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軍
【摘 要】 “快餐式”的文化導致課堂的“大容量、快節(jié)奏、高密度”,學生缺少思考、內化的時間。本文主要從構建情景體驗的“慢課堂”、和諧的師生“慢關系”、多元評價的“慢系統(tǒng)”等角度闡述“慢教育”視野的初中物理教學,以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
【關鍵詞】 初中物理;慢教育;物理課堂;生命教育
美國基礎教育輕理化、重美體,所學知識相對國內同年級而言,更為淺顯,我國課堂教學強調“大容量、快節(jié)奏、高密度”,在國際多項賽事中拔得頭籌,也增加了我國發(fā)展“快教育”的信心,“快餐式”的文化也驟然興起。三十幾年來,中國教育事業(yè)未實現(xiàn)曾經的“預言”,反而是美國的“慢教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先后培養(yǎng)了數(shù)位諾獎的獲得者。為擺脫“應試”的困境,諸多學者提出“減負”的概念,與“慢教育”理論不謀而合,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評價方式單一、教師認識不足,使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物理教學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教學重心由簡單對知識的灌輸轉移到探究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與研究方法上,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求學態(tài)度,養(yǎng)成自主探究、終身學習的能力。
一、構建情景體驗的“慢課堂”
1.精彩的慢引入。初中生正處于由具體思維逐漸向形象思維過渡時期,他們在學習物理概念時很難運用抽象的邏輯思維進行運算,需要借助形象的事物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教師要建立物理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教師不急于灌輸知識,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直觀的情境中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如在《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文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呈現(xiàn)火車站安全黃線和海上撞船事件的圖片,邀請學生一起探尋事件背后的秘密,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教師適時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用吹風機與硬紙板等開展實驗,模擬火車進站時的情形,以電吹風充當火車,硬紙板充行當人,讓學生感受火車運行時帶來的氣流變化,教師提出問題:“當紙板位于安全線內側,大家猜想硬紙板會發(fā)生什么狀況?”在猜想、討論、實驗中,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引發(fā)對兩船相撞的幕后黑手的思考。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遇到問題而缺乏現(xiàn)成方法時,會引起思維的沖突,才會活躍思維,激發(fā)主動意識。教師在課堂中以“慢引入”導課,要準確把握學情,了解學生的初始能力,包括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態(tài)、學習能力,確定學生的知識的生長點,確定教學的起點。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有真實性,幫助學生從真實的生活現(xiàn)象中抽象、分析、概括,整理出物理概念;要具有體驗性,讓學生在感官刺激中,實踐、體驗中生成過程,從而更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一致性,情境要與所學內容一致,有一定的針對性。一個精彩的慢引入,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愉悅,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實現(xiàn)認知體系的建構。
2.開放的慢探究。學生所學知識還很淺顯,他們在進行物理探究時易受遭到挫折,教師要讓學生親歷科學的探究過程,讓他們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體悟到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體驗到科學探究的興趣。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概念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將教學過程轉變?yōu)樘骄窟^程。教師要關注生活,從真實的生活情境出發(f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新知,提出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抽絲剝繭,逐漸完成問題的所有假設;自主設計實驗,為學生制定出簡單可行的實施方案;學生分組合作,教師行間巡視,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解決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困惑?!奥骄俊敝袕膯栴}的提出、方案的設計,都堅持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生在經歷體驗物理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的艱辛,掌握教師研究的基本方法,促進知識的遷移。如在《物理的浮與沉》教學中,教師呈現(xiàn)潛水艇執(zhí)行任務的圖片,提出問題:“為什么大小不變的潛水艇能在海水中上下運行自如呢?”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當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適當提出:“二力平衡狀態(tài)須具備哪些條件呢?置于海水中的潛水艇受到哪些力?當不同情況,靜止、上升、下降時,它會發(fā)生改變嗎?需滿足什么條件呢?”學生受到啟發(fā),紛紛分析其受力情況,經過討論、思考,得出探究的猜想:當潛水艇靜時,所受重力等于它受到的浮力,即G=F??;下潛過程中,重力大于所受的浮力,即G>F??;上浮時,重力小于所受的浮力,即G>F浮。再用雞蛋模擬潛水艇在水中的三種情形,分析物體的浮沉條件。
3.細致的慢操作。教師在開展演示實驗時,要根據(jù)實驗原理尋找所需的物理量,選擇相應的實驗器材,制定出合理的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操作、數(shù)據(jù)處理、誤差分析。“慢操作”能消除學生初學物理時的枯燥感,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細致的思維習慣。
4.清晰的慢推理。教師要給學生預留更多的空間,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通過舒緩、清晰的引導學生分析、推理,將復雜的過程拆分,針對不同階段的情形運用不同的規(guī)律,使物理情形變得透徹、明了。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慢關系”
教師要耐心分析引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焦慮的原因,要拉近師生的關系,傾聽學生的聲音,要善于運用語言激勵學生,肯定他們的閃光點。當學生成績下降時,要用期待的詞匯,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信任,幫助學生重塑信心。教師在授課時要把握重難點,消除學生的思維障礙,針對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具體有效的方法。
三、構建多元評價的“慢系統(tǒng)”
教師要樹立多元的評價觀,要做到以評促教。要開展多元化的評價,評價除包含物理概念、規(guī)律、實驗技能外,還應包括學生的思維方法、情感態(tài)度。評價的方式除學生自我反思評價、同學互評,還有家長評價等。多元的評價的結果呈現(xiàn),除成績單外,還有檔案袋、小論文等形式。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慢教育,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豐富物理課堂的有效教學方式,能促進和諧、舒緩的師生關系的建立,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形成體驗式慢課堂、和諧慢關系、多元慢評價,從而讓物理教學回歸生活、回歸本真。
【參考文獻】
[1]張文質.跨越邊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關鍵詞[J].中國校外教育2007.
[2]朱桂鳳,孫朝仁.初中數(shù)學慢化教育的可行性調查與分析[J].中學數(shù)學雜志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