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婉萍 李月鳳 張湘萍 陳秋君
【摘 要】 體力活動不足和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成為當今慢性疾病發(fā)生的第一獨立危險因素。為了進一步認識運動、體力活動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作用[1],近年來,與慢性疾病相關的研究文獻大都表明,適當的體力活動和規(guī)律的運動習慣不僅能有效地預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并且在延緩疾病進程、治療疾病、減少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運動管理;健康體適能;干預;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R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1-03--02
健康體適能是指與健康有關的身體適應能力,主要包括職業(yè)性、交通性、日常生活體力活動及閑暇時體育鍛煉。體適能指在應付日常工作之余,身體又不會感到過度疲勞,還有余力去享受休閑及應付突發(fā)事件的能力[2]。健康體適能的提高有賴于體育鍛煉。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人們職業(yè)性、交通性及日常生活體力活動逐漸減少,而閑暇時參加體育鍛煉較少。體力活動不足與靜坐少動已經成為全球問題,成為是21世紀最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1 對象與方法
本中心于2014年4月引進健康體適能檢測設備,該項目是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健康管理研究所、北京體育大學、解放軍180醫(yī)院、浩沙集團共同啟動的“全國健康體適能測評與運動管理應用研究課題”。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針對本科室105名醫(yī)務人員,他們平常均無運動習慣,進行三個月訓練的前后體適能檢測(男性30人、女性75人,年齡在22-56歲,平均年齡31.6歲),通過對國民體質、心肺耐力發(fā)展水平等影響的分析研究,實驗結果表明:健康體適能運動管理能夠明顯提高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柔韌性適、平衡感、反應能力,與缺乏運動和運動方式不正確的人群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3]。
1.2 研究方法
1.2.1 數據采集
本研究實驗數據采集均來自于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推薦的“體適能測試儀、功率車”進行測試獲得。儀器均由經培訓后專業(yè)醫(yī)務人員親自操作,嚴格按照國民體質測試標準的相關要求執(zhí)行,保證了指標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1.2.2 運動干預過程
實驗對象人員每周堅持鍛煉3-5次,每次30-60分鐘,時間3個月。訓練前做人體成分、國民體質、心肺耐力的檢測,根據個人健康體適能檢測指標,針對性制定個性適合的健康體適能自我練習的健康運動處方。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包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訓練前后體適能各項指標差異性比較(表1)。
反應能力指標主要反映的是測試神經肌肉的反應和動作的綜合協(xié)調能力水平測試。訓練后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1)。成績明顯好于訓練前的水平,但是總體水平提高不夠明顯。
從表1中可以看出,訓練前后反應能力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平衡感、柔韌度、握力、心肺耐力方面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2 訓練前后體適能綜合評分比較(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訓練后綜合得分明顯提高,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1),而綜合評價分無明顯變化,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3 訓練前后人體成分分析比較(表3)
人體成分分析是檢測機體體重、肌肉量、脂肪量、腰臀比、身體質量指標等的分布。從表3中可以看出,訓練前后體成分各項指標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健康體適能要求達到一定的練習強度與負荷,而隨意方式的運動在一定程度上鍛煉效果不佳,針對客戶每個階段的需求進行科學、適宜、適度的指導,其鍛煉效果及對體制的改善更為顯著,因此對訓練前身體、生理會起到良好地變化?!斑\動處方”式[4]的教學方法是穩(wěn)定提高健康體適能的保障。要想通過運動獲得帶來的長時持久的身體改善效應,建立規(guī)律的運動習慣并保持經常運動是基礎首要保障。在健康體適能教學中,針對每個訓練前客戶體適能水平制定了相應的運動處方,安排了每周課下鍛煉的內容。實驗證明,通過三個月的運動管理,受試者健康體適能狀況均有提高,慢病風險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健康體適能測試及運動管理在當今社會非常有意義,健康體適能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張健忠,謝佩娜.美國高?!绑w適能與健康的原理與應用”探討與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3):25-27.
懷亮,周輝, 孟慧.健康體適能理念在高校體育教導中運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3,5(1):97-98.
張建華,殷恒嬋,錢銘佳,楊鐵黎.美國最佳體適能教育計劃及其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體育與科學,200l,22(1):12-14.
畢春佑,周莉,楊樹昆,趙東生,高玲娣.健康體適能教學的實驗觀察[J].體育學刊,2003,l0(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