到了“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的花果山。在寫花果山的眾猴時,作者運(yùn)用生動形象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向我們展現(xiàn)了猴兒們快樂悠閑的日常生活,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孫悟空含恨離開
唐僧見他言言語語,越添惱怒,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內(nèi)取出紙筆,即于澗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遞于行者道:“猴頭!執(zhí)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行者連忙接了貶書道:“師父,不消發(fā)誓,老孫去罷。”他將書摺了,留在袖中,卻又軟款對唐僧道:“師父,我也是跟你一場,又蒙菩薩指教,今日半途而廢,不曾成得功果,你請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碧粕D(zhuǎn)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噥噥的道:“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大圣見他不睬,又使個身外法,把腦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氣,叫“變!”即變了三個行者,連本身四個,四面圍住師父下拜。那長老左右躲不脫,好道也受了一拜。
大圣跳起來,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卻又吩咐沙僧道:“賢弟,你是個好人,卻只要留心防著八戒言語,途中更要仔細(xì)。倘一時有妖精拿住師父,你就說老孫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聞我的手段,不敢傷我?guī)煾浮!碧粕溃骸拔沂莻€好和尚,不題你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罷。”那大圣見長老三番兩復(fù),不肯轉(zhuǎn)意回心,沒奈何才去。
(節(jié)選自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題目為編者加)
賞讀感悟
想必大家在電視上都看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情節(jié),選文就出自此章。孫悟空為保護(hù)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憑借火眼金睛,三打白骨精;可唐僧卻顛倒人妖,混淆是非,以一封休書解除了師徒關(guān)系。
因此,郭沫若在觀看京劇《三打白骨精》后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p>
孫悟空化作牛魔王
好大圣,即現(xiàn)本象,將金睛獸解了韁繩,撲一把跨上雕鞍,徑直騎出水底。到于潭外,將身變作牛王模樣,打著獸,縱著云,不多時,已至翠云山芭蕉洞口,叫聲:“開門!”那羅剎聽言,忙整云鬟,急移蓮步,出門迎接。須臾間,敘及寒溫?!芭M酢钡溃骸胺蛉司瞄??!绷_剎道:“大王萬福?!庇衷疲骸按笸鯇櫺倚禄?,拋撇奴家,今日是那陣風(fēng)兒吹你來的?大圣笑道:“非敢拋撇,只因玉面公主招后,家事繁冗,朋友多顧,是以稽留在外,卻也又治得一個家當(dāng)了。”又道:“近聞悟空那廝保唐僧,將近火焰山界,恐他來問你借扇子。我恨那廝害子之仇未報(bào),但來時,可差人報(bào)我,等我拿他,分尸萬段,以雪我夫妻之恨。”羅剎聞言,滴淚告道:“大王,常言說,男兒無婦財(cái)無主,女子無夫身無主。我的性命,險(xiǎn)些兒不著這猢猻害了!”大圣聽得,故意發(fā)怒罵道:“那潑猴幾時過去了?”羅剎道:“還未去,昨日到我這里借扇子,我因他害孩兒之故,披掛了輪寶劍出門,就砍那猢猻。他忍著疼,叫我做嫂嫂,說大王曾與他結(jié)義。”大圣道:“是五百年前曾拜為七兄弟?!绷_剎道:“被我罵也不敢回言,砍也不敢動手,后被我一扇子扇去。不知在那里尋得個定風(fēng)法兒,今早又在門外叫喚。是我又使扇扇,莫想得動。急輪劍砍時,他就不讓我了。我怕他棒重,就走入洞里,緊關(guān)上門。不知他又從何處,鉆在我肚腹之內(nèi),險(xiǎn)被他害了性命!是我叫他幾聲叔叔,將扇與他去也。”大圣又假意捶胸道:“可惜,可惜!夫人錯了,怎么就把這寶貝與那猢猻?惱殺我也!”羅剎笑道:“大王息怒。與他的是假扇,但哄他去了?!贝笫枺骸罢嫔仍谟诤翁??”羅剎道:“放心,放心!我收著哩?!苯醒诀哒平语L(fēng)賀喜。
(節(jié)選自第二十七回《牛魔王罷戰(zhàn)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diào)芭蕉扇》。題目為編者加)
賞讀感悟
變成牛魔王的樣子去借芭蕉扇,真是一條絕佳的妙計(jì)!選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神態(tài)、動作等描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孫悟空的機(jī)智和鐵扇公主的愚笨,自始至終都貫串著一個“智”字,讓借扇的過程更加有趣。
【課后練筆】
在吳承恩的筆下,“取經(jīng)”一事已大大被淡化,僅僅具有象征的意義。你認(rèn)為它能給讀者以怎樣的啟示?請結(jié)合本版內(nèi)容回答,不少于150字,答題紙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