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鄧小平說了一句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币徊糠秩说拇_先富起來了,“富”成為社會價值尺度的標桿,于是更多的人想“富”起來,發(fā)財?shù)臋C會應接不暇,追趕財富的步伐越來越疾,機器轉(zhuǎn)得快了,人們淘金的身影更加忙碌,有了高爾夫,有了衣香鬢影的時尚派對,有了一擲萬金的豪華奢宴,一切時間都成為掙錢的資源,中國人幾千年來的氣定神閑在忙碌的川流中渙然散去。
坐看云起的悠閑成為前朝往事,追逐財富的匆忙無聲提示著這個時代最流行的聲音: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
時間就是生命?對,時間是生命,但生命不是時間。生命是感知,是對天地萬物的感知和回應,細膩也好,深刻也好,都是生命對自然的解讀。
因為,“一切東西的好都是人的好”。
錢武肅王簡淑妃:“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眳^(qū)區(qū)九個字,讓我們想見在中國延續(xù)千年的從容和大氣,千古溫情,在“緩緩”中流淌?!胺灿幸粋€大的境界,乃無高速度的感覺,火車在隧道中駛過才覺得快,而飛機在天空,則唯見日月靜好,山川回環(huán)”。以大眼光去看,一切都是緩慢的,歷史、文化、變遷、人事,也包括時間。
速度是技術(shù)革命送給人類的一種自殺迷藥。淪陷在速度和效率里,現(xiàn)代制造業(yè)的流水線,打造的是物的精美,而各種琳瑯滿目的“精品”讓個性空間更加逼仄,人的風情和趣味倒是日見衰微。拎著文件包,在名利場上行色匆匆的人,何曾抬頭留心過梧桐上嫩綠的一絲春意,或者風過時飄向衣襟的一片落葉。
30多年后,當中國已然馱著流光溢彩的商品和匆匆忙忙的經(jīng)濟邁進21世紀,還是想說那句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當然,這里的“富”不是指荷包飽滿,而是精神豐裕。
中國從秦漢到清初,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皆超過同期的歐美各國,唐宋風韻的中國曾經(jīng)富甲天下卻若無其事,其根源在于傳統(tǒng)文化的自在天然。這道理到了今天還是一樣。只是如今能夠做到“若無其事”的不是中國,而是在人文精神的錦緞上款款徜徉的歐洲,以及在自然的懷抱里悠然自在的印第安文明。
什么時候開始,生活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快到每天都覺得匆匆?
“趕什么?趕死??!”祖母在世的時候,常用這句口頭禪。“做什么都慢慢來,事緩則圓”。祖母不用鐘表,天明起,日暮息,她的一生,有一半時間是閑著的。所以有了娟美的蠅頭小楷,有了別致好看的鑲拼被面,有了袖口上的花邊和衣襟上的盤扣。她對生的所有體驗,都演繹在幽微的細節(jié)里,過程就是一切。
真正的富有不僅是錦衣玉食,更是文化的豐盛。要讓饕餮物質(zhì)的中國人在精神上富起來,就得讓一部分人先閑下來,收起志向,忘記目標,在疏懶飄逸的曠日悠閑中品閱流逝和駐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