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達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股東知情權是法律規(guī)定股東享有的一項重要的權利,也是股東實現(xiàn)其他股東權的基礎性權利①。2005年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對股東知情權制度進行重大改革,為股東知情權保障與救濟提供了可操作性。然而,新《公司法》的相關規(guī)定并不完善。為解決股東知情權訴訟司法困境,最高人民法院于2017年8月28日發(fā)布《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在第7條至12條對股東知情權作了細化規(guī)定,以解決司法實踐中股東知情權的諸多爭議問題。
(一)明確股東知情權訴訟糾紛主體適格的問題
1.原告主體資格限制
《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7條第2款規(guī)定,“公司有證據(jù)證明前款規(guī)定的原告在起訴時不具有公司股東資格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但原告有初步證據(jù)證明在持股期間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請求已發(fā)查閱或者復制其持股期間的公司特定文件成材料的除外?!贝藯l明確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股東知情權的主體只能是股東,但在特殊情形下,起訴時不具有股東資格的原告,若能證明其在持股期間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則可查閱其持股期間的材料。這一限制解決了司法實踐中常出現(xiàn)的原任股東在轉讓股權后才發(fā)現(xiàn)公司控制人曾經(jīng)通過做假賬等手段侵吞公司利潤而利益受損。賦予原任股東救濟途徑,即使其已經(jīng)將股權全部轉讓,如有證據(jù)證明公司有侵害其利益的行為,則有權查閱其持股期間公司的財務狀況。
盡管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了特殊情況下原任股東享有知情權,但是司法實踐中還存在以下問題法律并未明確規(guī)定:
(1)繼受股東對其任前賬目行使知情權其原告資格是否適格。繼受股東對其成為股東后當然享有知情權,但對其任前的公司財務狀況能否行使知情權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繼受股東應有權查閱其任前的公司賬目。公司賬目記載了公司在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中有關資金籌集、運用和收益分配的歷史記錄,且公司經(jīng)營具有連續(xù)性。繼受股東通過查閱其任前賬目,能夠更好的了解公司的運營歷史和狀況,對公司日后的經(jīng)營也有一個規(guī)劃和對策。有利于發(fā)現(xiàn)公司股份的真實投資價值,從而為股權轉讓雙方之間股權轉讓糾紛的解決提供證據(jù)②。且股東對此部分賬目進行查閱,對公司的運營不會產(chǎn)生任何危害。
(2)隱名出資人是否具有原告資格。隱名出資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公司設立中。當事人出于個人隱私或是為了規(guī)避法律法規(guī)關于投資限制的規(guī)定而采取此方式。在外觀上,隱名出資不具直接違法的特點。司法實踐中關于股東知情權糾紛訴訟中,一些隱名出資人會以自己才是實際的出資人為由想查閱公司賬目。雖然我國新《公司法》未使用隱名出資人的概念,但是根據(jù)概念上的解釋,實際上,隱名股東屬于“實際控制人”的一種形式③。新《公司法》第217條明確規(guī)定實際控制人“不是公司的股東”。隱名出資人作為實際控制人的一種形式,自然也不應具有法律上的股東地位。因此,隱名出資人不符合《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7條第2款規(guī)定。要想行使從知情權,其唯有經(jīng)過適當程序“現(xiàn)身”即被認定為公司股東后,方可向公司主張知情權并隨之享有知情權訴訟的原告資格。
2.被告主體資格限制
