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晶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吉林 長春 130062
尋釁滋事罪在當今的社會司法實踐中非常常見,并且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遵循的處罰原則是“一人既遂,全部既遂”,使得尋釁滋事罪簡單化,而學術界經(jīng)常把尋釁滋事罪當作口袋罪進行批判,本文主要就尋釁滋事罪進行一番分析,并將一些缺陷予以糾正。
(一)尋釁滋事罪的概述
尋釁滋事罪是指隨意的挑釁、毆打、騷擾他人或者是隨意的損壞、霸占公物財產(chǎn),再或者是在公共場合鬧事,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尋釁滋事罪最主要的體現(xiàn):一是隨意毆打他人并且導致他人受傷情況。行為人為了耍帥、刺激、取樂等目的,一次甚至是多次肆意毆打、傷害他人,造成他人身體上的傷害等后果。二是隨心的攔截、辱罵、恐嚇他人,造成他人精神傷害及身體的傷害情況。行為人因為一時的看不慣或者一點小事,多次的攔截、恐嚇他人,使得他人喪失行為自由并且用惡毒的語言羞辱他人,造成他人的輕傷或者嚴重的精神傷害,而受害人一般都是弱勢群體,進而造成自殺的嚴重后果。三是強搶、強拿或者任意的損壞、毀壞公家及私人的財產(chǎn),導致人員受傷的情況。行為人不顧他人的意愿強行的拿去他人的財產(chǎn)或者強行的破壞、拿取公家財產(chǎn),造成人員嚴重受傷后果。第四是在公共的場合中鬧事起哄,造成公共場合的社會秩序混亂。行為人在公共場合中肆意的起哄鬧事,不僅影響到了公共場合的秩序,還具有煽動性和擴展性,使得公共場合大亂,進而引發(fā)一些人員傷害問題。
(二)尋釁滋事罪與其他罪的區(qū)分
1.與一般尋釁違法行為的區(qū)別
尋釁滋事行為是指在公共場合不顧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肆意的挑釁生事、騷擾他人、損壞公私財產(chǎn)進而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但卻沒有造成人員傷害等問題[1]。這是與尋釁滋事罪最大的區(qū)別,尋釁滋事罪一般都會造成人員的傷害及傷亡,后果非常嚴重。
2.與故意傷害罪的區(qū)別
尋釁滋事罪雖然也是故意,但是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刺激、取樂才故意挑釁鬧事。而故意傷害罪是行為人故意對他人進行身體健康的傷害,他傷害的對象一定的人,但不是社會秩序。此外,尋釁滋事罪具有隨意性和模糊性的特點,一般都是行為人一時的興趣引發(fā),傷害的程度比較故意傷害罪較弱;而故意傷害罪是因為一些個人恩怨引起的,所以從產(chǎn)生犯罪意識開始到實行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造成的后果都是危險性比較大的。除此之外,故意傷害罪是針對他人的身體健康,并且其目的既遂是行為人實行傷害,進而造成他人的輕傷以上的結果。尋釁滋事罪是針對社會秩序,其只需要按照行為人實行的情節(jié)惡劣構成。
(一)定罪誤區(qū)
肆意毆打型的尋釁滋事罪與故意輕傷害罪在實際中總是難以分辨,依法人員從主觀上認定行為人具有爭強好勝和流氓動機構成肆意毆打型的尋釁滋事罪與故意輕傷害罪,如果行為人一貫都是惡劣的表現(xiàn)被評定為尋釁滋事罪的情況越高,反之就被評為故意輕傷害罪。這種判斷方式不科學也沒有依據(jù),行為人的一貫表現(xiàn)與構成要件要區(qū)分開,并不能作為案件定罪的依據(jù)。換言之,必須的前提是立法、司法的解釋再定罪,一旦做出對行為人不利的推測解釋,就可能違反罪行法定原則。
(二)誤解構成要件
尋釁滋事罪在實際中,有些司法人員意識上把其作為口袋罪,所以在案件中對其的構成要件產(chǎn)生了誤解,如:肆意的毆打多人,但沒有造成一人或多人的輕傷以及以上的傷害是不構成尋釁滋事罪,原因是這種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條件不足,構成故意輕傷害罪條件也不足。但是這種觀點存在誤區(qū),尋釁滋事罪與故意輕傷害罪不能通過比較輕重判斷,而且尋釁滋事罪是針對社會管理的秩序,并造成人員輕傷、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可構成尋釁滋事罪。尋釁滋事罪的罪名成立不以故意傷害罪為前提;最后,尋釁滋事罪的構成要件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所以上面的行為可構成尋釁滋事罪。
(三)隨意認定兇器
