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玲
(315700 象山縣人民檢察院 浙江 象山)
1997年的《律師法》頒布后,律師從“國家法律工作人員”這一角色中剝離出來,正式成為獨立于法官和檢察官的另一支司法隊伍。在我國,律師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法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與檢察機關密切相關的刑事辯護律師,其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是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控辯平衡、促進司法公正的體現(xiàn)。本文從健全刑辯律師執(zhí)業(yè)權利保障的必要性,保障面臨的現(xiàn)狀及原因,以及未來從哪些方面加以改進這三個大方面進行論述。
“尊重和保障人權”2004年就寫入我國憲法修正案中,可見保障人權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項重要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修訂后的新刑訴法也將這一原則貫穿始終,犯罪嫌疑人作為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最重要的當事人,理應享有刑訴法賦予的權利,但當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強制措施后,權利的行使就會受到限制,律師通過提供法律服務,使當事人免受非法侵害,或使當事人獲得受害之后的救濟,保障的是不折不扣的人權,其作用不可替代。這些年基層檢察機關每年都選拔專業(yè)人才,檢察隊伍整體偏年輕化,專業(yè)素質有了很大提升,更加注重對當事人合法權利的保障。但鑒于大部分犯罪嫌疑人一方面不懂法另一方面人身自由完全或部分受限,所以無法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而作為受托方的辯護律師因享有刑訴法賦予的權利故能充分參與到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加之律師具有專業(yè)的法律資格,在整個訴訟過程中能全面了解案情,能為當事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提供相對可靠的保障。
現(xiàn)今公眾對于司法公正的要求日益劇增,隨著信息化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一旦冤假錯案被曝出就會在網絡上迅速發(fā)酵傳播,輿論媒體受一些不法分子的利用,借助網絡平臺扭曲事實真相,嚴重影響了司法公信力,我們發(fā)現(xiàn)近幾年曝出的很多冤假錯案都是因為在以偵查中心主義的背景下,律師的訴訟參與度不高,律師意見未受重視,執(zhí)業(yè)權利得不到保障。因此依法保障律師權利,不僅是對規(guī)范司法行為的一種承諾,而且也能提高檢察機關的司法公信力。
司法體制改革之后,我們從傳統(tǒng)的偵查中心模式轉變?yōu)楝F(xiàn)在的審判中心模式,偵查中心模式中公安機關處于較為強勢的地位,審查機關和審判機關難以對偵查工作形成真正的制約。審判中心模式追求訴辯平衡,促使偵查部門按照審判時的證據(jù)認定規(guī)則,去提升自身偵查水平和能力,并指導整個偵查行為的展開。[1]司法改革后在審判中心主義下,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三者就好比是一個等腰三角形的三個點,法官居于頂點,檢察官和律師分列在等腰三角形的兩端,相互之間居于平衡的地位。在現(xiàn)實工作中,由于控辯雙方的工作屬性不同,加之基層檢察機關長期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所以對偵查工作的規(guī)范化水平關注度沒有辯護律師高。因此隨著律師地位的提高,對偵查行為的監(jiān)督力度也會加大,同時當律師向檢察機關的辦案人員提出有效合理的法律意見時,既有助于規(guī)范檢察機關的自身行為,也有助于檢察機關對深入監(jiān)督偵查活動。
刑訴法以專門的章節(jié)對律師的辯護和代理做了規(guī)定,按照刑訴法規(guī)定,辯護律師依法可以向檢察機關申請以下事項,主要包括申請閱卷、申請聽取意見、申請變更強制措施、申請收集、調取證據(jù)、申請會見等[2]。檢察機關通過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網、微信預約平臺、電子卷宗掃描等一系列舉措,律師申請閱卷的現(xiàn)狀相較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觀,該項權利的保障得到了很大地提升,但在司法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辯護律師的部分申請事仍然無法切實實現(xiàn)。比如申請聽取意見、變更強制措施,由于律師提交的申請材料內容既不詳細也缺乏佐證,且大多數(shù)律師提交了書面的申請材料后也并未與檢察官之間有直接的溝通交流,故該類申請無法切實實現(xiàn)。除此之外,律師現(xiàn)實中遇到問題最多的是申請會見(目前浙江省作為試點地區(qū),自偵部門已經轉隸,律師和檢察機關之間的會見矛盾不存在),很多基層檢察機關在辦理自偵案件的時候,片面擴大“特別重大賄賂犯罪”的適用范圍,以似是而非的特別重大賄賂犯罪為擋箭牌,阻礙律師會見權的正常行使。
對于律師權利受到侵害的問題,各級政府機關和律師協(xié)會從未停止過努力,建立了多種救濟途徑,與檢察機關密切相關的主要是申訴控告機制。法律明確賦予了辯護律師申訴和控告權,但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律師是一項具有極強地域性的工作,考慮到對自身今后工作的影響,對于部分阻礙律師權利行使的行為,律師也往往會選擇讓步或者協(xié)調解決,不愿將事情擴大化。而檢察機關內部之間由于是“一家人”的緣故,監(jiān)督力度不大,對于阻礙律師權利行使有監(jiān)督權的部門,在碰到問題時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不會進行深入地調查,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在刑事案件辦理過程中控辯雙方之間有益的意見交換,將有助于防止冤假錯案的產生。雖然在司法實踐中,控辯雙方的對抗色彩較濃,雙方之間無法形成信任,檢察官對律師心存不滿,律師對檢察官也沒有任何好感。但近些年來由于基層檢察隊伍人員素質的日益提高,對律師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清晰的認識,控辯雙方之間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緩減,然而部分地區(qū)部分辦案人員仍然保留了傳統(tǒng)的辦案理念和習慣,對律師的態(tài)度依然比較敵對,對律師的很多申請事項處理不及時或者冷處理;同時也有部分律師將對檢察官的敵對情緒轉化到工作中來,在整個刑事案件的辦理過程中,除了閱卷等必須進行的申請外,最多遞交一份書面的材料,不愿與辦案檢察官就案件中涉及到的定罪量刑等問題進行實質性的溝通交流,這樣最終損害的還是當事人的權益。
