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棲蓮池祖師傳(明)虞淳熙
作者小傳:虞淳熙(1553—1621),字長孺,號六夢居士,浙江錢塘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jìn)士,萬歷二十年(1592)由兵部職方主事任禮部員外郎,后調(diào)吏部稽勛司員外郎。萬歷二十一年(1593)罷官,遂隱居西湖回峰。著有《虞德園集》《孝經(jīng)集靈》。此為蓮池禪師之友虞淳熙為其所作之傳,其中明確提到蓮池對當(dāng)時人所推崇的利瑪竇《天主實(shí)義》準(zhǔn)備“立論破之”,足以佐證西文資料所述利瑪竇與蓮池的爭論為實(shí)。
蓮池袾宏,字佛慧,仁和沈氏子。兄弟皆以儒顯,而師試屢冠諸生,于科第猶掇之也。性好清靜?!鴮J路?,雖學(xué)使者,屠公義英力挽之,不回也。從蜀師剃度,受具?!瓪w得古云棲寺舊址,結(jié)茅默坐?!弥迷綘帪閾k室,漸成叢林,清規(guī)肅然,為諸方道場冠,而師始啟口說法。弟子日進(jìn),六時觀念,中夜警策,慈顏溫論,無異花開見佛矣。其說主南山戒律,東林凈土,先行《戒疏》《發(fā)隱》,后行《彌陀疏鈔》。一時,汪道昆、王爾康、馮夢禎、虞淳熙數(shù)與征難,而王幾、張元忭、管志道、陶望齡諸儒,則又與之究。天臺東越,同異是非,觀興浦菴倡。所謂一朝踏破香巖缽,雙報君恩與佛恩者,始知師東昌之悟,返念之念,真戴角虎,不但稱理而談已也。住云棲,間赴他方之請。王侍郎宗沐問: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yán)經(jīng)》。師云:貓兒突出時,如何自代云。走卻,法師留下講案。又書頌云:老鼠唧唧,華嚴(yán)歷歷,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惑。貓兒突出畫堂前,來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魔佛華嚴(yán)經(jīng)》,世主妙嚴(yán)品第一,蓋師直擯曲說者,語無回互。而世所宗《天主實(shí)義》,又期立論破之,亦時時在寺講諸經(jīng)論,音吐洪暢,詞旨懇惻,矢口敷衍,宛同夙構(gòu)。于是,濫名座主者,往往側(cè)目矣……萬歷乙卯六月晦日,書辭淳熙,還山設(shè)齋,分表親施略盡,若將遠(yuǎn)別者。七月三日卒。
([明]鄭元勛輯:《媚幽閣文娛》初集,《傳》,四庫禁毀書叢刊影印明崇禎三年自序刊本,集部第172冊,第132—134頁)
淮陰陳酉函①陳酉函(1586—1651),名所學(xué),字無學(xué),號酉函。江南淮安人。崇禎時為明兵部職方郎中。曾受利瑪竇影響,與西學(xué)接觸。后耶穌會士畢方濟(jì)(Francois Sambiasi)來淮安傳教,有27名文人加入天主教,陳所學(xué)當(dāng)為其中之一,其洗名為保祿,是淮安最早信教的文人天主教徒之一,其天學(xué)著作有《圣主原心錄》,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此人天主教事跡,學(xué)界未曾提及。墓志銘 (明)李楷
作者小傳:李楷(1602—1670),字叔則,號霧堂,陜西朝邑人。天啟四年(1624)舉人,崇禎十一年(1638),列名南京《留都防亂公揭》。清順治四年(1647),任寶應(yīng)知縣,順治十四年(1657),與潘陸、孫枝蔚等在鎮(zhèn)江結(jié)丁酉社??滴醵辏?663),主持《陜西通志》修纂。著有《河濱全集》《霧堂遺書》等。其人與西學(xué)關(guān)系密切,曾著有“西學(xué)”一詩,對天主教持中間態(tài)度。
春之日,河濱子如淮河飲某家。諸薦紳先生咸在,陳君齒最尊?;蛟唬捍饲八抉R函先生也。它曰:召河濱子論其志,業(yè)則以天學(xué)對。以為《太西水法》、天儀制器皆小技,而事天之旨與吾儒略同。又示西儒之書焉。予則嘆,夫異土不同文,故不可概以六書,非蟲,非穗,非篆,非籀,吾土乃能兼有之,詎非奇事。抑其學(xué),自利子始入于萬歷之季,蓋南中徐儆弦②徐儆弦,江蘇武進(jìn)人,生卒仕履不詳,明陳繼儒稱其為“南中大儒”。李楷將其與王徵并列,亦為受利瑪竇西學(xué)影響篤信天主教的明朝士大夫。、雍秦王葵心皆篤信之。淮之陳先生,則淮之獨(dú)也。秋九月,昶自秣陵來揚(yáng),苴杖缞绖,訝之。對曰:家大人已作化人矣。予涕出而吊于其扶櫬之舟。昶歸山陽,復(fù)寓書以諗也,曰:大人之窀穸鄉(xiāng)者,已自為銘,并其碑版之題而預(yù)定之。其言曰:髑髏姓陳,諱所學(xué),字無學(xué),號酉函,圣名保祿。孝友樂施負(fù)重望,人多嫉之。文不加點(diǎn),手不釋卷,修身事天,官至兵部郎中。生于萬歷丙戌年三月十七日,后丙戌預(yù)為銘。銘曰:曾幾何時,爾貌改神不存,爾非我,我非陳,惟上升者反其真。表曰:嗚呼!此前兵部職方司郎中封贊治少尹朝議大夫加四品服俸陳公之墓。大人志在天,故六十即作魂升圖也。曰:因爾神貧而無累,因爾能忍而不墜,因爾受洗而不寐,因爾自克而蒙賚。胔骸雖腐,其靈常在,今不幸至于大,故微椽筆將無以傳永,敢藉先子之略邀一言,河濱子于是為之志焉。夫酉函以明經(jīng)府丞,甲申乃為兵部郎,監(jiān)軍采石。初諸生時,為山東孫興公所知,留京改江南行省,興公來為右轄。辛卯往會之,遂卒于鐵塔寺之天主堂③鐵塔寺天主堂,為明代建于淮安的天主教堂,據(jù)1639年耶穌會年報,畢方濟(jì)于1639年在淮安修建一座教堂,當(dāng)即此座教堂。又據(jù)靜樂居士:《辯學(xué)》之《各處堂志》(臺灣政治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資料中心藏方豪舊藏清鈔本,第10頁)稱淮安天主堂在“北門內(nèi)臺山寺東”。。其子昶以是為公志也。時有西儒穆先生④西儒穆先生,當(dāng)指波蘭耶穌會士穆尼閣(Jan Mikolaj Smogulecki)。護(hù)其終事,即指陳所學(xué)去世時,穆尼閣守護(hù)在陳所學(xué)身邊,并為其行終敷禮。者護(hù)其終事,云:生卒世系與子女之詳狀,不載不書,葬地葬日不列亦不書。且既自銘矣,申銘之贅矣,銘其末曰:事母孝,五十而跽,衹以諧也;事天誠,歿齒不忘,恒如齋也;言以行,掩用為時,抑人無懷也。其生其死,其神岳不可埋也。
(李楷:《河濱文選》,卷9,《淮陰陳酉函墓志銘》,清代詩文集匯編清辛未陳元春刻本,第34冊,第243—244頁)
(清)沈宸奎
作者小傳:沈宸奎,生卒仕履不詳,乾隆嘉慶間人,為沈?十四代孫。沈宸奎所作《沈?傳》是目前所見最為詳細(xì)的沈?之傳記,其中提到沈?萬歷三十四年(1606)在南京為國子司業(yè)時,利瑪竇當(dāng)時已朝貢進(jìn)北京。沈?應(yīng)該沒有見過利瑪竇,但作為同時代人,他對利瑪竇在南京和北京的事跡應(yīng)該是了解的。此處將利瑪竇寫作“利瑪頭”,是明清文獻(xiàn)中第一次見載。沈?作為明代最早反對以利瑪竇為首的入華西方天主教勢力的代表人物,這份傳記為我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認(rèn)識沈?的寶貴資料。
公諱?①《利瑪竇明清中文文獻(xiàn)資料匯釋》碑傳第一收有劉沂春《(崇禎)烏程縣志》的《沈?傳》,其中只記錄了沈?的卒年,而無沈?的生年。(清)沈宸奎修《重輯馬要沈氏族譜》卷11《十一世》第36頁明確記載沈?生于嘉靖乙丑(1565)三月十三日,卒于天啟甲子(1624)三月初一日,前引《烏程縣志·沈?傳》“乙丑卒”比族譜要晚一年,當(dāng)以族譜所載為準(zhǔn)。,字仲雨,號銘鎮(zhèn),端靖公仲子也。生而岐嶷,弱冠與伯兄季弟頡頏庠序,每試遞冠多士。紫溪蘇公來視學(xué),大奇之,有三沈之目。萬歷乙酉②萬歷乙酉,即萬歷十三年(1585)。,伯兄舉鄉(xiāng)薦,公與季弟偕游北雍,才名噪甚,公卿倒屣,軾、轍省試,機(jī)、云入洛,不啻也。辛卯③辛卯,即萬歷十九年(1591)。季,發(fā)解公第三人。明年成進(jìn)士,選庶常,轉(zhuǎn)檢討。庚子④庚子,即萬歷三十一年(1603)。典楚試,丙午⑤丙午,即萬歷三十四年(1606)。授國子司業(yè),升少詹南禮部右侍郎,攝尚書事。時西夷利瑪頭來朝,以曉歷法待命闕下。其黨蔓延金陵,據(jù)乾岡建奉天堂⑥據(jù)沈?《南宮署牘》卷3第45頁(日本內(nèi)閣文庫本)作“事天堂”,建于洪武岡。,設(shè)天主像,煽惑愚俗。公疏糾言,干紀(jì)悖倫,漸不可長,凡三上。奉旨遣歸國,盡撤其居,以葺黃忠烈祠,并毀左道五部六冊之鏤版者。當(dāng)公上疏時,或阻以丑類,實(shí)繁有徒,急之,恐不能無生得失,公不為惕。既而,晏如議者謂,郭欽徙戎,非關(guān)衛(wèi)道之正;昌黎詆佛,不為經(jīng)國之猷。公之功,蓋兼之矣。
(沈宸奎修:《重輯馬要沈氏族譜》,卷25,《特傳》2,《十一世文定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東亞圖書館藏乾隆五十八年永思堂刊本,第21頁)
大西修士行略纂(清)靜樂居士
作者小傳:靜樂居士,原書署“古晉靜樂居士儒望撰”,可知作者為山西人,“儒望”當(dāng)為其洗名Jean或Jo?o,應(yīng)為基督徒。查乾隆五十四年《靜升王氏族譜》有王氏第17世“王喜”者,字巨成,稱靜樂居士。⑦(清)王夢鵬:《靜升王氏族譜》卷4,《仁派世系圖》,清乾隆五十四年序刊本,第70頁;卷20,《藝文考》,第21頁。時間、地點(diǎn)及稱號都與古晉靜樂居士相合,疑此王喜即辯學(xué)作者。方豪稱《辯學(xué)》:“鈔本無名,惟邊口有‘辯學(xué)’二字,姑以名之。書共八十葉,前半五十二葉,后半二十八葉。葉上下各八行,行二十四字,行線與魚尾及版匡,皆系印就著。書中有某某道監(jiān)察御史某某某‘為崇真教以正人心,除禁律以活民命’奏折,述及嘉慶十六年字樣。是鈔本為近百年物,并非甚古,然其中存錄有關(guān)天主教文獻(xiàn),頗多稀見者,此其所以可實(shí)也?!雹喾胶溃骸斗胶懒远ǜ逖a(bǔ)編》補(bǔ)遺4,《“辯學(xué)”鈔本記略》,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69年,第2905頁??芍?,《辯學(xué)》一書實(shí)成于嘉慶十六年以后。
利瑪竇,號西泰,大西歐羅巴洲意大利亞國人。明萬歷九年歲辛巳至中華,偕其友郭仰鳳、羅明堅等先居粵數(shù)年。二十八年庚子,以禮科文引同其會友龐迪峨詣闕,獻(xiàn)天主教像、圣母圣像、天主經(jīng)典、自鳴鐘、鐵弦琴、萬國圖等物?;噬闲滥钸h(yuǎn)來,召見便殿,重簾以觀,問西來曲意,瑪竇譯八章以進(jìn)。復(fù)問天主教旨,欽賜官職,設(shè)饌?cè)鐒?,瑪竇固辭榮爵,日用須需,遵上命取給,光祿賜宅留京。不時遣人顧問,知深明天文度數(shù)之學(xué),因命纂修歷日。庚戌歲,卒于京,御賜葬祭,隆禮攸加。時李之藻官南京太仆,遂延郭仰鳳及其友金尼閣至南都,仰鳳為上海徐文定公光啟延歸,后又往粵。李之藻延金尼閣至杭,敷教數(shù)年,卒葬方井,著有《西儒耳目資》及《天學(xué)況義》行世?,敻]居京時,與諸名公論天學(xué),旁及度數(shù),著有《畸人十篇》《天學(xué)實(shí)義》,又與徐文定論議,譯有《幾何原本》《測量》等書并行,本世學(xué)者稱為利氏學(xué)。龐迪我亦著有《七克》《信經(jīng)遺詮》,羅明堅著有《圣教實(shí)錄》,郭仰鳳亦有著述,其本散失,諸書并行于世。
(靜樂居士:《辯學(xué)》①此《辯學(xué)》原由方豪私藏,為海內(nèi)孤本,方豪去世后,將其捐贈于臺灣政治大學(xué),現(xiàn)藏于該校社會科學(xué)資料中心,此稿本蒙臺灣蕭弘德先生協(xié)助拍攝照片寄贈,在此特表衷心感謝。不分卷,臺北:臺灣政治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資料中心藏方豪舊藏清鈔本,第38頁)
如意公傳(清)彭翊
作者小傳:彭翊,生卒不詳,字仲山,蘇州府長洲人。幼承家學(xué),工畫善書,詩文有較高的造詣,著有《無近名齋文鈔》等。其兄彭蘊(yùn)章,道光十五年(1825)進(jìn)士,累官至工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道光時期,江南文人彭翊站在批判鴉片煙的立場上,將鴉片煙傳入中國的罪名強(qiáng)加在利瑪竇頭上,雖然屬于齊東野語,但也可證其反對西學(xué)和天主教的立場。
如意公者,姓黑土,名膏,西洋人。其先罌粟氏之苗裔也,食采于黑白二土,子孫因以為姓,而黑土之族尤貴。明神宗時利瑪竇將至中國,思與畸異之士,俱將以變風(fēng)易俗,得膏大喜。以《周易》筮之,遇觀之否,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筮者曰:光遠(yuǎn)而自他,有耀者也,不在此,其在異國乎。坤,土也;巽,木也。有木之英,根之于土,而照之以光,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且其繇曰:風(fēng)之蕃焚如自斃,誰謂茶苦,甘如薺,作賓王國,天下方且風(fēng)行,吉孰大焉?乃行至閩粵,通交游,見者咸愛匿焉。膏為人和易而可親,幽雋而不介,與人交淡而不厭。久而彌篤,自官府、寮佐、學(xué)士、大夫,下及工商婦豎、奸猾亡命,一見膏無不樂與周旋,前席不倦,結(jié)為生死。雖捍文網(wǎng),傾性命喪身家不悔。又善能移人性情,忘機(jī)械之心,灰名利之念,視麹蘗如仇讎,棄粉黛如糞土,怡然一室中,人人自以為游華胥之道,得羲皇之樂也。何大令嘗曰:《詩》曰: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其膏之謂乎?能使人意也消。膏雖久居南方,中州人士,莫不慕之。至閩粵游者,挾以北去,時匿楮中,以避關(guān)吏稽察。然關(guān)吏皆陰與膏歡,無何跡遍天下,所至皆通邑大都,居京師尤久。天啟時,客魏弄權(quán),思得異方之士以侍天子清宴,乃薦膏。上大悅,使待詔供奉。時有出納司管蔗卿火正金缸,與膏出入必偕。上召則俱往,永巷密室,侍恒終夜,上勞之,賜于闐白玉為小龕以坐。時時易以黃金,二人者雖縷金錯采,佩飾珍異,終莫之及也。上嘗曰:膏不習(xí)于醫(yī)藥,而能長人精神,不務(wù)為和甘,而能平人務(wù)躁,病可以愈,憂可以蠲。餐霞吸霧,可療朝饑,真能如人意也。吾將與之終老,南面王豈易此樂哉。因封如意公,以軍功蔭一子。是時,上好夜游晏朝,常至于日昃,朝論皆議膏。膏素?zé)嶂?,有消渴疾,中外煎迫,而金缸又忌其寵,持之急,乃嘆曰:此臣所謂鞠躬盡瘁也。遂乞休,薦白土以自代,不許。卒燔灼以沒,子灰嗣。初膏既貴,人思與游不獲,白土氏為優(yōu)孟衣冠以媚世人,至是以傳召之。既至,供奉便殿,不稱旨,恩遇漸替,而金管之寵亦哀矣。太史公曰:膏以海外孤臣,置身通顯,膺非常之寵,其遇合豈偶然哉?至若移風(fēng)易俗,以無懷葛天之治,胥一世而化之,其術(shù)亦神矣。信乎,西方之教,不可思議也夫。
(彭翊:《無近名齋文鈔》外編,《如意公傳》,哈佛大學(xué)燕京圖書館藏道光二十七年序刊本,圖書編號5508/4202,第5—6頁)
沈宏傳(清)程其玨
作者小傳:程其玨(1834—1895) ,字序東,江西宜黃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進(jìn)士,欽點(diǎn)翰林院庶吉士。清光緒四年(1878)四月,散館改授嘉定知縣,主持修纂《嘉定縣志》。傳稱利瑪竇和陽瑪諾合著有《西法通憲考》二卷,此書不見傳世。
沈宏,字寧遠(yuǎn),一字隱庵。好讀書,留心九章,研究中西歷術(shù)。泰西利瑪竇、陽瑪諾《西法通憲考》二卷,圖居其半,皆旋螺縈發(fā)。宏如法描摹,不失杪忽。凡歲差里差,五星遲疾,日月交食,無不洞澈。
(程其玨:《(光緒)嘉定縣志》,卷20,《藝術(shù)》,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影印光緒七年尊經(jīng)閣藏本,第8冊,第431頁)
大西方雜語序(明)鄭懷魁
作者小傳:鄭懷魁(1562—1612),字輅思,別號心葵,福建龍溪人。萬歷二十三年進(jìn)士,官至浙江觀察副使。與張燮等組織霞中社,為“霞中十三子”之一。萬歷三十一年,李之藻赴閩組織鄉(xiāng)試,兩人結(jié)識交往。最初,鄭懷魁對利瑪竇傳入的西器與西學(xué)均持疑惑態(tài)度,后受李之藻的影響,改變對西學(xué)的態(tài)度。萬歷三十三年,曾降職為處州知州。三十五年,幫助李之藻在處州出版《渾蓋通憲圖說》。①陳慶元:《龍溪鄭懷魁年譜》,《漳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3年第1期,第1—12頁;徐光臺:《西學(xué)對科舉的沖激與回響——以李之藻主持福建鄉(xiāng)試為例》,《歷史研究》2012年第6期,第66—82頁。本處所引日本尊經(jīng)閣文庫藏明萬歷刊本《葵圃存集》之影印件由臺灣清華大學(xué)徐光臺教授提供,在此特表衷心感謝。著有《葵圃存集》,現(xiàn)僅存日本尊經(jīng)閣文庫明萬歷刊本。
萬歷壬寅②萬歷壬寅,即萬歷三十年(1602)。之歲,大西方貢使利瑪竇在京師,已貢上其銅琴、候時鐘暨圖像、書籍凡若干種。薦紳先生多從懷方氏詢訪其所自來,蓋彼國學(xué)道人也。其為道,與佛老多同出而異名。天文歷數(shù)之學(xué),率與回回歷不異。所云天地之際經(jīng)緯各周九萬里,幻冥不可考而原也。至聲音反切,其入中國已久,釋典所不翻者,以彼方語讀近之。乃句股算術(shù),差為簡易直捷,足可備九章之助。夫天下大矣,何物不有,彼亦自一方之說。君子于所不知者,則存而不論。其疑之者與其信之者,皆惑也。作大西方雜語序。
(鄭懷魁:《葵圃存集》卷14,《大西方雜語序》,日本尊經(jīng)閣文庫藏明萬歷刊本,第8頁)
渾蓋通憲圖說序(明)鄭懷魁
始李工部振之試閩癸卯③癸卯,即萬歷三十一年(1603)。士,以歷志發(fā)策,士言人人殊。比振之為說天經(jīng)緯,以地經(jīng)緯合之,士無不人人誦服者。時已撤棘,予造訪振之,胸中豈有成歷耶?既示予測晷器,如漢銅鑒,上刻辰度燦然,是日為季秋月朔,于閩省測得日躔某宿某度,至今可覆說也。蓋本西方儀象,晝考景,夜驗(yàn)星,率視地去極近遠(yuǎn)為侯。利氏來賓之歲,其法遂東,振之譯為斯制,原公歷以中歷程酌之,有書焉,圖與說甚具。是以為渾天耶,則黃道南至而外已截去不用。以為蓋天耶,則赤道之陽尚盡二十三度半而止乃渾,遜于全體,蓋多于半周。彼天圓物也,而平測之,究其用則靈憲通焉,斯振之所為志哉。至其規(guī)畫推移,位置踈蜜,式自為篇,咸極微眇。嘗以為法象之大,著明變通而約之成器者,宜莫精乎此?!吨荀隆沸?,無以驗(yàn)其術(shù),虞敦商彝,不足為其寶矣。丁未④丁未,即萬歷三十五年(1607)。,振之?dāng)y是書東游栝⑤栝,又作括,應(yīng)指括蒼縣,明朝為處州府麗水縣。,予為屬樊尹致虛⑥樊尹致虛,即樊良樞,致虛為其字,時任麗水知縣。梓行世,車參知公,援證經(jīng)史,序其所以,猶夫成振之之志也云爾。然聞?wù)裰^北地,邢士登⑦邢士登,當(dāng)即邢云路,字子登,一作士登,直隸安肅人,官至陜西按察使,精通天文歷法。先生與語中歷,夜深意會,歸述其書。湖上求氣,至表長短有度,交食古今皆有考,五緯嬴縮,急舒有常,而秘之弗論,何也?予然知學(xué)之無足而睹子之難窮矣。書也者言也,圖也者象也,其可盡乎。俟其舂容焉,問以竟之。
(鄭懷魁:《葵圃存集》卷14,《渾蓋通憲圖說序》,日本尊經(jīng)閣文庫藏明萬歷刊本,第8—9頁)
辯學(xué)遺牘后識①原無題,此題為編者加。據(jù)鄭誠輯校:《李之藻集》卷4《序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108頁稱,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天學(xué)初函》本,內(nèi)封下半刻《辯學(xué)遺牘》四,上半鐫小字識語:“虞銓部未晤利公,而彼此以學(xué)商證,愛同一體,雖其往來書牘惜多散佚,今刻其僅存者,吃緊提醒,語不在多耳。蓮池亦有論辯,并附牘中。慎修堂識?!焙茱@然,這也是李之藻的題識,當(dāng)時在刻書后所題。(明)李之藻
