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斌
摘 要:小學生學習語文,課堂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的主要陣地,也是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展開豐富多彩的活動場所。只有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發(fā)揮其主體作用,才能真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體現(xiàn)把課堂交還給學生的教學思想,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參與、主動學習的主體意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 活躍課堂 激發(fā)興趣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要,其中語文學科的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素質教育的實現(xiàn)在于創(chuàng)造積極活躍的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新課標提出“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知識的啟發(fā)者和引路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根據我?guī)资甑恼Z文教學經驗,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語文課堂教學氣氛創(chuàng)設。只有積極向上的課堂氣氛才能使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當中;相反,靜謐、枯燥、消極、如死水一般的課堂氣氛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fā)展。我就在語文課中創(chuàng)建積極的課堂氣氛作以下感想。
一、精心設計導語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語是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堂外拉向課堂內,是上好一堂課的先鋒;好的導語能積極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把學生的注意力由課堂外的玩耍狀態(tài)轉入到語文課堂中,很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
1.用多媒體課件引入課文
隨著信息技術的在教學中的普及,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文字、聲音、動畫,以其形象生動的畫面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的加入語文課堂的學習中來。在語文四年級上冊,學習《題西林壁》古詩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廬山的丘壑縱橫、峰巒起伏,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陪以音樂動畫,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廬山的千姿百態(tài)的同時,深深體會到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學生很快就融入到課文中去。
2.以趣開頭。
古代哲學家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袑W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自覺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當中,進而好學、樂學。用學生喜歡的事物或活動為引子,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風箏》一課時,提問:”孩子們,你們喜歡放風箏嗎?”學生一下就熱鬧起來,紛紛舉手發(fā)言,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先恐后的想要表達自覺的看法,老師再話題一轉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文中去了。
二、抓住學生思維閃光點,讓學生得到肯定
在學生經過了努力,得到老師的肯定時,他內心就會升起一股成就感、自豪感,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的《花鐘》一課時,我讓學生讀完第一段后,根據課文內容,小組合作制作了花的鐘表,學生用不同形狀的花鐘展示了一天中不同時段的每種花的開放時間,在小組展示作品時,每個小組都踴躍發(fā)言,爭著要上來。這時我發(fā)現(xiàn)一個平時不怎么喜歡發(fā)言的小男孩炯炯有神的望著我,似乎有話想說,我便讓他來講,他說“這個花鐘只有10種花,我家里種的野薔薇,是黎明五點左右開放,我能不能加在花鐘里?”對于他的說法我馬上肯定,并給予了大大的贊揚,他能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能加上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老師的肯定鼓勵后,激發(fā)了他和其他孩子仔細觀察事物的好習慣,并能在今后的學習當中不拘泥于課堂、課本,讓孩子們的視野不在局限于課本,而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三、講究提問的技巧
適當?shù)恼n堂提問對于開啟學生智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巧妙的發(fā)問能讓學生深入學習。語文課堂上經常都有提問,那么怎樣提問呢?時機不到,浪費時間,學生也回答不了;問題復雜,學生不愿意思考;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又覺得沒意思。我認為在教學中,要注意提問的時間點,善于抓住契機,設置矛盾,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這樣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發(fā)揮激勵的作用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表揚對小學生來說非常的重要,是孩子們學習的動力。老師要在課堂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并加以表揚,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有一次,我讓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朗讀課文,他讀得很不好,句子讀不通順,結結巴巴,有幾個認不到的字,還讀錯了幾個簡單的字,其他同學都在笑。我鼓勵他說:“你很勇敢,吐字也很清晰,比以前好多了,如果在家里認真預習,會讀得更好?!辈⒆屚瑢W們不要笑他。后面我又點他來讀先讀的那幾句。這次比前面好多了,不但字音讀準了。還讀出了感情。由于我在全班及時的表揚了他,在那以后,他經常舉手要求朗讀課文,讀得越來越好,在學校舉行的朗讀比賽上還獲得了二等獎。
總之,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方法,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不斷創(chuàng)新,注重一切細節(jié),讓學生在課堂上思考,學會提問,學習知識,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