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媛
(吉林省榆樹市醫(yī)院 婦科,吉林 榆樹 130400)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臨床多發(fā)性婦科疾病,約15%剖宮產產婦會出現(xiàn)此種疾病。該病主要指子宮內膜組織出現(xiàn)于腹腔表面、卵巢或陰道直腸隔等位置,臨床多表現(xiàn)為盆腔黏連和不孕。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此種治療方式有創(chuàng)傷小和并發(fā)癥少的特點,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妊娠結局[1]。為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該種疾病的治療效果,取我院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對比常規(guī)手術、腹腔鏡手術效果,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取2017 年2 月至2018 年2 月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72 例,對照組36 例,年齡20-52 歲,平均(32.15±1.08)歲,盆腔疼痛14 例、不孕10 例、盆腔包塊12 例;觀察組36 例,年齡21-51 歲。
1.2 方法 對照組為常規(guī)開腹手術,患者予以腰硬聯(lián)合麻醉,常規(guī)暴露視野并探查腹部病灶,盆腔腹膜下有黑色、紫藍色大小不等結節(jié)時予以切除治療。觀察組:腹腔鏡手術,協(xié)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予以全身麻醉,麻醉之后于臍孔插入腹針,建立人工氣腹,選取10 mm 套管針插入,置入腹腔鏡,在腹腔鏡指導下插入2 根5 mm 套管針,便于分期治療。病灶有粘連時需進行分解,剝除囊壁后抽出囊液,腹腔鏡下切除病灶。對輸卵管阻塞患者需進行疏通。術后給予0.9%氯化鈉溶液清洗盆腔,同時清除殘余血液和組織,避免術后感染、粘連。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觀察指標變化,分析:術中出血、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②對比術后并發(fā)癥,分析陰道少量出血和感染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 23.0軟件,χ2檢驗感染等資料(%、n),t 檢驗手術時間等資料(),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觀察指標 對照組:手術時間(92.72±6.27)min、胃腸功能恢復時間(0.95±0.14)d、住院時間(5.37±0.84)d、術中出血量(100.38±14.37)ml;觀察組:手術時間(52.17±5.90)min、胃腸功能恢復時間(0.58±0.20)d、住院時間(4.19±0.67)d、術中出血量(57.67±8.60)ml。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更優(yōu),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260、9.093、6.589、15.302,P<0.05)。
2.2 并發(fā)癥分析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4例陰道少量出血、2 例感染,總不良反應率16.67%;觀察組患者陰道少量出血1 例、感染0 例,并發(fā)癥率2.78%,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率更低。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多種病因所引發(fā)的子宮內膜細胞生長于正常子宮壁外的部位,此種疾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育能力[2]。由于患者子宮內膜會受到激素影響,因此也會出現(xiàn)反復出血、局部水腫等問題。
現(xiàn)階段主要為手術治療,傳統(tǒng)手術立氣腹可通過腹腔鏡探查病灶狀況,也可在進行手術操作時,避免損傷正常組織,可實現(xiàn)精準操作[3-5]。且腹腔鏡手術也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和手術切口小的特點,并對各殘留組織進行有效清除,因此可減少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比患者臨床指標可知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等各指標均得以有效控制P<0.05??芍?,腹腔鏡手術的創(chuàng)傷小,操作精確,故而可優(yōu)化各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率更低,此種狀況和腹腔鏡手術對患者損傷小,同時沖洗干凈有重要的關系。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予以腹腔鏡手術治療時,可有效提升患者恢復、治療效率,控制術后出血量等并發(fā)癥,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