新《公司法》未對股東知情權訴訟的被告做出明確規(guī)定,由于在現(xiàn)實中股東知情權糾紛往往起因于管理層如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阻撓,故有學者依據(jù)股東直接訴訟權的規(guī)定,認為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多數(shù)股東也得成為被告。但有的學者持相反意見,認為向股東履行信息報告、說明或披露義務的義務主體是公司,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的行為是職務行為,應視為公司行為,故被告只能是公司?!豆痉ㄋ痉ń忉?四)》明確就此爭議作了解釋,規(guī)定如下,“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未依法履行職責,導致公司未依法制作或者保存公司法第33條、第97條規(guī)定的公司文件材料,給股東造成損失,股東依法請求負有相應則仍的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④?!庇纱丝芍?,當出現(xiàn)這種情形,董事、高管也可以列為被告,知情權糾紛的被告就不能只是公司。
(二)確認了股東知情權的固有權屬性
股東知情權具有固有其屬性,是與生俱來的,有股東資格就有知情權,非經(jīng)法律允許,股東知情權不得被任意剝奪和限制。《公司法司法解釋(四)之征求意見稿》曾規(guī)定公司章程和股東協(xié)議不能對知情權作出限制。但是不同意見認為,這一規(guī)定可能與公司自治相悖。公司自治的情形下,又可能出現(xiàn)大股東利用其在股東會上的控制權通過修改公司章程限制中小股東的知情權。鑒于此,司法解釋將“征求意見稿”中的“限制”表述改為了“實質性剝奪”,《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9條規(guī)定,“公司章程、股東之間的協(xié)議等實質性剝奪股東依據(jù)公司法第33條、第97條規(guī)定查閱或者復制公司文件材料的權利,公司一次為由拒絕股東查閱或者復制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弊屑氀凶x“限制”與“實質性剝奪”,二者存在明顯差異?!跋拗啤边^于絕對化,既包括形式的限制,也包括實質的限制。公司自治中一些形式上的限制并未對股東權益造成實質影響?!皩嵸|性剝奪”強調對股東權益被侵害的現(xiàn)實結果,體現(xiàn)了在尊重公司自治基礎上,對知情權固有屬性的維護。
(三)對“不正當目的”的界定
股東知情權應受到“正當目的”的限制,不是一種絕對權力。由于所有權與經(jīng)營權的分離以及公司法人財產(chǎn)權的獨立性,這些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權利沖突?!罢斈康摹闭怯行胶夤蓶|與公司之間的利益沖突的利器,可維護公司的正常經(jīng)營秩序,避免權利濫用。公司法第33條對公司拒絕股東查閱作了規(guī)定,其中涉及的“不正當目的”,《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對此作出了解釋,界定為四種情形。
盡管《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對不正當目的進行了列舉規(guī)定,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思考。對于這四種情形的第一條,“股東自營或者為他人經(jīng)營與公司主營業(yè)務有實質性競爭關系業(yè)務的,但公司章程另有規(guī)定或者全體股東另有約定的除外。”筆者有不同的看法。《公司法》制定目的是為了規(guī)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jīng)濟秩序。從保護股東權利這方面來考慮,若僅僅因為股東自營或者為他人經(jīng)營與公司主營業(yè)務有競業(yè)關系,就實質性剝奪股東知情權且股東無法獲得救濟,這條僅是客觀事實而不考慮股東主觀情況的規(guī)定與公司法的立法原意不吻合。即使股東經(jīng)營與公司有競爭關系的業(yè)務,只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股東也不會對公司利益造成損害。美國則是如此?!短乩A州普通公司法》規(guī)定,即使股東是公司的競爭者或者或者該股東對公司正在提起訴訟或代表訴訟,并不會因此使該股東喪失查閱權⑤。