作者小傳:李之藻,前已有作者之傳,此處不再重復(fù)。近日鄭誠先生公布了李之藻1626年5月30日在杭州寫給耶穌會總會長的信,原信為葡文,后由金國平先生譯出,其中多次提到其與利瑪竇的關(guān)系,下侈錄如次:“敬稟者:我主基督誕生之一千五百九十九年,余奉皇帝命,官京曹,得天佑,逢利瑪竇先生入都,相與從游,獲聆真道,越十載,余遘重疾,天主遣利先生調(diào)護(hù)殘軀,遂領(lǐng)洗焉。余蒙昧無所用心,經(jīng)年德無寸進(jìn)。泰西先生東來,效我主基督,慈悲為懷,末學(xué)如余,未嘗離棄。時時啟吾智,振吾懦,脫吾于三惡敵之手。每念來世,緩步躑躅。辱承不棄,華翰先頒,諄諄以礪德行道相勖。會中先生獎借有加,賤名傳至泰西,不勝惶恐。弟子未效微勞,竟蒙諸先生投書上聞。大人明鑒萬里,德行崇高,余何敢望其萬一。神圣福音,傳布中華。信哉天主,必予眷顧。憶昔萬歷年間,今上皇祖治世,利先生晉京,生養(yǎng)死葬,得厚賜焉。前數(shù)歲,余居京師,諸先生離散外省。時封疆不靖,余上疏奏聞,乞詔現(xiàn)任副省會長陽馬諾及龍華民先生入都效力。二氏皆利先生故友。天主厚恩,吾愿得償。”②鄭誠輯校:《李之藻集》卷6《雜著·上耶穌會總會長書》,第139—140頁。
蓮池棄儒歸釋,德園潛心梵典,皆為東南學(xué)佛者所宗,與利公昭事之學(xué)戛戛乎不相入也。玆觀其郵筒辯學(xué)語,往復(fù)不置,又似極相愛慕,不靳以其所學(xué)深相訂正者,然而終未能歸一,俄皆謝世。悲夫!假令當(dāng)年天假之緣,得以晤言一室,研意送難,各暢所詣,彼皆素懷超曠,究到水窮源盡處,必不肯封所聞識,自錮本領(lǐng)。更可使微言奧旨,大豁群蒙,而惜乎其不可得也。偶從友人得此抄本,喟然感嘆,付之剞劂,庶俾三公德意不致歲久而湮,淺深得失,則余何敢知焉。涼菴居士識。
(李之藻編:《天學(xué)初函》,第2冊,《辯學(xué)遺牘后識》,臺北:學(xué)生書局據(j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本影印,1964年,第688頁)
刻天學(xué)初函題辭(明)李之藻
天學(xué)者,唐稱景教,自貞觀九年入中國,歷千載矣。其學(xué)刻苦昭事,絕財色意,頗與俗情相戾,要于知天事天,不詭六經(jīng)之旨,稽古五帝三王,施今愚夫愚婦,性所固然,所謂最初最真最廣之教,圣人復(fù)起不易也。皇朝圣圣相承,紹天闡繹,時則有利瑪竇者,九萬里抱道來賓,重演斯義,迄今又五十年,多賢似續(xù),翻譯漸廣,顯自法象名理,微及性命根宗,義暢旨玄,得未曾有。顧其書散在四方,愿學(xué)者每以不能盡觀為憾。茲為叢諸舊刻,臚作理、器二編,編各十種,以公同志,略見九鼎一臠。其曰初函,蓋尚有唐譯多部,散在釋氏藏中者,未及檢入。又近歲西來七千卷,方在候旨,將來問奇探賾,尚有待云。天不愛道,世不乏子云、夾漈,鴻業(yè)方隆,所望好是懿德者,相與共臻厥成。若乃認(rèn)識真宗,直尋天路,超性而上,自須實(shí)地修為,固非可于說鈴、書肆求之也。涼庵逸民識。
(李之藻編:《天學(xué)初函》,第1冊,卷首,《刻天學(xué)初函題辭》,臺北:學(xué)生書局據(j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本影印,1964年,第1—6頁)
十誡序(明)朱宗元
作者小傳:朱宗元(1616—1660),字維城,浙江鄞縣人。順治三年(1646)貢生,順治五年舉人。崇禎十一年(1638),葡萄牙耶穌會士利類思在寧波傳教時,朱宗元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教名為葛斯默(Cosmos),為明末清初著名的中國天主教徒。③龔纓晏:《明清之際的浙東學(xué)人與西學(xué)》,《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6年第3期,第61—62頁;王澤潁:《論朱宗元之天儒觀》,寧波大學(xué)專門史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0年,第3—6頁。其天學(xué)著作有《答客問》《拯世略說》《輕世金書直解》《天主圣教豁疑論》等。
當(dāng)我神宗皇帝御極之八年,有大西洋上德利公瑪竇航海來賓,洪宣愛鐸。嗣后諸賢繼踵,大暢圣傳。小子不敏,獲聞斯義至矣哉。
鄞縣朱宗元維城氏敬敘
([葡]陽瑪諾:《天主圣教十誡直詮》卷首,《十誡序》,法國國家圖書館藏順治己亥佟國器序江寧天主堂刻本,Chinois 7192,第3—5頁)
鐸德姓氏錄小序(清)陸希言
作者小傳:陸希言(1631—1704),字思默,松江華亭人。天主教徒,教名多明我。康熙十五年(1676),督工為《徐文定公辯學(xué)章疏》勒石立碑,康熙十七年(1678),為來華西教士修撰《鐸德姓氏錄》,康熙十九年(1680)來澳門圣保祿學(xué)院學(xué)習(xí),康熙二十七年(1688)加入耶穌會,為修士,著有《億說》《新刻主保單》及《墺門記》 等。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上帝是祐圣方濟(jì)各沙勿略東至,來此三洲,而奄然歿世,乃帝命不渝中國之獲聞。天主教自利瑪豆先生始,利先生來自明神宗朝,晉上方物,召見殿陛,賜宴大廷,給廩祿以供饔飱,褒天教以隆教化。由是,西方之士秉司教化者,聞風(fēng)接踵,咸愿捐軀以報上帝,冀得中夏英材而教育之,以期一道同風(fēng)之化。
時康熙十七年歲在戊午七月既望
云間后學(xué)陸希言思默氏偶葺于上洋之敬一堂(靜樂居士:《辯學(xué)》不分卷,臺北:臺灣政治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資料中心藏方豪舊藏清鈔本,第17—19頁)
圣教真實(shí)利益序(清)佚名
泰西傳教到中國,是萬歷年間。二十八年庚子,親到內(nèi)廷,進(jìn)獻(xiàn)方物。神宗召見,特問大西的教理,及民風(fēng)、國政等類事情。三日宴坐款待。那一時的名公卿相,如大學(xué)士葉向高、大宗伯馮琦、僉憲馮應(yīng)京、都諫曹于忭等類的人,彼此質(zhì)證辨明,著出書來,名叫《天學(xué)真義》①《天學(xué)真義》,當(dāng)為利瑪竇的《天主實(shí)義》。。馮公作敘為首篇,印刻大行。后來大臣常常的舉到朝里,大學(xué)士徐光啟、太仆李之藻上奏,西洋利瑪竇狠能格物窮理,能放前賢,合他講論天地的原始,七政運(yùn)行的道理,從所以然處,一一指示明白,一定不移,比我中國所著的成書,多有未聞的,可見利子胸藏大道。涉水九萬里,孤身一人到中國,他的志向,算的狠難。且粗通中國語言文字,就能力辟佛老二教,深許古儒,分別天人的奧旨,發(fā)明性命的精微。他的功,算的狠大。當(dāng)這個時候,圣教已有可行的機(jī)會了,但西士初來不久,人心多游移不定,延遲了幾年。到天啟年間,有逆黨專理國政。又到崇禎年間,流賊混亂天下,敗壞國家大事。雖有鐸音不絕,到底圣教沒有大行。又到皇清,盛世太平,厚待西士,恩寵越發(fā)加重。賞湯若望,通微教師的美名,加南懷仁,工部侍郎的顯秩。欽諭各省,任行居往,御書金扁、對聯(lián),掛在圣堂,隆文盛典。自明以來,至今圣教昭明,比前加倍。
(佚名:《圣教真實(shí)利益》②《圣教真實(shí)利益》,此書未見他處著錄,亦未注明作者,從行文內(nèi)容看,似應(yīng)為康熙三十年容教令頒發(fā)前后所著的天主教著作。不分卷,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圖書編號:Chinois 7248,第2頁)
書異言后(日)新井白石
作者小傳:新井白石(1657—1725),名君美,號白石,日本江戶時代政治家、詩人、儒學(xué)學(xué)者,在朱子理學(xué)、歷史學(xué)、地理學(xué)、語言學(xué)、文學(xué)等方面造詣頗深。永寶六年(1709)成為日本幕府藩主第六代將軍德川綱豐的文學(xué)侍臣,并于德川家繼即位后續(xù)任輔佐幼君大臣,1716年,德川吉宗即位后,新井白石才告老退休,繼續(xù)學(xué)術(shù)事業(yè)。新井白石是日本著名的“海外通”,接受了大量的西學(xué)知識,并完成了《采覽異言》和《西洋紀(jì)聞》這兩部著名西學(xué)著作,對日本鎖國時代西學(xué)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分奇怪的是,這一位著名的“海外通”西學(xué)專家居然寫出了利瑪竇生于廣東海島旁,實(shí)非西方之人的誤說。晚清時,文廷式照抄新井白石之言,又將其傳到中國。
浙西李之藻刻《萬國坤輿圖》,萬歷年間,大西利瑪竇重修考定,附以南北半球圖,事具二子所敘,而一時薦紳楊景淳、吳中明之徒贊述焉。正德己丑①正德己丑,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冬,美得遇西人,乃按其圖,訪以方俗。其人曰:此圖明人所作,稍似縝密。然與地理不合,莫由依據(jù),敢辭。美意謂彼不解漢字,敢為大言耳。美乃曰:是則歐羅巴人利瑪竇所攜入于中州者,世稱其善,子無取焉,獨(dú)何與。曰:某未嘗聞我人有其姓名者也?曰:西教東漸,自利氏始,子不知其人可乎?彼笑而不答,既而索得西圖于官府以示之,披玩久之,曰:是和蘭鏤板,蓋百年之物也。雖我西土亦不易得,某與此圖,唯得三見之矣。于是,左把右指,章步而亥筭,使人不待窮夫轍跡。而周游乎八極,名山大川,舉望而出,殊方絕域,隨愿而在,亦奇矣哉,誠得其術(shù)也。明年春,和蘭入貢,美私其使者以質(zhì)焉。對曰:輿地全圖,舊有數(shù)本,此版敝邑所刻,去今既及一百一十三年。先是,西士佛來釋古者,始倡天教于東南諸州,其塔今在印度地。香華之盛,一百七十年于茲焉。歐羅巴人未聞有利氏之子者也,美竊怪焉。嗣后,適得金閶鐘始振②鐘始振,當(dāng)為鐘始聲,字振之,所著為《辟邪集》。《辟邪論》于新增大藏函中,因知竇本生于廣東旁近海島間③新井白石稱“竇本生于廣東旁近海島間”一語來自鐘始聲的《辟邪集》,查今本《辟邪集》并無此語,不知新井白石據(jù)何稱“竇本生于廣東旁近海島間”,還稱利瑪竇“實(shí)非西方之人”,實(shí)誤。,北學(xué)于中國者,實(shí)非西方之人。則前者之說,果不誣矣。李氏之徒,徒嘆其學(xué)在夷,而不知用夏變于夷也。故今我是編所采其說,系之明人者,蓋從其實(shí)也。癸巳④癸巳,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之秋源君美書。
(新井白石:《采覽異言》卷末,《書異言后》,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東京白石社明治十四年刊行本,第1頁)
《幾何論約》原序(清)吳學(xué)顥
作者小傳:吳學(xué)顥,生卒不詳,字子淳,河南雎州人??滴跞辏?694)進(jìn)士,官中書舍人。著有《翠幄齋詩集》等。
《幾何原本》一書,創(chuàng)于西洋歐吉里斯,自利瑪竇攜入中國,而上海徐元扈先生極為表章,譯以華文,中國人始得讀之。其書囊括萬象,包羅諸有,以為物之形有短長,有闊狹,有厚薄。短長曰線,闊狹曰面,厚薄曰體,以三者提其大綱,而曲直相參,斜正相求,方圓相準(zhǔn),多寡相較,輕重相衡,以虛例實(shí),用小該大。自近測,遠(yuǎn)參之,伍之,錯之,綜之,物之,形得而無閡,數(shù)無遁理矣。顧其書雖存,而習(xí)者卒鮮,即稍窺其籓,亦僅以為歷學(xué)一家之言,不知其用之無所不可也。友人杜子端甫,束發(fā)好學(xué),于天文、律歷、軒岐諸家無不覽,極深湛之思而歸于平,實(shí)非心之所安,事之所驗(yàn)。雖古人成說,不敢從也。其于是書尤沛然有得,以為原書義例、條貫,已無可議,而解論所系,間有繁多,讀者難則知者少矣。于是,為之刪其冗復(fù),存其節(jié)要,解取詁題,論取發(fā)解。有所未明,間以已意附之。多者取少,迂者取徑,使覽者如指掌列眉,庶人不苦難,而學(xué)者益多。既成,征序于予?!瓍菍W(xué)顥序。
(杜知耕:《幾何論約》卷首,《原序》,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2冊,第2—3頁)
《幾何論約》原序(清)杜知耕
作者小傳:杜知耕(約1644—1722),字端甫,號伯瞿,河南柘城人??滴跖e人,清前期數(shù)學(xué)家,著有《幾何論約》《數(shù)學(xué)鑰》及《道古堂文集》等。
《幾何原本》者,西洋歐吉里斯之書,自利氏西來,始傳其學(xué)。元扈徐先生譯以華文,歷五載,三易稿而后成其書。題題相因,由淺入深,似晦而實(shí)顯,似難而實(shí)易,為人不可不讀之書,亦人人能讀之書。故徐公嘗言曰:百年之后,必人人習(xí)之,即又以為習(xí)之晚也。書成于萬歷丁未,至今九十余年,而習(xí)者尚寥寥無幾。其故何與?蓋以每題必先標(biāo)大綱,繼之以解,又繼之以論。多者千言,少者亦不下百余言。一題必繪數(shù)圖,一圖必有數(shù)線,讀者須凝精聚神,手志目顧,方明其義。精神少懈,一題未竟,已不知所言為何事。習(xí)者之寡,不盡由此,而未必不由此也。若使一體之蘊(yùn),數(shù)語輒盡,簡而能明,約而能賅,篇幅既短,精神易括,一目了然,如指諸掌。吾知人人習(xí)之恐晚矣,或語余曰:子盍約之。余曰:未易也。以一語當(dāng)數(shù)語,聰穎者所難,而況魯鈍如余者乎。雖然,試為之。于是,就其原文,因其次第,論可約者約之,別有可發(fā)者,以已意附之。解已盡者,節(jié)其論題自明者并,節(jié)其解,務(wù)簡省文句,期合題意而止。又推義比類,復(fù)綴數(shù)條于末,以廣其余意。既畢事,爰授之梓,以就正四方。倘摘其謬,刪其繁,補(bǔ)其遺漏,尤余所厚望焉。杜知耕序。
(杜知耕:《幾何論約》卷首,《原序》,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2冊,第4—5頁)
送宋德章儒夏序(朝)李瀷
作者小傳: 李瀷(1681—1763),字子新,號星湖,朝鮮京畿道驪州人,朝鮮李朝哲學(xué)家、實(shí)學(xué)家,有《星湖僿說》和《星湖文集》傳世。李瀷曾經(jīng)讀過多種利瑪竇、陽瑪諾、艾儒略等西方傳教士所撰寫的漢文著作,亦曾獲得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還曾為《天主實(shí)義》和《天問略》寫過序跋,是朝鮮受西學(xué)影響最重的學(xué)者之一。
余嘗遠(yuǎn)游南北各千里,東西傅海,每至佳山水沃壤樂土,輒有受廛之愿,及歸心焉有得,把作生世一大事,而彼兔窟貉丘,有不足守以終焉?!榷梦餮笕恕度f國全圖》,就中間卷土,乃大明一統(tǒng)之區(qū)。其大小廣狹之分,如東土之于華夏。而史傳所見畸人逸士大觀而遐矚者,又不過如余向所游歷數(shù)千里之近,于是益嘆夫所見者小而氣消意怠,無復(fù)遠(yuǎn)近優(yōu)劣之較矣。
(李瀷:《星湖先生全集》卷51,《序》,韓國文集叢刊本,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199冊,第440—441頁)
跋《天主實(shí)義》(朝)李瀷
《天主實(shí)義》者,利瑪竇之所述也?,敻],即歐羅巴人,距中國八萬余里,自丑辟以來未之與通也。皇明萬歷年間,與耶蘇會朋友陽瑪諾、艾儒略、畢方濟(jì)、熊三拔、龐迪我等數(shù)人航海來賓,三年始達(dá)。其學(xué)專以天主為尊,天主者,即儒家之上帝,而其敬事畏信則如佛氏之釋迦也。以天堂地獄為懲勸,以周流導(dǎo)化為耶蘇?!w天下之大州五,中有亞細(xì)亞,西有歐羅巴,即今中國乃亞細(xì)亞中十分居一,而如德亞亦其西邊一國也。耶蘇之世,上距一千有六百有三年,而瑪竇至中國,其朋友皆高準(zhǔn)碧瞳,方巾青袍,初守童身,不曾有婚。朝廷官之不拜,惟日給大官之俸。習(xí)中國語,讀中國書,至著書數(shù)十種。其仰觀俯察,推筭授時之妙,中國未始有也。彼絕域外臣,越溟海,而與學(xué)士大夫游,學(xué)士大夫莫不斂衽崇奉稱先生而不敢抗,其亦豪杰之士也。
(李瀷:《星湖先生全集》卷55,《題跋》,韓國文集叢刊本,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199冊,第516頁)
跋虛舟畫(朝)李瀷
西洋利氏之論畫云:畫小使目視大,畫近使目視遠(yuǎn),畫圜使目視球,畫像有坳突室屋,有明暗也。比年使燕還者多攜西國畫,其殿闕廉陛,人物器用,稜隅方圓,宛若真形,其言概不誣矣。見者疑其為南海之蚌淚,沃焦之山石,幻藥眩眼之類,殆非也。察之則只煙煤印本皆然,柳子久云,此不過遠(yuǎn)近曲直細(xì)大隱見之勢分?jǐn)?shù)明故也。東人之善畫,奚獨(dú)不爾,今觀李虛舟八景圖,依然洞庭瀟湘之間。斯又畫家七分境界,獨(dú)不曉視大視球之為何術(shù)。
(李瀷:《星湖先生全集》卷56,《題跋》,韓國文集叢刊本,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199冊,第535—536頁)
送洪侍郎良浩燕槎之行序(朝)李獻(xiàn)慶
作者小傳:李獻(xiàn)慶(1719—1791),字夢瑞,號艮翁、白云亭、玄圃,朝鮮李朝時期儒學(xué)學(xué)者,著有《艮翁先生文集》。李獻(xiàn)慶師從李瀷,但他站在儒學(xué)的立場上,鉆研西學(xué),對利瑪竇所傳西學(xué)進(jìn)行了激烈的批判,這不僅表現(xiàn)在此序中,而且在其《日食辨》和《天文問答》中有更多的論述。
異端之說,其始也甚微,如涓涔爝火,卒至于滔天燎原而不可禁。惟明者睹其始而絕之,愚俗之見昧焉。楊墨之害,不及于后世,孟氏之功也。其他老、佛、莊、荀之說,不遇如孟氏者遏絕之,故得肆焉。至今禍天下國家,可勝痛哉。今聞為天主之學(xué)者,盛行于中國,雖未得其說之詳,其本出于西洋國。利瑪竇云:西洋人工于推步、歷象、圭臬等器,制作纖巧,絲毫不差。利瑪竇尤其詼詭瑰奇人也,中州之人驟聞而創(chuàng)見之,無不嗟異酷信,骎骎然流入我國。我國學(xué)者論天人性命之理者,往往以其說為宗,而古圣人賢人之論,幾乎弁髦而不知省,噫嘻其惑之甚也。蓋嘗論之,外夷諸國,其壤地偏側(cè),風(fēng)氣疏散,故其民多奇巧淫技,葛盧之識牛鳴,犛靬之出眩人,即其驗(yàn)也。西洋去中國海道數(shù)萬里,又其鴂舌之尤者,非可與論于大道,而所能明者,偏曲而已。以其善幻多怪,人皆誑惑,使狐魅遇張華,安能遁其形哉。明于推步,亦偏曲之知也,見其如此,遂信其知道可乎。夫穹然在上者天也,以功用謂之鬼神,以主宰謂之上帝,存乎人則所賦之性是也,在乎事則當(dāng)然之理是也。尊性而居謂之敬天,順理而行謂之奉天,神而祭之,不過除地而郊而已。今乃殿宇以嚴(yán)之,圖像以明之,使上帝之尊,下同于一鬼,其為慢天褻天孰甚焉。天下之人,一溺于釋迦,再溺于利瑪竇,鬼怪肆行,妖說誣民。幾何不燃臂臠肌以為事天,而天敘天秩天命天討,古先王大經(jīng)大法,終至于廢壞而不修。為吾徒者,其可立視其如此而莫之救耶。今我洪侍郎漢師儒者也,讀圣賢書者也,以副價入中土也,余竊有望焉。幸其說之未熾也,以事天之實(shí),在此而不在彼,為燕之學(xué)士大夫,一誦而曉解之,其間豈無悅吾言而從之者歟。設(shè)或不從,立一赤幟,使天下之人,咸知我國有賢大夫獨(dú)守孟氏之傳而不惑于邪說,則亦吾道之光也,子其勉乎哉。
(李獻(xiàn)慶:《艮翁先生文集》卷19,《序》,韓國文集叢刊,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234冊,第407—408頁)
利瑪竇《南北極圖》記(朝)李種徽
作者小傳:李種徽(1731—1797),字德叔,號修山,朝鮮全州道人。曾任兵曹參判。李朝后期陽明學(xué)者、歷史學(xué)者,著有《東史志》及《修山集》等。此處稱利瑪竇有《南北極圖》,但查現(xiàn)存利瑪竇資料,尚未見利瑪竇有《南北極圖》的記錄。利瑪竇在《坤輿萬國全圖》的左邊上下兩角分別有南北極圖,該圖所錄文字與李種徽所錄的諸國文字差異甚大。查錢曾《錢遵王述古堂藏書目錄》卷5收有“利瑪竇《赤道南北極圖》一卷一本”①(清)錢曾:《述古堂藏書目錄》卷5,《歷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錢氏述古堂鈔本,史部第277冊,第692頁。,可知當(dāng)時確實(shí)有利瑪竇《南北極圖》單行本流傳。
