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色
主題展覽是科技館開展科學教育的重要基礎,也是業(yè)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然而長期以來主題展覽設計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并未厘清:提煉展覽主題的依據(jù)是什么?展覽主題與展覽教育傳播目標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文獻研究與展覽主題提煉、展示內容設計是什么關系?如何圍繞展覽主題進行內容設計……雖然業(yè)界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但是并沒有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明確結論。當前我國科技館普遍重視主題展覽的設計,通過梳理展覽策劃案例,研究、總結主題展覽策劃的方法,對于提高科技館的展覽設計水平、充分發(fā)揮展覽的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嚴建強教授的博物館信息通信過程模型(見圖1)表明,博物館是由科學研究與科學普及兩大環(huán)節(jié)構成:前一個通信過程即“科研”,是為了讓博物館人自己明白;后一個通信過程即“科普”,則是通過傳播讓自己明白轉化為觀眾明白。博物館作為溝通的媒介,在信息轉化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理解注入展覽,使它成為一種可以被理解的東西。[1]
筆者受嚴建強教授上述模型的啟發(fā),嘗試在其基礎上構建了科技館展覽信息傳播模型(見圖2)。根據(jù)展教工作實踐,科技館展覽信息傳播實際包含三個環(huán)節(jié):研究過程、轉化過程和傳播過程①
①來自“2017科技館·博物館創(chuàng)新峰會暨第二屆科技館論壇·第二屆科博論壇”上朱幼文所作報告《教育學、傳播學視角下的展覽研究與設計》的PPT。??蒲性核⒏咝<案鞣N學術團體的科研成果或文獻資料,首先需要通過科技館的研究過程轉化為可能的展覽素材或展品原型;然后科技館將素材轉化為展覽、展品、教育活動等具體的展教產(chǎn)品;
圖1 “博物館信息通信過程”模型
其次,展教產(chǎn)品通過傳播過程到達觀眾。其中觀眾會對轉化和傳播過程進行反饋。
展覽設計其實涵蓋了研究和轉化兩個過程,其中研究是基礎,轉化是關鍵。沒有充分的研究,教育產(chǎn)品的轉化不可能成功。當前很多主題展覽展教效果差強人意,與設計過程缺少必要的研究存在很大關系。研究過程中,必須對科研成果和文獻材料進行深入學習并充分理解。而轉化是一個技術過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方法和手段。與博物館信息通信過程類似,科技館需要將“自己明白轉化為觀眾明白”,將自己的理解注入展覽中,才可能有效實現(xiàn)教育和傳播效果。
根據(jù)上述定位出發(fā)分析展覽設計的各項工作,我們可將主題展覽比作一棵大樹,文獻研究成果及素材是樹根,展覽主題是樹干,展覽框架是樹杈,觀眾看到的豐富多彩的展示形式是樹葉,隱藏在形式背后的其實是展示內容知識點(見圖3)。因此,展覽的設計過程就是基于研究確定主題、圍繞主題展開框架、根據(jù)主題和框架梳理知識點、將知識點具象化處理為展示形式的過程。
圖3 主題展覽的組成部分及其關系
主題統(tǒng)領展覽的內容、結構和風格,通常主題需要滿足以下原則:符合國家、社會、公眾的需求和主辦方的理念;具有話題性和展開空間,能夠引起共鳴;必須具備最基本的科學內涵。主題的提煉與策展前期研究和展覽目標研究有很大關系。
策展前期的調查研究是提煉主題的基礎,通過調研能夠獲得展覽“供求”情況的信息,充分了解國家、社會、公眾的需求,了解選題領域的學術內容和展示資源能否滿足需求,以及場館客觀條件能否實現(xiàn)需求。國家政策、社會關注、公眾興趣對很多事情都有巨大的需求,然而科技館不可能全部滿足,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展覽開發(fā)須詳細分析“供求”關系,主題的提煉實際就是在“供求”中把握一種平衡。
“需求”調研通常包括:國家需求調研,了解選題領域內的國家政策及要求、發(fā)展目標等;社會需求調研,搜集近年來選題領域的社會關注熱點、百姓流行話題、社會發(fā)展突出問題、社會輿論等;觀眾需求調研,了解觀眾想看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喜歡什么展示形式等?!肮┙o”調研通常包括兩方面:學術研究,了解選題領域的基本內容、重點內容、基本概念,以及有趣的實驗、應用、案例或人物故事等;國內外類似的展覽資源調研,幫助策展人對展示內容形式進行整體把握。而場館自身“供給”條件如展覽場地、空間、預算等,從主辦方就可獲得答案。中國科技館2016年推出的“遇見更好的你”心理學專題展(以下簡稱“心理展”)設計中,前期的廣泛調研為展覽策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見表1)。
