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近20年盛行于西方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理論脫胎于此前的行為主義和認知學習理論,它強調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倡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的教學方式,學習者發(fā)揮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將新舊知識和對社會文化的感受及經驗進行信息加工,獲取知識和技能,同時與他人進行溝通協作,完成對事物的體系認知和意義建構。
如今互聯網技術助推線上、線下及移動端成為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理想的認知路徑,利于學習者在更大范圍和更大程度上構建自己的學習體系,歐美高校更是建構主義理論的積極實踐者和推動者,我國該領域的研究者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由來已久但實施乏力。
Colines字典釋義:When someone gives a presentation,they give a formal talk,often in order to sell something or get support for.
a proposal.Presentation通常指正式場合的闡述或講演,旨在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告訴他人所不了解的事情。
相對于含蓄內斂的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更重視個人能力和個性彰顯,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職場文化,都突出個性色彩與自我的張力。遠赴歐美的留學生開學伊始就會接觸presentation,老師要求學生通過廣泛的資料搜集和個人體驗完成各項task-based project即基于任務的項目,學生在課堂上用恰當的語言進行陳述,輔之以成果展示。這很可能是國際學生尤其是中國留學生初識presentation,學生的陳述與溝通能力是教師測評學生成績的關鍵。
在多倫多訪學時,筆者曾完成老師布置的presentation task,學生們被指定加拿大某一城市進行解析闡述,任務明確指向單一,學生需要充分搜集有關城市的文字圖片及數據信息,將其歷史與現實的方方面面進行梳理、歸納和分析,從而獲得對該地較為完整的認知,再將結果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課堂陳述和演示,繼而全班討論和總結。這樣的練習形式廣泛運用于歐美各國高校課程中,可以說,presentation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具象化,也高度契合“互聯網+”時代人們對于知識體系的意義建構。
(1)主觀認知上的局限。 Presentation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項職業(yè)技能,可以是求職時的自我推介,也可以是主題講演、產品推銷或商務企劃宣傳等,presentation能力是我國眾多企業(yè)尤其是外向型企業(yè)對雇員的基本要求。如何在職場有效傳達自己的理念或者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是重要的職業(yè)技能,決定了職員的職業(yè)前景和提升空間。自1987年起,中國高校圍繞大學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展開英語教學,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標準化考試型英語人才。而在高等教育尤其是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未來的職場新人掌握必備的presentation能力是教師職責所在。
囿于高?!按髮W英語”課程有限的學時和龐雜的內容,教師的“教學效能感”[1]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換言之,客觀上,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活動和效果有一定難度。另外,presentation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和職業(yè)能力,似乎還沒有成為高校教師的共識。筆者于2016年開始進行presentation能力提升的教學研究,學期末對外國語學院兩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如果教師未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強化presentation概念和訓練,學生很少會主動學習和探究相關領域知識,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由此圖可見一斑。
圖1 大學生對英語口語presentation的認知度調查
(2)客觀條件上的困囿。 目前,各高?!按髮W英語”課程的教學課時較之以前有所減少,無論本科還是高職高專英語教材中,很少涵蓋根據職場需求設計的presentation練習,涉及圖表、數據的案例分析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教師以完成通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內容為教學目標,勢必欠缺presentation的能力訓練,由一些非全面的調查資料分析,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已嘗試將presentation形式穿插進教學過程中,但學生缺乏系統(tǒng)性訓練是較大遺憾。
在缺乏相關認知、也欠缺必要的課時與教材的同時,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presentation能力近乎緣木求魚。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教師需要對教學進行“反思”(reflection)[2],“反思”是通過教學活動過程分析教學決策及其結果的過程,也是提高自我察覺水平以促進能力發(fā)展的手段。教師可以通過“反思”衡量其教學策略,同時根據教學目標和社會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安排,而基于此的教學改革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必然。
(1)職業(yè)技能需求。正如前文所述,在飛速發(fā)展的全球性經濟大潮中,企業(yè)對職員個人能力的要求更趨國際化。鑒于職場對英語口語能力的要求,全國高職高專職業(yè)技能大賽設立英語口語賽項,并從2016年開始將presentation列為比賽題型,且放在賽事第一環(huán)節(ji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賽題role-play和debate是口語能力的進一步展現,也可看作presentation能力的延展。
美國知名教育家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在他們的EducationFads一書中談及學校教育與職場關聯度時認為:Well-designed school-based instruction should prepare students to be effective and desirable employees in the job market upon graduation.[3]精心設計的學校教育當以培養(yǎng)出色且令人滿意的職場新人為己任。面對不斷變化的人才及能力需求,大學英語教學應該與時俱進,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與職場需求密切關聯,presentation能力培養(yǎng)是一個恰逢其時的切入點。
(2)網絡技術加持。“互聯網+”時代,英語課堂教學和其他傳統(tǒng)學科一樣經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網絡也為大學教育帶來浩如煙海的信息資料,教師學習了解、分析歸納,將網絡世界里的新鮮語料和信息為教學所用,豐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比如源自硅谷的系列TED講演、discovery紀錄片、英美電影素材、英語趣配音等。說到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 and Design),它的理念“Ideas worth spreading”[4]已是很多大學生耳熟能詳的語匯,在倡導創(chuàng)新的當今社會,與國際接軌、與社會發(fā)展同步是對青年學子的基本要求。