利瑪竇《南北極圖》稱,中國為亞細(xì)亞地方,蓋歐邏巴方言也,在小洋海中,中國及西域、東夷、北狄、南蠻皆系焉,佛家所謂南贍部洲也。東北南皆海環(huán),西波斯之外連陸,曰歐邏巴世界,即所謂西洋也。大洋海環(huán)其西南北,其國曰古祃泥,曰魯西亞,曰瓚利亞,曰矮人,曰都力,曰加西郎,曰拂郎察,曰莫勒亞,曰甘的亞,曰臥的亞;其山鎮(zhèn)曰思祈匪利,曰沙勿牙,曰迷色,曰多羅;其川澤曰巴爾德峽,曰大勞混河,曰墨阿的,曰大乃河,曰諾滄,曰上海,曰下海。海中有一種咽幾,那魚長尺許,周身皆刺而大有力,遇船而貼,順風(fēng)不能動。西洋諸蕃之會,又有古里之國,其利沉香布,其畜馬,其谷宜麥,其鳥多白鳩,其玩好琉璃瓶椀、珊瑚、珠寶帶,往往為黃金細(xì)絲、花綴、鴉骨石、珍珠、八寶飾之手巾、蕃花人馬象。其俗,近古以石灰畫地為禁,莫敢犯,行者讓路,道不拾遺。王老不傳子,傳外孫,否則傳弟,無外孫與弟,傳善行人,此則諸國皆同,豈佛家所謂極樂世界耶。
由歐邏巴而南且西為利未亞世界,其國曰墨利,曰仙多,曰佛沙,曰息匿瓦,曰大兒瓦,曰亞毗心域;其山鎮(zhèn)曰巴爾加也衣,下有?河之水,三伏三出,每隔二百里,西北入于歐邏巴之巴尒德峽,曰羅經(jīng)正峰,曰檀杏樹嶺,嶺上多檀杏之樹故以云。其川澤曰黑江,曰波爾諾湖,曰地中海,曰西紅海,曰綠峰島,曰金河;其大洋海中,鱷魚似巨舫大,四時有波浪,出沒驚人。
由利未亞而東且南,直亞細(xì)亞之南,為墨瓦蠟?zāi)嗉邮澜纭F鋰惶K門答刺,于洪武中,奉金葉表貢方物,其山多石青,多龍涎,多大茄,大茄之樹高丈余,三四年不萎,子大如瓜;曰小瓜哇,有色青之鹽,薔薇花上露承之可以飲;曰哇婆,曰瑪力肚,曰路客。其山鎮(zhèn)曰白峰,曰加利麻那美峰,曰鸚地,曰師峰;其川澤曰瓶河,曰仙色巴,曰南灣,曰小島濱。大抵蘇門答刺,為天下之極南。南方在卦為離,離為火,故其地?zé)崛绾闋t。國東南大山橫亙,夜常有火光燭天,人至少,故未審人物如何世界。大洋東南,有滄溟宗蓋,乃眾海之宗也。
由墨瓦蠟?zāi)嗉佑跂|,直亞細(xì)亞,東南為南亞墨利加世界。南北東西皆海環(huán),其國曰巴大溫,古之長人國也,曰祈勤,曰帕齊那,曰瑪八作,曰利瑪;其山鎮(zhèn)曰椰林峰,曰潮水峰,曰盤峨,曰阿林答;其川澤曰銀河,曰馬良河,曰金魚湖,曰孛露河。
大東北洋之內(nèi),有北亞墨利加世界。其國視諸他世界最多,不能盡記,記其大者云:曰富令那,曰大人厼①厼,此字為韓國漢字,表示結(jié)束語。,曰加拿大,曰亞利俺,曰新拂,曰多籠,曰郎察;其山鎮(zhèn)曰耨茶,曰?山,曰吐會,曰雪山;其川澤曰皮六河,曰流鬼,曰眾仙河,曰東紅海,曰青球島,出青色之球,曰亞泥俺峽。自此可通北海,古所謂兩過之地也。北海之外,北極不遠(yuǎn),其地半年有日光,半年無日光,沍寒人難到,不詳其所有,冰海在其中,四時不泮云。
凡六世界,為國三十三,為山鎮(zhèn)十八,為川澤二十八。丙子流頭之月,圖自蓮谷故李尚書家來,時雨中涔寂,展閱頗會心,令人有焱舉區(qū)外之想。留之三日,被其索還之,而意不忍舍,遂手摸其亞細(xì)亞地方,而其余五世界,記其國名及山鎮(zhèn)川澤之號,皆取其大者及名目頗雅者。又采人物風(fēng)土雜出于諸書者以入之,而時觀之以自釋焉。嘗觀鄒衍云:神州赤縣為一州,而其外如神州赤縣者九,乃所謂九州,各有裨海環(huán)之。又有大瀛海環(huán)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shù)皆此類。而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jié)儉。今圖所謂小洋海,即裨海,大洋海,即瀛海也。第自亞細(xì)亞為六州而無其三,豈瑪竇亦不能盡見耶。鄒衍死而世無其學(xué)二千年,觀《畸人十篇》,其道術(shù)亦本于仁義節(jié)儉,斯非所謂聞其風(fēng)而說者歟。
(李種徽:《修山集》,卷4,《記》,韓國文集叢刊本,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247冊,第356—357頁)
題天文九重圖(清)陳本禮
作者小傳:陳本禮(1739—1818),字嘉會,號素村,江蘇揚(yáng)州人。一生不仕,唯好讀書。著有《屈辭精義》等。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箋:《淮南子》天有九重。泰西利瑪竇曰:九重者:宗動、恒星、土星、木星、火星、日輪、金星、水星、月輪九層。堅實(shí)相包如蔥頭然。愚按:天包地外,地處天中,離地即天,何從有九。九重之天,誰為經(jīng)始,誰為創(chuàng)造,其首事先于何重耶?
(陳本禮:《屈辭精義》卷2,《天問》,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十六年陳本禮自序刻本,第482頁)
訂西法諸書序(清)楊大壯
作者小傳:楊大壯,生卒不詳,字貞吉,號竹盧,又號耕云,江蘇甘泉人。官徽州營參將,精于歷算、律呂之學(xué)。此人對利瑪竇及西學(xué)極為推崇,但對天主教持反對態(tài)度,并稱利瑪竇翻譯的《幾何原本》為“西法之宗”。
歐羅巴在西域之西極,西海之濱,張騫所不知,甘英所未到也,從古未與中國通朝貢。其都三面濱海,南北萬一千二百五十里,東西二萬三千里。內(nèi)分七十余國,其著名之邦曰拂郎察,曰意大里亞,曰以西把尼亞,曰波爾都瓦爾,曰熱爾瑪尼。其人碧眼虬髯,聰明精巧。前明萬歷時,意大里亞國人利瑪竇航海東來,居廣東,習(xí)華文華語者二十年,遂至京師。因中官馬堂獻(xiàn)《萬國全圖》、天主等像,禮部劾之,請勒還本國,不報。明帝嘉其遠(yuǎn)來,假館授餐,給賜優(yōu)厚。公卿以下重其為人,多與晉接,瑪竇安之,遂留不去。利氏九萬里泛重洋而來,蓋圖行其耶穌之教,一時士大夫頗有惑之者。其說荒誕支離,多類釋氏,又似回回教,殆又西域異端中之外道支流也歟。然歐羅巴歷算之學(xué)極精,利氏妙于其術(shù),上海徐文定公光啟、杭州李太仆之藻與之游久,盡得其秘奧。文定為譯《幾何原本》《容圜》《測量法義》,太仆為譯《同文算指》《圜容較義》《渾蓋通憲》等書。太仆又匯其前后所譯西書二十種為《天學(xué)初函》,分理器二編,理編為洋教邪說,鄙謬不足論,今亦禁絕。器編則其歷算之書,最有蘊(yùn)奧,于是中士多有習(xí)之者矣。崇禎初,中歷交食益差,詔徐文定開局修改,時利氏已卒,文定乃薦其同會東來者,曰鄧玉函、羅雅谷、龍華民、湯若望等人入局,翻譯西法,成百余卷,今之《新法算書》是也。順治元年,恭逢我世祖章皇帝入關(guān)定鼎,修正歷法,遂授湯若望欽天監(jiān)官,采其法為《時憲書》。我圣祖仁皇帝御制《數(shù)理精蘊(yùn)》《歷象考成》二書,亦多取其術(shù)。遠(yuǎn)西諸子,以荒陬一介之士,其說得邀圣天子葑菲之采,豈非其遭逢之幸歟。至其洋教,峻令嚴(yán)禁,不許傳染中土,于以仰見我國家正大光明之規(guī)。誠所謂好而知其惡,而知其美,凡我臣民,宜凜遵焉。憶昔甲辰①甲辰,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初,壯初見《表度說》于金陵,讀而深味乎其言,始知地圓日月交食之故,因有心為此學(xué),顧無師承,遂輟而未獲究心也。歲月如流,倏然二十載,歲在甲子②甲子,即嘉慶九年(1804)。,歸林三年,養(yǎng)疴閉戶,心寂雙清。適衡齋汪先生③衡齋汪先生,即汪萊(1767—1813),字孝嬰,號衡齋,徽州歙縣人。嘉慶十二年(1807)優(yōu)貢生,深通經(jīng)學(xué),曾被大學(xué)士祿康薦修國史天文志。來?上,虛心請業(yè),荷其懇勤指授,于今三更寒暑,得少窺藩籬焉耳。吁!少壯聞其說,老大方從事焉,甚矣,余之懶漫也。此編乙丑④乙丑,即嘉慶十年(1805)。夏日得之既堂沈都轉(zhuǎn)先生,又二年丁卯⑤丁卯,即嘉慶十二年(1807)。五月望日雨窗聞寂乎。為裝整并述西述東來之,自以備初學(xué)者??颊撛疲籂栐幭群蟛粋悾裰鼐幋蔚谌缱螅骸稁缀卧尽?,西法之宗,利氏首譯之書也,列為第一。幾何非算不明,《同文算指》次之,《圜容較義》幾何之一種也?!稖y量法義》《勾股義》,入算之實(shí)用也,次于《同文算指》之后。以上五種,皆算術(shù)也。《天問略》,首明天體歷學(xué)之梯階,當(dāng)列于前?!侗矶日f》《測日論》《天議論》最為明顯,故次《天問略》后?!逗喥絻x》為用,增廣作法亦精,必明《表度說》而后可讀,是又次焉?!稖喩w通憲》,義蘊(yùn)淵奧,非深于斯學(xué),不能了然心目,故以之殿群書也?!短┪魉ā?,有益民生日用,《職方外紀(jì)》,可證地圓里差,均附編末云。
(焦循:《揚(yáng)州足征錄》,卷13,《訂西法諸書序》,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嘉慶二十年焦循序刊本,第25冊,第646—647頁)
九天地球諸星總論(意)利瑪竇
按:這應(yīng)是利瑪竇為吳中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在南京刊刻的《山海輿地全圖》所作的題識,后又被收進(jìn)萬歷三十年(1602)李之藻在北京刊刻的《萬國坤輿全圖》中,但有所改動。
地與海本是圓形而合為一球,居天球之中,誠如雞子,黃在青內(nèi)。有講地為方者,乃語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語其形體也。天既包地,則彼此相應(yīng),故天有南北二極,地亦有之;天分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天中有赤道,自赤道而南二十三度半為南道,赤道而北二十三度半為北道。按中國在北道之北,日行赤道則晝夜平,行南道則晝短,行北道則晝長。故天球有晝夜平圈列于中,晝短晝長二圈列于南北,以著日行之界。地球亦設(shè)三圈,對于下焉。但天包地外為甚大,其度廣;地處天中為甚小,其度狹,以其差異者耳。查得直行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覺北極出高一度,南極入低一度;直行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覺北極入低一度,南極出高一度,則不特審地形采圓,而并征地之每一度廣二百五十里,則地之東西南北各一周有九萬里實(shí)數(shù)也,是南北與東西數(shù)相等而不容異也。夫地厚二萬八千六百三十六里零百分里之三十六分,上下四傍皆生齒所居,渾淪一球,原無上下。蓋在天之內(nèi),何瞻非天,總六合內(nèi),凡足所佇即為下,凡首所向即為上,其專以身之所居分上下者,未然也。且余自大西浮海入中國,至?xí)円蛊骄€,已見南北二極皆在平地,略無高低;道轉(zhuǎn)而南,遇大浪山,已見南極出地三十六度,則大浪山與中國上下相為對待矣。而吾彼時只仰天在上,未視之在下也。故謂地形圓而周圍皆生齒者,信然矣。
吾嘗留心于量天地法,且泛大西庠天文諸士討論已久,茲述其各數(shù)以便覽。為夫地球既每度二百五十里,則知三百六十度為地一周得九萬里,計地面至其中心得一萬四千三百一十八里零九分里之二。自地心至第一重謂月輪天,四十八萬二千五百二十二里余;至第二重謂辰星即水星天,九十一萬八千七百五十里余;至第三重謂太白即金星天,二百四十萬零六百八十一里余;至第四重謂日輪天,一千六百零五萬五千六百九十里余;至第五重謂熒惑即火星天,二千七百四十一萬二千一百里余;至第六重謂戚星即木星天,一萬二千六百七十六萬九千五百八十四里余;至第七重謂填星即土星天,二萬五百七十七萬零五百六十四里余;至第八重謂列宿天,三萬二千二百七十六萬九千八百四十五里余;至第九重謂宗動天,六萬四千七百三十三萬八千六百九十里余。此九層相包如蔥頭皮焉,皆硬堅,而日月星辰定在其體內(nèi),如木節(jié)在板,而只因本天而動。但天體明而無色,則能通透,光如琉璃水晶之類,無所礙也。若二十八宿星,其上等每各大于地球一百零六倍又六分之一;其二等之各星,大于地球八十九倍又八分之一;其三等之各星,大于地球七十一倍又三分之一;其四等之各星大于地球五十三倍又十二分之十一;其五等之各星,大于地球三十五倍又八分之一;其六等之各星,大于地球十七倍又十分之一。夫此六等皆在第八重天也。土星大于地球九十倍又八分之一,木星大于地球九十四倍半,火星大于地球半倍,日輪大于地球一百六十五倍又八分之三,地球大于金星三十六倍又二十七分之一,大于水星二萬一千九百五十一倍,大于月輪三十八倍又三分之一,則日大于月六千五百三十八倍又五分之一。自以可征,使有人在第四重天已上視地,必不能見,則地之征,比天不啻如點(diǎn)焉耳。
時萬歷戊戌孟冬谷旦歐邏巴人利瑪竇撰①利瑪竇萬歷三十年(1602)《題〈萬國坤輿全圖〉》稱:“庚子(1600)至白下,蒙左海吳先生之教,再為修訂?!崩敻]稱吳中明在南京刊刻的《山海輿地全圖》在萬歷二十八年(1600),這是利瑪竇的誤記。劉凝:《天學(xué)集解》,卷3,吳中明:《題〈萬國坤輿圖〉》,第23—24頁稱《山海輿地全圖》刊刻的時間為“時大明萬歷戊戌年徽州歙縣人左海吳中明題”,萬歷戊戌,即萬歷二十六年(1598),就可以證明利瑪竇的誤記,而在此處又發(fā)現(xiàn)利瑪竇為吳中明南京刊刻《山海輿地全圖》所寫的題識,其落款時間也是“時萬歷戊戌孟冬谷旦歐邏巴人利瑪竇撰”,這是利瑪竇當(dāng)時的原始記錄,這就成為吳中明南京刊刻《山海輿地全圖》的時間為萬歷二十六年(1598)的鐵證。而四年后,利瑪竇在為《萬國坤輿全圖》題識時而稱吳中明《山海輿地全圖》刊刻的時間為萬歷庚子,即萬歷二十八年(1600),可以說明利瑪竇的記憶是會發(fā)生誤差的,并非如時人對他記憶力吹捧之神。
(袁啟:《天文圖說》②袁啟《天文圖說》是明末一部重要的天文學(xué)著作,書中不僅收錄了利瑪竇萬歷二十六年為吳中明《山海輿地全圖》所作的題識,而且還收錄了《大地圓球五州全圖》《亞細(xì)亞一大州圖》《天地儀圖》《周天黃赤二道錯行中氣界限圖》《日蝕、月蝕圖》《天地儀解》《天地儀制度》及署名為“歐邏巴人曷捺楞馬著”《四行解》,其中大部分為歐洲天文學(xué)的內(nèi)容。,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浙江圖書館藏明抄本,第1031冊,第529—533頁)
利馬竇所作《坤輿萬國全圖》渺薄中國(明)梁禾作者小傳:梁禾,生卒不詳,字天成,安徽鳳陽人。萬歷十年(1582)任海州直隸州訓(xùn)導(dǎo),后升任贛州府教諭,其他事跡不詳,著有《可知編》。據(jù)鄧瑞全等主編《中國偽書綜考》稱,“《可知編》八卷,作者偽,原題明楊慎撰。”今據(jù)四庫存目叢書影印萬歷三十六年沈調(diào)元序刊本,據(jù)沈調(diào)元序此書實(shí)為明梁禾天成著。由于此書刊刻于萬歷三十六年(1608),則知下面這段關(guān)于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的評論很可能完成于萬歷三十年(1602)該圖刊刻不久,這應(yīng)該是明代對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反面評價的第一人。
按《輿地圖》,古今代有,然一再傳,未免差訛。獨(dú)廣輿一圖,本元人朱思本畫方計里,頗為足據(jù)。如《坤輿萬國全圖》,乃西洋歐羅巴人利馬竇所作,共圖六幅,以天環(huán)地,似矣。顧六幅中,五幅半皆海,而中國及西北夷之地,不滿半幅,是天之下皆海矣。則古人何不曰天海,而曰天地。又言天圓地亦圓,天有三百六十度,地亦如之;天有南北二極,地亦有之,與天相應(yīng)。蓋天圓地方,自古記之,惟天四圍皆圓。故細(xì)分之,諛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足盡天體。地雖曰方,然多參差不齊處,將何所據(jù),而分定其度數(shù)。天晝夜旋轉(zhuǎn),故指其不動處為極;地未嘗旋轉(zhuǎn),將指何者為極。況彼圖以地如彈丸在天中,如何與天相應(yīng)。又言地之四邊有齒,夫海底之地,人固不見;海上之地,人多見者,何嘗有齒。又言自彼島稍南即大浪山,見南極出地,北極入地。又言南海有島,一年八季,二春二夏,二秋二冬。按《孤樹里談》①《孤樹里談》,明李默撰,現(xiàn)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李默(1494—1556),字時言,福建建安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jìn)士,官至吏部尚書。載,鄧?yán)显餮?,歷數(shù)國極遠(yuǎn)處,仰視三光,大小次第,一切與中國不異。斗柄只如此,彼大浪山與海島,皆不出天地外,何至顛倒若是。又言天地有九重,月輪居第一重,日輪居第四重,是月在日上矣,又何言日食為月所掩。又言日大于地,地大于月,夫日一日隨天經(jīng)行地上六時,豈得大于地?又言若使人得到四重天上,下視乎地,不啻一點(diǎn)耳。人奈何于此一點(diǎn)中。爭王兢霸,次即莊生蝸角之殘語,彼直竊以渺薄中國耳。乃觀者喜其異,不察其妄,為之品題而傳布焉,不將為彼所欺笑耶。
(梁禾:《可知編》第5卷,《利集·地部·地第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萬歷三十六年沈調(diào)元序刊本,子部第177冊,第285頁)
利瑪竇曰友者吾之半(明)林有麟
作者小傳:林有麟,生卒不詳,字仁甫,號衷齋,上海華亭人。以父蔭入仕,累官至龍安知府。工畫,著有《素園石譜》,還輯有《法教佩珠》二卷?!斗ń膛逯椤纷钤鐬槿f歷四十二年刊本,其中收有利瑪竇《交友論》之語,可知其應(yīng)是利瑪竇同時代人,也是最早傳播利瑪竇《交友論》的明代士人。
利瑪竇曰:友者,吾之半,即第二我也。二語何其真切,多情者,不可與定媸妍;多誼者,不可與定取與;多氣者,不可與定雌雄;多與者,不可與定去往;多酣者,不可與定是非。
(林有麟:《法教佩珠》卷2,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歷四十二年刻本,子部第144冊,第253頁)
利瑪竇曰地與海本是員形(明)江旭奇
作者小傳:江旭奇,生卒不詳,字舜升,安徽婺源人。諸生,著有《小學(xué)疏義》《書經(jīng)傳義》《孝經(jīng)義》《孝經(jīng)疏義》《漢魏春秋》及《朱翼》等書。因《朱翼》刊行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故可知江旭奇與利瑪竇應(yīng)是同時代人,此中所引文字為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上的題識,故可知江旭奇在萬歷四十四年之前就見過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所引利瑪竇文字與原文有所差異。
利瑪竇曰:地與海本是員形,而合為一球,居天球之中,誠如卵黃。有謂地為方者,乃語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語其形體也。天有南北二極,地亦有之。天分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但天包地外之一度,廣二百五十里,厚二萬八千六百三十六里零三十六丈。分為五大州:曰歐羅巴,曰利未亞,曰亞細(xì)亞,曰南北墨利加,曰墨瓦蠟?zāi)?,各國繁伙難悉。
(江旭奇:《朱翼》不分卷,《完甌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歷四十四年刻本,子部第206冊,第702頁)
利瑪竇曰交友如醫(yī)疾(明)江旭奇
