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毓,柴宇嘯,張 怡,張洪強,王 炳,屈國倫,曲興龍,王春萌,陳 勇
1.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閔行分院腫瘤外科,上海 200240;
2.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骨軟組織腫瘤外科,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腫瘤學系,上海200032
腹膜后肉瘤是罕見的惡性腫瘤,徹底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腹膜后肉瘤由于體積大,容易累及鄰近組織器官,手術時因難以確定其邊界,故其術后復發(fā)率很高。復發(fā)性腹膜后肉瘤臨床癥狀與原發(fā)性腹膜后肉瘤相同,多在復查時被發(fā)現。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仍是手術切除,資料顯示復發(fā)性腹膜后肉瘤再次完全切除5年生存率為58.4%[1]。由于解剖關系和層次不如初次手術清楚,多伴有腸黏連及肉瘤與周圍組織器官黏連,界限更加不清,要再次徹底切除腫瘤,往往須要聯合臟器切除。也易傷及重要的大血管,手術難度加大,出血多。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閔行分院2007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了25例復發(fā)性腹膜后肉瘤患者?,F對該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本病復發(fā)后的治療和預后進行討論。
回顧性選取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閔行分院自2007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復發(fā)性腹膜后肉瘤患者,共收集了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32~68歲,平均50歲。所有患者均為既往有腹膜后肉瘤手術史,影像學檢查為肉瘤復發(fā),均經病理診斷證實。腫瘤最大徑定義為影像學上測量的最大值,復發(fā)時間是指發(fā)現復發(fā)距離上次手術的間隔月份。
臨床表現與原發(fā)性腹膜后肉瘤基本相同:腹部腫塊,鄰近臟器壓迫癥狀,腹痛或不適等。部分患者就診時癥狀不典型或無癥狀,為體檢復查時發(fā)現,均常規(guī)行MRI或CT檢查。鄰近或壓迫輸尿管的腹膜后腫瘤患者,均行靜脈腎盂輸尿管造影或輸尿管CT檢查。
術前所有患者均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閔行分院軟組織多學科討論,一致認定首選手術切除。常規(guī)備血、腸道準備。術中行聯合臟器切除需滿足如下條件:① 受累臟器與腫瘤黏連或被腫瘤侵犯無法分離;② 其他臟器無明顯受累或局限性受累可一起整塊切除;③ 腹腔內無廣泛播散。聯合臟器切除包括腎、輸尿管、胰體尾、脾臟、結腸、小腸及腔靜脈等。術后常規(guī)護理,根據病理結果及康復情況決定進一步治療,包括放化療等。
用SPSS 22.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為±s 表示。總生存時間是指本次治療后至患者死亡的時間,無復發(fā)生存時間是指本次治療后至再次復發(fā)的時間。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及l(fā)og-rank檢驗對完整切除組與部分切除或活檢組兩者進行單因素預后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5例患者中復發(fā)的腹膜后腫瘤部位、例數見表1。
表 1 復發(fā)性腹膜后腫瘤部位Tab. 1 The tumor location of the recurrent retroperitoneal sarcoma
復發(fā)瘤體直徑8~32 cm,平均15 cm。復發(fā)距上次手術間隔時間11~58個月,中位復發(fā)時間18個月;其中第1次復發(fā)18例,復發(fā)2次者4例,復發(fā)3次者2例,復發(fā)7次者1例。
臨床表現為腹部腫物17例,鄰近臟器壓迫癥狀8例,腹痛或不適8例,其他不典型癥狀6例,就診時無癥狀5例。均常規(guī)行MRI或CT檢查,其中MRI檢查15例,CT檢查10例。鄰近或壓迫輸尿管的腹膜后腫瘤患者,均行靜脈腎盂輸尿管造影或輸尿管CT檢查,其中輸尿管造影6例,輸尿管CT檢查4例。25例患者按其病理分類見表2。
本組手術均采用全麻,MRI或CT檢查證實鄰近或壓迫輸尿管的10例患者,均當日術前放置輸尿管支架。全組25例完整切除率為64.0%(16/25),部分切除率為24.0%(6/25),未切除活檢率為12.0%(3/25)。16例完整切除手術中聯合臟器切除8例,占完整切除的50.0%(8/16)。8例聯合臟器切除情況見表3。
表 3 復發(fā)性腹膜后腫瘤聯合臟器情況Tab. 3 Summary of the organs by combined excision
6例部分切除的原因:2例腫瘤侵犯腹主動脈、下腔靜脈及腎臟,無法分離。鄰近臟器廣泛受侵4例,無法行聯合臟器切除術;活檢3例的原因:腹腔內廣泛轉移無法切除。全組無手術死亡,出血量為1 600~4 800 mL,平均2 200 mL。大出血3例,其中失血性休克2例,術中紗布填塞2例。術中組織器官損傷3例,分別為輸尿管1例,膀胱1例,直腸1例。輸尿管及膀胱損傷術中修補,直腸損傷1例術后并發(fā)直腸漏,經治療1.5個月后治愈。
本組24例獲得隨訪,隨訪方式包括門診、電話及書信。完整切除組平均生存時間為(47.00±4.23)個月,5年生存率為56.3%(9/16)。局部切除組失訪1例,失訪患者按刪失處理。實行部分切除或僅作活檢者平均生存時間(22.00±6.60)個月,5年生存率為12.5%(1/8)。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圖1)。
