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廣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崇左 532200)
茶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和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幾千年以來,茶產業(yè)就有著意境優(yōu)美、雅俗共賞的文化基礎,并且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1]。隨著茶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閩南鐵觀音在茶產品、茶市場、茶消費等方面都極大地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并且也帶動了茶業(yè)和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讓茶產業(yè)的經濟變得更加繁榮。鐵觀音茶自身的地位已經超越一般意義上茶的概念,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鐵觀音茶的歷史發(fā)生和文化形成主要是在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等區(qū)域,這些地方也是中國重要的烏龍茶產區(qū)。
最早時,其“一帶一路”時被翻譯為“The Belt andRoad Ini-tiative”。到了2014年的APEC會議期間,“一帶一路”作為推廣規(guī)劃被正式提出,它的翻譯則演變成為“One Belt andOneRoad Project”,其中Project的字面意思是項目、計劃等,表示的是“一帶一路”已由倡議階段發(fā)展到如今的實施準備階段。另外,外媒對于“一帶一路”的譯法和國內又是完全不同的,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建議在翻譯時保留“SilkRoad”,因為這樣歷史感會更強,所以,“一帶一路”的翻譯,一直是翻譯界熱議和討論的話題。
在2013年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東南亞國家期間,其先后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zhàn)略思想,而這一戰(zhàn)略構想也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人民的反映也是非常的強烈。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也是促進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共同繁榮的共贏途徑,同時也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之路[2]。
閩臺茶文化產業(yè)應該要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利用好國家給予的先行先試的優(yōu)惠政策,通過對茶文化的認同和先導,把做茶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起來,讓茶文化產業(yè)打造成一帶一路的文化形象,讓沿線國家對中國茶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發(fā)揚共享茶文化的精神和魅力,這樣,我國一帶一路的國家戰(zhàn)略就能夠走得更遠。
閩南地區(qū)早在東晉時期就有關于產茶的文字記載,而在唐后期到五代十國期間,因為北方戰(zhàn)亂,導致大量的人口南下移居,就在這時,荊楚、江淮等人就入閩帶來了茶葉生產技術。在宋代茶業(yè)生產和茶文化傳播期間,閩南茶葉也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而生產的技術也開始提高起來,最后還形成了斗茶的習俗。到明清時期,鐵觀音就出現(xiàn)了,隨后,黃金桂、本山等名貴品種也相繼出現(xiàn),讓閩南茶業(yè)得到了發(fā)展,并且茶葉暢銷世界各地,從而成為了海上茶葉之路的發(fā)源地[2]。
閩南還有豐富的茶資源。據(jù)統(tǒng)計可以看到,單單產于安溪的茶樹品種就高達54個,而早在1984年審定時,有30個國家級良種其安溪就占有6個。當前,閩南茶區(qū)的烏龍茶生產地主要栽植的茶樹品種有:鐵觀音、本山、黃旦、奇蘭、梅占、水仙、黃金桂、八仙茶、丹桂、金觀音等等,這些優(yōu)良的品種茶園面積就占了總面積的90%以上。其次,閩南茶葉種植、加工等方面的技術非常先進,不但經驗豐富,其茶葉加工的設備更是非常完善。
中國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風俗習慣,而閩南人更是如此。這里幾乎家家戶戶的客廳茶幾上都擺放有茶具或蓋碗。當有客來訪時,閩南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煮水泡茶,隨后為客人奉上熱茶,在敬茶時還須要注意一些禮儀,例如:酒滿茶半、奉茶時茶不要太滿等等,另外,水也不能太燙,以適宜客人飲用為最佳。如果有兩位以上的客人時,則需要用茶盤端出,其端出的茶色一定要均勻,并且上茶時要用右手端茶,然后從客人的右方獻上,同時還要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