利瑪竇曰②江旭奇在“利瑪竇曰”這段話上加了一個眉批,稱“以下皆利瑪竇之言”,如果上述文字確如江旭奇所稱為利瑪竇之言,則此本《交友論》與今本《交友論》多有歧異。:交友如醫(yī)疾,然醫(yī)者誠愛病者,必惡其病也。彼以救病之故,傷其體,苦其心,醫(yī)不忍病者之身,友者宜忍友之惡乎?諫之,諫之,何恤其耳之逆,何畏其額之蹙。上帝給人雙目雙耳,雙手雙足,欲兩友相助,方為事有成。視其人之友如林,則知其德之盛;視其人之友落落如晨星,則知其德之薄。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交;德薄則其心刻鄙,見人皆可訕。人當(dāng)靜夜自念,我所許可者多,則我德日進(jìn)矣。我所未滿者多,則我德日減矣。友也,為貧之財,為弱之力,為病之藥焉。仇之饋,不如友之捧也。飛走麟介,不待教而識其傷我與否。故雞避鷹而不避孔雀,羊忌豺狼不忌牛馬,非鷹與豺狼滋巨,而孔雀與牛馬滋小也,知其有傷無傷異也。右手救人,則左手及全體皆稱慈悲;左手偷物,則右手及全體皆稱盜賊。人乃同類,友則同體。友之善不善焉,得其無異于我手。
(江旭奇:《朱翼》不分卷,《委贄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歷四十四年刻本,子部第206冊,第746頁)
利瑪竇曰人生赤身來無所遺于后(明)江旭奇
利瑪竇曰①利瑪竇這段話未見于現(xiàn)存利瑪竇著作,不知出于何書。:人生赤身來,無所遺于后,赤身以去,亦何損。人生開口即哭,生之為累,明矣。生而富,累更甚矣。人盡能負(fù),能馳富者,勇力俱暗消了。
(江旭奇:《朱翼》不分卷,《志林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歷四十四年刻本,子部第206冊,第812頁)
利瑪竇論北一南二東三西四(明)陳仁錫
作者小傳:陳仁錫(1581—1636),字明卿,號芝臺,江蘇長洲人。天啟二年(1622)進(jìn)士,授翰林編修,因得罪權(quán)宦魏忠賢被罷職。崇禎初復(fù)官,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陳仁錫講求經(jīng)濟(jì),性好學(xué),喜著述,有《四書備考》《經(jīng)濟(jì)八編類纂》《重訂古周禮》《陳太史無夢園初集》《潛確居類書》及《系辭十篇書》等。利瑪竇直接談《河圖》《洛書》亦首見于此處論及。
利瑪竇曰:如北一南二東三西四,豈于方隅時分,人心物理上有此數(shù)之可紀(jì)乎,無非此圓神微密之體之,所著察云爾。自其直貫處觀,高卑陳而上下奠;自其一縱處觀,則水火分而一二立;自其橫處觀,則木金辨而三四定;自其中實(shí)處觀,其土位成而五數(shù)。明此四正生數(shù)也,加之以羅之交絡(luò),而六七八九十之成數(shù)彰。初不必為之點(diǎn),而歷然自著者矣。后人因其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之語。遂以六置于一之外,七置于二之外,以為相成之義。而遂使四維之位闕,殊不知,四維者,辰與土之謂也。故六七八九之水火木金,比生數(shù)皆多五焉,正謂系于四維之土耳?!逗訄D》對待之間,水火自為牝牡,金木自為配匹,則克制之義,未嘗不在。《洛書》對待之間,金水自為母子,木火自為根宗,則相生之義,亦未嘗不在。但《河圖》舉其常,故其縱橫交絡(luò),雖有奇耦之義,皆直道也?!堵鍟繁M其變,故其往來出入,無非屈伸,以神其不窮之道,明矣。
又曰:圣人以其直亙縱橫者,演之為《河圖》,其北一、南二、東三、西四、中五者,生數(shù)也。所謂道也,形而上者也,生而未嘗生,化而未嘗化者也。其六水、七火、八木、九金、十土者,成數(shù)也。所謂□也,形而上者也,生矣,化矣,生生化化者,于此而著見也。天數(shù)在始可推,而地數(shù)在終不可推者,以地下則藏也。一二三四,數(shù)在地下,至五則出乎,地上人物始生,始有朕兆,可見到六七八九,則著矣。
(陳仁錫:《系辭十篇書》卷4,《河洛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明神默齋刻本,經(jīng)部第22冊,第266—267頁)
利西江入中國言量天地之法(明)張自烈
作者小傳:張自烈(1597—1673),字爾公,號芑山,又號誰盧居士,江西宜春人。崇禎末為南京國子監(jiān)生,博物洽聞。明亡,隱居廬山,主講白鹿書院。著有《正字通》《四書大全辨》及《芑山文集》等。
吳澄論天體有九層,利西江入中國言,量天地之法,有九重。第九重為月輪天,第六重為日②日,原文為口,當(dāng)為日。但利瑪竇稱第四重為日輪天,第六重為木星天。輪天,第一重為宗動天。八七五四三二重,但言天,不復(fù)如一六九之各有名稱。皆臆說,不足信。
(張自烈:《正字通》卷2,《丑集》下,《大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康熙九年廖文英序刊本,經(jīng)部第197冊,第365頁)
地球每度二百五十里(明)張怡
作者小傳:張怡(1608—1695),初名鹿征,一名自怡,字瑤星,江蘇上元人。明諸生,父親為登萊巡撫孫元化部屬總兵官張可大,蔭官錦衣衛(wèi)千戶。明亡后,隱居南京攝山白云觀,著書自娛,人稱白云先生。著有《明末史事雜抄》《聞隨筆》及《玉光劍氣集》等。
西士利瑪竇云:地球每度二百五十里言【度、里,與古迥異】,三百六十度為地一周,九萬里。計地面至中心,隔一萬四千三百十八里零十八丈。天有九重,最下者曰月輪天,等而上之曰星辰天,曰太白天,曰日輪天,曰熒惑天,曰歲星天,曰填星天,曰三垣二十八宿天。其最上者,曰宗動天,相去至六萬四千七百三十八萬八千六百九十余里而止。此九層相包如蔥頭,日月星辰,定在體內(nèi),如禾節(jié)在枝,因天而動,而天體本明通透如琉璃之毫無隔礙也。又云:日輪大于地球一百六十五倍又八分之一,地球大于月輪三十八倍又三分之一,各星有大于地球百倍、數(shù)十倍者,有小于地球數(shù)十倍者,皆以光所及遠(yuǎn)近推測得之?!锻ㄑ拧吩唬豪晕魈└『H胫袊?,至?xí)円蛊骄€,見南北二極皆平。轉(zhuǎn)南過大浪山,見南極出地三十二度,則大浪與中國正對矣。又以地勢分五大洲,皆經(jīng)歷足跡所至。與鄒衍大九州、佛氏莊嚴(yán)海悠謬之說不同,古所未聞也。惟是金水附日為輪,其言日大于地百余倍,予不謂然。日光甚烈,若如所言,人在地上必多喝死。其言日大于地,以地影盡而言之也,不知光常肥,影常瘦,不可以直線取。
(張怡:《玉光劍氣集》卷3,《法象》,北京:中華書局據(jù)張怡手稿本整理標(biāo)點(diǎn),2006年,第103頁)
天體論(清)朱奇齡
作者小傳:朱奇齡,生卒不詳,字與三,號拙齋,浙江海寧人。清康熙中貢生,屢試不第,著《春秋測微》《續(xù)文獻(xiàn)通考補(bǔ)》《拙齋集》等。
世之測天者有三:或曰天如蓋笠,地法履槃,中高外下,天地相從,此蓋天之說也;或曰地在其中,天包其外,形如彈丸,上下斜倚,此渾天之說也;或曰日月五星,浮生于虛空之中,行止須氣,而無所根系,此宜夜之說也?!劣诿魅怂尉板t有天大地小,月食本于地景之說。利瑪竇則有地為圓體,天中一粟,周圍上下,人物所居之說。人皆駭之,不知其說雖創(chuàng)見,蓋亦有所本矣?!赌淆R書》稱,日月當(dāng)子午,正隔于地,為暗氣所食。此即宋景濂之說也?!洞蟠饔洝贩Q,天圓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此即利瑪竇之說也。凡此者,精于言天者也。
(朱奇齡:《拙齋集》卷3,《論策·天體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康熙三十八年祝翼恒序刊本,第637頁)
排耶蘇(日)林羅山
作者小傳:林羅山(1583—1657),本名信勝,又名忠,號羅山,字子信,出家后法號道春,日本德川幕府初期著名學(xué)者。林羅山是日本德川幕府中最早與歐洲人及天主教接觸的學(xué)者,慶長十年(1606),林羅山與其弟林信澄等三人一起拜訪日本江戶耶穌會,并與日本修士不干氏就基督教義和西方科學(xué)觀發(fā)生了爭論,并明確提出了他自己反對天主教的觀點(diǎn)。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他于公元1606年時就提到了利瑪竇的天地鬼神及靈魂之論說,而且明確提出他不相信利瑪竇之言,這是現(xiàn)存明清文獻(xiàn)中在利瑪竇活著的時候就明確反對利瑪竇的海外第一人。
慶長丙午①慶長丙午,即慶長十年,為萬歷三十四年(1606)。六月十有五日,道春及信澄②信澄,即林永喜,又名林信澄,江戶初期的儒學(xué)者,為林羅山之弟。依頌游③頌游,當(dāng)為與林羅山兄弟同至耶穌會的第三人,事跡不可考。價不意到耶蘇會者,不干氏④不干氏,原文作“不于氏”,因?yàn)榇巳思匆d會日本修士不干齋·巴鼻庵,故此處的“于”當(dāng)為“干”之訛。許,不干令守長不干侍者,招三人入室。彼徒滿席坐定,寒溫已而后,春問以徒斯畫像之事,使彼言之對語鶻突,蓋恐淺近而不言之。又見彼圓模之地圖,春曰:無有上下乎。干⑤干,指耶穌會日本修士“不干氏”,著有《妙貞問答》一書。曰:以地中為下,地上亦為天,地下亦為天。吾邦以舟運(yùn)漕大洋,東極是西,西極是東,是以知地圓。春曰:此理不可也,地下豈有天乎?觀萬物皆有上下,如彼言無上下,是不知理也。且夫大洋之中,有風(fēng)有波,舟西而或北,或南而又東。舟中之人不知其方,以為西行,謂之西極是東不可也。若舟東則或北或南,又必西謂之東極,是西不可也。且又終不知,物皆有上下之理,彼以地中為下,地形為圓,其惑豈不悲乎。朱子所謂天半繞地下,彼不知之。干又曰:有南北,無東西。春曰:已是有南北,何無東西耶。又見彼日月行道之圓,不及一行、沈括之萬分。蓋彼潛在大明,見渾天之遺則,而竊摸倣之耳,可笑。又見形如水晶,有三角者,掩目見物為五彩,蓋以有稜,故為彩也。又見表凸里平之眼鏡,以是見物,則一物分而為數(shù)物,蓋以面背不平,故如此。凡如斯奇巧之器,眩惑庸人,不可勝計……
春問曰:利瑪竇耶蘇會者天地鬼神及人靈魂有始無終,吾不信焉。有始則有終,無始無終可也,有始無終不可,然又殊可證者乎。干不能答。春曰:天主造天地萬物云云,造天主誰耶?干曰:天主無始無終天地,曰造作天主,曰無始無終。如此遁辭,不辯而可明也。春曰:理與天主有前后乎?干曰:天主者,體也;理者,用也。體者前,理者后也。春指面前之器曰:器者體也,所以作器者理也,然則理者前而天主者后也。干不解曰:燈者體也,光者理也。春曰:所以火為燈者理也,光者非理也。唯云之光而已。干猶不解曰:作器之一念起處為理,一念不起以前,元無想無念,而有體然,則體前理后也。春曰:不可也,不謂無想無念,唯言理與天主而已,無想無念之時,有理而存。頌游笑曰:問高而答卑,彼之不解,信宜哉。春有事起坐,時暴雨疾雷。干大不悅曰:儒者所謂太極者,不及天主,天主非鄉(xiāng)曹弱年之所知,我能知太極。信澄曰:汝狂謾也。太極者,非汝之所可知矣。干怒而杜口,時春復(fù)坐曰:凡言義理,則不有益于彼,必有益于此。若爭勝,則忿怒之色,嫉妒之氣見。干而是害心術(shù)一端也。慎之哉。及天晴而歸,干出拜送。
(林羅山:《羅山先生文集》,下冊卷56,《雜著》1,日本帝國圖書館藏日本京都史跡會大正七年翻刻本,第228—230頁)
九重天(日)中村惕齋
作者小傳:中村惕齋(1629—1702),名之欽,字敬甫,號惕齋,通稱七左衛(wèi)門、仲二郎。曾任德島藩儒官,江戶初期儒學(xué)者,以博學(xué)著稱,著有《四書示蒙句解》和《天文考要》等。中村氏對西方天文學(xué)頗持懷疑態(tài)度,但卻明確記錄利瑪竇曾攜帶望遠(yuǎn)鏡入華。
《通雅》【明方以智著】云:九天之名分析于太玄,詳論于吳草廬,核實(shí)于利西江【西夷人,名瑪竇,又號西泰】。按太玄經(jīng)九天,……吳草廬始論天之體實(shí)九層,至利西江入中國而暢言之?!劣谖餮筇鞂W(xué)傳,遂曰九重相包,如蔥頭皮焉,皆硬堅。而日月星辰定位在其體內(nèi),如木節(jié)在極,只因本天而動,第天體明而無色,則能通透光如琉璃、水晶之類,無所礙也【《月令廣義》】。蓋不知諸曜之行,各有自然之義,撥而視天地如一渾儀象,似真營度而造行者,實(shí)夷狄之見,甚可嗤矣。諸天去地萬萬里之?dāng)?shù),雖曰以測器量定之,亦未妄信可也。利夷,所謂耶穌國人也,明萬歷間入中國,西洋天學(xué)自此而傳。清閩人游藝著《天經(jīng)或問》,敷演其說;廣昌揭暄序其書曰:利西入世,皆稱為郯子,考其測驗(yàn)儀象諸器,法精密,不能遇,至自然本然,數(shù)法所不到者,則亦有不決之疑,亦有兩可之說,未免揣摩臆度,紛紛不一。始悟中土之學(xué)為絕學(xué),特不專門,遂為脫粟語耳。歧伯論地曰:大氣舉之。郭守敬見南北極,出入地之不同,曰地乃日體。程伊川曰:天地?zé)o適而非中。張橫渠以日月皆左旋而不及。其所言皆中土之已言,中土之言者,又未嘗一一相合也。吾聞利夷甚慧敏,且識文字,著作頗多,其所攜來天地球圖、測量諸器、遠(yuǎn)鏡、自鳴鐘之類,皆今世所利用也。
(中村惕齋:《天文考要》卷1,《九重天》,日本早稻田圖書館藏仲近義享保五年寫本,第5—7頁)
論利瑪竇《山海輿地全圖說》(清)楊方達(dá)
作者小傳:楊方達(dá),生卒不詳,字符蒼,江蘇武進(jìn)人。乾隆間舉人,著有《易學(xué)圖說會通》《易學(xué)圖說續(xù)聞》及《尚書通典略》等。
夫地廣矣大矣,囿于所見,或意之為小,放浪于所不見,或意之為大,意之類,皆妄也。利山人自歐邏巴入中國,著《山海輿地全圖》,以度分天,即以天度分地。蓋其國人及佛郎機(jī)國人皆好遠(yuǎn)游,所著或自有據(jù)。其說曰:地與海本是圓形,而合為一球,居天球之中,如雞子黃在青內(nèi)。有謂地為方者,乃語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語其形體也。天既包地,則彼此相應(yīng),故天有南北二極,地亦有之;天分三百六十五度,地亦同之。但天包地外為甚大,其度廣;地處天中為甚小,其度狹。圖中橫豎三十六方,每十度一方,為經(jīng)緯線。東西緯線數(shù)天下之長,自晝夜平線為中而起,上數(shù)至北極,下數(shù)至南極。南北經(jīng)線數(shù)天下之寬,自福島起為一十度,至三百六十度復(fù)相接焉。又用緯線以著各極出地幾何,蓋地離晝夜平線度數(shù),與極出地度數(shù)相等。但在南方,則著南極出地之?dāng)?shù);在北方,則著北極出地之?dāng)?shù)也。凡同緯之地,其極出地數(shù)同,則四季晝夜刻數(shù)均同。但一離南,一離北,其四時相反爾,詳見全圖。本朝《時憲書》定各省太陽出入晝夜時刻,悉依地圖北極高度定緯所列,蓋取諸此。西學(xué)言天有九重,亦非創(chuàng)論,《離騷》已有九天之說。朱子云:據(jù)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yùn)行有許多重數(shù),此以氣限分重,非有形隔也。
(楊方達(dá):《易學(xué)圖說續(xù)聞》不分卷,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乾隆二年任啟運(yùn)序刊本,第21冊,第578頁)
天學(xué)問答(朝)安鼎福
作者小傳:安鼎福(1712—1791),字百順,京畿道廣州人,朝鮮李朝后期著名學(xué)者,師從李瀷。官至司憲府監(jiān)察,著有《順菴集》《雜同散異》等。雖然其師李瀷對西學(xué)十分親近,他本人也讀過很多利瑪竇及其他傳教士的西學(xué)著作,但他對西學(xué)仍然持批判態(tài)度,而且十分反對其師將利瑪竇稱為圣人的說法。
或曰:觀《實(shí)義》《畸人》等書,西士所言,中士莫不斂衽信從者,何哉?曰:此等書,皆西士設(shè)問而自作,故如是耳。若與識道之儒士言之,豈有斂衽信從之理乎。
……
或曰:今聞為其學(xué)者,以教師為代父天主為大父,故代天而施教,謂之代父,設(shè)天主位,學(xué)者以三尺凈布掛項,以手洗頂,瑪竇所謂圣水,所以洗心垢者也。又明燭,學(xué)者俯伏,盡說從前過咎,以致悔悟之志。又陳八教以后不復(fù)犯過之意,而又定別號云,此意如何?曰:此專是佛氏羕子也,佛氏有法師律師,燃臂懺悔灌頂之節(jié),此何異焉。是以吾以為其俗為之,非吾中國習(xí)圣人之教者所可行也。
或曰:利瑪竇言魂有三,生魂、覺魂、靈魂。草木之魂,有生無覺無靈;禽獸之魂,有生有覺無靈;人之魂,有生有覺有靈。生、覺二魂,從質(zhì)而出,所依者盡,則生、覺俱盡,靈魂非出于質(zhì),雖人死而不滅自在也,此說何如?曰:吾中國亦有之。荀子曰: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此語真西山表出于性理大全中。西士之言,與此大同,而但靈魂不死之言,與釋氏無異,吾儒之所不道也。
……
附錄:……或又問曰:星湖先生嘗謂利瑪竇圣人也,此輩之藉此為言者多,其信然乎。余聞之,不覺失笑曰:圣有多般,有夫子之圣,有三圣之圣,不可以一概言也。古人釋圣字,曰:通明之謂圣,與大而化之之圣,不同矣。先生此言,余未有知,或有之而余或忘之耶。假有是言,其言不過西士才識,可謂通明矣。豈以吾堯舜周孔之圣,許之者乎。近日人多以某人為圣人,某人余所見也。先生雖有此言,是不過某人之類耳,豈真圣人也哉。噫嘻!吾道不明,人各以自己斗筲之見,自以為是而不能覺焉。至于誤后生而不知,誠足憐悶,他尚何言,是日復(fù)題。
(安鼎福:《順菴集》卷17,《雜著》,韓國文集叢刊,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230冊,第141—151頁)
金參判① 金參判,即金始振(1618—1667),字伯玉,號盤皋,慶尚北道慶州人,官禮曹參判、全州府尹。順治十七年(1660)曾翻刻《算學(xué)啟蒙》一書?!稓v法辨》辨(朝)南克寬
作者小傳:南克寬(1689—1714),字伯居,慶尚南道宜寧郡人,朝鮮李朝時期學(xué)者,著有《夢囈集》。對利瑪竇和西學(xué)及天主教均持反對態(tài)度。
間者,忝直玉堂,見歐羅巴地方人利瑪竇者所作堪輿圖①堪輿圖,當(dāng)作坤輿圖,應(yīng)為流入朝鮮的《坤輿萬國全圖》。,其說以為地形如球而浮于空中,處于下者與處于上者,對踵而行,南行漸遠(yuǎn),則見南極之出,亦如中國之見北極。而北極之入,亦如之。又自言其躬親見之,以證其言之信。夫與中國之人對踵而行,則是其足固倒附于地矣。其建立屋宇,安置器物,必皆倒著,而汲水焉倒盛,懸衡焉倒垂,天下其有是理乎。而言之者,敢發(fā)諸其口,聽之者,至筆于書鏤之板,傳之天下,而莫之禁。蓋不待虜酋之陷燕都,而識者固已卜中國之為氈區(qū)矣。彼所謂《時憲歷》者云,是西洋國人湯若望者所造,蓋其人亦利瑪竇之流也。朱氏之末,道術(shù)不明,邪說肆行,若利瑪竇、湯若望之類,得以售其誕妄無理之言?!裨囇龆^天,則北極之出地也數(shù)百里之間,已不能無差,若漠北交南之差,乃至五十余度,唐元之書可考也。兩地之人,雖不至對踵,亦必俯身而側(cè)足矣。其屋宇器物,雖不至倒著,亦必欹斜而不安矣。然而未聞其然者,何也?有雞卵于此,懸之于空,置蟻?zhàn)悠渖?,則固能緣而倒行于其下矣。蟻知緣卵而行而已,又安自知其倒也。生人之眇小,厚地之博大,不特蟻之于卵也。大氣舉之,元化驅(qū)之,夫孰能知其所以然乎。沈存中有言曰:自安南至岳臺,才六千里,而北極之差,凡十五度,稍北不已,詎知極星之不直人上也。夫謂北極直人上,則南極之如之也。不待利瑪竇之目見,而可以理推也。今斥其說之不足,復(fù)以虜酋之陷燕,為收司之案,然則徽欽之北轅,亦由沈括之一言乎?明之末葉,道術(shù)誠不明矣,邪說誠肆行矣?!餮笏^天主教者,頗行于明季,蓋自古流傳西域者,然其術(shù)甚淺,不出鬼道,亦無大悖。當(dāng)時從之者不多,又乏文章之士,為之緣飾鼓舞如佛氏者,想當(dāng)衰熄也。
(南克寬:《夢囈集》干集,《雜著》,韓國文集叢刊,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209冊,第300—302頁)
日食辯(朝)李獻(xiàn)慶
先儒謂日月之食,皆有常度。然人事得于下則或當(dāng)食不食,人事不得于下則當(dāng)食必食。惟西洋國利瑪竇之說,以為食有常度,雖堯舜在上,不能使當(dāng)食不食,所謂當(dāng)食不食云者,蓋推步者誤,不知其本不當(dāng)食耳。其書余未之見,而今世之士,誦其說如此,靡然信向之。而先儒之論廢,余甚痛焉。日月之食,以常度言之,一歲兩交當(dāng)兩食,而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內(nèi),日食僅三十六,若曰舍此三十六交,而余無當(dāng)食之會則何其間闊也。漢高帝三年十月晦日食,十一月晦又食,文帝三年十月晦日食,十一月晦又食,逐月有之,若謂是當(dāng)食之常度,則又何其頻復(fù)也。由此論之,利瑪竇之說,其通乎否乎?