隨著慕課MOOC西風東漸,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悄然成為近年大學英語教學研討的關鍵詞?!皝y花漸欲迷人眼”,我們在各種觀念和流派的交織中尋找合適的教學方式和路徑[5]。如今高校的多媒體教室和相關軟硬件設施都為有效的網絡英語教學提供了條件,和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相兼容,豐富高校英語教學模式,著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成為英語教師的task-based project。
(1)依靠課堂教學導入presentation概念。大學英語課堂一直以來都是教學主戰(zhàn)場,“大學英語”課程是系統(tǒng)的英語綜合課程,涵蓋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把presentation納入“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通過教學活動、教學設計培養(yǎng)學生對presentation的認知。
(2)借助網絡課程拓展presentation訓練。課堂教學在時間、協作、互動等方面的局限性制約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而互聯網開辟了另一個時空,為英語教學提供了無限可能性。
以上思路具體可以落實在四個方面:
第一是納入課程標準。將presentation能力培養(yǎng)寫進“大學英語”課程教案,從認識層面落實到課程教案,進而落實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第二是納入課程內容。將presentation教學內容具體化、系統(tǒng)化,將主題分析、圖表分析、數據表達、內容闡述、歸納總結等內容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
第三是納入課程評估。將presentation能力考核納入課程考核范疇,以平時作業(yè)或期末考核的方式計入“大學英語”課程總分,突顯英語口語能力的重要性。
第四是納入技能競賽。將英文presentation設立為全校性英語技能大賽的賽題,對接江蘇省英語職業(yè)技能大賽,提升學生對presentation的興趣,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檢驗課程教學效果。
(1)混合教學模式概念。任何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都服務于教學目標,而教學效果驗證哪些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是適時有效的。
在線課程是“互聯網+”時代應運而生的學習模式,發(fā)端于美國的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視頻授課生動直觀便捷,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得以充分發(fā)揮,吸引無數學習者追隨[6]。有別于慕課廣大的受眾面,“私播課”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有范圍上的限定,更適合有針對性的小范圍教學。
如果說將網絡資源用于英語課堂教學(classroom teaching)屬于內容上的豐富和拓展,那么SPOC教學從根本上翻轉了課堂教學模式(online teaching),顛覆了師生固有的格局。它以輔助課堂教學的角色參與大學英語教學,成就了一個新的稱謂:混合式教學模式(blended-teaching),混合教學模式兼容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和網絡在線教學,它意味著大學英語教學進入了線上、線下雙運行軌道。
(2)在線課程教學。以SPOC形式出現的校級在線開放課程《大學英語口語》融合了本校外國語學院師生的智慧與探索。課程圍繞新西蘭和英國留學生Sam與Anna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展開,構建了與英語口語學習語境相關的10個單元,如ice-breaker, sight-seeing,love,Social clubs on campus,課程設計了生動的英語會話情境,也兼容了蘇州吳地文化內涵,學生在學習英語口語的同時,可以將新舊知識和東西方文化體驗糅合一起,加深對不同語言和文化的認知與理解。
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為基礎,以在線開放課程《大學英語口語》進行時空延展,將presentation教學融入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建構presentation能力培養(yǎng)的認知體系。圖2是兼容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的presentation能力培養(yǎng)路徑圖。
圖2 大學生英語口語presentation能力培養(yǎng)路徑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認知體系的過程,即人們通過自身信息儲備與外在世界進行交互活動,建構自己獨有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的過程,presentation能力培養(yǎng)路徑圖正是這種建構過程的一個具體呈現,而它是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有效互動中建構完成的。
上述路徑圖在融合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的同時,充分體現了技能競賽的作用和意義,課賽融合是外國語學院教學特色之一,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大賽中充分展現,成績優(yōu)異者依據相關規(guī)定替換英語課程學分。另外,與職場密切關聯有助于大學英語教學和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行、企專家擔任校內技能競賽評委,從職場角度對學生表現給予點評,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助推其英語應用能力和職業(yè)技能提升,也是對學子們適時的職業(yè)引領。
Manfred B.Steger在他2017年度最新出版的Globalization一書中對全球化做了完整解讀。他認為,全球化這個詞在上世紀初就已出現,80年代后舉世皆知,而互聯網跨越時空,從各個層面和維度把這個世界無限拉近[7]。習近平主席描摹的“一帶一路”藍圖立足地球村,引領萬眾思考和變革,而外語是這條大道上不可或缺的前行工具,培養(yǎng)國際化應用型人才是時代和社會對高校教師的要求。我校在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同時,將SPOC在線開放課程引進大學英語教學,形成一種全新的協作關系,教師在情境設定、師生互動、同學協作方面進行有益探索,以便學生在自主學習及自我管理過程中獲得積極有效的意義建構和presentation口語能力提升,培養(yǎng)現代中國急需的社會急需的應用型英語人才。
大學英語混合教學,尤其是在線開放課程教學對于各高校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和補充,它是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的一次探索。如果合理應用并因勢利導,可以有效輔助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成為一道時尚的英語教學網絡“清流”。
[1] 陳琦,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Richard Paul,Linda Elder.How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30 Practical Idea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3] Richard Paul,Linda Elder.Educational Fad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4] Chris Anderson. TED TALKS[M]. Harper Collins Published Ltd,2016.
[5] Gary Thomas. EDUCA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6] Stephen E Lucas.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7] Manfred B.Steger. Globaliz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