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艷麗
(安康學院,陜西安康 725000)
文化上的差異更多是以語言形式作為呈現(xiàn)的。在了解其文化差異時,文學作品是最佳途徑之一,通過對文學作品中使用的素材,以及其創(chuàng)作理念進行細致化認知,其能夠為我們直觀感知中美文化之間的具體差異提供有效幫助。
對于當前整個世界文化機制的發(fā)展狀況,我們看到其有著諸多文化機制,當然,不同的文化氛圍以及其文化環(huán)境,也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西茶文化體系就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現(xiàn)。當然,通過對中西茶文化的形成歷程、發(fā)展背景以及價值內涵,進行細致分析,我們看到兩者有著文化的一致性,同時也有著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在時代融合背景下,不難看出,了解中西茶文化,將為我們認知文化傳承與交流起到重要作用,而這也為當前時代背景中,我們更好適應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提供重要幫助和有效支撐。
我國是傳統(tǒng)的茶文化大國,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fā)源地,通過對我國茶文化體系的發(fā)展歷程進行分析,我們看到,整個茶文化發(fā)源于先秦時期,而真正興盛則是在唐宋時期,整個茶文化體系的影響范圍,也從單一的貴族、文人生活,發(fā)展成為全社會性文化。當然,在茶文化體系成熟構建之后,其內涵要素豐富全面,其已經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菁華”。茶文化體系內,多樣的元素內容,除了精神理念與外,我們通常也能夠在多種藝術形式中感受到茶文化機制的具體存在,當然,我國茶文化形成于封建時期,所以,其中更多融入的是封建時期的社會理念和文化意識。比如,我國茶文化倡導節(jié)儉,而整個茶文化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極為深厚。社會大眾群體也更傾向于節(jié)儉的生活,同時,我國茶文化中,所倡導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理念更多是一種禮儀、謙讓、內斂的理念,而這對我國社會大眾產生了具體的行為影響。
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機制不斷成熟背景下,茶及茶文化隨著世界貿易體系的構建融入西方各國,尤其是文化元素的多樣性得以詮釋。當然,在西方社會逐漸認可茶文化時,英美茶文化也以一種全新的文化形式,發(fā)展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西方茶文化形成于近代時期,此時西方各國經濟社會實現(xiàn)了成熟發(fā)展,因此,西方茶文化中,其更注重享受,而從茶文化的內涵表現(xiàn)狀況看,其中有著完全不同于我國茶文化的形式,比如,西方茶文化內更加注重形式感,其內容也更加奢華。而在西方茶文化機制中,其倡導自我表達,所以,個人色彩更為濃厚,因此,無論是茶文化的倡導內涵,還是其中對個人行為上的具體影響,中西方茶文化之間都有著明顯性差異。當然,在深度研究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時,需要有良好的載體作為研究的具體依據(jù)。文學作品無疑是其中最值得我們系統(tǒng)化研究和分析的材料內容。
《喜福會》是一篇長篇小說,其由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所著,《喜福會》是著作的名稱,也是移民到美國的母親為了打麻將而起的聚會名稱。在該書中,譚恩美通過以四組母女之間的情感隔閡和思想代溝為素材,充分詮釋了華裔文化與美國異地文化之間的沖突與交流,尤其是探究了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對抗,更是讓讀者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其中既反映了文化上的差異,實際上,也從作者視角對不同文化的表現(xiàn)狀況給予了突出介紹。
移民到美國的母親,其承擔的是背井離鄉(xiāng)的陌生感,同時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她們與美國本土文化之間的格格不入,讓她們倍感孤獨與痛苦,在她們的意識中,竭力想把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遞給子女,但是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的兒女們已經對中國本質文化存在極大的抵觸情緒,其更向往的是西方白人文化,很明顯,她們的身份與其所追求的文化之間明顯不匹配,在歷經諸多磨難之后,華裔們又重拾起對母文化的向往,這也讓其明白文化之根在中國文化。