(李獻(xiàn)慶:《艮翁先生文集》卷21,《辨》,韓國文集叢刊,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234冊,第446頁)
天學(xué)問答(朝)李獻(xiàn)慶
客有問于爾雅軒主人曰:頃年洪尚書漢師之聘于燕也,聞子作序送之,盛斥天主之學(xué)。其時天主之書雖行于中國,中國之人不甚尊信,且不流布于東方,則子何以逆料其禍天下而斥之嚴(yán)耶?!熘髦畬W(xué),實(shí)本于此,則子何斥之甚也。主人曰:天之主宰,命之曰上帝者。古圣人尊天之辭,而昊天曰朝;及爾游衍,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則可見上帝之無不在也。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則可見上帝之無形象也。在事物則當(dāng)行之理,是上帝也;在人心則所賦之性,是上帝也。大學(xué)之止至善,乃所以順上帝也;中庸之率性,乃所以事上帝也。安有耳目口鼻,可以圖像,魂魄精爽,可以廟祀乎?……利瑪竇以鳥獸魚鱉之民,及來中國,見周孔程朱之書,睹禮樂刑政之美,非不懣然心服,而特以別種妖魔之性,挾其細(xì)黠小慧之智,敢于圣學(xué)之外,創(chuàng)出奇僻之論。于是天堂地獄之說,蹈襲于佛家;嚴(yán)畏上帝之論,依據(jù)于經(jīng)傳;星歷推步之學(xué),推演于璇衡。而談人所易知則人必不驚異,故乃曰天有十二重天;語人所易見則人必不誑惑,故乃曰六合之內(nèi),凡有五大州。譬如不肯畫人而喜畫鬼,不肯畫虎而喜畫龍,誠以人與虎易知而難欺,鬼與龍難知而易欺也。惜乎!世無照魅之鏡,莫下其虛實(shí);世無擾龍之人,莫證其真贗。天下有識之士,其將見欺于瑪竇之兇狡,終莫之省悟耶,誠可痛也。
……
客曰:西洋去中國九萬里,開辟以來所未通,而利瑪竇始通之。雖未為圣智,獨(dú)不為神異之人乎。主人曰:利瑪竇之來,果欲壯游者乎?抑航海遇風(fēng)而漂者乎?是未可知也。唐時遣玄奘求佛經(jīng)于西域,則好事者因之為《西游記》;宋時宋江作亂,張叔夜討平之,則好事者因之為《水滸傳》。中國多才喜事之人,固多如此之習(xí)矣。吾意此等輩人因利瑪竇之來,假托絕國之人,創(chuàng)出荒誕之辯,連編累帙,至于汗牛。上以抗儒書,下以敵佛經(jīng),要以玩世愚弄,自騁其吊詭而已。然而埋趣粗淺,已不如佛經(jīng)之玄奧;文辭俚近,又不如佛經(jīng)之奇古,必是明末清初輕薄迂怪者所為也。愚夫愚婦,無惑乎見欺;學(xué)士大夫,亦或不免,何也?其書甚多,必非瑪竇之所皆論述。以瑪竇為神異者,吾所未信;以瑪竇為罪魁者,亦吾所未信也??驮唬禾熘髦畷樘煜?,未易盡焚,將以何術(shù)而禁之也。主人曰:不過明吾道以教之耳。日暮而燐出,天陰而狐嘯。吾道素明,視若坦路,則左道之惑,邪徑之走,何足慮也??湍藧偡Q謝,卷舌而退。
(李獻(xiàn)慶:《艮翁先生文集》卷23,《雜著》,韓國文集叢刊,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234冊,第491—493頁)
辟異端說(朝)尹愭
作者小傳:尹愭(1741—1826),字敬夫,號無名子,坡平人。朝鮮李朝著名學(xué)者。
近日客有來者曰:子亦聞所謂天主學(xué)乎?
曰:未也。何以謂之天主學(xué)也?
客曰:其學(xué)本出于西洋國利瑪竇,其書有所謂《天主實(shí)義》等十許目,而中國人有治之者。年前我國使行時購其書以來,輕俊之士見而悅之,多學(xué)焉者矣。
……
余曰:……吾聞利瑪竇于天文地理及天下之事無所不通,自謂四海萬國,跡無不及。故其星歷推步之術(shù),最極精妙,至今天下遵用其法。雖在外夷絕域,亦可謂神智之人也。不佞平日每論及此事,未嘗不想像而奇嘆之,豈料更為此一種杜撰之學(xué),而遺風(fēng)余波至及于一片禮義之邦耶?……彼瑪竇者挾才多智,自以為超古今,騁環(huán)海,而獨(dú)立萬物之表也。必將以神圣自處,創(chuàng)出萬古所未道之語,以作萬古所未有之人,而乃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之繼天立極者為庸常而不足述也,周公、孔子、顏、曾、思、孟之立言垂后者為陳腐而不足師也,程子、朱子繼往開來、衛(wèi)道距邪之千言萬語則又卑之且惡之而斥之,將欲異乎此而別為一端。
(尹愭:《無名子集》第1冊,《辟異端說》,首爾:景仁文化社,《韓國文集叢刊》,第256冊,1990年,第207—208頁)
日月星辰各有一世界辨證說(朝)李圭景
作者小傳:李圭景(1778—1862),號五洲、嘯云,出生于兩班貴族全州李氏家庭,朝鮮王朝后期實(shí)學(xué)派著名學(xué)者。一生未仕,《五洲衍文長箋散稿》是他長期以來潛心于學(xué)術(shù)研究的浩繁著作,其內(nèi)容涉及哲學(xué)、歷史、經(jīng)濟(jì)、地理、語言、文學(xué)、天文學(xué)、數(shù)學(xué)、醫(yī)學(xué)、動物學(xué)、植物學(xué)和礦物學(xué)等。他是19世紀(jì)朝鮮名副其實(shí)的百科全書派代表者之一。
天有九重,屈原有九重天之語,有九天之名?!拭魅f歷中西人利瑪竇入中國,有十二重天論,其可知者九重,故以為九重:太陰月天、辰星天、太白天、太陽日天、熒惑天、歲星天、鎮(zhèn)星天、恒星天、宗動天,諸天主宰?!敻]之論,日徑四百八十八萬四千零三十五里?!敻]之論,月徑七百四十七里,不及半度。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卷1,《天地篇·天文類·日月星辰》,上編,首爾:東國文化社,1959年,第6—9頁)
渾蓋通憲儀辨證說(朝)李圭景
粵自邃古,昧谷獨(dú)通中夏,故西方所傳,每有中土之所遺逸者,而詢諸其人,亦云本自中國之流傳。于蓋天之理,足可征也。按西泰《渾蓋通憲》中,渾天圓儀如塑像,蓋天平儀如繪像云。而梅文鼎《歷學(xué)疑問補(bǔ)》:渾蓋通憲儀,非利瑪竇所創(chuàng),即自中國蓋天之遺器流入西土,懸而可掛,輕便利于行遠(yuǎn),為行測之所需,所以遠(yuǎn)國得存其制,而流傳至今也。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卷17,《天地篇·天文類·歷象》,上編,首爾:東國文化社,1959年,第505頁)
一日刻數(shù)辨證說(朝)李圭景
古法一日百刻,今法一日九十六刻,何也?百刻之于九十六刻,少無長短贏縮,而但分刻所定有異故也。其曰百刻,曰九十六刻,特以中國言也?;拭骼钪濉⒗敻]所撰《渾蓋通憲》曰:凡日法百刻,刻法六十分。凡每時八刻零二十分,初初刻一十分,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初四刻各六十分。正初刻一十分,正一刻至四刻,亦六十分。今減去余分,但作八刻,以便起算。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卷17,《天地篇·天文類·歷象》,下編,首爾:東國文化社,1959年,第151—152頁)
萬國經(jīng)緯地球圖辨證說(朝)李圭景
崔上舍重刻《地球圖》時,何不立說劖之也。圖與說并行,然后圖狀可悉矣。且圖不陽鐫,變作陰刻,球黑書白,而漫患糊涂,不得明凈,是可欠也。又有西塢人《大地球圖》數(shù)十葉,或稱利瑪竇所作,或以為湯若望所撰,或復(fù)稱南懷仁之所為,然似是利氏所繪之《萬國全圖》者也。歲乙亥,聞在于趙尚書貞喆第云:故予親往求見,凡葉大幾一丈余,畫經(jīng)緯線,乃搨本,而出于欽天監(jiān)云。以主人為我盥手躬自披覽,有似米芾之洗手為人執(zhí)役者然,不勝中心之不安。草率觀覽,忽遽而歸,至今為恨。又聞藏于卞振威之華家,裝作屏風(fēng),而素?zé)o一面,故不得借看,但記其所藏處耳。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卷38,《天地篇·地理類·地理總說》,下編,首爾:東國文化社,1959年,第180—185頁)
數(shù)原辨證說(朝)李圭景
皇明萬歷間,西洋人始入中土,其中一二習(xí)算數(shù)者如利瑪竇、穆尼閣等,著為《幾何原本》《同文算指》諸書。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卷44,《人事篇·技藝類·算數(shù)》,下編,首爾:東國文化社,1959年,第420頁)
幾何原本辨證說(朝)李圭景
《幾何原本》有二:其一,皇明徐光啟所槧利西泰《原本》也;其一,清圣祖康熙改本,而入《數(shù)理精蘊(yùn)》者也?!稁缀卧尽?,凡三冊六編?;拭魅f歷丁未,西人利瑪竇與徐太史光啟譯而為書,乃數(shù)學(xué)之所以然之故也。初學(xué)必先解此書,然后可入象數(shù)之閫域矣。此書入于我東,或以為南相國藥泉九萬出來,或云洪啟喜購出,未知其詳,而無人曉其義者。有市井人韓姓者素?zé)o賴,見辱人奴,發(fā)憤學(xué)書,一覽輒記,遂成博洽。聞此書在于啟喜,往懇一見。啟喜侮之曰:若何能透釋,靳不借,韓屢示誠愨,始與之歸,讀一月,盡通奧旨,以書還。啟喜與語,大奇之。玄后數(shù)三家購藏之,西泰《原本》,國中只有四本云。雖有寫本,訛誤不堪讀。歲純宗丙子臘下瀚,借得利本,而即北京原板吳淞重訂者,徐尚書浩修所藏。而其胤左蘇山人教官有本曰:此書,中原亦幾絕種者。清圣祖康熙命編《數(shù)理精蘊(yùn)》,撮《幾何原本》之旨,更著《幾何原本》,而仍毀利本,原板不得立行。而《精蘊(yùn)》《幾何原本》,特體比例等篇,利本所無者,以此利本稀貴,便作禁書,故購得甚難者,有以也。正廟朝有金泳者,本以嶺南晉州牧士人,后寓京師,入于日官,備觀象監(jiān)員。天才超出,貫通其旨,善算交食星度,嘗藐視《精蘊(yùn)》曰:此行數(shù)也,使我踵成利本體比例,則當(dāng)如本書深義不失其旨云。所著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竟餓死慕華館破屋中,有一子不能繼述云。凡讀此書有三等,上才三月可通,中才六月可通,下才九月可通,其余則或三年可通。又有平生未通者,欲學(xué)算數(shù)者,先解此書,然后他理可通也。予借鈔,凡三日迄工,然仍束庋不講,而能識其大義而已。西泰又著《幾何約法》①,而其書尚未出我,故未知其如何也。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卷44,《人事
① 李圭景稱利瑪竇“又著《幾何約法》”一書,但此書不見傳世。篇·技藝類·算數(shù)》,上編,首爾:東國文化社,1959年,第478頁)
寄沈介庵① 沈介庵,即沈鈇(1550—1634),字繼揚(yáng),號介庵,福建詔安縣三都人。萬歷二年(1574)甲戌科進(jìn)士,初任順德知縣,累遷衡陽、鄖陽、九江知府,禮部主事等職。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有八閩“孤介之士”之稱。(明)游樸
作者小傳:游樸(1526—1599),字太初,號少澗,又作肖澗,福建福寧州(今柘榮黃柏)人。明萬歷二年(1574)進(jìn)士,歷成都府推官、大理寺評事,萬歷十七年(1589)任刑部郎中,萬歷二十年(1582)出任廣東按察副使,官至湖廣布政司右參政。著有《藏山集》和《諸夷考》。萬歷十七年時,他被派到廣東調(diào)查案件,并在除夕以后來到韶州,②(明)游樸:《游樸詩文集》,卷6,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據(jù)日本內(nèi)閣文庫萬歷四十五年刻本整理標(biāo)點(diǎn),2015年,第208—209頁有《己丑除夕》詩一首,己丑即為萬歷十七年(1589),接下來即是《李景渠招集韶州九成臺》和《南華寺》兩首詩,即可證明萬歷十七年除夕后不久,游樸即已抵達(dá)韶州南華寺,當(dāng)時利瑪竇正被韶州同知劉承范護(hù)送到韶州南華寺,游樸與利瑪竇相見,大概就在這個時候。應(yīng)該是這個時候與當(dāng)時被稱為“西僧”的利瑪竇和石方西相遇,并互有問答。這應(yīng)該是利瑪竇從肇慶遷至韶州后最早遇到的中國士大夫,但從游樸對利瑪竇的記載來看,他仍將利、石二人稱為“二竺僧”和“竺僧”,這就是說,他當(dāng)時所遇和所識的利瑪竇還是一副完全的僧人打扮,故他誤將其視為真正的佛家子弟。
寄沈介庵:承示儒、釋之辨,痛快人心。數(shù)十年來,海內(nèi)沉沒于蔥嶺之習(xí),目之所睹,耳之所聞,無一非佛家弟子也,何從而聆斯語乎哉!其謂禪家附吾儒名目,以為高吾黨,乃從釋子借路,尤中時弊。弟在韶州見二竺僧,③二竺僧,民國郭犖撰《(民國)霞浦縣志》,卷25,《藝文志》上,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影印民國十六年序刊本,第13冊,第219頁亦收有游樸《寄沈介庵》書,其為“天竺僧”。問其所以來此之故,謂聞中國廣大,故間關(guān)而來;問其何以不歸,曰宇宙一也,隨處寄形足矣。竺僧慕中國而入華,中國之人反愿往生西天,此與今之談道者何異?知在內(nèi)而通于物,物在外而根于知,此正朱子之旨,而陽明極力排斥之以為非。朱、陸之辨,判若冰炭,吾丈謂相成而非相戾,則不知其解矣。
(游樸:《游參知文集》,卷2,《寄沈介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據(jù)日本內(nèi)閣文庫萬歷四十五年刻本整理標(biāo)點(diǎn),2015年,第488—489頁)
與譚廣文④ 譚廣文,即顧鳳翔《天主實(shí)義序》中所言“龍先生以西國之產(chǎn)以入化中國,故當(dāng)時開教頗為不易。今譚生以中國之儒而行化域中,因枝傳葉,闡教何難”中的譚生。此譚生為韶州基督徒,曾刊刻利瑪竇的《天主實(shí)義》,亦在韶州捐資建堂,亦即(意)利瑪竇著,文錚譯,(意)梅歐金校:《耶穌會與天主教進(jìn)入中國史》,第473頁提到的陪同李瑪諾、駱入祿送杜祿茂神父遺體前往澳門的安東尼奧·雷譚(António Leitam)修士。論崇奉西教書(明)馬樸
作者小傳:馬樸(1557—1633),字敦若,號淳宇,自號閬風(fēng)山人,陜西同州人,出身同州馬氏回族世家,為萬歷間禮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馬自強(qiáng)之族孫。明萬歷元年(1573)補(bǔ)郡弟子員,萬歷四年(1576)舉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謁選景州,萬歷二十九年(1601)補(bǔ)易州,萬歷三十二年(1604)入為刑部員外郎,萬歷四十年(1612)擢任襄陽知府,官至云南按察副使。⑤以上生卒履歷,參見(清)馬先登:《關(guān)西馬氏世行錄》,卷11,韓爌《誥授中憲大夫云南按察使司副使洱海道敦若馬公墓志銘》,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清同治七年敦倫堂刊本,第1—10頁。著有《閬風(fēng)館文集》《閬風(fēng)館詩集》《譚誤》《四六雕蟲》《(天啟)同州志》。據(jù)該書信所言,馬樸曾與利瑪竇相識,根據(jù)馬樸的仕履,馬樸與利瑪竇相見的時間大約在萬歷三十二年(1604)其入京任刑部員外郎之后。據(jù)馬樸稱,利瑪竇還給他出示過天主圖像,兩人相處時間頗長,“與其朝夕功課”,應(yīng)是明代回族人物中最早與利瑪竇相見相處的重要人物。由于明代回族多已漢化,特別是在公開場合很少表明自己伊斯蘭教徒的身份,所以利瑪竇也許并不知道馬樸為回族或伊斯蘭教徒。馬樸雖接受西學(xué),但對天主教并不完全認(rèn)同,他站在儒家的立場上直接批評顧鳳翔吹捧泰西天主教而貶低儒釋道三教之觀點(diǎn)。本文沒有明確的反教觀點(diǎn),但其著《四六雕蟲》一書中記載有其與沈?的往來,①(明)馬樸:《四六雕蟲》卷8,《通沈銘鎮(zhèn)宮諭啟》,陜西省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一年倫敦堂藏板,第33頁。并對沈?極為贊賞。
