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摘要】在推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工作中,有效發(fā)揮校園文化活動育人作用至關重要。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工程的“體”承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魂”,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精神的思想引領與協(xié)同育人功能,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
【關鍵詞】立德樹人 校園文化 意識形態(tài) 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042-0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弊鳛橹袊厣鐣髁x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事關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陣地,承擔著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堅持把立德樹人和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貫穿高等教育教學全過程,強化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通過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
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還未穩(wěn)定,他們是社會成員中的活躍分子,容易受到一些別有用心人的蠱惑,所以意識形態(tài)教育需要特別關注大學生,加強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用科學的價值觀引領意識形態(tài)教育。
一、提高對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的認識
當前,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要工作就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適應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精神風貌,關乎青年一代的成長成才。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不斷增強青年大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努力使之成為黨和國家需要的青年菁英。
文化是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根基,是民族的靈魂與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大學有著文化生產傳播的土壤,是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tài)匯聚與交鋒前沿陣地,如何筑牢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陣地之本,推進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就是新時期重要的理論課題。
二、校園文化活動對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作用
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工程,是鑄魂工程,是固本工程,也是戰(zhàn)略工程,其意義就在于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了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共同理想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質量品位,傳承校園文化活動的人文精神,打造校園文化活動的“品牌”工程,把透徹的說理同鮮活的語言結合起來,把理論的穿透力同情感的親和力結合起來,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回答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使青年大學生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積極宣傳者、自覺踐行者和堅定信仰者。
文藝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生產形態(tài),反映出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從生產關系到思想關系的人類全面的社會生活。文藝以獨特的形式、形象、意境感染青年、影響青年、塑造青年,在潛移默化中使青年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校園文化以一種隱形教育的方式,蘊含著豐富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內容,承載著青年大學生“三觀”教育的功能。一部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作品,可以從世界觀、審美情趣、思想品格等方面給大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熏陶。校園文化作品的質量決定著其發(fā)揮意識形態(tài)教育功能的關鍵,任何一部文藝作品、任何一項文藝活動的組織呈現(xiàn),都包含著一定的時間、精力和專業(yè)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培養(yǎng)優(yōu)質文化活動的“體”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道”,就需要久久為功的精神。
三、以校園文化活動參與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
大學將自身建設成為思想文化的標桿、道德文化的旗幟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高地,完成促推、引領和守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使命。大學精神是大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原動力,也是最寶貴的傳承,對于彰顯大學的辦學特色和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弘揚大學精神是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精神的培育,除了要進行課堂教育之外,還要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中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樹立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示范性的文化品牌,因為校園文化活動濃郁的“品牌”對于大學精神的培育意義重大。
通過精品工程抓提升,原創(chuàng)作品抓特色,高雅品味抓引領,打造能夠反映大學精神的文化脈絡,體現(xiàn)大學精神的校園文化活動,傳遞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追求充滿正能量的生活,并增強他們的社會榮譽感和道德判斷力。
高校意識形態(tài)教育要創(chuàng)新實踐方式,豐富教育內容,完善教育體系,增強文化自信。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精神的有機契合,重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升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意識。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精神引領校園文化思潮,幫助青年大學生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加強人文關懷,培育健康心理,弘揚優(yōu)良學風和校風,從源頭上鞏固各族青年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曉忠.全球化條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識形態(tài)狀況的調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8(3).
[2]任世雄.把握校園文化育人內涵增強校園文化育人實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5(4).
[3]劉智強.對當代“大學精神”的思考——從大學的歷史角度解讀“大學精神”[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1).
[4]劉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D].遼寧大學.2012.
[5]蔣麗.醫(y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
[6]楊宇虹.當代中國大學精神重建的德育使命[D].東北石油大學.2011.
[7]]吳磊,劉建榮.豐富校園文化活動 培育和提升大學精神[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1).
[8]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9]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16—10—147.
基金項目:內蒙古醫(yī)科大學2017年思想政治專項課題《“土默特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與創(chuàng)新》(項目編號:YKD2017SXZZ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