相較于民事案件中,律師“吃完原告吃被告”的情形,刑事案件中律師的職業(yè)道德相對會好很多,但仍然有部分律師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走過場”現(xiàn)象,不認真履行自身的職責,對自己當事人缺乏應有的責任心,對于自己的職責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不能盡職盡責的維護自己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基層律師隊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這種現(xiàn)象更為明顯。就筆者自己所在的基本檢察院而言,筆者作為案管部門的干警平常與律師接觸的機會相對較多,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在利益驅使下法律援助的律師,因為沒有收取高額律師費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國家給予的補償費,所以與那些當事人花重金聘請的律師相比責任心就會更為缺乏。更有甚者,有些律師在沒有盡責辦案的情況下通過煽動當事人家屬的情緒,讓他們直接站在檢察院的對立面對辦案檢察官制造輿論和社會壓力,這對辦案過程直接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更加深了檢察機關對律師的防范心理,也不利于律師自身權利的保障。
最高檢關于依法保障律師執(zhí)業(yè)權利的規(guī)定出臺之后,部分律師在來訪時第一時間與接待人員就相關規(guī)定進行探討,可見律師對于檢察機關相應的制度保障是充滿了期待。作為基層檢察機關,因為各地的地域和人文環(huán)境的不同,除了要嚴格執(zhí)行相關法律規(guī)定外,還應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對律師執(zhí)業(yè)權利保障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細化并出臺相應的細則加以公示。檢察機關內部盡可能詳盡地完善規(guī)章制度,使刑辯律師的權利保障更加通暢,也能使檢察機關對應部門之間在辦理各項業(yè)務時有章可循。我院今年根據(jù)省院文件精神制定了“最多跑一次”告知書,另外除了電話預約和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網網上預約外還增加了微信預約平臺,方便律師隨時預約閱卷,了解案件辦理情況,這類舉措旨在因地制宜進一步保障律師執(zhí)業(yè)權利。
隨著統(tǒng)一系統(tǒng)的全面鋪開,案管職能的逐步完善,檢察服務大廳成為了接待律師的第一窗口,律師的各項申請都會在第一時間向案管部門提出。但案管由于自身職能的特殊性,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更多的是事務性和程序性工作,對于案件的實體方面也僅限于在收案時最淺層的了解無法給予實質性的答復,因此在保障律師權利方面,案管就成了律師和業(yè)務部門之間的橋梁。通過加強檢察機關內部之間的協(xié)調就顯得尤為重要,業(yè)務部門對案管的工作應給與足夠的理解和支持,案管在與律師溝通之初就及時與業(yè)務部門進行溝通,更好地答復律師的有關申請,切實保障律師的執(zhí)業(yè)權利。
雖然在政府機關和律師協(xié)會的共同努力下,出臺了一系列規(guī)定、細則保障律師權利,理論上律師在權利受阻的情況下有四種救濟途徑,但在司法實踐中,權利救濟制度由于種種原因往往難以真正實現(xiàn),有些時候甚至成為擺設,因此檢察機關應進一步加大內部監(jiān)督力度形成有效制約。從律師申請的受理到辦理再到權利受阻時的救濟,整個流程中的各部門之間除了應切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外,更應加強相互之間的監(jiān)督配合,尤其是具有監(jiān)督權的部門應及時有效的對律師的申請做出對應的處理,其他部門要勇于面對錯誤,對自身工作中出現(xiàn)的不規(guī)范行為及時整改,真正將律師的權利救濟制度落到實處。
法律執(zhí)業(yè)共同體是指法官、檢察官與律師這些共同接受過法律高等教育的人組成的一個特殊職業(yè)群體。在司法實踐中,雖然檢察官和律師兩者之間訴訟立場不同,實際上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體制下,檢察官與律師處于控辯的兩端核心都以審判為中心,圍繞案件的事實與證據(jù)展開對抗,保證案件通過公正的程序得到公正的結果,所以在本質上兩者的目的是一致的。要構建執(zhí)業(yè)共同體,擴大溝通渠道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檢察機關可以與當?shù)芈蓭焻f(xié)會、律師事務所定期或不定期以召開座談會的方式就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溝通交流,并做好應對措施,更好地規(guī)范雙方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行為。另外,檢察官與律師之間除了這些日常的溝通外,還可以進行人員上的相互流動,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從程序上達成合作,求同存異,充分認識到彼此都在為文明法治建設和司法工作而努力,不斷增強彼此間的互信,構建更好的良性法律執(zhí)業(yè)共同體。
新刑訴法修訂以來,律師的參與度逐步提升,律師與基層檢察機關的關系也趨于良性互動,檢察機關內部也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切實保障律師的大部分執(zhí)業(yè)權利,但與司法理論上賦予律師的執(zhí)業(yè)權利仍有距離,所以未來還需要律師和檢察機關之間共同努力,切實做到全面保障刑辯律師執(zhí)業(yè)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