(四)股東是否可“委托”專業(yè)人士行使知情權
查閱公司賬簿需具備一定的財會專業(yè)知識,對相關財務信息進行定量、定性專業(yè)分析。而大多數(shù)股東都并非具備財會專業(yè)知識,因此有的公司股東會申請公司以外的第三方介入進行審計,如會計事務所或律師事務所。關于股東是否可“委托”專業(yè)人士行使知情權,《公司法司法解釋(四)之征求意見稿》對此是持肯定態(tài)度,而《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10條第2款沒有用“委托”而是使用了“輔助”的概念。二者存在明顯差異,“委托”指股東不在場的情況下將知情權授權于第三人。而“輔助”是協(xié)助的意思,強調“股東在場的情況下”會計師、律師等專業(yè)人士協(xié)助進行查閱。因此,股東不可“委托”專業(yè)人士行使知情權,專業(yè)人士只能輔助股東行使知情權。這充分表現(xiàn)了知情權作為股東固有權的專屬性。
(一)美國
美國法在賦予股東廣泛查閱權的基礎上,通過正當目的、法定程序與司法救濟三重標準對股東查閱權進行“過濾”。美國股東知情權打破了“絕對性”查閱模式,以正當目的為限制。但是不同的州關于“正當目的”有不同的定義,并就查閱對象的不同規(guī)定了不同的舉證責任。股東請求行使賬簿查閱權,需系出于善意及具有正當?shù)暮侠淼哪康?,且擬查閱文件和資料應與其目的具有直接關連性⑥。法定程序方面,相對于普通法,制定法有更為細致嚴格的規(guī)定。主要體現(xiàn)在對公司記錄保管形式的規(guī)范、對股東查閱權主體的資格限制、對股東提出查閱申請需出具書面材料的要求,各州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司法救濟方面,司法并非只保護股東的利益,也會平衡權益沖突。如例如,《美國特拉華州程序法》規(guī)定,州法院認為為了獲得法院的執(zhí)行令,申請人的權利主張應當是真實的⑦。法院有權判斷股東申請目的是否具有正當性,裁決拒絕或者頒發(fā)特定的執(zhí)行令。允許法院審查每一項請求的事實來確認查閱請求的適當性。
(二)德國
關于股東知情權的規(guī)定,德國也因公司類型的不同而規(guī)定不同。依照《股份法》相關規(guī)定,股份公司的股東股東只能在股東大會上主張知情權,且其提出的問題必須和會議議程相關。有限責任公司則沒有這兩方面的限制,日常也可行使知情權?!豆煞莘ā芬惨?guī)定了股東知情權受損的救濟,如果董事會提供虛假信息,則要受刑事處罰。
關于知情權的范圍,鑒于公開隱性資產(chǎn)可能違背《商法典》會計規(guī)則中的謹慎原則,加之競爭者可能利用這些信息對公司造成損害間接影響股東利益。因此,德國《股份法》允許董事會拒絕向股東大會提供關于“隱性資產(chǎn)”的信息。這是立法者為實現(xiàn)保護目的而作出的法政策選擇。
(三)英國
英國與美國雖同為“英美法系”的國家,但其對于股東知情權的保護與美國截然不同。首先,英國股東的查閱權范圍很狹窄,但是介入了“檢查人制度?!睓z查人制度為股東查閱權的補充制度,股東僅在其查閱權受阻時才可啟用。檢查人作為被獨立選派且具有專業(yè)知識的人員,由其擔當程序中“決定者”的角色,以此平衡公司和股東的權益,具有正當性基礎。檢查人的選任請求權也僅限于有資格的股東才能享有。
(一)“傷殘”權利的變通保護
知情權范圍的邊界,是司法實踐中備爭議的一個問題?!豆痉ā窞閰^(qū)分不同類型的公司,分別規(guī)定了知情權邊界,為了直觀對比,我們采取圖表的方式:
事項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決議、監(jiān)事會決議、財務會計報告會計賬簿股東名冊有限公司股東可查閱、復制有條件地查閱(書面請求、說明目的)、不能復制未作規(guī)定股份公司股東可查閱、無權復制無權查閱、無權復制可查閱、無權復制