圖 1 兩組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Fig. 1 The Kaplan-Meier’s survival curv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復發(fā)性腹膜后肉瘤的治療原則是盡早徹底切除腫瘤和受累的組織和器官,完整切除腫瘤是治療的關鍵[2]。但復發(fā)性腹膜后肉瘤與周圍解剖關系復雜,常累及周圍重要組織器官,造成手術切除困難,應特別重視圍手術期的準備[3]。術前行全面的CT或MRI檢查,充分評估腫瘤大小、部位及可能受累的器官等因素。本組術前行MRI檢查15例,CT檢查10例,并做腸道準備,根據腫瘤情況準備充足的血源(2 000~4 000 mL),包括紅細胞懸液、血漿、冷沉淀及血小板。如腫瘤累及腹腔內重要大血管應準備血管修補、人工血管及血管移植器械,術前開放中心靜脈通路。因腹膜后腫瘤常壓迫、侵犯輸尿管,術前應常規(guī)行靜脈腎盂造影或輸尿管CT檢查,了解雙側腎功能情況,為手術可能切除一側腎臟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4]。為了防止術中損傷輸尿管,腫瘤鄰近或壓迫輸尿管的患者,術前應放置輸尿管支架,本組10例患者術前放置輸尿管支架。手術應根據腫瘤的位置選取適宜的切口,切口應足夠大,術野暴露好[5]。經原切口或經腹正中縱切口術野顯露好,必要時可加作橫切口或胸腹聯合切口[6]。再次或多次手術面臨腹腔內廣泛黏連難題,因此術中應首先小心分離開腹腔內腹壁與腸管、腸管與腸管間的復雜性黏連,防止腸管等臟器損傷,然后再探查腹腔,了解腫瘤是否存在種植轉移,從而決定手術如何進行。由于腹膜后肉瘤多體積巨大,血供較豐富,與周圍組織臟器關系密切,常導致術野顯露困難,解剖不清。手術中探查腫瘤與周圍組織器官關系時,必要時可以做部分游離,正確判斷腫瘤包膜,游離應緊貼腫瘤包膜進行,以便正確估計腫瘤能否切除及其切除的范圍。本組腹膜后肉瘤完整切除率為64.0%(16/25)。復發(fā)性腹膜后腫瘤多累及重要腹腔內重要臟器如結腸、小腸、腎臟等。侵犯大血管時,不能將腫瘤從血管表面直接剝離下來,否則術后很快就將復發(fā)[7]。腹膜后肉瘤累及腹腔內的重要血管不是手術的禁忌證,必要時行聯合受累血管切除并行人工血管重建術。本組完整切除腫瘤手術中聯合臟器切除8例,占完整切除的50.0%(8/16)。與腫瘤聯合切除的臟器依次為小腸2例、結腸2例、腎1例、部分輸尿管1例、受累的下腔靜脈和髂外靜脈各1例。本組2例靜脈受累患者處理方式分別為:受累切除的1例下腔靜脈為腎臟下段,切除約5 cm給予人工血管重建;受累切除的髂外靜脈1例由于腫瘤壓迫無血流通過,已閉塞,未給予重建。切除下腔靜脈人工血管重建術患者術后無出血、下肢腫脹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本組6例部分切除的原因:腫瘤因侵犯腹主動脈、下腔靜脈及腎臟,無法分離2例;鄰近臟器廣泛受侵4例。
目前,有些學者強調整體切除,包括無明顯腫瘤侵犯的周圍臟器,這有利于提高生存率、降低局部復發(fā)率,但尚有爭議[8]。Ferrario等[9]通過合理的手術設計使復發(fā)的腹膜后肉瘤完全切除率達90%,5年存活率達53%。Lehnert等[10]分析1、2和3次復發(fā)性腹膜后肉瘤切除術后5年存活率分別為42%、45%和43%,表明完全切除后,其存活率與手術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組第1次復發(fā)為18例,復發(fā)2次者4例,復發(fā)3次者2例,復發(fā)7次者1例。完整切除5年生存率為56.3%(9/16),提示再次完整切除腫瘤是提高復發(fā)性腫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即使瘤體已侵犯臨近臟器,在不影響其臟器功能情況下,若有可能完整切除腫瘤,則應行聯合臟器切除[11]。腹膜后腫瘤切除左側易于右側,腹腔易于盆腔。盆腔內空間狹窄、臟器多,易損傷膀胱、輸尿管、直腸及骶前靜脈叢等。在腹膜后腫瘤手術并發(fā)癥中,最為兇險的莫過于術中大出血,尤其是骶前靜脈叢損傷引起的大出血,徙勞無用的縫扎、電凝等方法往往會使出血越來越兇,最后患者休克。我們的經驗是出血創(chuàng)面內放置無菌塑料袋,袋內用彼此相連接的大紗布填塞,簡易可靠,紗布填塞壓迫后術后10 d逐漸拔出,無1例再次出血。本組紗布填塞2例,均為盆腔內惡性神經源性腫瘤。結合本組資料進行數據分析:單因素分析中,病理類型和部分切除影響總生存,切緣和聯合臟器切除影響無局部復發(fā)生存;多因素分析中,復發(fā)時間是獨立的預后影響因素。
腹膜后肉瘤術后有較高復發(fā)率,原發(fā)性腹膜后腫瘤根治性切除后的局部復發(fā)率為30%~85%[12]。復發(fā)原因為腹膜后腫瘤病理多樣且多為惡性,加之腹膜后腫瘤與血管和腹膜后的重要臟器往往關系密切,增加了手術難度,難以達到如同四肢軟組織肉瘤一樣的真正根治性切除。因此術后隨訪顯得非常重要。2016年腹膜后肉瘤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提出,患者前3年應每3個月隨訪2次[13];3年后應每半年隨訪2次;姑息性治療患者疾病進展時間的評估建議每6~8周1次。一旦發(fā)現復發(fā),只要全身狀態(tài)允許,腫瘤僅限于局部而無明顯轉移,都可以再行手術探查切除,甚至多次手術。本組25例復發(fā)的腹膜后腫瘤:第1次復發(fā)18例,復發(fā)2次者4例,復發(fā)3次者2例,復發(fā)7次者1例。再手術完整切除16例,提示復發(fā)后積極再手術可以取得良好療效。姑息性切除或部分切除的作用目前仍有爭論[14],與單純探查活檢相比并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可以減輕瘤體對臟器的壓迫,也可為提高放療、化療療效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雖然大多數腹膜后軟組織肉瘤對放療和化療不敏感,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放療和化療后長期生存。近年來,隨著基礎及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頗具臨床探索前景的研究結果和治療模式相繼出現,如分子靶向、化療及免疫治療等全身治療方式[15]。