日昨拜教之辱,甚幸!甚快!所示《絕徼同文紀(jì)》②《絕徼同文紀(jì)》,為楊廷筠編輯的一部明代天主教文獻(xiàn)集,出版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所收文章多為天主教文獻(xiàn)的序、跋。,別后披讀,至云間顧君一序③云間顧君一序,指的是《絕徼同文紀(jì)》中所收的顧鳳翔《天主實(shí)義序》。,殊可疑可駭,有當(dāng)相質(zhì)者。彼云:初見龍先生④龍先生,即龍華民,意大利耶穌會士,西文名為Nicolas Longobardi。,似儒而非儒。繼云:研討《天主實(shí)義》,直發(fā)吾儒之堂奧。又云:探其精微所詣,則儒氏亦糟粕矣。夫物物有精微,有糟粕,各自不同。泰西有精微,自有泰西之糟粕;儒氏有糟粕,亦有儒氏之精微。以泰西而糟粕儒氏,儒氏不受也。謂儒氏而沉迷于糟粕,而不知精微者,可謂儒氏盡糟粕而無精微,儒氏不受也。仆不識所謂龍先生者,曾識利瑪竇。其人明慧篤重,其言尊儒而詆佛。自謂越八萬里慕中國堯舜之氓、周公孔子之徒而來,仆甚重焉。及見天主圖像,與其朝夕功課,雖頗異之,然風(fēng)土所囿,益以見乾坤之大。乃云間謂歷程十萬,憫東土生靈而來化度也。是泰西未來,中國無天與王化乎?此其所可疑者。又謂西方之教,行千神萬圣皆為幻妄,千經(jīng)萬卷皆為巵言。嗟乎!是何其忍于蔑神誣圣,而勇于侮圣人之言哉!夫天主之神,見于佛經(jīng),中國雖不經(jīng)見,而史漢載八祀之首。云間以為,惟泰西知耶。中國所寅威者惟天,第非天子不敢祀耳,泰西求天于形像泥矣,人得而祀之褻矣,朝夕香火以祈謝瀆矣。視儒氏之所以事天、祀天、畏天者有間矣,今謂圣神經(jīng)卷盡幻妄巵言,則凡后土與風(fēng)云、雷雨、社稷、山川若祀典所載諸神皆可廢乎?粒食火食,我衣裳宮室;我治歷明時,使不長夜;我教人倫興禮讓,使不禽獸;我繼往開來,息邪衛(wèi)道,使不迷謬;我之諸圣人皆可廢乎?十三經(jīng)之所以彌綸天地,治安民世,與道性情,定名分,闡教化,而翊圣真者,皆可廢乎?泰西極力詆二氏,而不敢詆儒,云間乃謂遠(yuǎn)出三教,直與二氏同類而共斥之,且欲盡滅神圣經(jīng)史以尊異之,此皆其所可駭者。嗟乎!今世儒皆詆瞿曇,不知始而尊異之者,中國人后之使其角立,而欲加諸儒道之上者,亦中國人非瞿曇氏也。仆淺陋老腐,雅不敢是非人,但默而處乎??址情T下所以見教之意,且恐人亦以仆為唯唯致開罪名教,故略一請質(zhì),惟門下教之。
(馬樸:《閬風(fēng)館文集選》,載(清)馬先登輯《燼余志過錄》,哈佛大學(xué)燕京圖書館藏同治九年敦倫堂刊本,第43—44頁)
利山人以巨冊進(jìn)于大內(nèi)(明)楊思本
作者小傳:楊思本,生卒不詳,一作忍本,字因之,號十學(xué),江西建昌人,郡庠生。飽學(xué)多才,名重一時,但從未入仕。長于古詩文,從《寰海賦》內(nèi)容看,可知楊思本熱衷于當(dāng)時傳華的西學(xué),賦中提到了《職方外記》,則知此賦當(dāng)作于天啟以后。又因楊思本與湯顯祖有交往,萬歷二十六年(1598)后,湯顯祖曾有《九日送楊因之歸新城》詩一首,⑤(明)湯顯祖:《湯顯祖詩文集》,下冊,卷19《詩二百十首(1598—161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99頁?!读耩^初函集選》中還保存了他萬歷三十七年(1609)寫成的《游麻姑山記》長文,文字成熟老辣,⑥(明)楊思本:《榴館初函集選》,卷5,《記》,明別集叢刊影印清康熙十三年楊日升刻本,第5輯第88冊,第391—395頁。大致可以判定楊思本應(yīng)生于隆慶末、萬歷初,利瑪竇到南昌時,他已經(jīng)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所以他完全有可能在南昌見過利瑪竇,而且他稱利瑪竇為“山人”,可見他所見到的利瑪竇已經(jīng)不是僧人的形象了。
寰海賦:圣人經(jīng)天以立極,鏡地以開儀,乃有前圣之所未曾,今皇之所僅見。良以凡物,相推而出,事為道之無盡,創(chuàng)見以習(xí)而常,道為事之永久,舉凡輿葢函藏,總皆精靈叢薈。若乃西方之人,精于綴術(shù),又好遠(yuǎn)游,雖嘉服闕其從來,王會未之記錄,一一句而臚之。如萬歷辛酉,有利山人揭其徒,泛重溟而來,以巨冊進(jìn)于大內(nèi),是其事矣。嘗聞德之休明,奎纏炳瑞,時則有異國異書,梯航九萬里而來,鄺古于茲,無有比其芳烈。西域天文,洪武中曾譯之,若夫平線之圖,外紀(jì)之錄,其為說不一端,其為書不一種,亦足以征?代,化被于無外。書契以來,未有之前聞矣。儒者每謂,王者富有四海,亦僅從其耳目之所及者言之耳。夫國包乎海,海在國之中,是曰地中海;海包乎國,國在海之中,是曰寰海。李、張二子海賦,此地中海耳。幸生二子之后,得遇圣明之朝,耳不加聰,而西窮冥冥之黨;目不加明,而東貫洪濛之光。益知鄒子九洲之說,雖曰域其津涯,已自通其大旨;王子拾遺之紀(jì),即尚煩于捃摭,后自招其從來。凡為昔者之所已,嘗不復(fù)為茲公之重見,于是作《寰海賦》,為天朝鼓吹,以俟后之君子考成焉。
(楊思本:《榴館初函集選》,卷8,《賦》,明別集叢刊影印清康熙十三年楊日升刻本,第5輯第88冊,第477頁)
擬老胡文康辭① 老胡文康辭,為(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卷51,《清商曲辭》8,周舍《上云樂》,北京:中華書局標(biāo)點(diǎn)本,1979年,第746—747頁中的一首曲辭。其辭稱:“西方老胡,厥名文康。遨遨六合,傲誕三皇。西觀蒙汜,東戲扶桑。南泛大蒙之海,北至無通之鄉(xiāng)。昔與若士為友,共弄彭祖扶床。往年暫到昆侖,復(fù)值瑤池舉觴。周帝迎以上席,王母贈以玉漿。故乃壽如南山,志若金剛。青眼眢眢,白發(fā)長長。蛾眉臨髭,高鼻垂口。非直能俳,又善飲酒。蕭管鳴前,門徒從后。濟(jì)濟(jì)翼翼,各有分部。鳳皇是老胡家雞,師子是老胡家狗。陛下?lián)軄y反正,再朗三光。澤與雨施,化與鳳翔。覘云候呂,志游大梁。重駟修路,始屆帝鄉(xiāng)。伏拜金厥,仰瞻玉堂。從者小子,羅列成行。悉知廉節(jié),皆識義方。歌管愔愔,鏗鼓鏘鏘。響震鈞天,聲若鹓皇。前卻中規(guī)矩,進(jìn)退得宮商。舉技無不佳,胡舞最所長。老胡寄篋中,復(fù)有奇樂章。赍持?jǐn)?shù)萬里,愿以奉圣皇。乃欲次第說,老耄多所忘。但愿明陛下,壽千萬歲,歡樂未渠央?!贝颂幩晕鞣嚼虾?,應(yīng)指來自古印度境內(nèi)文康國的“老胡”。舞曲(明)王啟叡
作者小傳:王啟叡,字圣臨,又曰圣思,號玉煙,又曰玉琴。山東淄川人,明諸生。生卒不詳。據(jù)《王啟叡傳》稱:“玉琴初學(xué)詩于王季木?!雹冢ㄇ澹T繼照編:《般陽詩萃》卷2,《王啟叡傳》,哈佛大學(xué)燕京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圖書編號:5241.15/3640(1),第1頁。王季木,名象春,明萬歷天啟時山東濟(jì)南府著名詩人,卒于崇禎五年(1632)?!秱鳌酚址Q王啟叡:“最膺服者為吳薊督平子、王考功季木、王學(xué)憲帶如,皆執(zhí)弟子禮,隨吳入太學(xué),欲以功名顯。”③(清)張鳴鐸修:《(乾?。┳痛h志》卷6上,《人物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第6輯影印民國九年石印本,第89頁。吳,即吳平子,即吳阿衡,天啟二年(1622)至天啟七年(1627)任歷城知縣,后出任薊遼總督。王啟叡從吳阿衡學(xué)時當(dāng)在天啟二年至七年之間。王啟叡還有一首詩《恭挽神宗大行皇帝》稱:“我當(dāng)三十無名日,四海驚傳駕御天?!雹埽ㄇ澹T繼照編:《般陽詩萃》卷2,《恭挽神宗大行皇帝》,哈佛大學(xué)燕京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圖書編號:5241.15/3640(1),第 12 頁。萬歷皇帝逝世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可以確知王啟叡生于萬歷十八年(1590)前后。入清后,未見出仕,以詩聞于世,著有《水弦樓詩集》及《西湖山題詩》。王啟叡將利瑪竇比作古時從印度文康國來的“老胡”,并仿周舍《上云樂》舞曲,重新填詞。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但詩中提到利瑪竇“今與帝王作友”句,我懷疑此詩即作于萬歷二十九年利瑪竇進(jìn)京后至萬歷三十八年利瑪竇去世之間。詩中提到天主圣母像、自鳴鐘、三棱鏡、西洋布、渾天儀、日晷等西洋器物,余疑1600年利瑪竇神父從南京進(jìn)京路過濟(jì)南府時,當(dāng)時還是少年的王啟叡曾經(jīng)見過利瑪竇和利瑪竇隨身攜帶的各種西洋器物。當(dāng)時“利瑪竇和他們的珍寶早已揚(yáng)名天下了,神父們也正好利用這個機(jī)會向大家講述我們圣教的事,并告訴大家神父們打算進(jìn)京向皇帝獻(xiàn)禮”。⑤利瑪竇著,文錚譯,梅歐金校:《耶穌會與天主教進(jìn)入中國史》,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第271頁。
西方異人,名琍瑪竇。遨游九州,□⑥按《上云樂》曲辭的格式,此處疑脫一字。視星斗。西過瑤沱,東到蓬萊。南走交趾之國,北歷混江之口。昔與古佛為朋,今與帝王作友。所至捀持天主,□化生母□□⑦按《上云樂》曲辭的格式,此處疑脫二字。。嘆白日之易消,悲大命之難久。故乃流傳圣教,下民是牗。用何畫法,不知入手。懷中抱子,其發(fā)深黝。中繞神色,虛室光透。自鳴作鐘,蓮華刻漏。軒轅鏡懸,照見群丑。西洋織布成云,烏思藏佛象狗。陛下中國至人,位登上九。澤及不臣,功開九有。占風(fēng)而前,望氣而后。貢唑白鷴,力祛獅吼。路迅南針,道尊魯叟。秘啟嫏嬛,編發(fā)二酉。謂人如?蟻,昃行陂陡。制渾天儀,左旋右紐。玉歷度躔,黍秒無否。糞視此黃金,坐不嫌白酒。久客見人親,無欲還多壽。枕中鴻寶函,不與俗人究。愿以奉明君,不惜千萬言。開承惟忠厚,但愿皇帝陛下千萬歲,遠(yuǎn)人重稽首。
(王啟叡:《擬老胡文康辭舞曲》,載[清]馮繼照編《般陽詩萃》卷2,哈佛大學(xué)燕京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圖書編號:5241.15/3640[1],第2頁)
震旦友道無,嘆自利西泰(明)白德游
作者小傳:白德游,生卒不詳,號嘯云,山東濱州人,明末諸生,著有《浴鶴庵詩集》。
出游當(dāng)過容城,再拜其墓,再訊父老,為之立傳。屠翁舊居寧國寺門側(cè),或當(dāng)是菩薩化身,乃作詩和南以頌:大梁鼓刀人,香名名朱亥。有屠居容城,奇品接前代?!送姥谇巴溃帐弦嗖惠d。至德無得稱,高風(fēng)為之最。震旦友道無,嘆自利西泰。富貴則慕羶,患難倏而背。我之第二身,反面見交態(tài)。得翁此倫存,友道千年賴。寺門供饌年,便是菩薩會。仰觀日月明,及翁精神在。楊家家廟中,合與忠愍配。翁乎如再生,日月盤襟帶。吾當(dāng)為執(zhí)鞭,吾當(dāng)納頭拜。
(白德游:《浴鶴庵詩集》卷1,《五言古詩》,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影印崇禎六年自序抄本,集部第4冊,第25—26頁)
利瑪竇心巧過公輸般(清)釋跡刪
作者小傳:釋跡刪(1637—1722),名成鷲,俗姓方,原名顓愷,廣東番禺人。南明時補(bǔ)諸生,清朝攻占廣東后,削發(fā)為僧,以明遺民而逃于釋。曾兩度來到澳門,寓居普濟(jì)禪院,著有《咸陟堂詩文集》等。
觀李雪樵明府新制龍尾車圖式述為長歌寄邑明府姚齊州冀廣其傳:……曾聞西洋利瑪竇,師心巧過公輸般。制器尚象無不有,玉衡平衡渾等閑【車名】。竹木為車效龍尾,宛轉(zhuǎn)汲干滄海水。傾湫倒峽挽天河,日浸桑田盈十里。見所未見聞所聞,想象虛無空擬議。
(釋跡刪:《咸陟堂詩文集》卷5,《七言古》4,四庫禁毀書叢刊影印清康熙四十八年樊澤達(dá)序刊本,集部149冊,第294—295頁)
答鵝山成公【庚午】① 庚午為詩作的時間,即乾隆十五年(1750)。(朝)尹鳳九
作者小傳:尹鳳九(1681—1768),號屏溪,曾官副司直,為朝鮮李朝著名學(xué)者黃江弟子,為江門八學(xué)士之一,著有《屏溪先生文集》。
地之上下四方空虛,而以在大氣之中故不墜矣。大明初,利瑪竇者來自西洋國,而便神人也,歷覽四海之外,有海外諸國地圖印本行于世矣。其地圖四海之外,有陸而諸國列焉,此不可準(zhǔn)信,而蓋以振河海之言準(zhǔn)之,海外必陸矣。
(尹鳳九:《屏溪先生文集》卷32,《書》,韓國文集叢刊本,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204冊,第121頁)
答姜甥【辛亥② 辛亥為詩作的時間,即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朝)韓元震
作者小傳:韓元震(1682—1751),字德昭,號南塘,忠慶北道清州人。歷任學(xué)行、副率及經(jīng)筵官等,朝鮮李朝前期學(xué)者,著有《朱書同異考》《南塘先生文集》等。
世傳西洋國人利瑪竇之說,以為地之上下四旁六面,皆有世界,而逐面世界,皆有山川人物,一如地上世界。申伯謙首先惑其說,而彥明永叔隨風(fēng)而靡矣。人或難之者曰:地之下面世界,山川人物,皆倒立倒行,四旁世界,山川人物,皆橫立橫行。永叔之所以辨者乃曰:地之上下四旁,元無定位,此世界之人,固指彼世界,以為下與四旁。而彼世界之人,即便以此世界,為下與四旁矣。其言誠無倫理,不足多辨。然惑之者眾,則又不得不索言之。上下茍無定位,則凡物之騰在空中者,其腹背頭足,亦無定向,而或上或下,無所不至矣。今鳶之戾天者,以背負(fù)天,而未嘗腹天而背地。以水注于空中,亦必下落于地,而未嘗上至于天,何也?上下既有定位,則四旁又可知矣。彥明于此說也,雖不敢開口大說,心實(shí)主之。故地下有水之說,必深排而力抵之,蓋以地下有水,則不得有世界故也。故于朱子之定論,非不見不聞,而不合于己見,則輒皆歸之于不可信,此不須深與之辨矣。
(韓元震:《南塘先生文集》卷22,《書家中問答》,韓國文集叢刊本,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201冊,第527頁)
上星湖先生別紙(朝)安鼎福
又辨學(xué)遺牘者,即蓮池和尚與利瑪竇論學(xué)書也。其辨論精覈,往往操戈入室,恨不與馬鳴、達(dá)摩諸人對壘樹幟,以相辨爭也。先生其已見之否,《實(shí)義》第二篇又曰:有君則有臣,無君則無臣。有物則有物之理,無此物之實(shí)即無此理之實(shí)。此所謂氣先于理之說,此果如何。
(安鼎福:《順菴集》卷2,《書·上星湖先生別紙【丁丑】》,韓國文集叢刊,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230冊,第30—31頁)
聽鐵琴(朝)南公轍
作者小傳:南公轍(1760—1840),字符平,號思潁居士,慶南道宜寧人。嘉慶十二年(1807)任冬至正使出使清朝。
此琴初傳利瑪竇,來自西洋萬里國。宮商太清羽徵激,振如鳴金如戛玉?;ǖL語泉聲咽,谷里猿嘯木葉落。刀槍突迸鐵騎馳,百萬金鈴碎玉盤。余音轉(zhuǎn)作殺伐聲,曲終嘆息淚闌干。
(南公轍:《金陵集》,卷之二,《詩·聽鐵琴》,首爾:國立中央圖書館藏聚珍字本,1815年,第3頁)
新井白石與朝鮮使臣對話錄(朝)趙泰億
作者小傳:趙泰億(1675—1728),字大年,號謙齋,朝鮮揚(yáng)州人。朝鮮肅宗三十七年(1711),時任通政大夫吏曹參議知制教的趙泰億出使日本,賀德川幕府第六代將軍德川家宣即位。于日本正德元年十一月五日,在江戶時與日本著名學(xué)者新井白石進(jìn)行了筆談,后由趙泰億整理輯錄成文。
白石曰:公等奉使萬里,合二國之歡,則賢勞豈不壯哉。若仆生懸弧以來,譬如坐井,嘗始望洋初冠。在壬戌之聘,造諸貴邦二三君子。嗣后,唐山、琉球及大西洋歐羅巴地方和蘭、蘇亦齊、意多禮亞人等至于斯。仆皆得見之,且今與諸公周旋有日,于此少償四方之志耳。
青坪①青坪,即任守干。任守干(1665—1721),字用譽(yù),號逐窩,又號青坪居士,籍貫豐川。朝鮮朝后期文臣,1711年為朝鮮赴日本使團(tuán)副使。曰:大西洋是西域國名,歐羅巴、意多禮亞等國在于何方耶?
白石曰:貴邦無《萬國全圖》耶?
南岡②南岡,即李邦彥。李邦彥,號南岡,為1711年朝鮮使團(tuán)的從事官,參加了與新井白石的對話。曰:有古本,而此等國多不載。
白石曰:西洋者,去天竺國猶且萬里,有所謂大小西洋。仆家藏有圖一本,可以備觀覽焉。
南岡曰:果有所儲,毋慳一示。
白石曰:第恨其地名志以本邦俗字,諸君難解,其圖義在《月令廣義》《圖書編》等書者即是。
南岡曰:吾邦無此書矣。
明日,白石送一小圖來曰:《萬國全圖》原本二式,有地球,有橫幅,皆系番字,其字如絲發(fā),地名、人物、風(fēng)俗、土產(chǎn)盡備焉。利山人所刻六幅圖,及《月令廣義》《天經(jīng)或問》《圖書編》等所載,譯以漢字,略記其梗概而已。此小圖,吾長崎港人所作,其縮地之法尤妙,只惜圖小,所載地名存十一于千百。且譯以諺文,恐諸君子不可解,試使對馬州譯人讀之,可也。若其地球、橫幅等原圖,則歐羅巴諸國所貢,數(shù)本藏在秘府。今仆之力不能使諸公一睹之,亦可以恨也。
南岡曰:每年往來商舶有定額云然耶?
白石曰:唐山及西南海舶歲額有百六七十艘,常年來聚于長崎港。
青坪曰:曾聞西洋古里國利瑪竇者到此,有文字留傳者,信然?