正是因為文化的差異性,所以不同形式的文化在具體交流過程中,其不免有碰撞和沖突,這是文化的基礎本能,而受不同文化影響的人們在具體參與交流活動時,其更習慣于用自身的固化思維和行為認知來評價對方,這就會因為文化上的差異,造成行為上的“不合拍”,而這也就發(fā)展成為具體的文化沖突,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所著的《喜福會》,所表述的,正是這種內涵。如果我們細化其文化差異上的表現(xiàn),可以看到,集中表現(xiàn)在交際行為上的不同,行為規(guī)范認知上的差異,文化觀念上的不同,乃至文化信仰上的直接沖突。
結合中西方茶文化的精神理念內涵,其向我們闡述了兩種文化機制之間的具體差異,并且為我們了解和認知中美文化差異,給予如下啟發(fā):任何一種文化想要讓其不消亡,其需要從不同文化中,尋找和借鑒先進的因素,同時,也要有能夠包容多種元素的心態(tài),這就是文化發(fā)展的原始驅動力?!断哺分?,其生動形象的闡述了文化體系之間的包容與碰撞,最終形成了成熟的文化認知觀,認知文化與傳承文化,其需要從認可其文化差異為前提,選擇合適的傳承素材,從而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并且為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打造多元、立體的文化傳承體系奠定基礎。
文化融入與應用,已經成為當前時代發(fā)展背景下的重要訴求,而在這一進程中,多種文化理念之間的差異逐漸消除,而其融合機制不斷成熟??v觀世界文化機制,我們看到茶文化體系中有著中西茶文化兩種表現(xiàn)形式。這兩種茶文化,不僅僅是茶文化的不同形式,同時更重要的是形成背景和價值內涵,也讓我們更為直觀的了解到中美文化之間的具體差異。
語言是一種情感上的詮釋和流露,而文學作品更是借助具體的素材和創(chuàng)作理念,以生動形象的視角,讓社會大眾更為直接的感受到文化中的差異存在。中西方茶文化所存在的差異是歷史造成的,而其中所造成的內涵表現(xiàn)也是多維度的。當然,這實際上,也對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產生了根本性影響?!断哺纷髡呤侨A裔美籍作家,其自然對中美文化有著切實感知。同時,其語言描述中也更為生動形象的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具體差異。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我們將中西方兩種茶文化的具體特點和機制內涵,融入到整個文化傳播活動之中。當然,文化是一種內涵性元素,想要對其形成本質性認識,就必須結合相關元素來具體理解。文學作品,作為文化內涵的外在展現(xiàn),無論是文學作品中所使用和展現(xiàn)的具體素材,還是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包含的理念,實際上,都是在相應文化基礎上所具體形成的內容。因此,在當前多元文化交流機制日益成熟的今天,認知文化的差異性,其將為我們更好認知中西茶文化兩種不同文化提供重要支撐。因此,選擇合適的文學作品,既能有效拓展我們對文化差異性的認知與理解,同時,也便于我們能夠形成全面而正確的文化觀。
與以往相比,如今多元文化機制之間的融合發(fā)展,已成重要的世界發(fā)展趨勢。如今,在整個文化機制具體傳播過程中,各種文化元素之間的結合程度不斷深化,無論是具體的文化內涵,還是其中所表現(xiàn)的形式,都已經實現(xiàn)了實質性融合。而文化作為一種立足于區(qū)域,所形成的體系內涵,我們看到,不同地區(qū)的文化之間也存在明顯性差別,而這所具體詮釋的不僅僅是文化多樣性,同時更是文化理念的內涵化詮釋,而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如果想要對不同文化差異實現(xiàn)理想認知效果,那么其需要的不僅僅是從普通的文化交流視角來理解和認知多元文化,同時,更要系統(tǒng)化把握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融。
[1]汪鳳,曾琳.美國華裔女性身份建構的心路歷程——以譚恩美小說《喜福會》的母女關系為視角[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6):227-229.
[2]陳向京,張佩佩.兩種文化身份的忽視與融合——論話劇《喜福會》中兩代美國華人之間關系的轉化 [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5,(23):121-123.
[3]周瑩,馬瑾.西方影視作品中的中國觀——以《末代皇帝》、《喜福會》、《功夫熊貓》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1):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