基于調研設置明確的展覽目標是主題提煉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對“供求”調研結果進行分析,明確本展覽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有助于客觀確定展覽定位和目標。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用于氯吡格雷抵抗PCI術后抗血小板治療,優(yōu)于氯吡格雷等常規(guī)藥物,可明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減少患者心腦血管病的發(fā)作幾率。
心理展“供求”調研的過程和結果呈現(xiàn)在表1中,綜合這些信息與主辦方的期待,策展團隊明確了展覽的基本定位:舉辦一個對公眾生活有一定指導意義,能夠打動人心、觸發(fā)思考的心理展。它將滿足四個特點:能夠針對公眾生活中的問題提供一定的指導;不同于一般科普展覽嚴肅、理性的風格,必須具有人文氣質,與觀眾有情感溝通,能夠引起心理共鳴;通過科技館特色的“互動體驗”展示,幫助觀眾獲取對心理科學的直觀經(jīng)驗。因此按照認知、體驗、情感三個層級,對心理展的目標進行了詳細設定(見表2)。
展覽主題的提煉并非一蹴而就,前期研究的深入程度、展覽基本定位的思考都影響著主題。隨著策展工作的開展,主題會逐漸顯現(xiàn)并發(fā)展、變化,主題提煉是一個動態(tài)的演變、發(fā)展過程。
以心理展策展為例,心理學內容非常龐雜,應用領域又十分廣泛,展覽主題經(jīng)歷了不斷的演變和發(fā)展(見圖4)。初期以文獻資料和已有資源為參考,確定“有趣的心理學”為主題,展示心理學常識;繼而根據(jù)觀眾調研的結果,考慮到公眾對自我的關注,調整主題為“自我意識的發(fā)展”;然而展覽希望對各年齡階段的觀眾都有啟發(fā),于是主題再次調整為“人的一生發(fā)展”,展示人生各階段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與規(guī)律;而后經(jīng)過與專家團隊的反復研討,結合觀眾關注關心的問題,主題確定為“完善自己、理解他人”,重點關注人的自我成長及自我與社會、他人的關系;最終經(jīng)過進一步修改,將主題確定為“完善自己、理解他人,尋找更好的自己”。
內容設計是展覽策劃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內容設計從哪里開始?如何圍繞主題展開?如何選擇知識點?
表2 心理展的展覽目標
圖4 心理展主題演變和發(fā)展的過程
圍繞主題開展內容設計,第一步就是對主題思想進行解讀。要深刻理解主題蘊含的核心思想,策劃團隊必須開展盡可能多地調研和學習,獲取的信息越多、交流討論越廣泛、理解越深刻,對主題思想的把握越到位。此外,策展是在客觀把握“供需”平衡的基礎上開展,對主題的理解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策展團隊的學識、經(jīng)驗、能力等因素的影響。這些看似是策展人的主觀因素,但也是人力資源水平和能力等“供給”客觀條件的一部分。心理展策展團隊成員絕大多數(shù)為70后與80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團隊成員對人生的理解一定程度影響著對主題的理解,因此心理展的主題思想也折射著策展團隊的人生期待。
從生命孕育到呱呱墜地,從牙牙學語到朝氣蓬勃,從風華正茂到滄桑終老,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要面對各種挑戰(zhàn)和問題。人的一生,是一個逐漸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追尋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過程,而生命的歷程也是心理不斷成長的見證。心理展從完善自我的角度出發(fā),引導觀眾客觀認識自我,合理進行情緒管理與調節(jié),在人際交往中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積極探索人生的意義、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中國科技館展覽設計中心. 中國科技館專題展覽項目“遇見更好的你——心理學專題展”展覽設計方案. 北京:中國科技館,2016.。
內容設計的核心任務是在觀眾與內容之間構建有意義的連接。這需要對內容進行篩選、整合、編排甚至創(chuàng)造,使內容服從于觀眾認知的規(guī)律性,形成前后連接、邏輯縝密的鏈條。這種連接必須采用易被觀眾接受、認可和理解的思路,展開對主題的詮釋,形成展覽的框架。展覽框架像“樹杈、樹枝”一樣支撐著展覽設計過程。筆者在表3中總結了五種框架模式。
表3 主題展覽常用的五種框架模式
如圖4所示,心理展策展過程中曾采用過不同的主題。其中“人的畢生發(fā)展”是關于自我成長的故事,而“完善自己、理解他人,遇見更好的自己”是關于自我追尋的故事,不同主題講述的故事不同,導致展覽框架也有所不同。