對于法律上的簡陋規(guī)定,存在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雖然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公司股東的查閱范圍,但是是否存在隱性(推定)邊界,股東能否查閱記賬憑證和原始憑證?財務會計報不包括原始憑證。《會計法》也明確表明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是不同的概念。根據(jù)新《公司法》第33條相關規(guī)定,原始憑證不在股東可查閱范圍之內,但可查閱財務會計報告。通過上述論證,可得出結論,按照法律文義解釋的方法,公司股東不能查閱原始憑證。但是質疑聲音提出,如果存在“作假賬”財務會計報告本身造假,又不允許股東查閱原始憑證,即便保護股東查閱該報告的知情權,又有何實際意義?其所獲得的只是一種傷殘的權利⑧。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采取一種變通的方式來救濟這種“傷殘權利?!彪m然《公司法》對知情權邊界的限制約束了公司和股東此類私法當事人,但是其并未約束法院司法行為。由此,我們可就此做一個變通,權利人積極維權的角度有瓶頸,就從司法機關的職權入手,法院作為“中立者”,承擔“平衡儀”的角色法院在進行證據(jù)保全或調取證據(jù)的范圍無需受限制,完全可以突破所謂“財務會計報告”范疇,查閱公司原始憑證,來鑒定公司是否有作假賬的行為,從而來保護股東的知情權。
(二)對中小股東證明責任的適度傾斜考量
公司實踐中,中小股東利益受到侵害可能來自兩個方面,即公司管理層和大股東。我國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往往都是大股東的代表。由于在股份持有比例上“股份多數(shù)決”的優(yōu)勢,大股東對中小股東意志的強制和支配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合法性,使中小股東在公司內相對于大股東處于弱者地位。當中小股東想要行使知情權時,公司管理層會無理拒絕向其提供或隱瞞相關必要信息和資料。因此公司從保護股東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在股東知情權糾紛案件中,對中小股東的證明責任應做適度傾斜考量。中小股東舉證責任不應過于嚴格,否則將成為成為阻礙股東行使權力的屏障⑨。相反,公司的舉證責任應更為嚴格,公司要想限制股東行使查閱權,必須提供充分的證據(jù)證明股東不具有正當?shù)哪康摹?/p>
(三)國外制度移植與融合
股東查閱權的限制與保障,作為一個跨界焦點,不再局限于地方認知。從我國當下法治發(fā)展的路徑觀之,制度移植與融合似乎是一條捷徑。實踐中,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市場環(huán)境與美國相去甚遠,制度移植過程中二者相關法律制度很難融合。相比之下,英國的“檢查人制度”更適合我國司法實踐。在我國公司的治理結構中,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一權獨大”和監(jiān)事會的虛位使得中小股東的權益嚴重受損,我國可引入檢查人制度作為內在制約機制。由政府獨立選派且具有專業(yè)知識的人員,由其擔當程序中“決定者”的角色。檢查人以一個中立立場來平衡公司和股東的權益,具有正當性基礎。同時完成了政府對公司運營的監(jiān)督,彌補實踐中“監(jiān)事會”的形同虛設。
[ 注 釋 ]
①股東知情權:指股東對公司經(jīng)營管理、財務狀況、重要文件和重大事項知曉和了解的權利,如對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記錄、監(jiān)事會會議決議和財務會計報告查詢的權利,包括查閱、復制的權利,要求公司依法進行信息披露的權利等.周友蘇.新公司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35.
②劉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73.
③<公司法>第216條第(三)項對“實際控制人”的含義解釋為:“雖不是公司的股東,但通過投資關系、協(xié)議或者其他安排,能夠實際支配公司的行為人.”
④<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12條.
⑤高蔚.評析美國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查閱權制度[J].法制與經(jīng)濟,2017.
⑥張?zhí)炜?美國股東賬簿查閱權法律規(guī)范介紹[J].財會月刊,2011.12.
⑦彭真明,方妙.股東知情權的限制與保障——以股東查閱權為例[J].法商研究,2010.3.
⑧蔣大興.超越股東知情權訴訟的司法困境[J].法學,2005(2).
⑨李倩.股東知情權正當目的限制之初探[J].法制博覽,2016.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