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杰++馮青
摘 要:“轉車”或者“倒車”這兩個詞語均有“中途換車”義。本文對這兩個詞的語音、語義、語源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討,以證明它們之間的同源關系。
關鍵詞:轉 倒 同源
一、引言
表示“換乘”交通工具時(尤其指公共類交通工具),我們常用的詞語有“轉車”和“倒車”。檢索“BBC語料庫”就有大量的例證。如:
(1)他們進城上班,一天來回倒車就有3個小時耽誤在路上?!稄B門商報》2004-03-15)
(2)出了家門的衛(wèi)遠看著時間還早,索性去坐公交車。中途倒車后,衛(wèi)遠站在了車身后半部。(楓葉不紅《隨身帶著倆畝地》)
(3)徽因、思成一家人從北京乘火車到天津,從天津新港起航往煙臺,然后轉車到灘坊、青島,再乘火車前往濟南、鄭州,最后到了當時的“后方”——長沙。(張清平《林徽因》)
(4)戲一開始,布蘭奇尋妹所走的路線是乘一輛叫“欲望號”的街車,到公墓轉車,再過六個街區(qū),到“天堂福地”下車。(田納西·威廉斯《欲望號街車》)
(5)除非他和我一樣半路下車。我要在韋爾農(nóng)轉車去加容。(雨果《悲慘世界》)
受漢語規(guī)范化的影響,“轉車”的表達地位一直居于正統(tǒng),無論是新聞媒體、文學藝術,還是在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較快地區(qū)的日常交流,“轉車”往往是“換乘車”這一動作的代稱。同時,因基礎教育的順利實施,用“轉車”的人群也呈現(xiàn)不斷增加的趨勢。相反,在部分方言中,表示“換乘”的首選詞匯往往是“倒車”?!白鳛榉栂到y(tǒng)的成員,每個語言符號的語音形式和意義之間沒有自然屬性上的必然聯(lián)系,只有社會約定的關系?!盵1](P26)不同社會群體,即使描述對同一事物,其表達形式也有可能不同,這樣的差異可能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所致,也有可能是語言演變的結果,后者往往形成不同范疇的同源詞,“轉車”與“倒車”就是如此。
二、兩者同源
“所謂‘同源詞,是指音近義通或音同義近,可以認為同一詞源,即表示相關意義的音素派生出來的詞?!盵2](P529)也就是說,一組同源詞音義均有互相的聯(lián)系,只是具體表現(xiàn)形式(包括字形和現(xiàn)代讀音)有一定差別。按照這個思路,“轉車”和“倒車”如果音義有緊密的聯(lián)系,那么同源的可能性則大大增加。如果可以從語音、意義、語源三個方面入手,以有力的證據(jù)證明兩者之間存在“音義相通”的關系,那就可以說明“轉車”和“倒車”的同源關系,其中主要探討的內(nèi)容集中在“倒”和“轉”兩個構詞語素上。
(一)“轉”與“倒”的語音關系
如果能夠證明“轉”與“倒”在語音方面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將完成探究同源關系的第一步,所以了解這兩個詞的聲、韻、調(diào)之間的對應關系,在證明過程中至關重要。
轉轉運——陟兗切,山合三上狝知(元部,仙韻)
搗禱島倒“仆也”——都晧切,效開一上晧端(宵部,豪韻)[3](P103、P150)
1.聲母的探究
“轉”為“知母”字,“倒”為“端母”字,“知母”與“端母”在古音韻學上一般被視為同出一源,即“古無舌上音”。很多學者對這個觀點已經(jīng)做了充足的論述。王力先生認為,知徹澄三母歸入端透定,可以有四方面的證明[4](P72-73):
(6)諧聲偏旁例證。同聲符字表現(xiàn)知徹澄和端透定相通:端知:都豬 點沾
(7)異文證明?!洞呵铩返年愅昃褪恰妒酚洝返奶锿?。
(8)讀若與反切證明?!墩f文》“沖讀若動”;長,知丈切,又丁丈切。
(9)現(xiàn)代方言的證明。如閩北方言與閩南方言強烈地反映了端知兩系合為一體的原始情況。(材料摘錄于索引書籍)
既然“轉”的聲母是“知”,“倒”的聲母是“端”,那么按照“知”和“端”同出上古“端”母,即這兩個字的聲母是相同的。從現(xiàn)代語音角度看,[t?]在上古等同于[t]。
