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強
(361004 福建天衡聯(lián)合律師事務所 福建 廈門)
告知義務制度作為保險法中一項重要的制度,是指投保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就與保險標的危險程度相關的情況,向保險人做出的陳述或說明①,它是“最大誠信原則”實現(xiàn)的具體方式之一,對保險行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特殊的意義。隨著2009年新修訂的《保險法》的實施,保險法律制度之中曾經存在的一些漏洞被填補,實踐中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權益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保險行業(yè)的秩序也得到進一步規(guī)范,但在告知義務的相關規(guī)定上,仍然存在可以完善的空間。
告知的目的在于使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風險獲得與投保人平等的認知,通過投保人的告知而決定其是否承保。所以,投保人負有告知義務人,這一點并無異議。保險法第16條規(guī)定“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比欢?,該條款僅規(guī)定了投保人的告知義務,卻并未把被保險人納入到告知義務人的范圍內。這樣一來,在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分離的情況下,將使法律陷于兩難境地。
曾有這樣一個案例,甲作為投保人,以其母親乙作為被保險人,向某保險公司購買人壽保險。約定:如乙在保險期間病故,則保險公司應向甲支付保險賠償金10萬元。承保前,保險公司以書面形式向乙詢問了其身體狀況,乙未告知保險公司其患有高血壓。承保后,乙因高血壓引發(fā)腦溢血身故,保險公司以乙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為由拒賠。甲訴至法院,稱依據我國《保險法》規(guī)定,如實告知義務的主體為投保人,而非被保險人,被保險人乙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并不是保險公司拒賠的理由。該案例涉及的問題就是告知義務的主體是否包括被保險人?
從這個案例不難看出,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之間信息存在不對稱。由于法律只規(guī)定投保人的告知義務,對被保險人未做規(guī)定,這就導致了雖然投保人如實告知了保險人其所知悉的關于保險標的的情況,但由于投保人對被保險人的情況并非完全了解,其告知的事項就有可能不完整或不真實。此情形下,保險人無法從投保人所告知的情況中正確評估承保的風險,即不能正確做出承保的意思表示。但這種情況下,保險人卻不能以投保人未履行告知義務進行抗辯。這對于保險人而言明顯不利。保險法在此種情境下,對保險人的保護明顯不夠,也容易因此引發(fā)糾紛。
實際上,在司法實務中,我國部門法已有規(guī)定被保險人應作為告知義務的主體。如《海商法》第222條規(guī)定“合同訂立前,被保險人應當將其知道的或者在通常業(yè)務中應當知道的有關影響保險人據以確定保險費率或者確定是否同意承保的重要情況,如實告知保險人。保險人知道或者在通常業(yè)務中應當知道的情況,保險人沒有詢問的,被保險人無須告知。”
理論界認為,被保險人雖非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但其是保險合同的利害關系人,且其對保險標的的情況非常熟悉,由其來作為告知義務人符合最大誠信原則的價值取向且有利于提高保險合同的質量及訂立保險合同的效率。④該觀點對于規(guī)范保險行業(yè)具有積極意義,但由于沒有立法的支持,這些合理的操作似乎又于法無據。故而筆者建議,對《保險法》第16條進行修改,明確在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分離的情況下,將被保險人納入告知義務人的范圍。
案例:上海的黃女士1998年前后時常覺得吞咽有梗塞感,而且胸骨后不時作痛。1998年9月,家人把她送醫(yī)院做CT檢查,診斷為“賁門腺癌”。但是家人只告訴她胃有點問題,過一陣子就好。1998年10月,在保險公司業(yè)務員的動員下,黃女士為自己投保了“99鴻?!北kU,保額2萬元。由于不知道真實病情,填保單時黃女士未告知患賁門腺癌的事實,而業(yè)務員也因為怕客戶嫌麻煩就沒有細致詢問。在保險期限內,黃病情發(fā)生惡化,不治身故。家人發(fā)現(xiàn)保單后去保險公司理賠,保險公司拒賠,理由是投保人違反了“如實告知”原則。⑤此案因投保人黃女士在購買保險時已告知保險業(yè)務員自己在一個月前曾因胃痛去過醫(yī)院做檢查,故而法院認為投保人已履行了告知義務,要求保險公司承擔保險責任。