在尋釁滋事罪中持兇器隨意毆打他人被認定為情節(jié)惡劣的行為,其中兇器的使用程度與尋釁滋事罪有著至關重要的聯(lián)系。兇器又分為性質(zhì)上的以及用法上的,性質(zhì)上的實質(zhì)槍支、刀具等本身就用于殺傷他人的物品,用法上的是可能殺傷他人的物品而且還可以分為物理及化學的兇器、固體與液體的兇器。尋釁滋事罪的兇器限制在殺傷力大的兇器上,殺傷力低的在社會上的威懾力也不足,客觀上也不會造成人員傷亡,所以對工具本身沒有過多的要求,其結果才能決定是否可以定罪。但把殺傷力大的兇器作為其作案工具的原因是,雖然沒有造成人員的輕傷或者輕微傷,但是客觀上存在危害人員安全的威脅。
(四)淡薄的法益意識
刑法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法益,因此任何犯罪行為一定會侵害到特定的法益,否則就構不成犯罪。在實際的情況中,卻有脫離了法益認定的犯罪情形,這也是造成故意傷害罪于尋釁滋事罪分不清的重要原因。尋釁滋事罪的法益是社會管理秩序,但是在具體的案件判斷中卻忽視了有無侵害社會秩序。
(一)發(fā)揮刑法的機能
刑法的機能是什么?刑法的機能就是其在實際的應用中發(fā)揮其的作用,其主要有三大機能:行為規(guī)制、法益保護、人權保障。其中的法益指的是刑法通過一定的手段懲罰罪犯,進而保證法益不受傷害威脅。法益保護從打擊罪犯與預防罪犯而言,其與刑事政策所追求的目標都是一致的[2]。從法益保護與人權保障而言,人權保障的目的是通過限制刑罰權的適用范圍達成的。法益保護與人權保障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所以人權保障有利于法益保護,法益保護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權,當這兩項內(nèi)容存在矛盾時,應該選擇保障人權,只要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權就可以保護法益。
(二)結合刑事政策與法益保護
形式政策的重要內(nèi)容是根據(jù)什么樣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并指導刑事立法。明確需要什么樣的法益保護值得刑法去保護,明確刑事政策價值選擇的過程,也就是在明確法益保護的范圍。有效的犯罪化,其要求法益保護必須適當范圍,不然就會使得社會秩序被納入到刑法調(diào)整,進而侵犯行為人的自由;或者是使得法益保護失去刑法保護,最終受到侵害,所以要有效的結合刑事政策與法益保護,使得刑法保護法益充分發(fā)揮社會效用。
(三)人權保障與罪刑法定原則
從現(xiàn)在的角度講,現(xiàn)在的國家采取的都是人民選舉代表,由代表組成立法機關負責并制定相關的刑法,所以刑法一般都是司法機關來適用。保障人權及人民自由就是尊重人權。人民自由的實現(xiàn)來源于國家制定好犯罪與刑罰,最大限度的保護人民不受侵害。事先提出的制度使得人民擁有了預測的可能性,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法,進而保障人民的權益。此外,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基礎是民主主義與保障人權,所以其有兩部分內(nèi)容,分別是刑事司法權與刑事立法權二者相對應。刑法自身對于人民的自由就有限制,但是這種限制最大程度的保護了社會自由,所以兩者予以平衡就是以最小的個人自由實現(xiàn)社會自由的最大化。
(四)加強刑事政策與罪刑法定原則的關系
刑事政策與罪刑法定原則有兩大關系:一是刑事政策的價值導向,即法益保護。二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制約,即人權保障。兩者存在矛盾的時候可以進行調(diào)和,如果非要二選一,那么選擇人權保障,保護人權保障就在保護法益,刑事政策與罪刑法定原則的矛盾與兩者矛盾一致。所以,刑事政策為罪刑法定原則提供了法益保護的價值引導,而罪刑法定原則發(fā)揮其作用制約著刑事政策社會效用的發(fā)揮。
對于尋釁滋事罪而言,目前還存在著諸多缺陷,但就刑事政策上保護法益來講,尋釁滋事罪的存在很有必要,只要完善其缺陷,就可以發(fā)揮其作用,進而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徐志林.尋釁滋事罪存在缺陷與完善[J].山海經(jīng):故事,2015(11).
[2]張萍.尋釁滋事罪相關問題研究[D].深圳大學,2017.
[3]盧恒飛.網(wǎng)絡謠言如何擾亂了公共秩序——兼論網(wǎng)絡謠言型尋釁滋事罪的理解與適用[J].交大法學,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