具體的例證也可以證明這一點,例如“團(團)”,音[thuan],與“轉(轉)”同樣以“専[t?uan]”為聲符,但“團(團)”的聲母現(xiàn)在卻讀作舌音[th]([t]的送氣音,兩者可相通),“轉(轉)”的聲母讀作舌上音[t?],這也直接說明了“轉”與“倒”的聲母是相同的。另外,我們分析反切上字也會得出相同的結論?!稗D”的反切上字是“陟[t??51]”,《廣韻》中“爹”的反切上字亦是“陟[t??51]”,即“轉”和“爹”的反切上字相同,但“爹”聲母的現(xiàn)代讀音是[t],“轉”為[t?],以“亶”作聲符的“邅[t?an214]”與“轉”為同源字,也可以證明[t]和[t?]的關系。此外,“琱/彫/雕”與“琢”同源[5](P564),就其語音來說,這組同源詞的語音情況與“倒和轉”恰好有類似之處。所以找出[t]、[t?]同音的例證是比較容易的。
2.韻的探究
分析這兩個字的韻,一方面要對比韻攝或韻母,另一方面要觀察古音韻學家的擬音結果,其中比較“韻攝”和“韻部”更能體現(xiàn)兩個具有差異特征的韻的親緣關系?!稗D”是“山攝、元部、仙韻,三等、合口”字,“倒”是“效攝、宵部、豪韻,一等,開口”字?!吧綌z三等合口字”可擬音為[ju?n],“效攝一等開口字”可擬音為[ɑu][6](P56-57),主要元音[?]和[ɑ]相近,同為舌面元音;在現(xiàn)代漢語中,“轉”的韻母是[uan],“倒”的韻母是[au],主要元音完全相同,由此可說明兩字韻的相似性,而音近字可以用“陰陽入對轉”和“旁轉”的知識來加以證明。根據(jù)清代孔廣森提出的理論,漢語語音在發(fā)展過程中,陽聲或入聲的韻尾都可以失去,從而轉變成同一小類,即變?yōu)橹饕粝嗤年幝曧崳煌瑯?,根?jù)章炳麟提出的理論,韻尾一樣而韻腹不同的韻可以發(fā)生轉化?!霸俊睘殛柭曧?,“宵部”為陰聲韻,“元部”失去韻尾變?yōu)橄嗤嵏沟年幝曧崱案璨俊?,即發(fā)生對轉關系,而“宵部”與“歌部”是主要韻腹相似的陰聲韻,兩者可以發(fā)生旁轉,所以“元部”字“轉”和“宵部”字“倒”可以發(fā)聲旁對轉關系,即可以證明語音相似。endprint
3.聲調(diào)的探究
“轉”與“倒”在上古同為上聲字,且在聲調(diào)分布方面也具有平行性?!稗D”當“陟兗切”時是上聲,“知戀切”時是去聲;“倒”當“都晧切”時是上聲,“都導切”時是去聲。說明這兩個字在古音中都有[-s]、[-?]兩種韻尾,兩者都有“去聲別義”現(xiàn)象。
由此可知,“轉”和“倒”在聲、韻、調(diào)上都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即從語音角度可以證明“轉”與“倒”具有同源關系。
(二)“轉”與“倒”的語義關系
兩詞的釋義均是“中途換車”,可以認為這兩個詞指的是同一個動作,即表示的詞義相同。從結構上來看,兩個詞都是動賓式合成詞,“車”都為動詞的受事賓語,所以“車”這個構詞語素不需要做過多分析。由此可假設,只有“倒”和“轉”有同義關系,即都承擔了[+換乘]這個語義特征,“轉車”和“倒車”才可以指同樣的動作,“倒”和“轉”在這個義位上的等同關系顯得至關重要。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倒dǎo”的第一項釋義是“轉移;轉換:~車,~班,~手?!庇谩稗D”來訓“倒”,可見語義等同。其次,“倒”和“轉”在這個義位構成的詞或短語也大多同義,如詞語有“倒賣”和“轉賣”,“倒手”和“轉手”,“倒運”和“轉運”(把貨物從一地運到另一地)“倒換”和“轉換”,“倒載“和”轉載”等,例如短語“轉手倒賣”還可以說“倒手轉賣”。
總之,“倒”和“轉”具有共同的義素——[+位置變化],在“~車”結構中,可以具體化為[+換乘]。由此證明,兩詞在意義上相同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三)倒”和“轉”的語源關系
由上述詞義對比可知,至少在“轉換、轉移”這一義位上兩者是同義關系。當然這一組詞并非只有這么“一門親”,它們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