綜上所述,完善的影像學檢查和充分的術前準備是復發(fā)性腹膜后腫瘤手術的前提。手術切除是提高復發(fā)性腹膜后肉瘤生存率最有效的方法,聯合臟器切除能提高腫瘤完整切除率。由于腹膜后肉瘤術后復發(fā)率高,術后需要密切隨訪。若出現復發(fā),再次手術,仍有可能完整切除腫瘤,獲得長期存活。
[1] GIULIANO K, NAGARAJAN N, CANNER J K, et al. Predictors of improved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retroperitoneal sarcoma[J]. Surgery, 2016, 160(6): 1628-1635.
[2] 龍子雯, 徐 宇, 劉曉文. 原發(fā)性腹膜后腫瘤200例診治分析[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3, (2): 127-129.
[3] SRIUSSADAPORN S, PAK-ART R, KRITAYAKIRANA K,et al. Experience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of retroperitoneal soft tissue sarcomas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Thailand[J]. J Med Assoc Thai, 2014, 97(6): 598-614.
[4] SONG T, SHEN J, LIANG B L, et al.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 MR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logical correlative analysis[J]. Abdom Imaging, 2007, 32(5): 668-674.
[5] 曲興龍, 陳福真. 腹膜后腫瘤切除聯合重要血管重建12例[J]. 中國癌癥雜志, 2008, 18(3): 234-236.
[6] 羅成華, 苗成利. 腹膜后腫瘤的手術治療策略與新趨勢[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6, 23(3): 257-259.
[7] 曲興龍, 陳新平, 陳福真. 胰十二指腸切除聯合血管重建治療胰頭、十二指腸惡性腫瘤[J]. 中國癌癥雜志,2006, 16(10): 828-830.
[8] FOWERAKER K L, BURTON K E, MAYNARD S E, et al.High-dose radi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chordoma and chondrosarcoma of the skull base and cervical spine: part 1-clinical outcomes[J]. Clin Oncol (R Coll Radiol), 2007, 19(7): 509-516.
[9] FERRARIO T, KARAKOUSIS C P. Retroperitoneal sarcomas:grade and survival[J]. Arch Surg, 2003, 138(3): 248-251.
[10] LEHNERT T, CARDONA S, HINZ U, et al. Primary and locally recurrent retroperitoneal soft-tissue sarcoma: Local control and survival[J]. Eur J Surg Oncol, 2009, 35(9):986-993.
[11] 鄭樹森, 徐 驍. 原發(fā)性腹膜后及腸系膜脂肪肉瘤的診斷及外科治療[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3, 23(9): 540.
[12] AN J Y, HEO J S, NOH J H, et al. Primary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tumors: analysis of a single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J]. Eur J Surg Oncol, 2007, 33(3): 376-382.
[13] 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腹膜后與盆底疾病專業(yè)委員會. 腹膜后脂肪肉瘤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6)[J].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6, 16(12): 1057-1063.
[14] THONAS D M, O’SULLIVAN B, GRONCHI A. Current concep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 retroperitoneal soft-tissue sarcoma management[J]. 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2009, 9(3): 1145-1157.
[15] MIAO C, LIU D, ZHANG F, et al. Association of FPGS genetic polymorphisms with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J].Sci Rep, 2015, 5: 9079.