筆者認為法院的判決并無不當,因為投保人已經告知了保險人自己身體不適去醫(yī)院檢查的情況,作為承擔風險的保險人,其應當審慎地核對投保人的病例等資料。若其查閱了投保人的病例,自然會發(fā)現(xiàn)為投保人所不知的事實。因此,本案中的保險人自身存在過錯,應當承擔保險責任。綜觀全案,保險公司之所以沒有進一步檢查投保人的病例,除了業(yè)務員疏忽大意外,我國法律未明文賦予保險人相應的核保權利與義務也是一項重要因素。保險人核保權利的理論依據來自于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告知義務。告知義務要求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就其所知的與保險標的測定相關的信息,均有義務告知保險人,其客體是“信息”,履行對象是保險人。因而,核保與告知實為一事的兩面,⑥保險立法確定了告知義務,即為核保提供了法律支持。另外,核保既然是保險人經營的必備條件,毫無疑問亦應當作為保險人的一項權利。“然而,如過分地謹慎與挑剔,亦將減少保險公司可能獲利的營業(yè)量,如何在安全與有利兩方面獲得適當的平衡,要為核保人所必須兼顧而難以解決的問題”。⑦因而,核保不僅要作為保險人的一項權利,還應當被視為保險人的義務。保險人負有謹慎核保的義務,由于核保不慎引發(fā)的不利后果應當由保險人承擔。
將保險人的核保權利、義務通過法律加以規(guī)定,可以敦促投保人履行如實告知義務、配合保險人行使核實權利,也可以提醒并敦促保險人履行核實義務,減少保險人被虛假事實蒙蔽的情況,避免類似糾紛。
我國保險法第16條第2款將投保人因重大過失未告知的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蛘咛岣弑kU費率的情況均作了賦予保險人合同解除權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此規(guī)定欠妥。若投保人未履行告知義務的事項會影響保險人做出承保的決定,那么保險人享有合同解除權,此部分規(guī)定合情合理。因為,在此情況下,若投保人告知了保險人有關事項,保險人就不會承保,也就不會發(fā)生風險轉移。故而,在投保人未履行此部分告知義務的情況下,保險人享有合同解除權,不需要承擔保險標的的風險。但是,若投保人未履行告知義務的事項僅會影響投保人是否提高保費,那么也就是說就算投保人如實告知,保險人也會承保,也會產生風險轉移;若保險事故發(fā)生,保險人同樣要承擔保險責任,只是保險合同生效期間,投保人需要付出更高的保費。在這種情況下,盲目地賦予保險人解除權對投保人而言似乎不太公平。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投保人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情況,是否賦予保險人解除權應區(qū)別對待。其一,如果投保人未如實告知的事項是保險人拒絕承保的事由,則不論事故的發(fā)生是否與該事項有因果關系,均應賦予保險人解除合同的權利。其二,如果未如實告知的事項屬于保險人提高保險費率的理由,則在事故發(fā)生后,保險人不得主張解除合同免除賠償義務,但是可以要求投保人補交保險合同生效期間的保費,以符合“對價平衡”的原則。⑧
告知義務制度作為保險法中的重要制度,是保險業(yè)務順利進行的基礎。新修訂的保險法雖然對該項制度進行了改善,但不得不承認關于告知義務的立法空白依然存在,無法對實踐中的保險活動發(fā)揮更好指導作用。本文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完善告知義務制度和加強保障其實施的建議。但面對紛繁復雜的保險實務仍然是杯水車薪。盡快完善保險法中告知義務的相關規(guī)定,減少保險實務中的不效率現(xiàn)象的發(fā)生,才是當務之急。
注釋:
①施文森.《保險法總論》.臺灣:三民書局,1985,第156頁.
②該款規(guī)定:“訂立契約時,要保人對于保險人之書面詢問,應據實說明?!?/p>
③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第225頁;劉宗榮.《新保險法:保險契約法的理論與實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第136頁;梁宇賢.《保險法新論》.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第161頁.
④謝憲主編.《保險法評論》(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12,第27頁。
⑤李栗燕.《保險法學理指南及疑難案例解析》.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第61—62頁.
⑥王冠華.“保險人核保權正當性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3年第2期.
⑦湯俊湘.《保險學》.三民書局,1982,第132頁.
⑧周玉華“.保險法上的告知義務”《.律師世界》,2001年第10期;李新天,湯薇“.試論我國保險合同的解除制度”《.法學評論》,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