查閱《漢字源流字典》可知,“倒”讀為“dào”所具備的義項是由“轉換”義引申而得,分別引申為“顛倒,跟原來的位置相反”“向相反方向移動”“傾出”“相反的,反面的”。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今天使用的“倒dào”引申義來源于“轉換”義。另外,“轉”作副詞時,有“反而,反倒”義,如《詩經(jīng)·小雅·谷風》:“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盵7](P602-603)“倒”作副詞講時,表示“反而,卻”,已成為我們口語中經(jīng)常使用的詞,如“這倒是一件好事?!薄稗D”和“倒”都有“反而”之義?,F(xiàn)代漢語詞匯中有“倒轉”(dào zhuǎn)這個詞,作動詞時,表示“反過來,倒過來”;作副詞時表示“反倒”??梢?,無論表示哪種語義,“倒轉”這個詞,“倒”中有“轉”,“轉”中有“倒”,互相交融,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兩者同源。
部分古籍的用例也可證明這一點,例如《普濟方·卷四十七·頭門風頭旋附論》:“天雄散圣惠方,一名遠志散,治頭目眩運,屋轉地倒者?!薄拔蒉D地倒”的“轉”與“倒”同義,均表示頭暈目眩,好似天地旋轉的感覺,可證明“轉”就是“倒”。
此外,地方方言作為考證漢語語源的重要材料,在探討同源詞方面也具有非常鮮活和直接的例證。海南定安話中,“轉車”讀為[tuan31 ?ia213],印證了上文聲母探源的結果。西南官話中,“倒”有“拐彎,轉”的意思,陳文明《厚土》:“老梁真不愧是老梁,閑話告一段落,就拉上正題,連拐拐都不倒。”再如“【倒拐】(?動?轉彎。西南官話。四川成都:往前頭走不遠~就是青年路?!盵8](P5010)
三、結語
從“轉車”與“倒車”兩詞同義出發(fā)作出“同源”的假設,然后從“轉”和“倒”的語音關系、語義關系、語源關系三個方面論證二者在“轉換”這一義位上的同源關系。在語音方面,“轉”與“倒”語音相近,尤其在聲母方面,有眾多例證可證明二者的同源關系;在語義方面,現(xiàn)實生活中,“倒車”和“轉車”本義所指相同,均表示“換乘”,且在同一義位上具有構詞功能;在語源方面,由“轉換”義引申出副詞“反而”義。在方言中,“轉”與“倒”也有一定的對應性。綜上所述,現(xiàn)代漢語中“倒車”與“轉車”具有同源關系。
參考文獻:
[1]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10:26.
[2]張世祿.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C].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529.
[3]丁聲樹.古今字音對照手冊[Z].北京:中華書局,1981:103,
150.
[4]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5:72-73.
[5]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564.
[6]趙彤.漢語音韻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56-57.
[7]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Z].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602-603.
[8]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
1999:5010.
(趙威杰 馮青 海南???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570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