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新
山東正鑒律師事務所,山東 濱州 251900
我國刑法針對民營企業(yè)家犯罪涉案財物的保護力度較弱,由于缺少民營企業(yè)財物權保護觀念,導致其財物極易受到損害。于此,筆者認為依法強化民營企業(yè)家財物權觀念,對非公有制經濟財物權予以保護,是當前財物保護權的不足之處。因此,論文以民營企業(yè)家犯罪涉案財物處理著手,分析針對該刑事案件中對財物處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意見,期望能夠對民營企業(yè)家的財物所有權保護有所裨益。
有學者進行相關調查發(fā)現,在民營企業(yè)家涉案犯罪后,其名下資產為防止轉移,在偵查期間,會先行進行查封、扣押或者是凍結,經過案件查明證實其為合法財物后再予以解凍、解封,解除扣押。其中約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案件中,會將犯罪人名下的合法財物以及非法財物、與案件有關資產以及無關資產均進行查封、扣押、凍結,限制嫌疑人名下資產流動。
在一審判決生效之前,對嫌疑人的企業(yè)財物交由政府機關進行處置,企業(yè)所有人無權對資產進行交易,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涉案企業(yè)的合法財物、涉案家庭成員以及對應的權益人財物蒙受損失,令企業(yè)資金鏈斷裂,遭受滅頂之災。雖然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中第234條規(guī)定了機關對涉案財物處理章程,但是其處理的具體過程仍然不能保障企業(yè)的基本運營。
根據法律規(guī)定,對無法當即確定與本案件是否有關的財物文件,同樣可以進行查封或者扣押,但是需要立即對其審查。但是針對審查的時間界定,文件尚未給出明確的界限以及規(guī)定。在《充分履行檢查智能加強產權司法保護意見》第十條有關規(guī)定,需要加強對涉案財物的偵查力度,盡可能的縮短審查時間,以保護合法財物不受侵害。但是法律文件中仍然未對具體的時間做出規(guī)定。
所以,筆者認為需要從三個標準出發(fā)完善嫌疑人名下資產的審查力度。首先是專門性,財物查封、扣押以及凍結財物專門是本案犯罪所得,不包含實施犯罪前提成立下的財物。第二,目的性,對犯罪嫌疑人確實應為典型的違反所得財物進行查封、扣押以及凍結。第三,同一事實性,需要基于同一犯罪事實的財物而非與案件無關的其他財物進行查封、扣押以及凍結。另外在此規(guī)定上需要進一步細化,不能僅僅依靠實施財物處理的審查機關自身主動查證,需要調動財物相關人以及其他權益人主動性,促使審查機關盡快審查。對確定確實與本案無關的財物,檢查機關以及審判機關也具備解除凍結、扣押、查封的權力。另外,最高司法機關在司法解釋中需要明確的規(guī)定審查的期限以及方式,不然,針對由于扣押、凍結、查封的非本案涉案財物所造成的損失難以補救。
按照《刑事訴訟法》第143條規(guī)定,經過查證確實與本案無關的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需要在三日內解除,并予以退還。據此,立法機構給出如下的解釋。將被查封或是扣押的財物、文件交還給嫌疑人在內的財物、文件所有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或者是留置。但是規(guī)定了是解除查封或者是予以退還的是于本案件無關的財物,也就是說,上述關系還存在選擇性,對與本案無關的財物予以退還,而與本案相關的已送到管轄部門處理,不予以退還。
筆者認為,上述解釋較為合理。該處理方式能夠保障自然人以及其單位的財物權利,避免機關單位因為濫用權利而侵害了合法權益。一旦財物得到了解除查封、扣押以及凍結后,退還給權益所有人而非移交相關機關處理,能夠避免因為機關處理相互推諉,所有人索取無門的情況。
即便是與本案相關的財物、文件等不能“一扣到底”,應該實施比例原則。首先是適當性原則,即機關對財物處理必須要有助于目標的實現;第二是必要性原則,在實行法律途徑中,需要采取對利害關系損害最小的辦法;第三是相當性原則,所選用的辦法所造成的損害與所欲實現的共同利益不得失衡。
民營企業(yè)家犯罪涉案財物的處理制度亟待完善,若是經歷相應的改良后能夠減少對民營企業(yè)家合法財物的損害,實施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平等保護。另外需要加強辨析一些因為涉案財物處理不當而引發(fā)的申訴案件,盡力維護司法機關的公平公正性,保護民營企業(yè)家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