白石曰:只有《交友論》一篇,我國嚴(yán)禁天主法,盡火其書。《交友論》者,《百川學(xué)?!贰墩f郛》等書收錄焉。
([日]市島謙吉編:《新井白石全集》第4冊,《江關(guān)筆談》,日本國書刊行會明治四十年排印本,第725—727頁)
與林廣平札(清)焦袁熹
作者小傳:焦袁熹(1661—1736),字廣期,江蘇金山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舉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后授山陽教諭。清前期著名經(jīng)學(xué)家,著有《春秋闕如編》《四書雜說》《佛乘贅語》《尚志錄》及《此木軒文集》等。
承許假《琢菴集》一觀,乞付來人,為感。鄴翁家《辛丑禮闈卷》,亦乞轉(zhuǎn)假,鈔錄畢,即珍帚也。兩意如此,未能南往躬懇耳。周介生跋王家相《星氣策》云:聞之友人,此為利瑪竇所作。倘有可考,幸亦知。又行。
(焦袁熹:《此文軒文集》不分卷,清代詩文集匯編影印湖南省圖書館藏懷舊樓鈔本,第207冊,第315頁)
洋畫歌(清)喻文鏊
作者小傳:喻文鏊(1746—1817),字冶存,一字石農(nóng),湖北黃梅人。乾隆間貢生,官湖廣竹溪縣教諭。著有《紅蕉山館詩鈔》《考田詩話》等。
西洋畫人人欲活,四面圓滿手初脫。側(cè)面稍暗正面明,陰者為凹陽者凸。西洋畫屋屋可居,縱橫百道蹤跡粗。誰知其細(xì)轉(zhuǎn)與苗,發(fā)比表里層級何。胡桃油非不易得,他手為之少顏色。視差之法汝能傳,以指規(guī)目目更妍?!懊髀勛岳敻],泰西絕域重關(guān)叩。制器巧成自鳴鐘,萬國全圖語荒謬。像繪婦人抱兒兒【天主】,膜拜十字葡萄酎。內(nèi)地沾染教漸傳,禮部防微交章奏。嗚呼!通番左道律當(dāng)誅,自有國法警群愚。
(喻文鏊:《紅蕉山館詩鈔》卷8,清代詩文集匯編影印清嘉慶九年黃梅喻氏刻本,第414冊,第541—542頁)
仙骨① 仙骨,利瑪竇貢品單中稱為“圣人遺物”,朱國祚疏稱為“神仙骨”。謠(清)陳文瑞
作者小傳:陳文瑞(1747—?),字云卿,號亭苕,江西鉛山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貢生,官江西新昌、豐城訓(xùn)導(dǎo),義寧州學(xué)正。著有《瘦松柏齋詩集》。
仙佛皆人鬼,蛻骨有余臭?,嵶庸つw,飲器斷肩脰。何物大不祥,航海登朝右。佛骨諫者韓退之,仙骨貢者利瑪竇。
(陳文瑞:《瘦松柏齋詩集》卷7,《古今體詩一百四十六首》,清代詩文集匯編影印清道光三年刻本,第423冊,第605頁)
達(dá)奚司空歌(清)曾燠
作者小傳:曾燠(1760—1831),字庶蕃,一字賓谷,江西南城人。清乾隆辛丑(1781)進(jìn)士,歷任戶部主事、兩淮鹽運(yùn)使、湖南按察使、廣東布政使、貴州巡撫等職,有《賞雨茅屋詩集》。
達(dá)奚司空歌塑像在南海廟前聞系泥傅肉身:波羅樹新人自古,眼見優(yōu)曇花幾度【波羅樹,一名優(yōu)缽曇,達(dá)奚司空所種,久不存,今其萌蘗,亦大數(shù)十圍矣】。重洋悵望可奈何【其像一手加眉際為遠(yuǎn)矚狀】,日月跳丸來復(fù)去。南海之神笑相語,天邊浩淼君來路。記得蕭梁時事無,達(dá)摩爾日亦東渡。佛門幾代無七祖,夷教近來有天主。利馬竇者何神通,異說縱橫遍中土。司空三嘆非吾侶,豈可人無翁與姥。而今風(fēng)俗又一新,白蓮開社且無數(shù)。
(曾燠:《賞雨茅屋詩集》卷12,《古今體詩六十五首》,清代詩文集匯編影印清嘉慶八年王芑孫序刊本,第200頁)
閔正齋貞② 閔正齋貞,即閔貞(1730—1788),字正齋,江西南昌人。清代畫家,其畫學(xué)明代吳偉,善山水、人物、花鳥,筆墨奇縱,豪邁絕倫。換鵝圖(清)胡壽芝
作者小傳:胡壽芝,生卒不詳,號七因,浙江臨安人。由拔貢分發(fā)州判,升知州。著有《東目館詩集》。稱焦秉貞、冷謙之畫“宗利瑪竇”,這是胡壽芝首次提出。
焦【秉貞】冷【謙】心傳結(jié)習(xí)牢【皆宗利瑪竇,以欌整反背為工】,一時牌譜競秋毫【謂陳老蓮水滸牌金古良無雙譜】。何人力矯西洋派,顫筆幾同金錯刀。(胡壽芝:《東目館詩集》卷18,《閔正齋貞換鵝圖》,清代詩文集匯編影印清道光壬寅胡壽芝自序刊本,第352冊,第187頁)
(明)馮應(yīng)京
作者小傳:馮應(yīng)京(1555—1606),字可大,號慕罔,南直隸泗州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jìn)士,二十八年(1600)擢湖廣僉事。馮應(yīng)京與利瑪竇關(guān)系密切,曾刻利瑪竇《交友論》,為利瑪竇的《天主實(shí)義》和《兩儀玄覽圖》作序,又為利瑪竇的《二十五言》潤色并準(zhǔn)備付梓。馮應(yīng)京在獄中三年,一直與利瑪竇保持書信往來。故在利瑪竇的心目中,馮應(yīng)京應(yīng)該是一個未經(jīng)受洗的天主教徒。
九章:京按,周公作算術(shù)《九章》,章從音從十,數(shù)之終也。九陽之老也,十則變?yōu)橐灰?。知此者,其可以體化乎?!毒耪隆分凉垂啥?,海島即勾股也。今西泰利先生,洞測重玄,逆知千祀。余學(xué)之未能,姑錄統(tǒng)宗之要者,為下學(xué)蒿矢云。
(馮應(yīng)京:《皇明經(jīng)世實(shí)用編》卷26,《貞集》7,《數(shù)學(xu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萬歷三十一年自序刊本,史部第267冊,第553頁)
京邸晤厲馬豆(明)馮夢禎
作者小傳:馮夢禎(1548—1606),字開之,號具區(qū),又號真實(shí)居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著名的佛教居士。 明代詩人。萬歷五年(1577)進(jìn)士,著有《快雪堂集》《快雪堂漫錄》《歷代貢舉志》等。馮夢禎本人并未見過利瑪竇,但是其友金卓然在利瑪竇進(jìn)京的當(dāng)年就在北京與利瑪竇相見,兩人還互相交談了學(xué)問,馮夢禎則將利瑪竇的學(xué)問鄙為“小乘外道”,并將利瑪竇的名字譯成“厲馬豆”,這是現(xiàn)今僅見的一次。
壬寅①壬寅,即明萬歷三十年(1602)。五月初四,晴。面史左伯、金卓然,自燕歸,即午川,達(dá)觀老人為改今字,并得老人書一紙。晚飲金卓然,卓然為談京邸晤厲馬豆,學(xué)問梗概自是小乘外道,惜士大夫多有中之者。
(馮夢禎:《快雪堂集》之《快雪堂日記》卷59,《壬寅》,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歷四十四年黃汝亨朱之蕃等刻本,集部第165冊,第50—51頁)
利瑪竇謂朋友是第二個我(明)王肯堂
作者小傳:王肯堂(1549—1613),字宇泰,號順庵,南直隸金壇人。其父王樵,歷官刑部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與利瑪竇有所交往??咸貌┯[群書,因母病習(xí)醫(yī)。萬歷十七年(1589)中進(jìn)士,選為翰林檢討,萬歷四十年(1612),任福建參政。與利瑪竇交游頗深,著有《郁岡齋筆麈》等。
五倫皆當(dāng)以信,而獨(dú)系之朋友者,何哉?蓋朋友涂之人耳,而人不能廢誼不可解者,心相孚也。故利瑪竇謂朋友是第二個我,其言甚有味,若不信,則無為貴交矣。
(王肯堂:《論語義府》卷1,《吾日三省吾身章》,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刻本,經(jīng)部第161冊,第390頁)
利瑪竇洞醫(yī)玄奧(明)程侖
作者小傳:程侖,生卒不詳。字原仲,號星海,徽州新安人。初攻科舉,因病而精研醫(yī)術(shù),名聞于時,著有《程原仲醫(yī)案》和《傷寒雜證》。程侖曾在外游歷二十余年,歷吳、楚、齊、魯、燕、趙之間,而居北京時間最長,曾當(dāng)過孫承宗幕僚,又曾任羽林參軍。在利瑪竇逝世的前一年,程侖曾拜訪利瑪竇,并與其討論相關(guān)醫(yī)學(xué),利瑪竇有一段關(guān)于西醫(yī)十分重要的論述,但并不被程侖認(rèn)同。
己酉②己酉,即萬歷三十七年(1609)。來京,客有稱利西泰聰慧而巧,洞醫(yī)玄奧,予往造焉。西泰曰:吾國人病,鮮有論脈者,惟取玻璃瓶溺之,映日觀色,知五臟受病之從來,用藥一以攻伐去毒為主。神矣哉!岐伯,誠天師也;西泰,西方之人。岐伯不曰西方人多肉食,宜用毒藥以去其積?此一方之治耳。西泰自謂天主之教宏博,無所不通,輕三教,小四方,包天地,握陰陽,然議論不出岐伯范圍之內(nèi)。非達(dá)理者何足以語醫(yī),又何足以稱道哉?神農(nóng)、軒轅,帝也;岐伯、伊尹,圣也;越人、倉公,賢也;長沙、梁公,卿相也。有其德,有其位,咸藉此以濟(jì)世。今之士大夫往往褻此而不談,所談?wù)呶幢亟陨钤爝_(dá)理之士。予曰:醫(yī)道之不明不行,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程侖:《程原仲醫(yī)案》,《論八篇·原道》,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校注本①《程原仲醫(yī)案》成書于天啟元年(1621),現(xiàn)存最早刻本為天啟五年(1625)方道大刻本,本點(diǎn)校本以天啟抄本為主校本。,2015年,第1—2頁)
利西泰制薔薇露(明)程百二
作者小傳:程百二,字幼輿,號瓦全道人,徽州休寧人,《明史》及方志均無其傳,洪業(yè)先生猜測其為一商人。有《方輿勝略》《程氏叢刻》等書傳世。
余少侍家漢陽大夫,聆許文穆、汪司馬,過談溪上,謂新安江水以潁上為最味,超惠泉,令汲煮茶,毋雜烹點(diǎn),慮奪水茶之韻?!畲笏就疆?dāng)玫瑰盛開時,令豎子清晨收花上露水煮茶,味似歐邏巴國人利西泰所制薔薇露。
(程百二:《程氏叢刻·品茶要錄補(bǔ)》,不分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萬歷四十三年刻本,第83冊,第543頁)
利瑪竇李應(yīng)誠有《山海輿地全圖》(朝)李睟光作者小傳:李睟光(1563—1628),字潤卿,號芝峰,朝鮮王朝外交官、學(xué)者。他分別于朝鮮宣祖二十三年(1590)、宣祖三十年(1597)和光海君三年(1611)以奏請使副使的身份出使明朝,在此期間李睟光廣泛與外國使臣進(jìn)行交流,也因此聞名于東南亞國家,亦是最早將西學(xué)傳入朝鮮的重要人物。著有《芝峰類說》和《芝峰集》。值得注意的是,萬歷三十一年(1603)時,李晬光即已獲得朝鮮使臣帶回的“歐羅巴國輿地圖”,此地圖當(dāng)即李之藻1602年在北京刊刻的《坤輿萬國全圖》,也就是說,此圖刊刻的第二年即已傳入朝鮮。
歐羅巴國,亦名大西國,有利瑪竇者,泛海八年,越八萬里風(fēng)濤,居?xùn)|粵十余年。所著《天主實(shí)義》二卷,首論天主始制天地,主宰安養(yǎng)之道,次論人魂不滅,大異禽獸,次辨輪回六道之謬,天堂地獄善惡之報,末論人性本善而敬奉天主之意。其俗謂君曰教化皇,不婚娶,故無襲嗣,擇賢而立之。又其俗重友誼,不為私蓄,著《重友論》②《重友論》,當(dāng)即利瑪竇的《交友論》。。焦竑曰:西域利君以為友者第二我,此言奇甚云。事詳見《續(xù)耳譚》。
萬歷癸卯③萬歷癸卯,即萬歷三十一年(1603)。,余忝副提學(xué)時,赴京回還使臣李光庭、權(quán)憘,以歐羅巴國輿地圖一件六幅送于本館,蓋得于京師者也。見其圖甚精巧,于西域特詳,以至中國地方暨我東八道、日本六十州地理遠(yuǎn)近大小,纖悉無遺。所謂歐羅巴國,在西域最絕遠(yuǎn),去中國八萬里,自古不通中朝,至大明始再入貢。地圖乃其國使臣馮寶寶④馮寶寶,其人生卒仕履均不可考,此處稱北京帶回朝鮮的利瑪竇世界地圖是由馮寶寶刊刻,此事未見其他任何文字記錄。余疑這位出使朝鮮的使臣馮寶寶為宮中宦官,他曾參與李之藻刊刻利瑪竇地圖之事,故坊間有傳圖為馮寶寶所作。所為,而末端作序文記之,其文字雅馴,與我國之文不異,始信書同文,為可貴也。按其國人利瑪竇、李應(yīng)誠⑤此處將李應(yīng)誠視為歐羅巴人,實(shí)誤,李應(yīng)誠當(dāng)為李應(yīng)試。李應(yīng)試(1560—1620),字省勿,一字省吾,湖廣人,生于北京,世襲錦衣衛(wèi)武職。萬歷二十年(1592)參加壬辰之役。1600年,利瑪竇入京后,即從利瑪竇游,據(jù)利瑪竇回憶錄中保存的李應(yīng)試受洗時的誓詞稱,李于萬歷三十年(1602)八月六日受洗,教名葆祿,成為利瑪竇入京后最早受洗的天主教徒之一。萬歷三十一年(1603),與耶穌會會友鐘鳴人、黃明沙、游文輝、倪雅谷、丘良稟、徐必登、鄒采斯及阮泰元共同刊刻利瑪竇《兩儀玄覽圖》。者,亦俱有《山海輿地全圖》、王沂《三才圖會》等書,頗采用其說。歐羅巴地界,南至地中海,北至冰海,東至大乃河,西至大西洋。地中海者,乃是天地之中故名云。
(李睟光:《芝峰類說》上輯,卷2,《諸國部·外國》,首爾:朝鮮古書刊行會影印出版,1915年,第53—55頁)
利泰西云造物者制人(明)鄭瑄
作者小傳:鄭瑄,生卒不詳,字漢奉,福建閩縣人。崇禎四年(1631)進(jìn)士,官至應(yīng)天巡撫,著有《昨非庵日纂》。
利泰西云:造物者制人,兩其手,兩其耳,而一其舌。意使多聞多為,而少言也。其舌又置之口中奧深,而以齒如城,唇如郭,須如橾,三重圍之,誠欲甚警之,使讱于言矣。不爾,曷此嚴(yán)乎。
(鄭瑄:《昨非庵日纂》三集卷12,《口德》1,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崇禎十三年余煌序刊本,第119冊,第615頁)
利瑪竇曾以天主教流入天方國(明)宋存標(biāo)
作者小傳:宋存標(biāo)(約1601—1666),字子建,號秋士,別署蒹葭秋士,松江華亭人。崇禎間貢生,候補(bǔ)翰林院孔目。著有《史疑》《國策本論》《秋士香詞》及《棣華集》。
天方國,乃西海之盡也。四時皆春,酋長無科擾于民,亦無刑罰。見月初生,與民拜天號呼稱揚(yáng)以為禮。其寺每方九十間,共三百六十間,皆白玉為柱,黃甘玉為池。中有黑石一片方丈余,曰漢初時天降也。其寺層次如塔,每至日落聚為夜市,蓋日中熱故也。秋士曰:蜀有鄷都縣,午前與人市,午后與鬼市,猶未若夜市之奇也。有言陸路一年可達(dá)中國,利瑪竇曾以天主教流入,想即此地。
(宋存標(biāo):《秋士史疑》卷4,《星槎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崇禎二年刻本,史部第288冊,第698—699頁)
西士利瑪竇為兩圖(明)張怡
方密之曰:分野之說,予每求之而未通。夫天常運(yùn)而不息,地一成而無變,以至動求合至靜,此其難通者一也。若以為形象所主,必有相當(dāng),氣類之應(yīng),乃出自然,不應(yīng)各有入度之限。況天之一度,當(dāng)?shù)刂徘Ф儆嗬铩t天大而地小,尤礙吻合西士之言頗詳,說見后。此其難通者二也。且以輿地言之,閩、粵、交、廣,東通吳會,謂之揚(yáng)州,實(shí)當(dāng)中國之半,而分星所屬止此,此又地廣而天狹矣,此其難通者三也。嘗讀隋志,見載南極老人星下,尚有大星無數(shù),此已明矣。西士利瑪竇為兩圖,一載中國所常見者,一載中國所未見者,如海石、火島、金魚、小斗,曰滿剌伽者,滿剌伽國始見也。按天官書曰:甲乙四海之外,日月不占。注曰:甲乙主海外,以遠(yuǎn),不關(guān)中夏事,故不占也。下洋兵鄧?yán)蠂L言,所歷諸國,惟地上之物有異耳。其天象大小、遠(yuǎn)近、顯晦之類,雖極遠(yuǎn)國視之,一切與中國無異。因此益知以二十八宿分隸中國之九州者謬也。
(張怡:《玉光劍氣集》卷3,《法象》,北京:中華書局據(jù)張怡手稿本整理標(biāo)點(diǎn),2006年,第102—103頁)
利瑪竇有指上刻漏(明)張怡
西士利瑪竇來中國,所為琴,縱三尺,橫五尺,藏櫝中,弦七十有二,以金銀絲為之。弦各有柱,通端于外,故其端而弦應(yīng)。亦有譜。有自鳴鐘,大鐘鳴時,小鐘鳴刻,應(yīng)期不爽。今中國人亦有能為之者,然不如其精也。又有指上刻漏,如婦人所帶戒指,面上列十二時,中含一針,如世所用羅經(jīng)狀。每交一時,則中有機(jī)微觸指背,而針尖自移向之。歷局湯若望有一日晷,云是靺鞨寶也。大可三寸而殺,色若玫瑰,透明無纖瑕。中有天然十二辰字,而字與中土?xí)?。中一針,隨時而運(yùn),不由人力。全是造物生成,真屬希有。若望甚秘之,晝夜佩胸前,不輕示人。予得見之。
(張怡:《玉光劍氣集》卷29,《類物》,北京:中華書局據(jù)張怡手稿本整理標(biāo)點(diǎn),2006年,第1017頁)
利瑪竇以玻璃望遠(yuǎn)鏡觀星(明)顧景星
作者小傳:顧景星(1621—1687),字赤方,號黃公,湖北蘄州人。明末貢生,南明弘光朝時考授推官。入清后屢征不仕??滴跫何?1679)薦舉博學(xué)鴻詞,稱病不就。著有《白茅堂集》《讀史集論》和《黃公說字》等。書中明確提到利瑪竇已經(jīng)用玻璃望遠(yuǎn)鏡觀察星象。
利瑪竇云:小星光聚所成,清秋晦朔,無云氣。時以玻璃望遠(yuǎn)鏡覘之,見細(xì)星如沙,猶水之有泡易日中,見沫是也。沫泡也,天文占河中,多星主大水,少星主旱。舊說:七夕前后,金氣正盛,上掩天河而不見,與河源之說等。誤。蓋立秋處暑,日入在辛,與房心、箕尾相望。而月當(dāng)上弦,所行之道逼近于河,日月光奪,而不見也,月望光滿,亦不見也。理之著于日前者,俗妄以隱見先后遲速占米價。
(顧景星:《黃公說字》巳集卷17,《水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康熙鈔本,經(jīng)部201冊,第382頁)
利瑪竇本西洋法造歷(明)魯論
作者小傳:魯論,生卒不詳,字孔壁,江西新城人。19歲補(bǔ)邑博士,天啟時選明經(jīng),歷官南直隸潁州同知、署天長知縣、霍丘知縣、福州海防館同知等職。入清后,閉門著書,著有《仕學(xué)全書》。當(dāng)為明啟禎時人,享年80歲。
天啟初,利瑪竇本西洋法造歷,未詳其說,不可考。
(魯論:《仕學(xué)全書》卷11,《禮部大政·歷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崇禎十六年自敘刊本,史部第262冊,第99頁)
西域利瑪竇集(明)汪定國 輯
作者小傳:汪定國,生卒不詳,字蒼舒,浙江海昌人。著有《古交褒異集記》及《諸子褒異》。汪定國對明代來華的西學(xué)持肯定態(tài)度,固將利瑪竇的《交友論》作為諸子列入釋道類書籍中進(jìn)行評判,但其反天主教的態(tài)度十分明顯,直接將天主教與當(dāng)時的無為教相類比。
利瑪竇曰:吾友非他,即我之半,乃第二我也,故當(dāng)視友如己焉。……墨臥皮古聞士者,拆開大石榴?;蛉藛栔唬悍蜃雍挝铮斧@如其子之多耶。曰:忠友也。①以上文字為利瑪竇《交友論》全文,本處省略。
汪蒼舒曰:天主教,夷學(xué)也。今時方來中國,其技藝頗可觀,但鳩聚徒類,毀棄蒸嘗,殊為傷壞中國之治。士夫往往溺其于技,令彼得借為聲援,鼓惑后生。頃國日本,最惡此種,有至理域者,以萬矢殺之。云先時有以此術(shù)往至其國,聚黨既多,即欲據(jù)其君國也,然則中國又安可無以處之。中國釋道,而為游食,尚后宜汰。況加此等來擾中國,何可長也。杭州橫山,尤有一種無為教,嘯聚黨類,聞其綦布江南,如臂指犬牙,尤宜時雉之。愿來蒞此土者,稍留心也。
(汪定國輯:《諸子褒異》卷8,《友論·西域利瑪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末刻本,子部第153冊,第639—643頁)
利瑪竇不知陰陽進(jìn)退之道(明)朱朝瑛
作者小傳:朱朝瑛(1605—1670),字美之,號康流,晚號罍庵,浙江海寧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jìn)士,授旌德知縣,后升議制司主事。曾受業(yè)于黃道周,深得其傳。明亡后隱居二十余年,致力學(xué)問,對經(jīng)學(xué)、天文、勾股之法均深有研究。著有《讀詩略記》《讀春秋略記》《讀易略記》及《罍庵雜述》等。
萬歷辛丑西域利瑪竇入貢京師,精于歷數(shù)之學(xué),而不知陰陽進(jìn)退之道、天人交會之機(jī),一切參差變異,皆謂出其形體之固。然于楚日月五星,有同心輪,有不同心輪,有大輪,有小輪,此順彼狙,轇轕蹠戾,天誠如是,勞擾乎哉?!赌淆R書》稱:日月當(dāng)子午,正隔于地,為暗氣所食,以天大而地小也。此言一倡,遂謂日月與地三者形體大小相次,日月相衡,為地所蔽,有景在天,其大如□□。宋景濂祖述其說,作《楚客對》,謂月之食本于地景。萬歷中,西域利瑪竇來自海外,言與此合,而有甚之,以地為□體,天中一粟,周圍上下,人物所居。人皆駭之,不知其說之出于中華,而非利氏之創(chuàng)見也。
(朱朝瑛:《讀詩略記》卷3,《小雅·十月之交》,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2冊,第456—457頁)
利瑪竇《輿地圖》(清)施男
作者小傳:施男(1610—1680),字偉長,江西吉水人。明諸生。清順治初隨征廣西,以軍功授廣西按察副使,著有《邛竹杖》。從文中可以看出,施男曾收藏利瑪竇《山海輿地全圖》(亦可能為《坤輿萬國全圖》)。
歸篋:廣南富珠璧、孔翠、香象、貝犀,即清修如陸君,亦尚載郁林石返。余后先七載,馬首劍矟料理,斬頭陷胸,板干壁櫓。廿六抵邑城,省余者,發(fā)篋笥,得《曹鄴之集》、利瑪竇《輿地圖》,寒暑敝衣,數(shù)事而已。余亦頰赪,亡以復(fù)之。昔彭淵才游京師十余年,家素不備饘粥,一旦策蹇歸,槖中惟李廷珪墨一螺,文與可竹一枝,歐陽六一《五代史》草稿一束,視余不崇侈萬千耶。
(施男:《邛竹杖》卷3,《歸篋》,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初留髡堂刻本,第1176冊,第314頁)
