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蕓
月是故鄉(xiāng)明,人是故鄉(xiāng)親。對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故鄉(xiāng)永遠是一幅珍貴的水墨畫,永遠是心靈依靠的溫馨港灣。走過山山水水,跨過流年歲月,游子的跫音無論落在何處,縈繞在心頭的那縷鄉(xiāng)思卻從未有過半分的消減……
在我心底,總是懸掛著一輪明月,那是兒時故鄉(xiāng)的月。
那時,月夜如晝。
我的故鄉(xiāng),在蘇北平原上,是個不知名的小村莊。我記得,村子里只有一兩家有電視機,我?guī)缀趺客矶紟е齻€妹妹,到村西頭一戶人家家里看電視。鄉(xiāng)里人畢竟厚道,供我們看電視的這戶人家,原本電視是在堂屋里的,后來看的人越來越多,主家只好把電視搬到院子里,并把家中的凳椅搬到院子里,以便人來了好坐。不大的院子里擠滿了人,還是挺安靜的。這時候,我倒有些走神,會不自覺地抬頭,望望懸掛在空中的月亮,亮晃晃的,直逼我的眼。
每當(dāng)電視劇散場時,我和妹妹們都會披著如水的月光,奔跑在村上唯一的磚巷上。雜沓的腳步聲,“噼噼啪啪”地響在巷頭,帶著童年的歡娛。那天空中的月兒,亮亮地照著,便成了一盞照亮我們歸途的燈。在我的記憶里,那時候少有陰黑的夜晚,月兒總是那么亮亮地照著。
月兒高懸的夜晚,對我們這些農(nóng)家孩子來說,玩得最多的是打仗。一個村子的孩子,平日里總是有親疏之分的,上學(xué)下學(xué)在一塊兒多一些的,到了晚上自然成了一隊,這當(dāng)中歲數(shù)大些的多半為隊長,帶領(lǐng)同伙和另一隊“干仗”。一方躲藏,一方尋找,滿莊子鬧騰,弄得楝樹果子滿天飛,很有點“槍林彈雨”的意趣。
任何一種游戲都有玩膩的時候,于是便來點“實惠”的,捉麻雀子。冬季,麻雀子多借人家山墻檐下做窩藏身。只要看到檐口有新的草絮掛出,且隱有洞穴,內(nèi)里肯定有麻雀子。這時,可由幾個小朋友打高肩(接人梯的辦法),讓手腳麻利者踩肩而上,伸手入洞,雀便可逮。自然也有例外,有時會逮到“油老鼠”(蝙蝠的俗稱),那家伙摸在手里軟軟的,還會“吱吱吱”地叫,不嚇你個半死才怪呢。
有了這樣的遭遇后,再捉麻雀子,小伙伴們多半選擇用網(wǎng)兜撲。即用稍硬一點的鐵絲作網(wǎng)口,串上一只網(wǎng)兜,固定在一根長桿頂頭。實施捕捉時,只要將網(wǎng)口對準(zhǔn)麻雀藏身的洞口,略施敲打,使洞內(nèi)雀兒受驚而外逃,自會落入網(wǎng)中,此時只要將網(wǎng)兜貼墻往下慢移,雀唾手可得。一夜下來,捉十來只麻雀子,不在話下。無論燒烤,還是配細咸菜紅燒,均味美得很。在那個農(nóng)家餐桌上難見葷腥的年月,這可是解饞蟲的妙招呢。
細細想來,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那個村莊已久矣。那磚巷是否依舊?那村莊又有怎樣的變遷?那村里該有些人已走了吧,活著的人呢,生活得可好?那懸掛在村子上空的月兒呢?還是那般亮晶晶的么?!
(作者劉仁前,選自《散文選刊·下半月》2011年第6期,有刪改)
閱讀手札
無論是在無人的路上,還是在美好的四季,月亮的芬芳早已灑滿了這個來去的路口,朦朧的溫情也早已在這醉人的月色中彌散開來。
那離鄉(xiāng)的人兒,仿佛只要看見這故鄉(xiāng)的月亮,滄桑的心兒就會立刻溫潤起來……
讀后漣漪
1.文章以“那時,月夜如晝”為題,有何妙處?
