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萬強
【摘 要】 課堂教學中“教”是為“學”服務的,“學習才是教學的本質,學生的發(fā)展才是教學的目標”。老師不僅要關注“教”,更要關注學生“學”的過程和結果。而“學”也離不開“教”,“教”引導“學”。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會受到教學內容的難易、學生個體差異、校園文化資源、課堂評價和教師的引導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與教師的教學策略緊密相連,可以說教師的教學策略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利用學校的文化資源調整我們的教學策略。
【關 鍵 詞】 主人;學習方式;教學策略;轉變
在一次全國思想政治優(yōu)質課比賽結束時,評委老師在評課時認為:參賽教師過于強調預設和對課堂的把控,未能抓住課堂生成的契機,及時調整預設,引導學生深化對某一主題的探討。但有老師則提出質疑,認為跟著生成走,會導致知識無法落實、教學任務不能如期完成,教學要面對現(xiàn)實,不能只講情懷……
從表面上看來,這一爭論是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其實質是“教”與“學”的矛盾。要問答這一問題,我們先得搞清楚我們的教育教學的目的是什么?誰是教育教學真正的主人?在現(xiàn)實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更多關注了怎么“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比如我們有的老師經常這樣埋怨:我都教了很多遍了,學生還是不會。殊不知“學習才是教學的本質,學生的發(fā)展才是教學的目標?!薄敖獭笔菫椤皩W”服務的,老師不僅要關注“教”,更要關注學生“學”的過程和結果,要用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才符合教學的本質。
一、關于對學習方式的認識
1. 基于自主學習:設計合理的認知建構與德性生成路徑。根據(jù)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jù)原有認知結構主動地和有選擇性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知識的傳授不同于物品手遞手的傳遞,它必須基于學習者主動的建構。一句話,知識從來不是老師教的,而是由學生自己悟得的。為此,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強調自主學習。知識的建構必須基于原有的認知結構,為此,教學必須了解和尊重學生原有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找到最近發(fā)展區(qū)。只有當學習者能夠建構知識的意義,即基于原有認識結構對新的信息給予合乎邏輯的解釋,才能真正掌握知識。為此,知識教學必須強調對知識的理解,必須通過合理的建構路徑的設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刺激的簡單重復。
2. 基于合作學習:建立個性化表達與磋商機制。100個觀眾就有100個哈姆雷特。每一個學生對同一知識的理解,都會融入他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為此,教學必須尊重學生對知識的個性化理解,并給予學生對知識進行個性化表達的機會。根據(jù)建構主義理論,學習者的建構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復雜多樣性,學習的具體情境、情感存在特殊性,以及個人原有認知結構和經驗存在獨特性,每個學習者對事物意義的建構是不同的。
3. 基于探究學習:明確教育者和學習者各自的責任?;谔骄康膶W習是一種教和學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把學生的問題、觀點和觀察放在學習經驗的中心。整個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是創(chuàng)設一種文化氛圍,在此,學生的觀點受到恭敬的挑戰(zhàn)、檢驗、再提煉,并當作可改進的觀點,推動學生從欲知狀態(tài)到已知狀態(tài)和進一步質疑的狀態(tài)。在這種方法前提下的觀念是,教育者和學習者各自承擔著學習的責任。
二、教學策略的改變
(一)處理教材的策略
1. 依據(jù)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合理確定教學目標。首先,要依據(jù)課標,明確課標要求,準確把握教學標高;其次,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即目標的確定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思想實際,找準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習目標(新知識)在學生認知結構中具有能夠同化的適當?shù)闹R基礎,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即在把握學生實際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學生特點,并針對學生特點提出個性化目標;再次,教學目標要全面,應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
2. 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并合理選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是處理教材的基本方面。同時,教師既要運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處理教材時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
(二)實施教學的策略
1. 情景導入。優(yōu)化情境設置是進行有效課堂探究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要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挖掘和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并且情境設置要有時效性、地方性、趣味性,并反映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具有挑戰(zhàn)性和探究價值,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 問題設置。問題設置是否合理是課堂探究是否有效的關鍵。一是要基于情境,具體明確,即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解剖麻雀”。二是要基于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接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生有能力展開探究,并能在更復雜的水平上深化理解。三是要指向設定的三維教學目標,使設問有知識價值、能力價值和教育價值。四是要講求幾個設問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或層次性,體現(xiàn)引導性、富于啟發(fā)性。學生基礎越差,設問層次越豐富。
3. 共同探究。師生共同的責任。教師要基于設置的問題,選擇合適的探究方式,并組織學生進行有序、有效的探究。充分展開課堂交互活動(產生想法—發(fā)展想法—促進多元理解—經由磋商達成共識,實現(xiàn)建構),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相互回答。在經歷具體情境的探究過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升華,將矛盾的特殊性上升到矛盾的普遍性,使學生對學習主題獲得一個整體的認識,形成對于事物的概念框架,并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完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
4. 情景回歸,學以致用,深層理解和靈活應用。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表現(xiàn)為三個層次:能發(fā)現(xiàn)和識別語言變式,并用自己的話解釋知識;能在不同的情景下遷移、應用知識,解決相關具體問題;能聯(lián)系社會實際,解決綜合性問題。
(三)預設與生成的策略
靈活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機智駕馭課堂,體現(xiàn)教學智慧。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沒有生成,是沒有生命活力的課堂。課堂教學要有預設,更要有生成,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有生命力的過程。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是重要的課堂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實現(xiàn)課堂與生活的對接,因勢利導,完成教學任務。
(四)課堂評價的策略
及時、中肯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通過評價有效促進學生發(fā)展。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價也是一種教育手段,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與成果及時、中肯地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尊重和贊賞,增進學生的自尊、自信,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內驅力。教學中還應注重評價主體和評價形式的多樣性,把學生互評、小組評議與教師評價結合起來。
總之,教育教學的本質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師的教學策略應圍繞學習方式的優(yōu)化開展并引導學習方式的轉變,只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才能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潛力,才能實現(xiàn)學生的真正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黃蘭珍. 研究性學習與基礎型課程教學的整合[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2(9).
[2] 周峰. 素質教育理論·操作·經驗[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32.
[3] 王升. 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9.
[4] 譚繼文. 試論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學習方式的變革[D]. 湖南師范大學,2004.
[5] 余文森. 簡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 課程 教材 教法,20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