孫元化與徐光啟李之藻為利瑪竇三大弟子(清)陳祖范
作者小傳:陳祖范,生卒不詳,字亦韓,號見復(fù),江蘇常熟人。雍正元年(1723)舉人,后舉薦為經(jīng)學(xué)通儒,賜國子監(jiān)司業(yè)。清代著名學(xué)者,著有《掌錄》。
陸桴亭①陸桴亭(1611—1672),字道威,號剛齋,晚號桴亭,江蘇太倉人。明亡,隱居講學(xué),與陸隴其并稱二陸,著有《思辨錄》和《淮云問答》等。曰:西學(xué)有幾何用法,見崇正歷書中,蓋詳論勾股之法也。嘉定孫中丞火東,更為詳注推衍,極其精密?;饢|與徐光啟、李之藻稱利瑪竇三大弟子。
(陳祖范:《掌錄》卷上,《西洋算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乾隆二十九年刻本,子部第101冊,第238頁)
利瑪竇精歷象推算勾股圭測之術(shù)(清)吳肅公
作者小傳:吳肅公(1626—1699),字雨若,號晴巖、逸鴻,別號街南,安徽宣城人。晚明諸生,入清不仕,以行醫(yī)和授徒自給。著述甚多,有《詩問》《讀禮問》《律陶》《闡義》《姑山事錄》《戶祀典議》和《明語林》等。據(jù)吳肅公自序,《明語林》成書時間為康熙二十年。
西洋人利瑪竇,精歷象、推算、勾股、圭測之術(shù)。規(guī)玻璃為眼鏡燭遠(yuǎn)者,見數(shù)百里外物;顯微者,能鑒疥蟲毛爪。笵銅為小鐘,以繩貫懸之,機(jī)關(guān)相輸軋,應(yīng)時自叩,周十二辰,刻漏不失。他所制器,皆機(jī)巧昡人從來未有。
(吳肅公:《明語林》卷10,《巧藝》,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清光緒刻宣統(tǒng)印碧琳瑯館叢書本,子部,第245冊,第72頁)
利瑪竇輿圖志(清)吳任臣
作者小傳:吳任臣(1628—1689),字志伊,號托園,福建興化府人。諸生,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xué)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承修《明史·歷志》。著有《十國春秋》《禮通》《山海經(jīng)廣注》《字匯補(bǔ)》《南北史合注》及《托園詩文集》。
鬼國在貳負(fù)之尸北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貳負(fù)神。在其東為物,人面蛇身。任臣案:《論衡》北方有鬼國,《玄覽》云,毗舍那有鳥語鬼形之民,《楊氏裔乘》云,鬼國在駮馬國西?;蛟弧兑住贩Q伐鬼方,即此也。利瑪竇《輿圖志》云鬼國之人啖鹿與蛇,耳目鼻與人同,惟口在頂上。此與經(jīng)說全異,當(dāng)別為一種耳。
(吳任臣:《山海經(jīng)廣注》卷12,《海內(nèi)北經(jīng)》,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第204頁)
番僧利瑪竇以友為第二我(清)牟允中
作者小傳:牟允中,生卒不詳,字叔庸,號目源,又稱純陽真人,直隸天津人。著有《道德經(jīng)釋義》《庸行編》。
宋卓月曰:世人漫結(jié)交,遂不問聲氣之合與不合,輒自命相知。試?yán)[相知之義,談何容易。番僧利瑪竇以友為第二我,此深于相知之解者也。太和曾文學(xué)大奇曰:今人曾是單知,那得相知。懷玉詹山人冕曰:人即密處,不必定相知。夫婦朝夕同臥起,亦是不得相離之人,未便稱相知。知言哉。
(牟允中:《庸行編》卷4,《慎交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康熙三十年尚朝柱等澹寧堂刻本,子部第157冊,第535頁)
以坤輿萬國橫圖縮畫一圓球(日)涉川春水
作者小傳:涉川春水(1688—1727),又名入間川重恒,為涉川春海的養(yǎng)子。江戶中期仙臺藩天文學(xué)家,著有《春海先生①春海先生,即涉川六藏(1639—1715),原姓保井,字春海,通稱助左衛(wèi)門,京都人,為江戶時期著名天文歷學(xué)家。實(shí)記》。
寬文十年②寬文十年,即康熙九年(1670)。庚戌,先生年三十二欲修渾天儀而驗(yàn)天象,依用工夫新制圖儀,名新制渾天儀。其器只有經(jīng)緯四游之三,單環(huán)而測天象,孔簡易,日月星圖,無能脫其機(jī)窺,還優(yōu)乎舊圖遠(yuǎn)焉?!忠詺W羅巴利瑪竇所著之坤輿萬國橫圖乃畫屏六幅,縮畫一圓球,縱橫象天度及里方,號曰地球。是亦便于學(xué)地理,且制我國之地圖,合天度而定方位,別為深秘之一圖前代所為曾有之畫,而本朝第一之至寶。
(涉川春水:《春海先生實(shí)記》,不分卷,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寫本,第4頁)
利瑪竇為名儒(朝)李衡祥
作者小傳:李衡祥(1653—1733),字仲玉,號瓶窩。曾任朝鮮李朝濟(jì)州牧使兼兵馬水軍節(jié)制使,亦為李朝儒學(xué)者,著有《瓶窩集》。直接稱利瑪竇為名儒和利儒,始見于此。
昔在萬歷辛丑年,大西洋歐邏巴人利瑪竇為名之儒,晝夜航海,二十八年,始達(dá)北京。譯不通語,書不同文,其人以聲知音,以音知言,以言知書。以謂其國在北京西南九萬里之外,其外又不知幾千萬海、幾千萬陸、幾千萬國。著書二十余卷而上之,今行天下,余亦得見。其所謂《職方外紀(jì)》者,蓋謂成周職方之外而始通中國者也。其書曰:東西北各有一天下,幅員之大于中土者凡四。南方又有黑瓦蠟?zāi)峒臃Q云一局,在于極熱之地,金石至此皆融,外人不通。雖不得見,其地之外,又不知幾處山河。又作《天文圖》并進(jìn)焉,今之弘文館所在者此也。其圖窮極理數(shù),以南北極為上下,刻以三百六十五度,以分于天下。而日本東南數(shù)萬里之外,始為天下之中。其言雖不可盡信,其國之始通中國,明且征矣。天下如是之大,而特以足跡之不及,不知其遠(yuǎn)近,只把《禹貢》山川數(shù)萬里之幅員,謂天下大都如是。又以嵩高為天下之中,洛邑為四方之中,不亦小乎。以此推之,我國東海之濱,與利儒所居之國,將一?土圭乎。今之十三省,日月出入,各自不同者,理勢然也。吾意東表,日出之邦,日出入寅卯。西洋,日沒之地,亦以寅卯為出入。此亦各據(jù)目所見而為候矣,其時刻未必同也。
(李衡祥:《瓶窩先生文集》卷12,《雜著·子集考異議》,韓國文集叢刊,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1164冊,第417—418頁)
利瑪竇著書二十篇(朝)李萬敷
作者小傳:李萬敷(1664—1732),字仲舒,號息山,尚州道延安郡人,任長陵參奉,朝鮮李朝學(xué)者,著有《地行錄》及《息山先生文集》。李萬敷為朝鮮早期西學(xué)傳播者之一,其稱利瑪竇著書二十篇,不知是概指,還是實(shí)指,這是第一次有人如此提出。
成之曰:嘗見進(jìn)賀使鄭斗源狀啟云,遇西洋國人陸若漢于京師。……蓋若漢,即利瑪竇之友云。聞利瑪竇之書傳至洛中,嘗見之否?曰:昔嘗一閱。蓋利瑪竇于萬歷中,航海二十余年,來到北京,言語不通,其人能以聲和音,以音知言,以言究書,著書二十篇③此處提利瑪竇著書二十篇,應(yīng)該為傳入朝鮮的利瑪竇著作,或者是朝鮮學(xué)者所了解的利瑪竇著作。江戶末期日本學(xué)者松浦吉川則稱利瑪竇著書三十余種。(參見松浦吉川:《府朝事略》卷3,《大猷公》,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治三十四年常陸鹿島若不足塾據(jù)慶應(yīng)元年清宮秀堅序刊本重排,第3—4頁)利瑪竇來華后,究竟著述有多少種,至今仍是一個謎,現(xiàn)存明確為利瑪竇著述者只有十余種,應(yīng)該還有很多利瑪竇生前在華的漢文著述,尚未被人發(fā)現(xiàn),有待深挖考證,如最新發(fā)現(xiàn)的利瑪竇著《開成紀(jì)要》就是十分明顯的證據(jù)。而上之,蓋神人也。其天文圖,以為日本東南數(shù)萬里之外為天下之中,且以天分五帶,南北極直線之中為熱帶,日月之行正當(dāng)其上,故極熱無寒。六時為晝,六時為夜,稍南稍北為溫帶,日月之行,隨時遠(yuǎn)近,寒暑之候,以節(jié)進(jìn)退,春夏秋冬之晝夜為之長短,是即中土所管。又其南北溫帶之稍南稍北為冷帶,日月之行甚遠(yuǎn),故極寒無熱,十一時為夜,一時為晝,其他說多類此,耳目所不及,不可詰也。然以羊胛之說見之,所謂十一時為夜一時為晝之處,或有之耶。
(李萬敷:《息山先生文集》卷12,《雜著·露陰山房錄》,韓國文集叢刊,韓國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178冊,第282—283頁)
利瑪竇有《西鏡錄》(清)鄭相如
作者小傳:鄭相如,生卒年不詳,字漢林,號愿廷,安徽涇縣人??滴醺樱?720)副貢,嘗以博學(xué)鴻詞科薦,聘修《江南通志》,卒時77歲。著有《四子圖書》《通考涇川》《虹玉堂集》等。鄭相如稱利瑪竇入京有《西鏡錄》一書,這是中國文獻(xiàn)中第一次提到利瑪竇攜帶歐洲制造各種鏡片之書進(jìn)入中國,與新發(fā)現(xiàn)的利瑪竇著《開成紀(jì)要》中記錄的“造鏡”之法相吻合,進(jìn)一步證明利瑪竇不僅攜帶望遠(yuǎn)鏡來華,而且還攜帶了制造望遠(yuǎn)鏡的書籍進(jìn)京。
惟元有簡仰二儀,備列器銘。明之回回、泰西,來自塞島,俱非華法。至萬歷間,西人利瑪竇入京,有《西鏡錄》《同文算指》諸書流傳中國,純以筆用,但其寫法橫列如珠盤,位自左而右。夫珠盤,古人六觚之變法,民間便于小用。外有籌算,古算器多資之,其來已久。而西士羅雅谷又有《比例規(guī)解》,比例云者,謂以尺,中原有之。兩數(shù)求,今所問之,兩數(shù)以例相比,彼中藉此制器。如工師之用矩尺,即古者異乘同除,及西人三率之制也。夫珠籌筆尺,器也,至以器御法,以法御用,以用御三才,萬物別有賴于測量之為之矣。精測量法,如近世歐邏巴,航海數(shù)萬里,以身所經(jīng)山海之程,測北極為南北差,測月食為東西差,是也?;蛟唬和诰胖莘接騼?nèi),好尚猶有不齊,矧西人踰隔海洋之外學(xué),豈同我中國?而梅子勿庵之言曰:中西渾圓之天同,自一至九之?dāng)?shù)同,西人縱測算精密,豈與中國異耶?此梅氏歷算諸書所由會通中西,而發(fā)前人未發(fā)之旨也。
(鄭相如:《涇川文載》卷78,《中西算法考》2,美國哈佛大學(xué)燕京圖書館藏道光十四年青虹閣刊本,第8頁)
利瑪竇進(jìn)中國為明失天下之暗信(清)佚名
萬歷九年歲次辛巳,是年,利瑪竇始至粵。辛數(shù)七,巳數(shù)四,并作十一,即利瑪竇進(jìn)中華后第十一年,是大清國順治生。萬歷九年至崇禎末年,得六十三年,為七九數(shù)。七,切斷也;九,天子之位也。其意謂天子之位當(dāng)切斷也。二十八年,利歲次庚子,利瑪竇入朝。庚數(shù)八,子數(shù)九,并作十七,即利瑪竇入朝后第十七年,是年為清太祖天命元年。萬歷共四十七年,自利瑪竇于萬歷二十八年入朝,至崇禎末年亦四十七年。
(靜樂居士:《辯學(xué)》不分卷,臺北:臺灣政治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資料中心藏方豪舊藏清鈔本,第27頁)
天主教以利瑪竇為圣人(朝)申維翰
作者小傳:申維翰(1681—1752),字周伯,號青泉,朝鮮寧海人。朝鮮肅宗三十九年(1713)增廣文科丙科及第,肅宗四十五年以制述官身份隨通信使洪致中出使日本,完成《海游錄》一書。
又問:西洋國人利瑪竇,蓋亦異人。其所經(jīng)歷紀(jì)述,雖不可盡信,而自有天地以來,為此說者,獨(dú)有利瑪竇,余固奇異之。今聞西洋國人,亦通長崎島云?;蛴兴鶄饔谄淙诵雄E否?曰:彼其來販于長崎者,賈人無識,別無問答之可憑。而但聞昔有一船,來泊于日本南海,而其人自稱西洋國教主,以其君命,教導(dǎo)萬國云云。其所謂教,以利瑪竇為圣人,而語皆無倫。自國設(shè)禁,不使人相通,遂怒而歸去云。
(申維翰:《清泉先生文集》續(xù)集卷8,《海游聞見雜錄》下,《外俗》,韓國文集叢刊,韓國景仁文化社,第200冊,1990年,第528頁)
琍馬竇地球障隔之說(日)五井純禎
作者小傳:五井純禎(1697—1762),字子祥,號蘭洲,關(guān)西大阪人。江戶中期儒學(xué)者,著有《瑣語》等。
月食,諸儒各有說。如暗虛,殊為不通,果如其說,每食須皆既,奚有微缺其邊之時?,P馬竇地球障隔之說一出,眾說不攻自破。何楷《詩世本古義》乃引其說,以為膚淺,是不及知其詳故爾。
(五井純禎:《瑣語》卷下,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淺草文庫本,圖書編號:和書18194,第4—5頁)
利瑪竇傳蘿卜菜可解毒(清)張德盛
菽宜一種,曰黃豆,可作醬煮腐,日用所必需。小麥亦作醬,磨面,性少濕,食多口渴生痰,惟蘿卜菜可解其毒。西洋利瑪竇所傳。
(張德盛修:《(雍正)高郵州志》卷3,《食貨志》,哈佛大學(xué)燕京圖書館藏雍正二年刻本,第32頁)
瑪竇所著理函氣函等書遍滿天下(朝)趙曮
作者小傳:趙曮(1719—1777),字明瑞,號永湖,京畿道豐壤人。1763年作為通信正使赴日。
癸未①癸未,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十二月二十四日,譯官李彥瑱以曾聞四五十年前,有西域人也蘇東門者,以利瑪竇之徒到日本,欲以其學(xué)售之于日本人。謂以誕妄而逐之,揭榜于各州,俾不止接矣。頃于馬島,目見其榜目之尚懸者云。余以為彼人之誕妄,固已多矣,猶復(fù)禁人之誕妄,其亦不自反矣?,敻]所著理函、氣函等書②“理函、氣函”,當(dāng)指李之藻于崇禎元年(1628)將利瑪竇等人的著作合刊的《天學(xué)初函》,因其中分為理、器二編,故此處稱為“理函、氣函”。此處“氣”當(dāng)為“器”之訛。,遍滿天下,而其徒又欲廣其術(shù)于海外諸國,夷狄亂華之兆,尤可見矣。
(趙曮:《海槎日記》2,載《海行揔載》,首爾:民族文化文庫刊行會,1986年,第200—201頁)
明時利瑪竇修正歷法極其精妙(朝)李時秀等
正祖二年③正祖二年,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二月十四日乙巳。上曰:明時利瑪竇修正歷法,極其精妙?,敻],以外國之人,何以獨(dú)解其妙處,亦果能到十分處,不復(fù)有差舛之慮否?家煥曰:利瑪竇之后,又有湯若望等修之,而亦非利瑪竇所自創(chuàng)。西洋人從古多有專門,互相傳授造歷,以儀器測之。而儀器之度、分、秒,在天體所差甚大。西洋人已自言其久,則必差矣。
(李時秀等:《朝鮮王朝實(shí)錄·正祖實(shí)錄》卷5,首爾大學(xué)奎章閣藏線裝鼎足山本,第5冊,第17頁)
利瑪竇博游方之內(nèi)外(朝)李德懋
作者小傳:李德懋(1741—1793),字懋官,號青莊館、炯菴、雅亭、蟬橘堂、端坐軒、四以齋居士、注蟲魚齋、鶴上村夫、學(xué)草木堂等,全州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曾任書狀官隨陳奏使團(tuán)赴京。
世儒之志,夫游歷者,每談大西洋利瑪竇,博游乎方之內(nèi)外,未嘗不扼腕壯之曰:大男兒當(dāng)如此。
(李德懋:《青莊館全書》卷16,《雅亭遺稿》8,《書》2,首爾大學(xué)奎章閣藏寫本,1900年,第18頁)
利瑪竇冢(朝)樸趾源
作者小傳:樸趾源(1737—1805),字仲美,號燕巖,京畿道漢城人。朝鮮李朝后期學(xué)者,乾隆四十五年(1780),曾隨堂兄樸明源率領(lǐng)的朝鮮使團(tuán)到北京慶賀乾隆七十大壽,著有《燕巖集》。其在北京時,曾訪利瑪竇墓,并做了如實(shí)的記錄,其稱當(dāng)時埋在北京柵欄的西士共有七十余人,比現(xiàn)今所存冢墓和碑刻所記錄的西士要多。
出阜成門,行數(shù)里,道左列石柱四五十,上架葡萄方爛熟,有石牌樓三間,左右對蹲石獅,內(nèi)有高閣。問守者,乃知為利瑪竇冢,而諸西士東西繼葬者,總為七十余冢,冢域筑墻,正方如棋局幾三里,其內(nèi)皆西士冢也。皇明萬歷庚戌,賜利瑪竇葬地,冢高數(shù)丈,磚筑墳,形如甗瓦,四出遠(yuǎn)檐,望如未敷大菌。冢后磚筑六稜高屋,如鐵鐘。三面為虹門,中空無物,樹碣為表曰:耶蘇會士利公之墓。左旁小記曰:利先生,諱瑪竇,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亞國人,自幼真修,明萬歷辛巳航海,首入中華衍教,萬歷庚子來都,萬歷庚戌卒,在世五十九年,在會四十二年。④今《柵欄》收耶穌會士利公之墓,碑文為:“耶穌會士利公之墓:利先生,諱瑪竇,號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亞國人。自幼入會真修,明萬歷壬午年航海,首入中華衍教。萬歷庚子年來都,萬歷庚戌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會四十二年。”(參見《柵欄》,澳門文化局,1995年,第130—131頁)與樸趾源所錄碑文稍異。右旁又以西洋字刻之,碑左右樹華表,陽起云龍。碑前又有磚屋,上平如臺,列樹云龍石柱為象設(shè)。有享閣,閣前又有石牌樓、石獅子、湯若望紀(jì)恩碑。
(樸趾源:《燕巖集》卷15,《別集》之《熱河日記·盎葉記》,韓國文集叢刊,韓國景仁文化社,第252冊,1990年,第318頁)
利瑪竇輩所著書近始有流出東國者(朝)蔡濟(jì)恭作者小傳:蔡濟(jì)恭(1720—1799),字伯規(guī),號樊巖,平康人。朝鮮王朝后期名臣,官至領(lǐng)議政,乾隆四十三年(1778)曾任謝恩兼陳奏正使赴京。
蓋西國利瑪竇輩所著書,近始有流出東國者。年少志學(xué)之人,厭舊聞而喜新奇,靡然棄其學(xué)而從焉。至曰父母比天主,猶為外也,人主無眷屬而后可立也,二氣不能生萬物也,堂獄的然為真有也,太極圖不過為對待語也,天主真降為耶穌也。蓋其為說,汪洋譎詭,千百其端,而無一不與程朱乖戾,其所以詆排釋氏,直盜憎主人耳。
(蔡濟(jì)恭:《樊巖集》卷35,《記·不衰軒記》,首爾大學(xué)奎章閣藏木版本,1824年,第27—28頁)
九條家藏利瑪竇世界圖屏風(fēng)(日)里松光世
作者小傳:里松光世(1736—1804),法名固禪,江戶后期皇宮內(nèi)務(wù)官員,著有《大內(nèi)里圖考證》《皇居年表》等。
屏風(fēng)八枚折:九條家藏利瑪竇世界圖屏風(fēng)八枚折。
(里松光世:《大內(nèi)里圖考證別錄》,《御屏風(fēng)部》下,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寫本,圖書編號:和書17041,第14頁)
利瑪竇所遺天主畫(清)張?zhí)珡?fù)
作者小傳:張?zhí)珡?fù)(1747—1817),原名景運(yùn),字靜旃,號秋坪,直隸南皮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貢生,授浙江太平知縣,后遷安縣教諭。著有《秋坪新語》。
京師宣武門內(nèi)天主堂,其式準(zhǔn)西洋為之。丙午①丙午,即乾隆五十一年(1786)。新正,予偕大興令君汪怡堂、同年醫(yī)學(xué)科楊君、滿洲教授觀近齋往觀焉?!辉破洚嫞藙賴鴷r利瑪竇所遺,其彩色以油合成,精于陰陽向背之分,故遠(yuǎn)視?荎如真境也。近時不乏能手,遜其妙遠(yuǎn)矣。壁畫雖舊,卒莫得而易之。
(張?zhí)珡?fù):《秋坪新語》卷3,《天主堂畫》,日本慶應(yīng)義塾大學(xué)圖書館藏乾隆乙卯刊本,第14—17頁)
西洋耶蘇秘錄(越)范文乙
作者小傳:范文乙,生卒不詳,越南阮朝時代學(xué)者,著有《西洋耶蘇秘錄》,該書約成于越南阮朝嘉隆前后,直至壬申年(1812)才出版?!段餮笠K秘錄》是一本越南漢文文獻(xiàn)中極為罕見的有關(guān)天主教的書籍,其中也述及利瑪竇入華事跡,但由于該書成書時間在清嘉慶時期,所記利瑪竇事跡當(dāng)亦來自教會之傳聞,雖不可盡信,但亦可反映利瑪竇在越南的影響。
大明萬歷年間,洋賊差督正利麻竇帶圣名槎蒙,入管中華,居于燕京。先是,麻皋②麻皋,又譯為馬糕,即澳門(Macau)的越南語譯音。雖不屬中華,然其言語、文字、衣服,與中華同。至是大明興亂,麻皋督正按華書,并問客商,備知中華情狀,譯寫其經(jīng)籍,潛遞于洋。言今明朝有變,異國之禁未暇加心,且他國大,非極通慧不可。葩葩③葩葩,即拉丁語Papa,本意為爸爸,轉(zhuǎn)意為教宗。會其臣謂曰:佛道之入,亦以其帝。我道之入,亦以其君。何所不濟(jì)?且非國士重名,不可惑眾。遂擇得槎蒙備品服金寶先就麻皋,學(xué)其文字,習(xí)其衣服,三年而盡曉暢之,遂入燕京,著入民籍居焉。又學(xué)三年而中進(jìn)士。時麻竇年二十三,尊得第榮歸于京城之外。槎蒙既得勢,遂將無數(shù)金寶以獻(xiàn)明帝,及諸幸臣。且言珠崖蠻人,聚心所賤,不可從政。明帝亦利其珠寶而許之。故朔望祭祀,他以小臣不與也。槎蒙講道于大明,居關(guān)外第,遂準(zhǔn)。耶蘇生年,乃中華漢哀帝元壽二年,庚申之歲也。其語曰:天主位三,孔子亦嘗言之:即太極生兩儀。及正旦,人來慶賀,他曰:今年失了前年,當(dāng)悲,不當(dāng)賀。人問何以不事先祖,他曰:吾家遠(yuǎn),今設(shè)祭更倍思傷。人問:何不娶?曰:華女豈肯蠻人娶?意遁辭。疑有告明帝曰:此非人情,必有奸計,請歸其國。奈遞年西洋將珍寶許他每年年獻(xiàn),故獲容身。此中華有洋賊來管之始。
(范文乙:《西洋耶蘇秘錄》卷9,《我后黎洋賊潛隱,華大清洋賊顯來》,越南河內(nèi)綜合大學(xué)歷史系圖書館藏后黎甲寅年阮伯庵、陳程軒序抄本,圖書編號HV.260,第109—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