2.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將括號中的內(nèi)容補充完整。
( )→月夜“打仗”→ ( )
3.按要求品析下面的句子。(答題紙自備)
A.那天空中的月兒,亮亮地照著,便成了一盞照亮我們歸途的燈。(從修辭的角度賞析)
B.一方躲藏,一方尋找,滿莊子鬧騰,弄得楝樹果子滿天飛,很有點“槍林彈雨”的意趣。(品味句中黑體詞語的意思)
4.同樣是敘事,第三、五段的內(nèi)容明顯多于第四段。想想看,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材料?(答題紙自備)
5.請舉例說說文章結(jié)尾的妙處。(答題紙自備)
背叛炊煙
“背叛”炊煙,需要勇氣。
生活在鄂西南山區(qū)的人,似乎從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運圈養(yǎng)在了重重大山的懷抱里,整日里和炊煙相依為命。
或許是命運的馴化,溫順的山區(qū)人顧家,更戀家。每天,村人執(zhí)拗地在炊煙上掛滿家的味道,倔強地把炊煙定格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煙被雕琢成了人們心靈的歸宿,剪不斷,理還亂。很多人甚至一輩子都沒走出炊煙畫出的半徑。
靠山吃山,靠山燒山,這是人類生存的不二法則。
人們要想燒熟一日三餐,燒旺日子,離不開添柴加火。為了孵化出炊煙,在每家每戶的日常規(guī)劃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們清楚,誰懈怠了砍柴,誰就是和日子過不去,必將遭到肚子的報復(fù)。
我一直認為,我是炊煙喂養(yǎng)大的。兒時的我,對炊煙的惦念近乎癡迷;甚至剛吃了飯,就掛念起了炊煙,盼它早點站在屋檐上,手搭涼棚,呼喚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煙就是宣布吃飯的口令。
在那個饑腸轆轆的年代,對于還是個孩子的我來說,食物散發(fā)出的味道,無疑令我無法抗拒。至于下頓將著落在哪兒,我大抵是不會去理會的。我心里只有炊煙。
發(fā)展到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煙同時升起,哪一道炊煙是自家的,我也能一眼分辨出。
那時,炊煙不僅滋潤了我的腸胃,也滋潤了我的夢。然而,父母領(lǐng)著我在日子里摸爬滾打的同時,矢志不渝地送我去讀書。他們已領(lǐng)教了日子的苦。他們不想將這種苦留成“財產(chǎn)”,等我去繼承。為了孩子長遠的計劃,父母替我謀劃著對炊煙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氣的;勇氣,則需要成本。為了抵抗不斷膨脹的生活,攙扶起勇氣,父母幾乎把腰彎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憊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揀著能對抗生活的元素。
其間,父母還要頂住村人隨手扔來的冷嘲熱諷,那大都是些認為讀書沒用的村人。他們將自己的諷刺和挖苦當(dāng)作“禮物”,總是不失時機地免費贈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qū)?。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遠。若干年后,我徹底“背叛”了炊煙,走出了鄉(xiāng)村。
在異鄉(xiāng),任憑我踮腳眺望,也看不到一絲炊煙。內(nèi)心的空虛、惆悵如同滾動著的雪球。
在炊煙的浸泡里長大的人,炊煙就是他的根。一個人,一生里烙印著三條根,那是從國別、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異中沉淀出來的。“背叛”了炊煙,就斬斷了地域和家庭這兩條根,我這一生,注定將處于失根后的狀態(tài)。這時,在記憶里存活的新鮮炊煙,仿佛一封封家書,用眼眸蓋上思念的郵戳,不時地呼喚著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會回故鄉(xiāng),只為親手摸摸升騰的炊煙。摸著它,我才能暫時找回丟失已久的鄉(xiāng)音,才能短暫回收久違的內(nèi)心的踏實。
沒有了炊煙,也就失去了故鄉(xiāng),再也沒有遠道而來的消息,能把一種叫幸福的感覺催生。
失去了炊煙,我們注定還有別的希望。
(作者胡宗波,選自《人民日報》2014年9月24日)
閱讀手札
裊裊炊煙,因家而生,因愛而暖;它是鄉(xiāng)村的靈魂,是母親和故鄉(xiāng)的象征。它像一根青色的絲帶,一頭飄在故鄉(xiāng)的上空,一頭系在走出了故鄉(xiāng)的兒女的心上,生根發(fā)芽……
讀后漣漪
1.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第十段“那時,炊煙不僅滋潤了我的腸胃,也滋潤了我的夢” ?
3.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第十五段的畫線句。
4.作者在文中寫到:“為了實現(xiàn)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煙”。倒數(shù)第二段又說:“沒有了炊煙,也就失去了故鄉(xiāng)”。結(jié)合全文,請說說這樣寫是否矛盾?為什么?(答題紙自備)5.本文的題目為“背叛炊煙”,這里的“背叛”包含哪兩層含義?(答題紙自備)
(本版參考答案見第3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