“人的畢生發(fā)展”與人生歷程息息相關,因此適宜采用歷史展開式的框架(見圖5)。
而“遇見更好的自己”則是從邏輯發(fā)展的角度,以人認識自我、追尋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我展開(見圖6)。
圖5 心理展“人的畢生發(fā)展”主題展覽框架
圖6 心理展“完善自己、理解他人,遇見更好的自己”主題展覽框架
展覽框架模式可以互相混用,如在邏輯發(fā)展式的總框架之下,局部也可采用歷史發(fā)展式對內容進行梳理,多種模式適當套用,可使展覽層次更加豐富。
主題的“樹干”和框架的“樹杈、樹枝”確定后,下一步是在這些基礎上添加“樹葉”。觀眾參觀感受到的雖然是豐富多彩的展示形式,但隱藏在背后的卻是沉甸甸的科學知識、方法、思想和精神,策展中將其統(tǒng)稱為“展示知識點”。選擇展示知識點也要基于充分的調查研究,相對于策展前期研究,此階段研究稱為“策展中期研究”。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
1. 文獻研究——開展文獻資料研究,學習和梳理相關的基本概念結構,確定必要內容(必須展示的基礎內容)、重要內容(最值得展示的內容和關鍵點)和有趣內容(能夠吸引觀眾興趣的內容);同時整理相關案例、人物故事、科學實驗與科技應用等。
2. 專家座談——專家意見在展覽開發(f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策展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專家介入,一方面幫助策展團隊梳理內容,一方面可評估展覽的科學性。在展示知識點的選擇環(huán)節(jié),專家主要從自己的角度提供展覽的內容要點。心理展的專家們就貢獻了許多豐富的研究成果,協(xié)助開展實驗設備調研,提供相關文獻、圖片、音視頻資料等,對策展給予了極大的幫助。
3. 觀眾需求與知識點整理——根據(jù)獲取信息完成對需求問題的細致梳理,形成詳細的清單:什么問題是觀眾關心的、感興趣的、存在問題的、想要解決的等,然后依照清單對展示知識點對應整理。然而并非所有展示知識點都需要最終體現(xiàn)在展覽中,取舍有兩個原則:一是緊緊圍繞主題選擇內容,優(yōu)選能夠最有力地詮釋主題的展示點,果斷舍棄與主題相關性不大的內容;二是考慮展覽面積和預算等客觀條件能否保證這些內容落地實施。表4列舉了心理展梳理的部分心理熱點問題及對應展示知識點,以及最終是否進行展示的取舍。
4. 其他資源和信息調研——展示知識點最終是以展品、教育活動等形式具象化呈現(xiàn)在展覽中,因此這部分調研也必不可少,且直接關系著展覽的呈現(xiàn)效果。除了需要了解常見的展示技術手段外,還要了解高新前沿的展示方式,以及已有的科研設備、工具、材料、模型等,甚至市場上一些成型產(chǎn)品也往往會帶來很多啟發(fā)。如心理展“正視壓力”展品的形式創(chuàng)意,就來自于某飯店大堂陳列的中國古代“欹器”模型的啟發(fā)。
表4 心理展梳理的心理熱點問題及對應展示內容知識點(部分)
展覽設計過程是一個嚴密的整體,完成主題和內容設計后還須進行形式設計,本文僅就“主題策劃”和“內容設計”進行探討。實際上策展工作繁瑣而細致,并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策展人必須尊重展覽設計的客觀規(guī)律,在把握原則的同時靈活運用各種策展方法,才可能拿出滿意的展覽作品。
[1]嚴建強.博物館媒介化: 目標、途徑與方法[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6(3):5-15.
[2]王紫色,李贊.中國科技館短期專題展覽實踐與總結//2011(廣西南寧)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xié)會科技館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567.
[3]廖紅.以故事線為主題展開方式的展覽設計探討//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一)[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690.
[4]新浪科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展覽簡介[EB/OL],http://tech. sina.com.cn/d/2010-05 -29/ 14004244992.shtml,2013.4.2.
[5]臺灣科學教育館.“翻轉吧!顛倒屋”[EB/OL],https://www.ntsec.gov.tw/ser/Article.aspx?a=3111. 2016.9.22.
[6]上??萍拣^.“用眼看世界展——科學觀察工具展”[EB/OL].http://www.sstm.org.cn/kjg_Web/html/ defaultsite/mykjg_PresentExhibition/2015-06-26/Detail_18466.htm,201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