最能體現(xiàn)鐵觀音茶獨特韻味的就是品種繁多的茶商品。當前,市場上鐵觀音茶的差別可以說是風味各異,有清香、濃香、陳香等類型,清香型的鐵觀音又有傳統(tǒng)型和鮮綠型之分,鮮綠型鐵觀音又可細分為鮮香型和酸香型[3]。而不同風味的鐵觀音能給人帶來一種不同的意境,例如:清香鐵觀音,其就比較香柔,并且俗解凡脫;而酸香鐵觀音則讓人塵消心遠醉意生。
第一:直譯。在不降低或者不影響原文所含文化信息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直譯法。直譯法一般適用于地名,商品名,既不損傷原文信息,又讓目的語讀者能夠結構和理解,例如:鐵觀音Tie Guan Yin;人參烏龍茶Ginseng oolong;茉莉花茶 Jasmine tea。
第二:意譯。意譯一般指的是譯出詞語的隱含意思,舍棄掉字面的詞語對應,而取意義上的一致,甚至可以采用目的語文化已有的表達方式。這種譯法容易傳遞準確的信息,舍去讓讀者費解的字詞表層意思。例如:紅茶 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殺青first-round frying而不是kill the green;回甘 after taste而不是 after sweet。
第三:融合譯法。在翻譯實踐中,原文字面表述清楚,但在原文化中又有特定的附加或者隱含意義,不能運用直譯或者意譯某一種翻譯方法,融合譯法就是只使用多種譯法,綜合表達原文信息。例如:巖茶翻譯為Wuyi Mountain Rock Tea;從直譯來看,巖茶翻譯為rock tea是完全對應的,而在茶文化里,這里的巖茶專指武夷山巖茶,故在翻譯時,需增譯隱含意義Wuyi Mountain。
首先,文化傳播者在深入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需要充分領悟“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的翻譯藝術[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一個非常深奧的概念,是指有差別的、多樣性的統(tǒng)一,在文化傳播和思想碰撞的過程中,沖突和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一味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強加于別人之上,是一種文化霸權主義的體現(xiàn)。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各地區(qū)不同的宗教信仰、多種價值體系多元并存,文化強勢國家更需要進行“文化自覺”的自省,在矛盾和碰撞的基礎之上,通過交流、討論、磋商達到求同存異,共同發(fā)展。中庸之道并不是沒有原則,一團和氣,而是不偏不倚、公正公平。文化的形成本身是一個漫長而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文化的傳播以及翻譯同樣是一個漸進式的歷史過程,在求同存異的求索之路上進行取舍,這也符合“中庸之道”的內在機理。
其次,根據(jù)譯入語語境主動發(fā)現(xiàn)文化差異、靈活處理。不論是從“英語中心體系下的”反文化霸權,還是強勢文化譯入弱勢文化的反文化侵略,翻譯總是充當著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者和調和者,不論是向讀者靠攏的“歸化”,還是向原文靠攏的“異化”,并沒有統(tǒng)一的原則,只有在特定語境下更為合適貼切的表達。不同文化體系碰撞定然會產生差異和沖突,譯者不但要接受這些差異和沖突,更需要主動去尋找文化差異,才能克服不同文化產生的交流障礙,更好地表情達意。
鐵觀音茶文化是閩南茶產業(yè)的生命,同時也是閩南茶經濟的靈魂,其代表的是豐富的鐵觀音茶文化,也促進茶經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中國正在積極尋求塑造國際形象,“一帶一路”的提出與實施意味著中國主動靠近,力圖接軌國際話語體系。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也決定了中國已經并且將要用自己的話語影響國際話語體系,爭取國際話語權。那么作為文化傳播者,勢必要在“歸化和異化”的博弈中審時度勢,游刃有余。積極主動譯介和傳播“一帶一路”背景下悠久的茶文化,這不僅是可以實現(xiàn)的,而且是應當?shù)摹?/p>
[1]蔡烈偉.閩南茶產業(yè)文化教育推廣模式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332-333.
[2]戴志康.沒有文化的競爭是妄言[J].科技智囊,2014(07):104-106.
[3]蘇少民.安溪鐵觀音茶文化[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4( 02):210-211.
[4]林藝珊等.閩南茶葉產業(yè)化發(fā)展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茶葉加工,2010(0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